劉禪投降以後,關羽一家慘遭滅門,但是為何張飛後代卻平安無事?

亞亞X


劉禪投降後,鍾會受到姜維的誘使妄圖自立為王,最終被亂軍所殺。殺紅眼的曹魏士兵在成都大肆劫掠,不少蜀漢官員死於非命,而關羽的後人慘遭滅門。殺光關羽後人的叫做龐會,他是龐德的兒子。龐會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替父報仇”。

龐德原來是馬超的部下,他在馬超被曹操擊敗後歸降曹操。219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圍曹仁於樊城。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派于禁統、龐德前去增援,不料漢水暴漲,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而龐德則寧死不屈,對關羽破口大罵,最終被關羽斬殺。

曹操、曹丕念龐德忠勇,賜他的兒子龐會為列侯、中尉將軍。因為龐德的關係,龐會的仕途還算順利。到257年時,龐會因平定諸葛誕有功,升任平寇將軍、臨渭鄉侯。寒門出身的龐會能在世家大族掌權的時代混到這個地位已經很不容易了。

263年,曹魏興兵滅蜀,龐會隨軍出征,是鍾會的部下。劉禪投降後,龐會跟隨大軍進駐成都,並在鍾會之亂時趁機滅掉了關羽後人。

關羽有兩個兒子,長子關平和他一同陣亡,次子關興沒過多久也病逝。關興有兩個兒子,嫡子關統無後,庶子關彝在關統死後承襲爵位。所以蜀漢滅亡時,關羽的後人只剩他的孫子關彝,被龐會滅門的應對就是關彝一家子。

不過這個說法是有爭論的。因為這個記載出自於西晉王隱的《蜀記》,而不是陳壽的《三國志》。按理說陳壽作為鍾會之亂的親歷者,他應該會記載這件事,因為他在關羽傳中提到了關彝,但並沒有寫關彝的下落,所以這件事還是存疑的。

那麼張飛的後代為何平安無事呢?

張飛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張苞早夭,其子張遵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於綿竹。次子為張紹,承襲張飛爵位,蜀漢滅亡時擔任尚書僕射,力勸劉禪投降,並親自拿著玉璽投降鄧艾。張飛的兩個女兒則先後成為劉禪的皇后。

所以張飛的後人一個是投降派,一個是劉禪的皇后,自然不會受到魏兵的衝擊,所以平安無事。


石頭說歷史


劉禪投降,對於全國統一是大幸,對於成都百姓是大幸,對於關羽個人來說是大不幸。

關羽死於公元220年,劉禪投降於43年之後,也就是公元263年,雖然時間久遠了,但關羽生前的一次結怨,最終導致家族被滅。


關羽結了什麼怨呢?他殺了龐德。

龐德大戰關羽,曾經搞得聲勢很大,他特意打造了一口棺材,命士兵抬棺上戰場,準備與關羽打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龐德出征之前,特意指了指兒子龐會,對妻子說:“假如我死了,兒子定能替我報仇!”

這句話在龐會幼小的心裡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四十年後,龐會隨鍾會、鄧艾攻擊蜀國,劉禪打開城門投降之後,龐會不搶錢,不搶美女,也不搶糧食,只見他帶著一幫士兵餓狼似的衝進了關羽的家中,不問老幼,一個不留。


讀者讀到此處,唏噓不已,關羽和龐德並無血海深仇,二人各為其主,各安其命。龐德被抓之後,關羽苦口婆心勸其投降,但龐德毫不領情,居然破口大罵,關羽無奈才將其斬殺。

龐德死了之後,關羽敬重其為人,還為其厚葬,這已算是仁至義盡了,龐會殺盡關羽後人替父報仇,真是太殘忍太無道太喪心病狂了!

相比之下,張飛的後人幸運的多了,無一遭到迫害,這是為何呢?

因為張飛“後臺很硬”!張飛的後臺不是劉備,而是他的老婆夏侯氏。

夏侯氏是夏侯淵的親侄女,當夏侯氏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出城拾柴,結果被張飛搶走了,當得知懷裡的是夏侯家的女人時,張飛大喜,於是娶了她,後來生下了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當皇后。


夏侯霸投降蜀漢之後,張飛指了指身邊的孩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後代!”

