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在出港後如何和基地保持聯繫?

嘯鷹評


俗話說得好,戰略武器三板斧,導彈,核武器和慣性導航,核潛艇是一種將這三項技術運用到極致的一款武器。核潛艇極其強調隱蔽性。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為了隱蔽性,從港口出發之後就開始處於無線電靜默狀態,將自身的大部分設備關閉,依靠海圖和慣性導航的方式到達導彈發射陣地之後就處於靜默狀態。直到接收到來自基地的指令,才會進行下一步動作。那麼彈道導彈核潛艇在發射陣地待命時處於幾百米深的水下,是通過什麼方式和基地聯繫呢?



眾所周知,我們普通人聯繫對方,靠的是手機。手機是一種採用高頻短波通信技術的個人通訊終端,高頻短波意思是頻率高波長短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最大的優勢就是帶寬較大,可以攜帶大量信息,實現即時通訊。高頻短波通信實現超遠距離傳播的辦法是利用大氣電離層反射的特點,通過發射機朝著特定角度發射電磁波,遇到電離層反射到地面,地面又將電磁波反射到電離層,如此往復,傳播到接收機完成通訊。

但是,電磁波頻率越高,波長越短,波長越短的話電磁波的穿透性變差,在傳播過程中容易受到介質特性的影響。特別是水,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巨大,電磁波在水中衰減巨大,而且頻率越高衰減越快。所以,海底通信通常選擇頻率較低,波長較長的無線電波用於通信,叫做甚低頻,或者超長波通信。超長波頻率範圍在30-300赫茲,波長很長很長,可以傳播到一萬公里之外的水下而不衰減,是核潛艇通信保證隱蔽性的不二選擇。


但是有一點非常尷尬,那就是要發射超長波需要巨大的設備和長達數公里的天線。要成功實現超長波通信,必須在地面建立巨大的超長波電臺,像上面這個圖,就是超長波電臺的天線。依託山谷進行建設,以兩旁的山峰為天線架,一直綿延數公里。長波臺是海軍強國的關鍵設備,有了長波臺才能真正意義上指揮自己的潛艇部隊。所以,長波臺是各國的最高機密,不僅有單獨的供給設施,還會配備嚴格的警衛力量。很有可能這麼大一個大傢伙就在你家後山峽谷裡你都不知道,可見其保密程度之高。



大山裡的水兵,海軍在大山裡幹嘛?圖片來自中國軍網,不存在洩密,我也怕洩密,斟酌再三給出來的。

長波臺的體積非常大,不可能可以安裝在潛艇上,所以潛艇只能接收長波臺信息,不能傳播信息,我們稱這種通信方式為廣播式通訊。而且因為超長波帶寬相當窄,能夠攜帶的信息非常少,一般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傳遞。所以一般如果不是戰時發射彈道導彈進行核反擊的話,基地都會先利用超長波告訴核潛艇,讓核潛艇升起通信天線或者釋放通信浮標到水面。這樣就可以通過高頻短波通信,或者利用中繼衛星進行微波通信,從而實現於基地的交流。


潛艇即時通訊用通訊浮標,浮標一般長得像條魚。

不過這種方式特別容易被敵方捕捉到信號,或者捕捉到天線,從而確認核潛艇位置。所以這種通信方式一般用於備用,或者和平時期執行任務使用,真正到了戰時,彈道導彈核潛艇都是隻聽不說的。一旦接受到了相應的攻擊通訊代碼,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核心指揮員會迅速做出動作,將艇上的導彈發射出去。導彈會根據攻擊通訊代碼設置不同的發射參數,艇長只負責發射,導彈具體打到哪裡去了則由基地決定,艇長自己也不知道。


升起的通訊天線

除了彈道導彈核潛艇之外,還有就是攻擊核潛艇。攻擊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任務性質不同,一般跟隨航母戰鬥群活動,負責戰術打擊,主要武器為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和魚雷。因此,除非是水下反潛作戰,否則對位置的隱蔽性要求沒有彈道導彈核潛艇那麼高。所以攻擊核潛艇一般會選擇釋放通信浮標,或者在水下升起通信天線的方式,直接和航母戰鬥群進行通訊。


赤焰噠噠噠


核潛艇離港後,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下數百米靜默航行,一般很少與陸上基地保持通訊,即使是必要的通訊時間也非常短,內容通常為幾個字到幾十個字不等。因為過高的通訊頻率和較長的通訊時間會大大提升潛艇暴露的風險。目前潛艇和陸上基地通訊主要有如下幾個方式:

