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水滸傳》為何要寫與宋江起義感覺不相干的高俅和一百零八將外的晁蓋?

破曉兒


小說《水滸傳》為何要寫與宋江起義不相干的高俅和一百八將外的晁蓋,這個問題問到了《水滸傳》的最核心問題上來了。

一,高俅這個人物,本來與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沒什麼相干,真實的高俅也與《水滸傳》的人物形象相去甚遠。

歷史上的高俅與宋江起義和水滸上的人物都毫無關係。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大宋宣和遺事》等《水滸傳》藍本上,高俅都與《水滸傳》中人物沒有交集。

而據《揮麈後錄》記載:“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草札頗工……”,後來蘇東坡把他推薦給小王都太尉王詵。再後來王詵是否把他推薦給端王不得而知。但高俅是徽宗皇帝派到大將劉仲武軍中,然後“俅競以邊功至殿帥”的。可見,高俅既是宋徽宗的寵臣,也是朝廷的能臣。而且他一直“不忘蘇氏”之恩,蘇東坡“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並非一個一無是處的破落戶。

但是《水滸傳》裡,把高俅“草札頗工”的文才和“以邊功至殿帥”的武略,以及“不忘蘇氏”的人品都一概不談了。把他寫成了一個只會踢球的無賴。這當然是為了表現《水滸傳》主題的需要。

二,小說《水滸傳》從高俅寫起的意義。

一是,這個一無是處的破落戶高俅,得到了端王的賞識。作為好踢球的端王趙佶,賞識一個踢球技術很好的高俅不足為奇。

當了皇上的趙佶,把一個只會踢球的青皮無賴高俅平步青雲地提拔為太尉,就說明趙佶這個皇上,無疑是個昏君。這就把小說《水滸傳》矛頭直指最高封建統治者宋徽宗。

二是,殿帥府太尉高俅先是仗勢欺人,迫害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王進僥倖逃脫。再是一逼再逼,逼得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無路可走,最後不得不殺了陸謙,雪夜上梁山。

這就表明了《水滸傳》中後來的魯智深、武松、李逵,包括宋江等人的殺官造反是官逼民反、亂自上作。

另外,不寫高俅,《水滸傳》後來諸如“李逵打死殷天錫”、“入雲龍鬥法破高廉”等情節就失去與宋朝廷的勾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三,小說《水滸傳》為何要寫一百八將之外的晁蓋。

一是,晁蓋的活動是小說《水滸傳》一條極其重要的主線。晁蓋的故事是從“智取生辰綱”開始的。“生辰綱”是地方官府與朝廷上層相勾結,壓榨百姓的罪證,晁蓋為首的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劉唐、白勝等人“智取生辰綱”,是下層百姓反抗官府壓榨的自發行動。反映了黑暗統治下,下層百姓不堪其苦,不得不揭竿而起的歷史現實。

二是如果宋江的故事是《水滸傳》的主流,那麼林沖、武松、魯智深等人的故事就是《水滸傳》的支流,而晁蓋為首的好漢們的故事,則是《水滸傳》的源頭。

正是晁蓋等揭竿起義,形成了一往無前的巨流,才有了“三山聚義”,才有了四方好漢來投。正是因為晁蓋扯起了正義的旗幟,才使人不覺得時遷是鼠竊狗偷之輩,不覺得李逵是濫殺無辜的惡徒,不覺得楊雄是為了殺了與和尚通姦的老婆而上梁山避難的,不介意張青、孫二孃的殺人害命賣人肉饅頭 ……

三是小說《水滸傳》通過晁蓋與宋江的兩條路線的鬥爭,反映了作者對梁山起義結局的無可奈何。

我想,作者把“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宋江,寫成力主招安、為了招安不惜找李師師打通關節、為了招安不惜與晁蓋勢同水火的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找不到梁山好漢的出路,作者只好把自己的願望在晁蓋這個人物思想裡體現出來。或許晁蓋心裡的想法,正是作者心裡的想法也未可知。


