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楊慎《臨江仙》寫盡了世間榮辱成敗,您會怎麼用您的人生經歷和體會解讀這首詞?

清風朗月zgh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明朝楊慎創作的《臨江仙》,該詞氣象宏大,本身有一種達觀灑脫的胸懷。

從三國到明朝,朝代更迭,千古興亡,從讀書人的視角來看,常常是廢書而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者,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些都是讀書人的視角。“是非成敗轉頭空”,則感覺讀書人對歷史有一種無奈而幻滅的心態,無疑是受著佛教的影響,如夢幻泡影,一切最終為空無。這樣的歷史觀是悲觀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永恆的大自然面前,讀書人看透了歷史人事的滄桑變幻。

如果僅是從讀書人的視角看三國,看歷史,看似高明理性,實則悲觀無奈。接下來,楊慎的《臨江仙》從底層百姓的視角來看帝王將相的歷史,這是一個新視角。千百年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不要以為老百姓不關心不評論歷史大事,中國的老百姓一直有他們的興趣和言說。

在中國民間,其實是有這個傳統的。我的祖父,活了93歲,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民,但他對中國歷史,帝王將相的故事也是口口聲聲地能講一通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些生活在最下層的老百姓,他們對千古興亡多少事,不是不痛不癢的,“不知兩漢,無論魏晉”,他們口耳相傳,也知道許許多多歷史的曲曲折折,儘管可能張冠李戴,亂點鴛鴦,但他們心中有個譜,口中有個說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那些白髮漁樵,他們風裡來雨裡去,他們不像讀書人廢書而嘆,傷心秦漢經行處等等。老哥兩,見面了,一壺老酒,幾盞下肚,笑談帝王將相,千古興亡,是非榮辱,自有看法。他們醉眼朦朧,一覺天明。

就個人而言,達不到那種大歷史的視角,平頭百姓,但也算一個知識分子。所以,我以為,歷史不能虛空,是非曲直也不能任由歪曲。至於歷史中個人榮辱,命運如何,粗而言之,只能一嘆一笑而已,細而論之,可評說可研究,百般滋味,總是有意義的。


青霞人文


明朝楊慎《臨江仙》寫盡了世間榮辱成敗,您會怎麼用您的人生經歷和體會解讀這首詞?

《臨江仙》,是作者楊慎藉著敘述歷史的興亡,而抒發內心的感慨,寫盡了世間榮辱成敗,富含哲理,空靈飄逸又氣勢磅礴。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您會怎麼用您的人生經歷和體會解讀這首詞?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就是自己人生旅途中的英雄,即便最終如翻飛的浪花般逝去,無論是非,不計成敗,但求無愧於心。明知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都會被歷史無情的湮滅,但是,我們來過,江湖上或多或少的會留下我們的傳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歷經歲月的變遷,從青春年少的懵懂少年,到歷經滄桑的白髮老者,變的是我們,不變是巍峨的青山依然存在,絢爛的太陽依然升起落下,而月亮也依舊陰晴圓缺。

生活教會我們,無論你是否坦然面對歲月的變化,你都在變化中被無情的驅使著。

最讓我感觸良多的,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句話。記得幾年前,對人生感到了迷茫,對生而為人感到沒有意義,每天都在鬱悶中,在不停拷問自己中度過。


後來,朋友約我爬山,在山頂痛飲,說好了不醉不歸。當我們爬上山頂,一杯接一杯痛飲,說著漫無邊際的話,那時我發現所有的不快,都已經煙消雲散,心情頓時豁然開朗。

今天再讀這首詞,在詞人以“轉頭空”的和“永存留”的強烈對比中,感悟:人生如夢,歷史(歲月)無情。但我們可以給自己創造精神世界的桃花源,一個在疲憊的時候,可以棲息的港灣。

《臨江仙》中所表達的遠離紛爭,賞風花雪月,談奇聞逸事的避世觀點,為競爭激烈的當下所不允許,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儘管我們知道,人生的努力與追求,到頭來是一場空,追逐、奮爭更是徒勞。但是,我們可以暫緩一下前行的腳步,調整好狀態與方向,背起行囊再次出發。


昨夜星辰昨夜風jk


【一曲興衰知幾度,夕陽江上成笑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靑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一[明]楊愼《臨江仙•金沙江懷古》🈵

最開始讀這首詞是《三國演義》卷首詞,讀完後便十分喜歡。於恢宏大氣中有些許個人情懷,作者放眼千古,傲視王侯;同時又對遠離廟堂的江湖之士,表達了由衷的向望與欽佩。

且班門弄斧,以詩詞解意:

平波渺渺遠空寒,悵望歸舟渚岸邊。

屈子捨身因楚祚,賈生誤國弄朝權。

風奔大澤龍蛇怒,雲湧金田虎狼歡。

一曲興衰知幾度,夕陽江上成笑談。

一一江邊懷古(閬水漁民白溪釣)🉐





白溪釣客


有感於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的這首臨江仙因作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而被廣為傳唱。