第一種是無線電通訊

這種通訊方式主要是陸上對潛艇發出指令信息。由於無線電波在水中衰減非常快,所以陸上對潛艇通訊都是用長波通訊。目前使用的岸上對潛艇無線電通訊又分為VLF(甚長波通訊或者叫甚低頻通訊)和ELF(極長波通訊或者叫極低頻通訊)。VLF工作頻段在3-30MHZ之間,用這種通訊方式的時候,潛艇需要上浮到距離水面15米以內的深度。ELF工作頻段低於3KHZ,波長大於10萬公里,穿透性極強,潛艇可以在水下正常航行潛深下接收信號,不需要上浮,對潛艇隱蔽性更好。但是無論VLF還是ELF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傳輸速率低,低到什麼程度呢?比如隱蔽性最好的ELF,每分鐘只能傳輸10bit(字位),而一個漢字等於2個字節16個字位,也就是說使用ELF一分鐘還傳輸不了一個漢字,可見效率之低。除了效率地外,建立VLF和ELF陸上天線系統特別龐大,佔地達方圓數十公里,而且建造昂貴,非常容易被發現和攻擊。

▲英國超長波天線

▲美國50年代超長波天線

第二種方式是衛星通訊。

這種通訊方式主要是潛艇對陸上通訊,現在潛艇都安裝有衛星通訊天線,具備全天候通訊能力,衛星通訊一般特高頻(UHF),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射時間非常短,一般一次通訊在0.1秒內就能完成,由於時間太短,所以難以被定位和追蹤,是目前潛艇使用最廣泛的對陸通訊方式,但是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需要上浮到水面上或者將桅杆伸出水面,無法在正常工作潛深進行通訊,潛艇永遠之後又躲在水下才是最安全的。

▲俄羅斯潛艇桅杆露出水面

▲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在菲律賓海域露出桅杆

第三種方式就是發射通訊浮標。

這種是潛艇對岸通訊是使用的另一種通訊方式,這種方式是現將擬好的內容通過裝有無線電發射機的浮標發射出去,潛艇可以在水下數百米深處通過浮標與潛艇相連的光纖來控制訊息發射和接收,顯然這也是有缺點的,敵人可以通過浮標找到潛艇,即使你在水下數百米也不安全。

▲美國核潛艇拖拽式通訊浮標

第四種藍綠激光通訊和未來的量子通訊

另外最新的通訊技術就是藍綠激光通訊,這種通訊方式穿透力強,潛艇正常工作水深能接收到信號,而且傳輸速度相比ELF/VLF要快的多,3秒鐘可完成80個漢字傳輸。但是缺點就是必須依賴安裝有激光器的飛機和衛星,一旦這些被摧毀,則無法繼續保持通訊。▲美國70年代研發的藍綠激光通訊

還有正在研發中的量子通訊,這種通訊方式保密性好,速度快,可穿透水面一下100米深度,是最具前沿的技術。我國在量子通訊技術上走在世界前列,未來我們的潛艇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裝備量子通訊技術的國家,屆時我們的潛艇情報蒐集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軍備時刻



圖片上這個高架天線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長波臺”,所謂“長波”指的是300KHZ~30KHZ頻率,波長在1000米~10000米的無線電波,這種長波傳播穩定,受氣象(大氣)甚至核爆炸干擾極小…等特點作為軍用遠程通訊波是再合適不過的!

早期軍艦包括潛艇在內遠航的距離都很遠,可能會出現國家在東半球,而艦船在西半球這樣的情景,這就需要建設長波臺來保證艦船與基地之間的通訊聯繫。


圖片裡是我軍核潛艇,橙色箭頭所指是“通訊聲吶”是潛艇潛航時與外界聯繫的主要設備;綠色箭頭所指是救生浮標(裡面有電話),一旦潛艇出現事故就將它釋放到海面,救援艦船通過電話與艇內聯絡…獲知艇內的情況;紫色箭頭就是潛艇與基地聯絡的通訊天線。

那麼,具體到核潛艇(潛艇)是怎麼與基地聯繫的能?就是潛艇進入到安全海域後,在“潛望鏡深度”將通訊天線升起,發射密碼與基地的長波臺相互間進行通訊聯絡和通訊傳輸,這個時間比較短暫也就幾分鐘時間,通訊結束之後潛艇迅速下潛到安全深度。
橙色箭頭所指是就是潛艇通訊天線。,這根天線是鞭狀的,高度可以調節。
皇家海軍“前衛級”