初曉兒



對這個問題,筆者有一點不同意見,權且拿出來作一交流探討。

愚以為,《水滸傳》中的高俅與晁蓋這兩個人物,並非與宋江毫不相干。恰恰相反,此二人是全書至關重要的關鍵人物,與宋江起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宋江和《水滸傳》。



眾所周知,《水滸傳》是作者施耐庵先生根據部分史實,結合民間傳說、戲曲、話本中的相關故事,經過選擇、加工、提煉、再創造而虛構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那麼,其中所有的人物,都要圍繞著為故事的主題服務。必然要前後鋪墊,前後照應,

一環扣一環。有些看似無關的閒筆,實則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但凡出現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就意味著出現了敗筆。《水滸傳》之所以成為四大古典名著流傳下來,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成果,不是哪個權威,哪個機構說了算,而是時間決定的。所以,說高俅和晁蓋與宋江起義不相干,這怎麼可能呢。恰恰相反,正是這兩個主要人物,才推動了全書的情節發展,缺一不可。



一、沒有高俅,也就沒有了一切

1、是高俅陷害林沖,才有了林沖誤入白虎堂被剌配滄州。才有了林沖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才有了林沖火拼王倫,推舉晁蓋坐上山寨之位,樹起了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沒有高俅,林沖會和林娘子在東京過他舒舒服服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好日子,哪來的逼上樑上啊!林沖不上梁山,梁山的寨主還是王倫,晁蓋和宋江也就不存在了。是有了高俅的因,才有了梁山的果。



2、是高俅陷害林沖,才有了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救下林沖,才有了魯智深被高俅追捕逃上了二龍山落草。才有了後來以魯智深為總頭領的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如果魯智深不去救林沖,他仍然可以在東京大相國寺裡看菜園子,每天和一群潑皮無賴喝酒玩耍過快活日子,怎麼可能上二龍山後來又去了梁山呢。至於最後的南征,是魯智深捉住了方臘,把一場大戲畫上了句號。所有這些,都是源於高俅。



3、是高俅和蔡大師等一幫奸臣,採用以毒攻毒的手段,讓已被招安的梁山好漢們去南征方臘,既消滅了方臘,也使梁山好漢損兵折將元氣大傷,108將只剩下27(不含舊留在京的5人)回到東京。既便如此,高俅等奸臣仍不甘心,又假以皇帝御賜皇酒的名義,在酒裡下毒,先後毒死了盧俊義和宋江,致使李逵、吳用、花榮萬念俱灰追隨宋江而去。至此徹底撲滅了梁山起義的火焰。到了這裡,還能說高俅與梁山起義沒有關係麼?


二、沒有晁蓋,也就沒有了宋江

1、是晁蓋智取生辰綱事發,官兵前去抓捕,宋江得知消息提前去報信,所以才引出了宋江。宋江是鄆城縣衙裡的一個押司,他的志向就是封妻廕子青史留名,不可能願意落草為寇。所以宋江救晁蓋是出於義氣,他和晁蓋等草莽英雄是兩回事,走的不是一條路。至於後來宋江上梁山,是晁蓋帶人從江州法場把他劫上山的,不然宋江就因題反詩而被殺頭了。所以說,沒有晁蓋,也就沒有宋江。



2、晁蓋為感謝宋江的救命之恩,派劉唐下山給宋江送來一封感謝信,外加一百兩黃金。正是因為這封信被閻婆惜看到,閻索要宋江並沒收下的黃金,才導致宋江為了不暴露機密,失手殺了閻婆惜,吃了官司在逃。後來宋江被官府捉住,押送途中被晁蓋派人救上梁山。但宋江並不願落草,宋江說:父親明明教訓宋江,小可不爭隨順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雖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願只就兄長手裡乞死。晃蓋無奈,才放宋江下山。可見宋江遭難,皆源於晁蓋。