一個個英雄人物頓時躍出眼簾:曹操、諸葛亮、周瑜、孫權、劉備、關羽、趙雲。。。

即使不懂臨江仙詞牌的格律,也不會影響人們去體會詞中的慷慨悲壯,意味無窮。

詞的開首兩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逝者如斯夫。江水滔滔向東流,歷史的進程亦如此。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裹挾而去。

“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個“空”字,蕩氣迴腸,蒼涼悲壯。說盡歷史的興衰,人生的沉浮。

無一例外。任何英雄、任何人都將是歷史的過客,匆匆且渺小。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卻是亙古悠長。

前後對比,一種人生的易逝悲傷感油然而生。

上闋基調由豪放轉向含蓄,高亢轉向深沉。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1511年,楊慎獲得殿試第一名。

此時的他,胸懷抱負,希望為朝廷建功立業。

但不久,因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因此得罪了朝廷,被流放滇南。

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了,於是經常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與當地人談詩論道。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江渚之上,秋月春風,多麼美好,但是一個“慣“字蘊含了詞人多少的孤獨與無奈啊!

詞人看多了,看穿了,看透了。

春花秋月,季節輪迴,時代更迭。當年的烏髮英雄少年已經變成白髮漁樵了。

人生倏忽,生命無常,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去強求施展抱負,追逐名利呢?

詞人此時的心境看似無奈又是何等的灑脫。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五好友,把酒言歡,著意春風秋月,固守寧靜淡泊;任它驚駭濤浪,任它是非成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盡世態炎涼,釋去人頭重負。一笑而過,青山永在。

下闋的基調由深沉、悲涼轉向淡泊、超脫。

心有慼慼然。年齡不同,心境不同,讀這首詞時的理解也不同。

996也罷,烹茶閒看花月也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人生短暫,適合自己就好,不強求,不遺憾。

該奮鬥的年齡就要去奮鬥,該享受的年齡可以坦然享受。

凡事盡力了就好。過程重於結果。

就把機緣的交給機緣,上帝的就交給上帝。哈,這句話是雨果說的。

歷史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

誰也無法逆轉歷史的車輪。


月華安


這是楊慎所做《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孔子說:逝者如斯乎, “滾滾長江東逝水”這裡暗喻的就是無窮無盡的時間的流逝,將時間形象具體化了, “浪花”也是類似的暗喻。這句的大意是:浩瀚的長江滾滾的向東流去,再壯烈的英雄也或者老死或者病死或者被殺死都會成為過去,只有滾滾的長江依舊向東流去。反映出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和人生易逝的矛盾。這裡說的是長江而不是黃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決定了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再加上蘇軾的《大江東去》就更是如此了。

“是非成敗轉頭空。” 這句是上句的補充和進一步的說明,暗示人生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好的還是壞的,最後都終會成為過去。反映出人生的蒼涼與無奈,裡面也蘊涵了作者失落灑脫的情懷。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只有青山依舊,夕陽那樣無情的升落,這裡的"幾度夕陽紅"也暗示英雄人物一批批的成為過去又一批批的湧現,再次反映出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和人生易逝的矛盾。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白髮漁樵:是指慣看秋月春風博學多才的脫俗的智者,也可以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喜”寫出作者遇到知音的那種無限的喜悅之情。“慣”寫出作者對世事的看透和灑脫。 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說:古今多少事到頭來都不過是後人(白髮漁樵)“江渚上”茶餘飯後一壺濁酒之間的笑談而已,是對英雄人物事蹟的調侃,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灑脫,也說明了人生的虛無。

全詞可以看是作者讀了《三國演義》之後的感觸。上闕是對全書象徵性的概括,下闕是作者對三國裡面人物事蹟的感慨,也蘊涵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人生所有的成敗是非到頭來不過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海州太守


楊慎的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可謂得其所哉,它代表的是一個文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所難免的一種歷史蒼涼感。楊慎能夠創作出這首詞也非偶然,他是明朝上層政治鬥爭的失敗者,由此而產生對政治的厭倦感和虛無感也是難免的。

中國的文人很容易受到影響,這些人受的是四書五經的教育,自以為是真理和正義的化身,但又缺乏現實政治鬥爭的磨練,一旦受挫,要麼拼個你死我活,要麼就偃旗息鼓,從此遠離政壇。前一種人是極少數,後一種人是大多數。我們看,唐詩三百首的作者大多數都是懷才不遇,或者是受到朝廷打擊的人,於是就產生“前不見古人,就不見來者”的感悟,並得到文人們共鳴。

但是,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的。如果是一個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而不是歷史的旁觀者,是非成敗怎麼可能是轉頭空呢?他們不但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產生了長久的影響,而且他們所得到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後人都是彌足珍貴的,決不只是都付笑談中。

就我們個人的經歷而言也是如此。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單線條,不可能只有成功沒有失敗,不可能只有前進沒有後退。一個人的知識和財富不是單看讀了多少書,賺了多少錢,更多的是看你經歷過多少事,克服過多少困難。事情過去了,不可能留下來的都是空虛,有的甚至可以回味無窮,都是值得珍惜的。


血色舞臺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代才子楊慎的一首《臨江仙》因被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而賦予了歷史的滄桑,道盡了人生變幻終歸淡泊的感慨。

我們慶幸沒有生逢亂世,但生存的競爭何嘗遜色於戰場的硝煙?