有了這層關係,所以蜀漢滅亡之時,張飛後人免遭大禍。


一半秋色


  劉禪,三國時期蜀漢第二個皇帝。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沒氣節的皇帝,公元263年,曹魏名將司馬昭一手策劃滅蜀之戰。而身為蜀漢代表的後主劉禪。不但沒有帶頭防禦反而遠賢臣、近小人。在劉禪投降後,關羽慘遭滅門,為何張飛後人無人敢動?只因一人!

  

  在關羽被呂蒙殺死後,他的嫡系勢力也都隨之一起消亡了,只有一個廖化跑回來了。且更關鍵的是,關羽一直鎮守荊州,幾乎從未踏入過西川。這就比不上張飛、趙雲等人了,這些人一直在西川,兩代以後已是盤根錯節了!

  

  與關羽相比,張飛的死似乎更令人遺憾。而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張飛有嗜酒這一惡習,且每次醉酒就鞭撻士卒。最終,士卒不堪忍受,被一個因遭毒打而懷恨在心的人趁其熟睡將其殺死並割下頭顱前往敵營邀功。那在劉禪投降後,為何關羽慘遭滅門,張飛後人卻無人敢動,會有這麼打差距呢?

  首先,且不論張飛兩個女兒都是劉禪的皇后,最主要的是因為張飛的老婆是曹魏大將夏侯淵的親侄女!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00年,夏侯淵的侄女在出外背柴回家時,被張飛給搶走了。當得知是夏侯淵的侄女後,張飛便娶她為妻。後來在夏侯淵被黃忠斬於定軍山後,還是張飛的老婆埋葬的夏侯淵。

  也正是因為張飛老婆的這層關係,所以在鄧艾破蜀後,才沒人找張飛的麻煩。不知各位看官看過之後有什麼想法


大海里的方舟


劉禪投降後,關羽慘遭滅門而張飛後人卻是躲過一劫,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關羽的私仇,而不是鄧艾大軍有意為之。

在劉禪投降了鄧艾之後,不僅親自為劉禪解開鬆綁,而且還下令嚴禁軍隊騷擾成都百姓,不許掠奪搶劫民間財富,

同時還下令優待後主劉禪及其子女親戚和成都各官員。

鄧艾不僅優待了劉禪的親屬和蜀漢的官員,而且還私自與朝廷的命令給後主劉禪和蜀漢各級官員等人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職,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鄧艾在招降了劉禪進入成都之後使用的是懷柔和安撫的政策,他並沒有允許部隊燒殺搶掠。

這也正是因為張飛後人沒有遭到殺戮的原因,但是為什麼就獨關羽後人被慘遭滅門呢?這就得從關羽“威震華夏”“水淹七軍”這一戰說起了。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大軍圍攻魏國襄樊等地,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軍前去救援,關羽與前來增援曹仁的于禁軍交戰,當時曹操軍中有一個將軍,作戰非常英勇,經常騎著白馬和關羽軍交戰,被人稱為白馬將軍,這個人便是龐德,當時龐德與關羽軍交戰異常勇猛,殺得關羽軍一時為之忌憚。

到了八月的時候,天降大雨一連下了十餘天,漢水暴漲,於是關羽便率人挖開江堤水淹于禁軍,于禁七軍都駐紮在平地被關羽用漢水淹沒死傷眾多,主帥于禁被迫投降關羽,當時的于禁軍中大部分的人都投降了關羽,只有白馬將軍龐德一人堅持抵抗,部下勸他投降,他以“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來反駁諸將,最後龐德因為拒絕投降,被關羽斬首。

關羽將龐德斬首了之後,這也為日後他的後人被滿門誅殺留下了禍患,天道有輪迴,事情就是這麼巧,44年之後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鄧艾大軍征討蜀國,在魏軍進入成都城之後,龐會為了報關羽的殺父之仇,便帶領手下將關羽的後人關氏一族全部滅亡,報了關羽的殺父之仇,這也是關羽慘遭滅門的原因。

所以還是那句話,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不要逼人太甚,你不知道因果什麼時候會輪到你的身上。