3、是晁蓋當上梁山寨主,創建了梁山百年基業。宋江上梁山後,晁蓋雖然推讓他做山寨之主,但宋江又怎麼可能覷視寨主之位。是晁蓋去世後,宋江才當上梁山老大。沒有晁蓋,宋江不可能犯案。沒有晁蓋從法場上相救,宋江已被殺頭。沒有晁蓋,宋江不可能上梁山當上寨主。樹有根,水有源,所有的一切,都是先有晁蓋,後有宋江,怎麼可以說晁蓋與宋江起義沒有關係呢。嚴格講,並不是宋江起義,而是晁蓋起義,推著宋江走上了梁山起義之路。因此,完全可以說,沒有晁蓋,也就沒有宋江。


總結:

綜上所述,高俅與晁蓋兩個人物,與宋江以及水泊梁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絕非毫不相干。


文化一家人


高俅、晁蓋這兩個人物在《水滸傳》中有非常大的存在價值,如果僅從文本理解,恐怕還不能完全搞清楚施耐庵為何要寫他們。施耐庵不僅寫了他們,而且,“戲份”還很足。高俅是《水滸傳》正文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晁蓋則是梁山第三任寨主,直到施耐庵《水滸傳》快要結束的時候,才上升到另一個層級。

那麼,高俅、晁蓋在《水滸傳》中到底有怎樣的存在價值,他們與宋江起義和梁山一百單八將有何關聯呢?

高俅不僅引出了梁山故事

我讀《水滸傳》,主要依據貫華堂本,容與堂本作為輔助參考,而《徵四寇》則全盤予以否定。貫華堂本是經過金聖嘆評點、增刪的本子,我覺得更接近施耐庵的原著。首先,其文本架構就比同樣增刪了原著的容與堂本合理得多。

貫華堂本把“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作為楔子,以這個故事引出七十個回目,把宋仁宗之前的事情與宋徽宗時期的故事劃分得非常清楚。而容與堂本則把“楔子”當做第一回,到了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時,洪太尉剛剛放走妖魔,還沒下山,與三清殿住持真人還在理論。

且說貫華堂本《水滸傳》正文開篇,便是“話說故宋,哲宗皇帝在時,其時去仁宗天子已遠,東京開封府汴梁宣武軍 ,便有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姓高,排行第二,……”高俅作為第一個人物登場了。

講完高俅的發跡史,便引出王進,還連帶把王進的父親王升扯了進來。為什麼要寫王進兩代人呢?難道僅僅只是為了寫高俅做了殿帥府太尉挾私報復,逼走王進嗎?其實,在故事線索當中,施耐庵進一步交代了宋徽宗的簡歷。

八十萬禁軍都軍教頭王升,暗喻趙佶從寧郡王升為端王(親王)。王進,則是宋徽宗由王“進”為帝。為何是這樣的呢?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九紋龍史進,暗喻北宋經歷了九代皇帝。金聖嘆在這回書的總批中這樣寫道:“史之為言史也,固也。”原來,金聖嘆也認定《水滸傳》是“言史”的。

所以,高俅的出場,不僅要引出梁山故事,而且,還要隱喻北宋歷史。

史進有歷史前進的含義,這一點,施耐庵在“楔子”中就講到了。《水滸傳》的開篇有這樣幾句話:

後來感得天道循環,向甲馬營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來,這朝聖人出世,紅光滿天,異香經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靂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寬洪,自古帝王都不及這朝天子,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

寫完趙匡胤,施耐庵繼續點名:自庚申年間受禪,開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傳位與御弟太宗。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真宗皇帝,真宗又傳位與仁宗。

到了仁宗朝,出了件大事,妖魔被放了出來。

後來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駕,無有太子,傳位濮安懿王允讓之子,太宗皇帝嫡孫,立帝號曰英宗。在位四年,傳位與太子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傳位與太子哲宗。那時天下太平,四方無事。