幾十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創業時的辛苦奔波委屈求全,只為在夾縫中拼出一條血路。好不容易事業剛有起色,便遭同行的揶揄排擠。你耍心機我也不能手軟,幾經坎坷又幾經沉浮。而直到今天,驀然回首才發現,昔日的對手不見了蹤影,曾經的朋友彷彿成了仇人。


我不敢妄稱誰是英雄,包括一路走來遇上的那些對手,他們有的讓我敬佩不已,有的讓我咬牙切齒。然而“是非成敗轉頭空”,他們和我一樣也早生華髮了。山還是那座山,月還是那輪月,這些又何嘗因為我們的爭鬥而改變?

只願我們到老時,還能尋回剛踏進社會時的那份堅守,舉杯敬月,無愧於心。


菸斗的傳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大音希聲的浩然之氣是天地的像,天地的像成為物就是向東的滾滾長江。古老的英雄銳氣不存在,英雄的壯志都解脫了。英雄的事,光芒還存在,一線陽光裡飄浮的灰塵。浪花淘盡英雄。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為我無身,我有何患,是非成敗轉頭空。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以自均。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一壺濁酒喜相逢。

天地猶風箱兮,虛而不屈,動而欲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話說多了,不如守住自己酒中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我們知道,楊慎這首《臨江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開篇詩。說到三國那是個中原逐鹿,群雄爭霸的時代。正如曹操詩中所寫,"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長年的動亂,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在戰亂中升官發財的是王侯將相,遭秧的是平民百姓。正如元人,張養浩在一首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一曲中說的。

山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行經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性苦,亡百姓苦。你看百姓生不起,活不起,遭了多大的罪呀?

再看張可久《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鳥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你看,這首曲從楚漢相爭,說到三國爭霸。可見千百年來的不義之戰,為百性帶來多大的災難。難怪杜甫聽到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喜極而泣。作詩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為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如今國家日益強盛,是多少英雄血汗換來的呀,鑑古論今,我們更應愛國愛家,珍惜這和平幸福的每一天。……?


遼陽郭同建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納蘭性德 《臨江仙》

這是一首詠物詞,全詩看似寫月,其實詠的是寒柳。全篇都由「柳」貫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藉景入情,情、景、物與人融為一體,「比」與「興」融為一體,自然流瀉出至真至情。且以情入景的快速,透徹閒的尤為突出,乃是至真至情才能流瀉出的憂傷詞局。

詠物為古典詩詞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殼,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質,是核心。所以詠物之作要求摹寫神理而不能徒賦形體,同時還要不粘不離,保持一個恰好的分寸。以此繩衡這首小詞,在「層冰積雪摧殘」、「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等句刻畫出那婀娜楊柳的「寒意」之外,詞人更著重「摧殘」、「憔悴」、「夢斷」、「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的情感的抒寫,亦將他複雜悽咽的內心感受特別深曲又特別準確地傳遞出來。寫寒柳而字裡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謂「言之有物」。

「飛絮飛花何處是」,其實就是「飛絮何處是」,但這裡特別用了「飛花」的意象,除了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之外,還因為楊花作為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獨有一些複雜的含義。楊花是一個飄零無助的意象。傳說,楊花如果飄落到水中,就會化為浮萍。這個傳說細想一下是非常淒涼的,因為楊花本身就是飄零無根之物,好容易在水裡落了腳,卻又化為浮萍,依然是個飄零無根之物。「飄零無根」至此便有了一種宿命的悲劇感。

「疏疏一樹五更寒」,「疏疏一樹」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意象,此時交迭在一起,卻把夜闌、更殘、輕寒這些意象付諸於柳樹身上,使柳樹獲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樹更加順理成章地成為詞人的情感投射的客體。

「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遞進一層,似在說明月無私,不論柳樹是繁茂還是蕭疏,都一般照耀,一般關懷。貌似在寫明月,實則是容若自況:柳樹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減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愛;伊人就算永訣,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下片轉折,由柳樹而及女子,由當下而及回憶,是說:最是在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當年的那個女子。春山,作為詩詞中一個常見的意象,既可以實指春色中的山巒,也可以比喻為女子的眉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