中流擊楫


關羽在成都的後人是否被人滅門,還是有爭議的,況且就算真的被人滅門,也是私人行為,非魏軍公共行為,而這裡稱為關羽一家也是不妥的,是能算關羽後人,而且這不是關羽唯一的後人。

關羽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關平,次子叫關興,關羽被殺的時候是60歲,長子關平同關羽一起被殺,當時是43歲,長子關平的後人,沒有留在成都,而是隨關羽一起住在荊州。



根據地方誌記載,關羽與長子關平被殺後,東吳的呂蒙攻下南郡後,關平在荊州的妻子和兒子關樾躲藏起來了,隱姓埋名,直到晉朝統一天下後,才恢復原姓,這是關羽長子的一支後裔,一直活了下去。

關羽次子關興在成都為官,官至侍中,但英年早逝,20多歲時就因病去世了,關興有兩個兒子,長子關統,關統娶了公主為妻,但也是英年早逝,並且死時沒有兒子,次子關彝就是關羽留在成都的後人,也就是有可能在成都被龐德兒子龐會滅門的關羽後人。



龐會滅門關彝在正史中不見記載,只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引用了《蜀記》中的記載,而更早時期且身為蜀人的陳壽都沒有采用這種說法,因此關羽後人被滅門是可疑的。

蜀漢皇帝劉禪投降後,魏軍中由於爭權奪利引發動亂,鄧艾被捕,鍾會聯合姜維準備造反,結果由於計劃不當,引起魏軍動亂,亂軍衝向鍾會官府,殺死鍾會和姜維,而且姜維一門都被魏軍殺害,由於動亂,魏軍主帥鍾會被殺,鄧艾被囚後也被殺,魏軍無人約束,因此肆意妄為。



此次兵亂,很多人都被無辜殺害,除了鍾會與姜維是目標,其它人都是被無意冤殺的,如劉禪的太子劉璿被殺,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蔣琬長子)、太子僕蔣顯(蔣琬次子)等人都被殺害,很多魏軍也趁亂搶掠及公報私仇而殺人,如龐會殺關羽後人關彝家族。

再說下張飛的情況,張飛也是有兩個兒子 ,長子張苞,次子張紹。



張苞是張飛的長子,但也英年早逝,並且沒有留下兒子。張紹是張飛的次子,官至侍中、尚書僕射,並繼承了張飛的爵位西鄉侯爵位,鍾會之亂時,張紹也在成都,並且這是張飛唯一的後代了。

很幸運的是,鍾會之亂時,魏軍亂兵沒有殺害張紹,若一定要問為什麼沒有殺張紹,原因就是:張紹運氣好



本來蜀漢投降後,是沒有這些動亂的,全是鍾會引起的,鍾會想背叛司馬昭,但他的手下卻不肯,結果因為謠言四處傳,導致了魏軍的兵變,兵變中魏軍亂兵殺了鍾會和姜維,之後魏軍沒有主帥約束,魏軍就開始肆意殺人搶掠,而且是隨機的,找到哪裡就殺到哪裡,並沒有列出一個名單,一個一個來殺人。

那些在亂軍中被殺的,要麼是運氣不好,要麼是與魏軍中某些人有仇恨,如太子劉璿、張翼及蔣琬的兩個兒子等人,張飛的次子運氣好,就沒有被殺,當然蜀漢也有不少人活了下來。



另外張飛本人與魏軍將領及其後人也沒有大的仇恨,而且張飛的老婆夏侯氏還是魏將夏侯淵的侄女,與魏國有一些淵源,而不像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殺了龐德,擒了于禁,與魏軍部分將領產生仇恨,這也是關羽後人被滅門,而張飛後人活下來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如果關羽後人真的是被龐德兒子龐會所殺的話,也只能說明龐會公報私仇了,戰爭中的仇恨如果要拿到生活中來報,那無論如何也是不對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哪怕是武功蓋世,忠義無雙,豪氣萬丈被後人譽為的武聖的關羽,也有心高氣傲,心胸狹隘,不知進退的一面。

關羽雖然善於領兵作戰,但是他卻自高自大,且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禮賢下士。 關羽在劉備集團中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