宋哲宗之後,便是宋徽宗,這朝天子也是高俅引出來的。而高俅是真真切切的歷史人物,到了宣和年間,做到了殿前三司這等高官。因而,高俅在《水滸傳》中扮演了開篇導航的重要角色,不僅引出了宋徽宗宣和年間的大故事,還以“王進”,引出了梁山人物九紋龍史進。並且,以“九紋龍史進”這個代碼,為梁山故事搭建了宏大的歷史背景:施耐庵將通過樑山故事,深刻揭露北宋王朝為何走向覆滅。

高俅這個形象會反轉嗎

要說《水滸傳》中最壞的朝廷高官,非高俅莫屬。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中寫到的朝廷權臣中,甚至連蔡京、童貫都沒有高俅壞。高二哥一出場,就是個潑皮破落戶,被父親告狀而被開封府驅逐出境。發跡之後,到任第一天就逼走了王進。之後,又陷害林沖,製造了“逼上梁山”第一案。

青面獸楊志從關西逃難遇赦,回到京城上下打點,企圖官復原職。眼見得關節即將打通,但卻被高俅趕出了殿帥府。楊志失業,生活沒了著落,便去變賣祖傳寶刀。此後的故事無需多言,反正,楊志悲慘的遭遇也與高俅有關。

不過,在楊志這件事情上,高俅做得沒錯。楊志失落了花石綱,沒有回到京師繳令,反倒負案逃亡。現在,又四處行賄,企圖重新上崗,高俅趕他出去,並沒有錯。

與高俅相關的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宋江帶兵打高唐州。這件事情是高廉的大舅哥殷天錫挑起來的,而高廉則是高俅的叔伯兄弟。梁山打破高唐州,公孫勝以五雷天罡正法擊敗高廉,雷橫一朴刀砍下其首級。

因為高唐州被打破,高廉被梁山斬殺,高俅便請示樞密院,派呼延灼去攻打梁山。梁山大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朝廷第一次佂剿梁山宣告失敗,高俅也就此隱形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那麼,高俅的故事是不是就此結束了呢?遠遠沒有。

上文講到,史進乃施耐庵“言史”,施耐庵借“九紋龍”隱喻北宋九代帝王。而在前七十回書中,施耐庵卻只寫了八代皇帝,還有一位宋欽宗沒有提到。

實際上,宋欽宗也是出場了的,書中有兩個符碼錶示北宋最後一個皇帝暗出場了。

第一處是“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寫到的“二龍相戲”。這是隱喻北宋最後兩個皇帝將被金國拘禁,在五國城坐井觀天。

再一處就是魯智深、楊志、武松等人落草的二龍山。這個隱喻需要轉一個彎才好理解。鎮關西魯達打死鄭屠之後,逃到了雁門縣,認識了趙員外。在雁門縣城躲了一段時間,覺得不太安全,趙員外就把魯達送到了七寶村。七寶,就是佛家七寶,七寶村實際上就是一個被趙員外控制的佛門之地。而二龍山上有一座寺廟,叫做寶珠寺。這兩個不太容易引起讀者注意的符碼,其實就是在隱喻北宋的兩個皇帝。

既然如此,梁山之上至少有宋江、魯智深、楊志、武松等人經歷了北宋亡國的歷史。那麼,這個時候的高俅在哪裡呢?

靖康元年,已經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在童貫、蔡攸等人的裹挾下,逃出汴京城。當時,童貫命高俅率三千禁軍隨同南渡,扼守泗州以阻止不願南渡之人北歸。高俅意識到,這是分裂朝廷的行為,便託病回到了汴京。

《紀事本末》中說,宋徽宗不願意南渡,童貫便下令放箭射殺御駕衛士,裹挾徽宗渡過淮河,繼續南奔。當時: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顧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賊在側,不敢輒發一語,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憤。

高俅無奈回兵汴京後,不久便真的得病去世了。從《紀事本末》中可知,高俅並不屬於“群賊”,也不願意與“群賊”同流合汙。因而,史家評價高俅“大節不虧”。

假如施耐庵的七十回後故事還在,高俅這個角色會不會反轉呢?因為曾經見到過“二龍相戲”,也就是宋徽宗復辟,與宋欽宗阻止復辟而導致帝權之爭的這段歷史,那麼,梁山好漢也一定會出現在宋徽宗南渡的隊伍中,他們是跟隨童貫呢?還是追隨高俅呢?