戰略核潛艇的通訊天線更加誇張,估計得20多米高,天線越高接收到的信號越強烈和清晰。
由於現代偵察手段的先進性,潛艇在潛望鏡深度升起通訊天線已經變得很不安全,而且由於通訊量的增加,僅幾分鐘的與基地聯絡時間顯然不夠,這就需要另闢蹊徑解決。

目前潛艇長時間與後方聯繫方式就是拖曳式式通訊浮標,就是在潛艇艉部有一個收放艙室,放置一個外形像“🐬”的通訊浮標,需要與基地聯絡時將它釋放出去,潛艇在安全深度它可以浮到水面上…然後與後方進行通訊聯絡,由於它的體積很小也很難被敵方的反潛兵力發現。


現代通訊衛星(中繼衛星)的技術成熟和大容量轉發器的使用,使得潛艇即便是在地球的另一側也能與基地進行通訊聯繫,衛星在外太空接收到長波臺或者衛星天線發出的信息後,可以將信息傳遞到萬里之遙的潛艇,並且轉發的數字信號很難被破譯。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潛艇與基地之間的距離雖然在萬里之外,但有了先進的通訊技術也可是近在咫尺。


皇家橡樹1972


保持個錘子的聯繫!核潛艇出去就得保持隱秘,都出港了,還要保持聯繫?這是生怕基地裡的奸細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是嗎?

潛艇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就是它可能”無處不在“的感覺,說白了,在戰時,一艘暴露了的潛艇基本上就是靶子了,或者等著別人前來宰殺的困獸,沒有什麼太大用處了。所以,潛艇必須隱蔽。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經常和外界通信,更加不會傻到和基地”保持“聯繫,因為這是找死。核潛艇也是潛艇,沒有例外。

但是,這是不是說潛艇完全不和外界聯繫了呢?當然也不是,比如航母編隊內的核潛艇,雖然它的行動相對自由,但畢竟是一個編隊啊,如果完全自我行動,那還叫編隊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核潛艇發現了什麼可能威脅到航母安全的東西,必須告訴航母,這時候就需要和外界通信了,方式當然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上浮,利用潛艇上的通信天線和航母取得聯繫,可以直接聯繫,也可以通過衛星轉達,取決於和航母之間的距離……

如果核潛艇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上浮,或者太緊急,都不想浪費時間上浮再聯繫,也有辦法,而且還不止一種。比如,放一個通信浮標到海面上,潛艇通過通信浮標把信息發出去,然後再把浮標收起來。通信浮標上浮的速度比潛艇要快,潛艇只需要呆在原來的深度就可以。如果需要,還可以讓浮標在遠離潛艇的位置上浮,潛艇可以事先將需要發出去的信息存在浮標裡,等浮標上浮之後發出去,然後浮標自沉……

未來的潛艇還可能攜帶無人機,直接從魚雷發射管或者導彈發射筒裡或者專門的位置把無人機發射出去,無人機鑽出海面,飛上天空,然後啟動通信功能,將潛艇要發送的信息發出去。如果有需要,無人機也可以通過浮標等方式與潛艇之間建立實時聯繫。

上面說的各種通信方式能讓潛艇與任何其他平臺通信,當然也包括基地。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超長波通信,當然,這種方式主要是用來給戰略核潛艇發送指令的,它可以傳輸幾千公里遠,能穿透海水100米以上,戰略核潛艇可以在作用深度內收到打擊指令。

總之,核潛艇出海後,可以和基地或者其他作戰單位通信,但不是經常的,能避免就避免,更不用”保持“聯繫,而一旦需要聯繫,手段也是很多的。


科技探索隊長


看了一下幾個網友的回答,說得都很中肯全面,我也就此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早期的核潛艇與基地的通訊問題,是按照長波通訊的路子走,我不是無線電通訊方面的專家,沒法說出具體的數據。但是有關這方面的來龍去脈、優劣取捨的過程知識倒也略知一二。


最基本的情況,大家應該都知道。能夠穿透海水的通訊電波,只有長波波段。而它的致命缺陷是~在相等的時間段內,所能承載的信息量,跟中波、短波、超短波的高頻率相比,是令人沮喪的。而且仍然有被敵對方監聽、破譯的危險。