他是劉備的義弟,處處有劉備護著他,寵著他。他是張飛的義兄,倘若有誰敢於挑戰關羽的權威,張飛會第一時間拔了他的皮。

所以,諸葛亮讓著他,稱呼他為“美髯公”。孫權懼怕他,想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關羽的兒子。曹操敬佩他,為了能夠得到關羽,曹操恨不得到泰國做一個變性手術,陪關羽睡上一覺。

關羽生活在眾人為他編織的夢幻之中,像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沉浸在“老子天下第一”的謊言世界裡。

樊城之戰,關羽大發神威,接連打敗了曹操賬下兩員大將龐德和于禁,威震華夏。 于禁向關羽投降,得到了赦免,關羽敗北之後于禁被呂蒙所獲,孫權為了向曹操示好將於禁送回了魏國,龐德寧死不降,破口大罵關羽,並捎帶著連同劉備一塊罵了,關羽一氣之下斬了龐德。

關羽殺龐德的行為並沒有錯,俘虜不降,難道還放虎歸山嗎?

但是個人認為,關羽的處事方法未免有些過於“小家子氣”。

首先,龐德是曹老闆的愛將,龐德身上的政治價值,要高於龐德本身的性命,況且即便要斬殺龐德,也應該由劉備或者諸葛亮來決定。當然了,僅僅是情感上的認知,殺龐德是沒錯的。但是,關羽斬了龐德,這仇可就頂在了關於頭上,不僅激怒了曹操集團中的將領,也給自己的死埋下了禍根。

關羽敗走麥城之時,夏侯淵、徐晃追不捨,他們的目的不是擒獲,而是殺死關羽。 呂蒙的目的和夏侯淵、徐晃是一樣的,想當年孫權想把女兒嫁給關羽的兒子,關羽大罵孫權是“狗”,侮辱孫權的女兒是“犬女”,搞得江東人盡皆知,把孫權女兒羞的不敢出門,不得不說關羽得罪人的功夫比他的武功還要高……

《三國演義》中寫道,龐德和于禁被關羽打敗之後,曹老闆為了避開關羽的鋒芒甚至計劃遷都,可見曹老闆被關羽嚇的不輕,而魏國上下對關羽更是恨之入骨,特別是龐德的兒子龐會,恨不得親手殺死關羽以報殺父之仇。

劉禪投降魏國之後,龐會終於等到了報仇的機會,龐會抓捕了關羽的後人關彝,並且將居住在蜀地的關氏族人全部殺死,僅有極少數族人因未寓居川蜀而避過一劫。

張飛雖然粗魯暴躁,咋咋呼呼,但他的名氣不如關羽大,和魏國、吳國也從未結下過什麼仇怨,所以幾乎沒有人找張飛後人的麻煩,況且張飛的女兒是劉禪的皇后,張飛的後人們都是皇親國戚,魏國為了收買蜀國高層的人心,還將張飛次子張紹封為列候。

當然,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張飛的老婆是夏侯淵的侄女兒,出城拾柴時被張飛所得,張飛知道她是良家女子,於是娶其為妻,之後生下的女兒成為了漢後主劉禪的皇后。夏侯淵死後還是張飛之妻幫忙厚葬。夏侯淵兒子夏侯霸叛逃到蜀國,之所以能被接待,委以重任,也是和自己這個妹妹有很大關係。

初,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

有了這層關係,就算當時曹魏是司馬家當權,也多少會給點面子。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關羽的傲氣不僅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子孫後代。


白話歷史君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蜀漢滅亡,關羽後代慘遭滅門,而張飛後代卻被曹魏封侯,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來說一說張飛的後代。張飛有2個妻子,一個原配,一個夏侯氏。這個夏侯氏就是曹魏有名的將領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為張飛生了兩個女兒,且後來都成為了皇后,不過長女在蜀漢未滅亡時便去世了,次女則在蜀漢滅亡後陪劉禪遷去了洛陽。

張飛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名為張苞,在諸葛亮二出祁山時,因追趕敵軍,墜崖意外身亡。還有一個兒子,名為張紹,在蜀漢滅亡後,跟隨劉禪一起去了洛陽,並且被封為了列侯。

下面再來看看關羽後代,和張飛後代相比,確實慘烈了一些。我們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的事蹟,其實在關羽身亡的同時,他的長子關平也被斬殺。