晁天王是何來頭?

講完高俅,再來講講晁蓋。按照《水滸傳》的寫法,晁蓋因為把西溪村的鎮妖寶塔奪了過來,便得了“托塔天王”這個綽號。其實,這是施耐庵搞的障眼法。

托塔天王,顧名思義,寶塔是要時刻託著的。晁蓋綽號的來歷,最多也就是個“移塔天王”或者“奪塔天王”。

其實,托塔天王是施耐庵有意賦予晁蓋的特殊含義。托塔天王出自佛教,其前身就是毗沙門天王,佛教四大護法之一,也就是北方多聞天王。原來,晁蓋出自佛門,乃多聞天王轉世。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都是“妖魔”轉世,宋江是道家紫府中的天魁星,與晁蓋恰好形成一道一佛的關係。

晁蓋居住在東溪村,附近山上有座靈官殿。靈官是道教最崇奉的護法尊神,《水滸傳》偏偏把靈官殿寫在了東溪村,這是什麼意思呢?

再看看宋江。宋押司殺人後,逃回了家中,躲在地窖裡不敢露頭。宋江藏身的地窖在哪個具體位置呢?施耐庵說,朱仝到了宋江家,獨自一人走到一個所在,搖了搖鈴鐺,宋江便從地窨子裡出來了。

宋江見了朱仝大吃一驚,問道,都頭如何知道這個去處。朱仝說:

一日酒中,兄長曾說道:“我家佛座底下有個地窨子,上面放著三世佛,佛堂內有片地板蓋著,上面設著供床。你有些緊急之事,可來這裡躲避。

宋江乃道家魔頭,卻到佛門避難,與晁蓋正好形成互補。施耐庵的這個寓意,一是說的晁宋二人本是一體,相互救助,乃心腹兄弟。

其二是表明作者的宗教傾向:佛道合一。

如此,即便是晁蓋不是一百單八將其中之一,其寓意很深,是施耐庵宗教思想的隱喻。

北宋徽宗時,崇道抑佛,大肆破壞佛教設施和佛經,降低佛教地位,把釋迦摩尼改做大覺真仙,和尚則改做德士,都是道教的信徒了。

花和尚大鬧五臺山,實際上就是這段歷史的隱寫。晁蓋、宋江出自不同的教派,但並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

這就是晁天王的來路,這樣的“出身”,難道與梁山好漢無關嗎?

晁蓋宋江原為一體

不知晁宋關係很不好,宋江架空晁蓋,晁蓋極力阻止宋江招安的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水滸傳》中,簡直一個字都沒寫到這些。

晁蓋既然不是道家中人,便不會帶領道家“妖魔”還道了,因為,晁天王沒有這個通道。因而,從打劫生辰綱起,晁蓋便顯得不精明,簡直有點愣頭愣腦的如同木偶一般的任由吳用擺佈。要說被逼上梁山,晁蓋算一位。這一點,原著中講得非常清楚。

如果說宋江每次搶著帶兵下山是架空晁蓋,那麼,吳用早就這麼幹了。自始至終,晁蓋有見識嗎?因為不是道家紫府出來的妖魔,晁蓋在梁山上顯得毫無作為。宋江未到來之前,晁蓋一仗都不願意打,一個弟兄都不發展。這不怨晁天王,不是同道中人,怎麼能上梁山呢?