國內基地的地面站可以建起巨大的天線系統與機房,作為發射、接受信號的終端。而在核潛艇本身內部卻無法做到,因而致使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只能當做單邊道通訊手段。因而無法滿足作戰即時通訊要求。



因為長波通訊承載的信息量能力問題,想快速進行通話,只能根據事先安排,從基地發送出簡短的縮略字節。如果核潛艇在戰區遇上突發事件,是很難向基地快速彙報情況,接受指令的。因為核潛艇的作戰基本要素是隱密,隱藏自身的行蹤是最重要的。


自從黎可維將軍指揮《鸚鵡螺》號劃破大洋深處的寂靜,到今天已經有六七十年了。時至今日,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仍然不過就是五常吧。(因為維持、運作一支戰略核潛艇部隊,它所需要的技術、經費開支是極其昂貴的,一般體量的國家無法承受。)而人類所有的技術進步,都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節奏的。如今,我想核潛艇與基地的通訊應該去除了長波通訊的原始手段了。

每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應該都有自己的軍用通訊衛星。人們開始的做法,是採用拖曳式通訊浮標,利用衛星同基地建立高頻通話。實用而可靠。



看來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但在長期應用過程中,人們發現,這樣的方法仍然會暴露核潛艇的行蹤。道理很簡單,因為太空中敵對方的軍用《凝視》衛星,和可能遇上的反潛巡邏機。


這些老兄的能耐可不小啊,它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出現在海面上的那些以一定速率行進的微小金屬物體!哪怕只有肥皂盒大小。監視器裡那微小的快速行進的亮點,決不可能是逆戟鯨母子在打鬧嬉戲。

看來艇長們不想讓聲納艙軍官突然報告,附近有電氣魚雷拍濺入水的可怕聲響,只能再想轍。


在有了大型計算機參與編撰壓縮電文的技術上艇以後。事情又有了轉機。這些狡猾的艇長們,事先自身偵尋出相當大的一塊安全區域,用最低輸出功率使核潛艇緩慢漂移著。用快速收放的通訊浮標收錄、發送電文。經過電腦壓縮的電文,只有極其短暫的《滴》的一聲。海面上天線探頭的時間也只是眨眼的功夫。即使有不速之客盯著這片海域,想要發現自己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平安無事。

總而言之,無論現代戰爭機器如何發展,終究仍然是《矛》與《盾》的針鋒相對。時至今日,核潛艇明哲保身的功夫還是令人撓頭的。結果又待如何呢?且聽下回分解吧。



手機用戶崔永方


核潛艇出港後如何和基地保持聯繫這一直都是世界個個國家想要突破的一個技術問題。

首先呢我們要清楚一點由於海水的因素我們目前為止長波是最佳的選擇,我們水面船舶的通訊用的都是短波。對於大國來說它是實力的象徵,目前為止能有實力完全自主研製的只有五大國(印度除外)在這我引用普金總統的一句話【哪怕我們國家毀滅了,只要有一艘北風之神生存下來就能讓美國從世界上消失】可想核潛艇在大國較量中的地位,尤其是戰略導彈核潛艇,可想而知它的隱蔽性是多麼的重要了。



潛艇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水下殺手這一任務。時時刻刻保證自己的隱蔽性可以一招制敵,正因為如此潛艇時時都要潛伏大海深處(水深100米以下基本就接觸不到信號)無法實行有效的通信,當潛艇進行通訊的時候也是它危險的時候,一但潛艇目標暴露很難逃離。所以大家不要奇怪潛艇為什會和基地失去聯繫這是常有的事情。


一般基地和潛艇的聯繫都是雙方約定好的時間進行聯繫,因為長波的傳輸效率低每次也就幾個字或者幾個符號。而我國現在正在發展潛艇上的量子通訊2018年已經實現一定的突破。


超性感男


相比於海軍的其他戰艦,潛艇最大的優勢就是隱身性。因此潛艇在離開基地後,都會採用無線電靜默的方式航行,不僅其他國家不知道潛艇的具體位置,就連基地都聯繫不到潛艇。在潛艇出發之前,基地一般都會給潛艇制定好具體的任務,並且安排好聯絡時間和聯絡地點。只要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發生,潛艇很少會和基地主動聯絡。畢竟各國的無線電監測手段都十分高明,潛艇一旦和基地聯絡就會暴露自身的具體位置,有可能被其他國家的軍艦跟蹤或者驅離。