關羽有兩兒一女,在《三國演義》裡,關平只是關羽的義子,但在真實歷史中,關平是關羽的親生兒子。關羽還有一個兒子名為關興,不過英年早逝。《三國演義》裡關興是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前身死的。

關興雖死,但是他留下了後代,長子關統,次子關彝。關統娶了劉禪的女兒,蜀漢未滅亡前去世。關彝則和家族在蜀漢滅亡後被殺。

這裡要說一下,關彝的死歷史記載中未提及過,我們所知道的都是《三國演義》裡敘述的。

蜀漢是公元263年滅亡的,在公元264年,姜維勸說鍾會謀反,但最終事情敗露,姜維、鍾會均被曹魏軍所殺。而關彝和家族當時並未離開成都蜀漢之地,因此死於亂軍之中。

至此,關羽的家族慘遭滅門,原因分析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張飛家族有靠山,比如劉禪、夏侯霸,而關羽家族在蜀漢滅亡後就沒有了勢力。

第二點,關羽在世之時,為關家樹敵太多,所以當蜀漢滅亡後,關家才會被下毒手。

第三點,當時正逢戰亂,魏軍在成都燒殺搶奪,他們也不知道關家有什麼人,所以關家才會被亂軍所殺。


理科男讀歷史


關羽和張飛,自涿郡與劉備認識後,便被劉備的口才所折服,也為劉備遠大的志向所傾倒。故而,三人於桃園中義結金蘭,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終身。但可惜的是,關羽在襄樊之戰後,敗走麥城而被斬殺;張飛於閬中籌備物資出征的過程中也被部下所殺;就連蜀漢君主劉備也於夷陵之戰後託孤於白帝城。

隨著一代人的逝去,到了劉禪時代。作為劉備的兒子,劉禪的表現差強人意。到了263年左右,魏將鄧艾劍走偏鋒,攻下綿竹,直逼成都。蜀漢的眾臣為了所謂的“順從天意”,大呼劉禪投降。而在蜀漢歸降於曹魏後,發生了一件大事:

龐德之子龐會隨鍾會伐蜀,在蜀漢投降後,直奔關家,把關家的一眾老小都斬殺了。但是,與關家交好的張家卻安然無恙。這是為何?

關羽生前傲慢的所造成的惡果

雖然關羽的忠義仁厚值得敬佩,但他的傲慢卻為士大夫詬病。關羽與張飛是兩個極端,關羽出生於貧民家庭,而張飛出生於“小地主”家庭。兩者的出身,造就兩者在先天上對世家大族有不同的見解和態度。他們走到一起結拜,只為了一個理想。

因此,關羽對待世家大族就是一種傲慢無視的態度。關羽的這種傲慢,如果是他在世且有地位的話,他人必不敢多嘴和落井下石。但是,只要關羽到了落難的時候,這些鐵打的世家大族必定會採取報復。所以,在關羽去世的時候,關家就逐漸開始沒落,走了下坡落。當關家被滅族時,這些人都採取了漠然無視的態度。

關家無後,張家朝中有人

關羽就二子一女,長子關平長期跟隨關羽,最後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次子關興,年少成名,深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即擔任侍中、中監軍,但在不久後也逝世了。在第三代裡,只有關興留下二子,但長子關統雖然娶了公子為妻,卻一直為後,不久後也逝世了。而次子關彝,在和姜維一起復仇的途中,死於亂軍。所以,自關羽之後,關家的後嗣並不多,到了後期,整個關家,都是寡婦居多,與楊家將類似。

而張家不同,張飛尊敬世家大族,常和他們交好。張飛的次子張紹,官至蜀漢侍中、尚書僕射,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先後成為皇后。

故而,面對張家這個國戚,根本沒有人會在當時的場合去屠殺張家。

有仇必報與殺雞儆猴

關家被屠,不得不說是命運的輪迴。關羽在公元219年,水淹七軍,殺了魏將龐德。而公元263年,龐德之子龐會隨鍾會伐蜀,趁混亂之際,盡屠關家。

雖然說,龐會屠殺關家,是為父報仇,但是以當時蜀國已降,關家儘管扯了三代,但名義上還是和國戚拉上一點關係的。龐會不可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殺了關家,這樣造成的後果,可能是亂上加亂,激起蜀漢的強烈的反抗。


因此,個人認為,龐會屠殺關家,可能是鍾會,或者是司馬昭在後面的指使。因為蜀漢雖降,但還是有姜維這派的反抗意志存在,魏軍為了殺雞儆猴,但又要師出有名,在當時只有龐會這個“殺父之仇未報”的理由了!