晁蓋上山後不久,弟兄們準備下山去搶劫過往客商。晁蓋在吳用安排好人員後,晁蓋囑咐道:“只可善取金帛財物,切不可傷害客商性命。”打劫完畢,下山的頭領前來繳令,晁蓋又問道:“不曾殺人麼?”當晁寨主得知沒有傷害客商性命時,晁蓋大喜,告誡兄弟們道:

我等初到山寨,不可傷害於人。

做強盜的,哪有不傷害人的道理?晁蓋典型的菩薩心腸,真不愧為“托塔天王”啊。

晁蓋之死也早有伏筆,這是他的“七星聚義”之夢。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北斗七星群的星宿,晁蓋是托塔天王,當然不在此中。晁天王便是北斗七星斗柄上,那顆化作一道白光的小星。因而,晁蓋一定會離開梁山而去。

晁蓋死後,大概迴歸本位,因他知道了梁山好漢上應星宿,說安道全時江南地靈星。這是晁蓋這個形象的昇華,達到了智真長老、羅真人這個級別。說出這個梁山最高機密,是為了救宋江。當時,晁蓋顯聖而來,對宋江說了這樣一番話:

兄弟不知,我與你心腹弟兄,我今特來救你。如今背上之事發了,只除江南地靈星可免無事,兄弟曾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今不快走時,更待甚麼?倘有疏失,如之奈何!休怨我不來救你。

回看“及時雨私放晁天王”這回書,宋江到東溪村給晁蓋報信時所說的話:

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著條性命來救你。如今黃泥岡事發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若不快走,更待甚麼?我回去引他當廳下了公文,知縣不移時便差人連夜下來。你們不可耽擱。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來救你。

晁宋本是一體,哪來的矛盾,哪來的晁蓋阻止宋江做寨主?

施耐庵寫高俅,是為了引出梁山故事,更是為了寫朝廷腐敗而導致了宋江起義。寫晁蓋,是為一百單八人梁山聚義打下一個更好的基礎,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同時,也是為了體現作者的宗教觀,並通過晁宋關係,強化《水滸傳》所表達的“忠義”思想。


綠野萍蹤01


高俅與晁蓋兩位,皆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逗引與生髮,不可或缺。凡事出皆有因果,高俅就是梁山的因,晁蓋是這個因的果的開始,還不是正果,所以晁天王不可位居一百單八之數內。

那高俅渾號東京破落戶高二,其發跡史頗與金庸《鹿鼎記》主角韋小寶差相彷彿。只是韋爵爺還有最基本的人性天良在,善惡還算分明,結局亦殊能跳脫。高俅就一頭扎進去,汴京六賊之中為惡最甚,書中寫其逼走王進迫害林沖,壞事做絕,才有了英雄好漢逼上梁山的傳說。沒有高俅的逗引,後續一系列精彩故事便師出無名,無法展開。

事實上,一百單八將被高俅等逼上梁山的除了林沖也沒誰了。但他是個代表,代表奸賊貪官禍亂當世的無道。而宋江等天罡地煞就是要替天行道以伐無道。沒有個對立面和座標參照物如何行得?此為逗引。

高俅還是關合。宋江要招安,亦須高俅這樣的高官牽線。甭管自身願不願意,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既然天意昭示,宋江勉為其難也要善待高俅待其指引,這是他的宿命,也是梁山的宿命。由此一來,逗引與關合皆在一人,高俅其定位,不可無有。

晁蓋,作為梁山之主,與宋江主降之見互為對立。宋要替天行道,不反天子反奸官。而晁天王明顯要托膽稱王再造一個天下。既與書中主旨不合,故使歸天及早。但這個人物也是重要一環,作為對比,生髮後來諸好漢之慘痛命運,晁蓋無疑在書中給義軍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完全造反。有他在前面站著,眾好漢一路招安下來報國殺敵傷亡太半,招安的利弊顯然在警示後來者,勿抱幻想於當朝。

總之,《水滸》能躋身四大名著,所出場者無一閒人。高俅晁蓋便是作者在關隘處精明落筆的顯角,缺一不可。


手機用戶詩意棲居


小說《水滸傳》為何要寫與宋江起義感覺不相干的高俅和一百零八將之外的晁蓋呢?這兩個人物分別代表了宋朝官府和平民百姓,作者寫這兩個人的目的是怎樣的呢?