假如潛艇在沒有到達預定地點和預定時間之前,因為特殊原因需要和基地進行聯絡的話。那潛艇就不得不上浮到能夠接收和發射信號的深度,以便於和基地取得聯繫。這種上浮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潛艇在公共海域航行的時候,出現了故障或者發現了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上浮向基地報告。這種情況下潛艇上浮後僅僅會暴露自身的位置,並不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


另一種情況是潛艇在執行偵察任務的時候上浮,例如說某國的潛艇跑到某國的海岸邊區進行偵察,或者跟蹤他國的軍艦。按照國際慣例,侵入他國領海的艦艇需要懸掛本國的國旗,表明自身的身份。潛艇本身就是執行的秘密探查任務,肯定不能暴露出來自己的身份,這種情況下潛艇上浮和基地聯絡,就意味著偵察任務的失敗。一般在他國領海進行勘測的潛艇上浮和基地聯絡,都是被敵方驅逐艦逼上來的。

驅逐艦是潛艇的剋星,如果侵入他國海域的潛艇拒不上浮,主權國驅逐艦可以直接擊沉它。潛艇水下采用無線電靜默,往往會失蹤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基地也不知道潛艇的具體位置在哪。假如這時候潛艇不趕緊上浮給基地聯絡告知具體位置,那麼潛艇就會有不明不白被擊沉的風險。



從這些情況來看,潛艇想要和基地聯絡的確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因為潛艇只要和基地進行聯絡,就肯定要上浮才到能夠接收信號。而潛艇一旦上浮就意味著潛艇暴露,偵查和跟蹤任務也會隨之失敗。針對這一問題,各國都在努力研製能夠在水下100米以下進行通訊的設備,其中成果較大的就是美國。美國現在已經能夠通過美國本土的基地給數千千米之外潛行在海平面120米以下的潛艇發射信號,只是這種信號的發射速度較慢,只能用特殊的字符來代表指令。

這樣看來,在當前的科技條件下,潛艇和基地聯絡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當然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未來潛艇和基地的聯絡方式,肯定會出現大的改觀和進步。


軍武小咖


核潛艇特別是搭載攜帶核彈頭潛射導彈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是二戰後一直到現在全人類最為重要的戰略武器,重要性比航空母艦更高。核潛艇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常達幾個月一直在水下巡航,不用接近水面進行通氣,大大降低了被敵方反潛發現的概率。但水下通信一直到現在對人類來說還是個很大的難題,核潛艇在水下和後方進行通信,只能通過傳遞信息效率非常低下的長波通信。未來更好的核潛艇水下通信方式是中微子通信,不過這項技術距離能夠實際使用還非常遙遠。

人類的通信技術現在已經非常發達,多種多樣,但本質上基本都是使用電磁波通過有線和無線兩種方式進行信息傳遞。潛艇自然不可能使用有線通信,只能使用無線通信。

但人類現在常用的無線通信波段,例如移動通信的2G、3G、4G、5G各代採用的電磁波頻譜,在水下都會出現嚴重的衰減,不能用於潛艇水下通信。

早期的潛艇,不能長久呆在水下,需要經常浮出水面或者用通信管進行通氣,通信自然也是把天線露出水面進行通信。核潛艇出現後,潛艇具有了長久呆在水下的能力,天線到水面接收信號隨著反潛手段的進步有很大危險性。

潛艇的水下通信,自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有效的方式只有一種,長波通信。長波指的是頻率在300KHZ~30KHZ,波長在1000米~10000米的無線電波。長波在唯一能穿透幾百米水深不過度衰減的無線電波。

(長波電臺)

但長波的傳遞信息效率極低,這是由長波的特點天然決定的。核潛艇的長波接收設備接收半個小時也就能接收幾個單詞的信息,只能用來傳遞簡短而重要的信息。

如果發生核戰爭,巡航在大洋水下的核潛艇接到的核反擊命令多半隻會是事先約定的一兩個詞彙。

長波的信息傳遞效率很低,但長波通信系統造價十分高昂,後方基地的長波電臺,發射天線就有幾千米長。

(某個長波電臺結構)

瞭解中蘇關係的都知道,當年中蘇分裂的重要導火索,就是蘇聯企圖在中國建設由蘇聯控制的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可見長波電臺的重要性。