總而言之,關家被屠,一方面和關羽的為人處事有關;另一方面,關家無後,沒有人在朝為官,為關家撐起大梁柱。


韶華傾夢


前幾天看了一個小視頻,一輛寶馬把一對母子撞倒了。小男孩從地上爬起來,衝著寶馬就是兩腳,然後走向車門。男車主下來了,小男孩毫不畏懼,迎面就走向了車主。

小男孩大約不到十歲,像個小學生。

創作者留下了個問題,說是否考慮要生個男孩呢?

在微頭條也有種說法,說生兩個女孩幸福指數最高,生兩個男孩最低。

豹眼一向無意重男輕女,也一向主張弄璋勿喜,弄瓦勿悲。只是看到這個問題有一點感慨,順便多說幾句。

據《蜀記》記載,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鍾會、鄧艾討伐蜀國。蜀國被滅後,龐會把關羽全家給滅了。

儘管當時鄧艾已經下令,嚴禁掠殺民眾,但龐會還是報了殺父之仇。

關羽殺龐德沒有大錯,龐會殺關羽全家也沒大錯。各為其主、為父報仇,殺人都有很充分的理由。

雖說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但殺父之仇也能放得下,也太沒有血性了。

為何張飛後代平安無事呢?

張飛被張達、範疆所殺,他們跑到東吳去了。

張飛也有兒子張紹,不去東吳尋找殺父仇人,還等著張達、範疆再回來殺你全家嗎?

且不管關羽後代是否有生活在成都的,是否被龐會全部殺掉,龐會要殺關羽後人的原因就是關羽殺了龐德,純屬私人恩怨。

鄧艾有令,不得亂殺無辜,張飛沒有如此的仇人,魏軍也沒必要殺張飛後人全家。

劉禪投降,張飛之女貴為皇后,是重點看護的對象。張飛長子張苞早夭,次子張紹如果不反抗魏軍,自然就平安無事。

這事其實很簡單,沒有多少可說的。


豹眼看歷史


關羽慘遭滅門是事出有因,而張飛後人安然無恙則只能說運氣好了。

根據《蜀記》記載,在蜀漢滅亡以後,龐德的兒子龐會為父報仇,將關羽一家全數殺死。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不過龐會殺關羽全家,應該並非在劉禪剛投降的時候,此時關羽和張飛的後人應該都沒有出事。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的大軍以後,成都城內空虛,劉禪選擇了向魏軍投降。鄧艾為了收攏人心,一面採取寬大措施,厚待劉禪等人,另一方面嚴格約束部隊,禁止擄掠。

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魏蜀兩國征戰多年,彼此之間多有殺傷,真的細數的話,肯定不止關羽和龐德兩家人有仇。鄧艾既然決心以寬大政策拉攏蜀人之心,那麼肯定禁止一切仇殺。如果龐會開了這個先例,勢必引發大的恐慌,鄧艾絕對不會輕饒了他。龐會再想報仇,也不敢輕易冒險。

然而此後鄧艾被構陷悖逆,被押解回洛陽。隨即鍾會試圖叛變,魏軍眾將不服,各軍圍攻鍾會,將其殺死。衛瓘又派遣田續等人追上鄧艾,將他殺死。魏軍一時群龍無首,在成都燒殺劫掠,“死喪狼籍”。龐會應該就是借這個機會,將關羽一家全部殺死。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此時魏軍群龍無首,殺誰不殺誰,除了龐會有明確的目標,其他各軍可就不好說了。死在此次亂兵之中的,還有張翼、蔣琬之子蔣斌、蔣顯等人。甚至還有魏軍殺入宮中,劉禪的太子劉璿也被亂軍殺死。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能躲過一劫就只能靠運氣了,所以張飛後人能倖免,只能說運氣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