下面一一分析。



《水滸傳》人物之高俅:彙集無能、陰險、狠辣於一身,位高權重的統治階級代表人物

在《水滸傳》中,年輕時期的高俅被描繪成一個不學無術的地痞無賴,整日遊手好閒,曾經被王進的父親教訓過,三個月臥床不起,因此高俅後來執掌白虎堂後,第一件事就是找王進,正所謂父債子還,他要在王進身上報當年被王進父親重傷的舊仇。

高俅發達後,他以前的兄弟人他做乾爹,也就是高衙內,整天仗著高俅的勢為非作歹,欺男霸女,壞事做盡,林沖只不過是萬千受害者中的一個。

高俅在《水滸傳》中,代表著宋朝腐敗的統治階級,無論是高俅處理公務還是了結私人恩怨,都反應了朝廷的腐敗。

在《水滸傳》中,高俅和梁山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梁山泊好幾位好漢就是拜高俅所賜上了梁山,後來高俅更是出兵征討梁山,兵敗後被俘虜,宋江把招安的希望寄託在高俅身上,可是高俅怎肯為梁山泊草寇謀出路?後來梁山泊損失慘重,一百零八好漢折損大半,宋江盧俊義等人的死和高俅有直接關係。



《水滸傳》人物之晁蓋:小富即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但是格局太小,因此難成氣候

晁蓋和梁山泊好漢有關係呢?很明顯,晁蓋和梁山泊好漢關係非常深厚。

梁山泊一百零八將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聚義,就是由晁蓋為首,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公孫勝、劉唐、白勝為團體的“生辰綱事件”參與者,這是一百零八好漢中,第一次以小團伙的形式出現,雖然一百零八好漢中,杜遷、宋萬、朱貴、林沖上山時間早於晁蓋,但是他們當時並沒有交心,因此談不上聚義,而晁蓋帶領兄弟們上山,是梁山泊正式由小山寨向一方霸主轉型的開始。

晁蓋雖然不是一百零八好漢其中之一,但是他和一百零八好漢中核心成員都有很深的交際,比如和宋江、吳用、公孫勝、盧俊義等人。

晁蓋治理下的梁山泊,實力比王倫時代規模更強大,在宋江四處征戰的時候,晁蓋坐鎮梁山泊,但是晁蓋的思想非常簡單,屬於小民思想,小富即安,宋江未帶領團隊上山之前,因為晁蓋有生辰綱,所以他基本上沒有派人出去搶劫百姓,同時覺得眾好漢在一起,大家意氣相投,喝酒吃肉真的非常快活。

他的生活止於此,他的人生追求止於此。

可是宋江上山和,和晁蓋無可避免的起了衝突,後來晁蓋的陰魂更是幫助盧俊義拿下史文恭,由此可見晁蓋和宋江的關係。

所以說,晁蓋雖然不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但是他和宋江等人的關係實在是多。



謝謝大家。


古梁鏞


一部小說總有它的歷史背景,宋徽宗、蔡京、高俅、童貫等歷史人物組成《水滸傳》這部小說的特殊社會背景,使讀者知道這裡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剛剛登基時代。通過高俅的發家史,我們可以看出宋徽宗提拔官員的弊端,他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親近度來提拔人才的,並不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提拔真正有才華的人才,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被宋徽宗這樣的用人方式擋在門外,使得社會風氣每況愈下,大家都時興送禮,從下送到上。楊志因為花石綱丟失,官也丟了,挑著一擔金銀去送禮,結果錢全部送沒了,還是恢復不了原職,還被高俅趕了出來,逼得去賣家傳寶刀,又遇上無賴牛二,失手殺了他,被髮配大名府。因為梁中書也要送禮,儘管蔡京是他的岳父,送禮太少可能過不了蔡京的關,所以一送就是十萬貫。可見楊志的一擔金銀在這些貪官的眼裡是多麼的渺小。這就是宋徽宗時代的愈演愈烈的送禮風。送禮風引出腐敗的政治,腐敗的朝政。