比長波電臺更好的未來核潛艇通信方式,中微子通信

中微子是一種基本粒子,穿透性強,基本不與其它物質發生作用,能穿透岩石、海洋甚至整個地球。使用中微子作為載體進行通信,沒有長波通信的傳遞效率低的缺點,理論上無論多深的水下的核潛艇,都能進行和現在地面通信一樣高效便捷的通信。

不過中微子通信現在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離實際的工程實現遠得很,啥時間能夠真正實現很難說。運氣好的話,可能二三十年後就成為能夠實際使用的技術;運氣不好的話,可能50年後還繼續停留在紙面設想。


仁勇校尉


潛艇在水中與外界通訊——利用無線電波: 潛艇要遂行軍事任務必須要與外界有安全可靠的通信方式,短波在水中不能使用,因為短波在水中衰減得太快,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採用浮標天線或浮力天線,即把天線施放到水面,這樣潛艇在水下也可發射信號。實際上,這樣仍然存在一個潛艇自我暴露的問題,因為潛艇在遠距離用短波通信,其信號本身就不保密,可能被敵方截獲破譯,並測出潛艇的位置,而且露出水面的浮標天線也有被敵方雷達探測到的可能。


目前潛艇在水下如不施放通訊浮標,是無法主動與岸上聯絡的,所以核潛艇只能被動地單方面接收岸上的無線電超長波信號或極長波信號,這是岸上向潛艇通信的主要方式。超長波的波長為1萬到10萬米,它能從空中鑽入水裡,在水中的衰耗比較小,穿透海水的深度最大可達30米,使水下的潛艇接收到岸上發來的電波。極長波的波長大於10萬米,幾乎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對潛通信,穿透水層的深度達200米以上,即使在最大距離上也可達到水下80米左右。美國海軍威斯康星州極長波通信試驗基地於1972年做發射試驗,一艘遠在4600千米以外的大西洋水下120米處的美國黑鰺號核潛艇接收到了該臺的信號。


由於超長波和極長波發射設施非常龐大,佔地達數平方千米,在潛艇上不可能安裝,所以只能建在陸地,對潛艇來說,超長波通信和極長波通信只是單向廣播式的通信,如果潛艇要接收岸上指揮機構的指令,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和頻率接收。潛艇在水下接收這種長波信號的深度是依據岸上長波發射臺的發射功率大小決定的。由於極長波在單位時間內傳送的信息量少,所以通訊速度很慢。據試驗,發送20個英文字母需用幾十分鐘時間,只能給核潛艇發送一些預先規定好的簡單易懂的信號,如給彈道導彈核潛艇發送發射核彈的命令等。

在各波段的無線電波中,只有長波才能穿透海水,被水下的潛艇接收到。但長波電臺體積巨大,在潛艇上無法安裝,只能安裝一個體積較小,結構簡單的長波接收機。所以在水下潛航的潛艇只能接受岸上長波電臺發出的指令,但無法發報回應。如果必須要發報,潛艇就要浮出海面或在接近海面的深度放出浮標式天線,以中短波信號向岸上發報。這對於現代潛艇來說是很危險的行為,在戰時很容易被敵軍發現和攻擊,所以是很少採用的。長波電臺的作用距離主要由其發射功率決定。目前最大的對潛長波電臺可以覆蓋全球,在任何海區和深度航行的潛艇,都可以接收其信號。


隨著激光技術的發展,人們又把目光投向衛星對潛激光通信。激光是極高頻、頻段在10千千赫以上(波長 3—30微米)的電磁波,通過衛星將信息發送或反射至潛艇。激光通信傳輸速率快,比極長波系統快幾十萬倍,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能量集中、保密性強和有很強的抗核破壞能力等特性。激光通信設備可以做得輕便而經濟,尤其天線小,一般天線僅幾十釐米,重量不過幾千克。激光通信的這些特點,可使潛艇在水下最佳安全巡航狀態完成通訊任務。


成都翡翠雜談


核潛艇出港後,一直與基地不聯繫,他們出港前規劃好到那個地方幹什麼,並定時與基地聯繫一次,聯繫時浮出水面或上浮到淺水天線出水進行聯繫,簡單聯繫後快速下潛到安全區。以防暴露目標。防止通訊信號被監聽。現在中國有量子通訊無法監聽且信號穿透力強,在海底就能聯繫。這樣就比較安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