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師南洋艦隊參戰,能打贏甲午戰爭嗎?

carleo


儘管甲午戰爭前夕,南洋水師的實力在清朝各水師中是僅次於北洋水師的,但縱使南洋水師北上增援也不能扭轉戰爭局面,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畢竟南洋水師建設在中法戰爭後相對北洋水師緩慢,大量艦隻已不能適應新的海戰環境。其艦船水平大致處於木製帆船與鐵甲艦的過渡水平。南洋水師的主力艦隻也不例外,主力艦中甚至還有好幾艘木殼船。艦船的防禦力和機動性已經落後。而且南洋水師論船員水平也不如北洋水師。南洋水師要負責的範圍大。抽調幾艘船也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日本的海軍在1880年代大幅發展,無論是人員訓練、戰鬥意志、艦船性能皆在1890年代大幅趕超北洋水師,更不用說南洋水師。



即便南洋水師傾巢出動,北上增援。南洋艦隊的結局可能比北洋艦隊還要慘。雖然南洋水師的參與可以增加對抗日本海軍的實力。但以木製艦船為大頭的南洋水師根本無法擋住日本艦隊的接連不斷的速射炮轟擊。更何況艦員員訓練也遠不如日本。



另外像,歷史上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之間的關係也很不融洽。不僅在於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派系不同,也在於圍繞軍費問題上的不均。

1880年代,當時清朝的海軍建設,大部分都給了北洋,而南洋的軍費遠不及北洋。清庭為了平衡和制衡各方勢力,也樂於看到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的矛盾。

不過甲午戰爭之初,南洋的劉坤一曾表示願意派南洋水師北上增援,但李鴻章並未看上南洋艦隊,畢竟實力太弱。而隨著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遭到慘烈失敗後,李鴻章無奈的希望南洋水師救援時已經晚了。


黎塞留的野望


“我大清”的南洋艦隊……

不好意思,一時情不自禁,沒能忍住……

沒落的南洋艦隊

光緒十七年,有官員建議,將南洋海軍開濟等六艘主力艦裁撤,每年可節省50萬兩維護費用,積累10年以500萬兩另造鐵甲堅船。作為“我大清”的南洋大臣劉坤一當然極力反對。

不過,劉坤一此人雖然“懂”洋務,可不知道為什麼很討厭鐵甲戰艦,當年李鴻章說要買戰艦,他說出經典神語“金甲銀甲亦屬無濟”。

所以當朝廷說要裁軍時,為了保住這個燒錢的銀袋子,劉坤是堅決反對的。但也出現了"十分喜感“的局面。

1、開濟等艦雖然戰鬥力遠不如定遠、鎮遠,但似乎還可與北洋的超勇、揚威相當(這兩艘是北洋艦隊戰鬥力最差的)(拿自己最強的跟人家最弱的比,田忌賽馬嗎?);

2、南洋軍艦雖不能與敵船角逐海上,依附炮臺守衛海口也未嘗不可;

3、南洋兵輪還可以彈壓民亂、巡邏、緝私、保護漕運等。

4、最後在各派妥協之下,南洋海軍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軍艦也酌情削減人數,每年節省出18萬兩購艦專款。在輕視鐵甲艦的指導思想下,南洋海軍向德國訂購了四艘魚雷快艇

5、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明星鐵甲艦時,南洋海軍質量最好的開濟、寰泰等艦都是鐵脅雙木殼船,一度排水量最大的馭遠,僅為木質兵輪。

也就是現在海軍發燒友嘴裡說的——南洋木頭戰艦。

所以當戰爭爆發時,李鴻章眼睛向上翻了一下,回了句:“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拒絕了南洋海軍援助。

其實“大清”最早發展海軍的就是南洋艦隊,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一個詞——派系;一句話——“我大清”樂於見到淮系和湘系鬧矛盾