高俅引出王進的故事,王進引出史進的故事,史進引出朱武、陳達、楊春的故事,史進的故事還引出魯智深打死鎮關西逃亡江湖的故事,魯智深的故事緊接著林沖的故事。

高俅是引發林沖的故事的根本原因。林沖上梁山因為搶劫楊志去送禮的金銀,引出楊志的故事,引出楊志押送生辰綱的故事,因為生辰綱又引出晁蓋的故事,因為晁蓋等人截取生辰綱的消息洩露,不得不逼上梁山,因為宋江給他們送信,晁蓋安定下來以後感謝宋江,引出宋江的小妾拿著晁蓋的信當威脅宋江的籌碼而逼得宋江殺小妾,緊接著逃亡江湖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終於和很多梁山好漢上梁山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宋江逃亡江湖,引出柴進、武松、孔明、孔亮、燕順、王英、鄭天壽、花榮、石勇、呂方、郭盛等人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當中,林沖、楊志逼上梁山的根本原因是高俅直接造成的。高俅這個人物是引出其他人物的原始線索,是這些線索的開頭和開端,也是這些人物命運的終結者。

之所以寫晁蓋,是因為宋江不可能參與截取生辰綱,晁蓋的思想沒有宋江成熟,沒有宋江理智,所以截取生辰綱的事只能由晁蓋來做,由他帶著最早上梁山的那一批截取生辰綱的人物上梁山,他的感謝信把宋江帶上梁山,宋江逃亡江湖引出一大批人物上梁山,最終使得梁山的規模越來越大。正因為晁蓋思想不夠成熟理智,所以他會因為憤怒去攻打曾頭市,在曾頭市中箭,結束作者賦予他的使命。

所以,高俅、晁蓋是梁山好漢上梁山的最初的原因,是小說人物線索的開端。小說的這根線索環環相扣,一環扣一環,使得小說人物有條不紊地出現。作者依靠這條線索慢慢道來。




牡丹梅花鑫森淼


金聖嘆認為:“乃開書未寫一百八人,而先寫高俅者,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老金名頭太大,“亂自上作”於是就成了大家公認的參考答案。

《水滸傳》開篇寫洪太尉誤走妖魔,接著寫高俅發跡,迫害忠良,旨在表明宋江等人作亂是天命所歸,皇帝不恤下情,親小人,才有後面的忠良遠遁,嘯聚山林。正如戲劇舞臺要有佈景,然後主角才登場,《水滸傳》也是一樣,前兩回就是在佈景,在搭舞臺。

王進出走,引出史進,好戲也就正式開場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高俅是最大的反派,他逼得好漢們同歸水滸,接著幾番征討失敗,無奈招安,玩政治陰謀,毒殺宋江盧俊義:可以說,水滸興也高俅,敗也高俅;以高俅始,以高俅終。

我國古代的很多文藝作品都是先寫配角或大反派,真正的主角出場較晚——《紅樓夢》也是這樣:黛玉和寶玉第三回才出場。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裡有晁蓋,也就是說晁蓋本應在三十六天罡裡。

梁山好漢裡的主要人物要麼是真好漢,要麼是真英雄,招安之後他們都成了“忠良”。作者寫了很多山頭,寫了很多的英雄,最後他們同心歸水泊,而宋江則是好漢中的好漢,英雄中的英雄,寫晁蓋也是為了映襯宋江。

梁山在王倫的手裡無足稱道,在晁蓋的手裡發展壯大,最終在宋江手裡輝煌一時。王倫是凡鳥,晁蓋是英雄,宋江是人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