當年洋鬼子攻入北京時,南方蠻子竟然以剿滅“長毛”為由,宣佈五省中立自保,導致“雍正爺”修的圓明園被洋鬼子一把火燒了。尤其是那個曾剃頭,就是五省的領頭的,不識尊卑、不懂大局……

所以當洋鬼子前腳剛離開北京城,朝廷就很識大體讓李鴻章到上海組建淮軍,“好分擔”曾大帥的辛勞;又准許張之洞開辦洋務,還派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任兩江總督和南洋大臣,負責督辦南洋水師。

當然這是好事,於國有利。可問題是後來的發展不對勁了,李鴻章為了吃獨食,經常給其他漢臣們挖坑下絆子,雖然讓淮軍成為“大清國“最強的軍隊,可也讓其他派系憤恨不已。

1885年清廷成立海軍衙門,以李鴻章為會辦,“大清國”開始全力發展北洋海軍。按照原來的海軍建設計劃,南北洋都應購入鐵甲艦。可是,李鴻章打著‘先成一軍’的名義,將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全部歸入北洋屬下。

然後挖坑給南洋,跟朝廷說“蚊子船”有優勢,炮口徑大,打敵人不費勁;船小,敵人打不到,又靈活。然後北洋外購四艘“蚊子船”:‘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南洋一看眼饞,也就鬧著要,說之前本來一人一艘大鐵甲船的,後來中堂大人全吃了,這次南洋也要。

行了,南洋從朝廷那拿到銀子轉手給了李鴻章,李鴻章買回“蚊子船”後,並沒有給南洋,反而把北洋的用舊了的‘龍驤’‘虎威’‘飛霆’‘策電’給了南洋……

所以後來甲午戰爭結束後。“我大清”又出現了一件匪夷所思的、讓人啼笑皆非的、也讓中國人丟臉的事。

當時北洋艦隊與南洋艦隊搞演習,結果日本不宣而戰,南洋艦隊因此被擊沉一艘,重傷一艘,然後有一艘被日本繳獲了。

戰爭結束後,南洋艦隊派人去跟日本人談判,說戰爭是北洋跟日本打的,不關南洋鳥事,請求把船還給南洋……


史之為用


不能,就算把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福建水師全部加起來,都無法打贏甲午戰爭。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在甲午戰爭時期,南洋艦隊是什麼個情況。

▲沈葆楨

南洋艦隊正式成立是在1875年,由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沈葆楨建立。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南洋艦隊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有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總噸位約二萬噸。

南洋艦隊中大部分都是小噸位的艦艇,而且基本上都是江南製造局及福州船政局自行製造的,艦艇甚至是木質結構,技術水平和北洋艦隊進口的鐵甲艦差距不小。

▲南洋艦隊龍驤號

南洋艦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鞏固江浙地區的海防,而清政府的政策是優先發展北洋艦隊,拱衛京師。就連實力最強的北洋艦隊都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南洋艦隊何來與日艦一戰之力?

不僅如此,其實在1895年甲午戰爭前,南洋艦隊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艦隊損失了兩艦主力艦艇,後來又因意外沉沒一艦。這對於本來就實力不強的南洋艦隊大打折扣。

▲南洋艦隊開濟號

所以,清朝基本上是放棄了經營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前夕,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南洋艦隊甚至還被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軍艦也酌情削減人數。

這樣一支艦隊,想要對付日本艦隊,那簡直難於上青天了。


歷史評說


南洋水師有五艘主力巡洋艦,但水平都太差,唯一優點是速度比較快。


這五艘主力艦分別是開濟、寰泰、鏡清、南琛、南瑞(1883-1886年下水,均為2200噸)。南洋五艦均為無裝甲的鐵脅木殼巡洋艦,防護能力很差,但速度較快,均達到15-16節(唯獨“南瑞”為13節)。火力在1890年前還算湊合(以老式203毫米炮和120毫米炮為主),但到了甲午戰爭就顯得非常過時了。

相比之下,日本的“金剛”號、“比睿”號巡洋艦(1877年下水,2200噸)和南洋五艦比較接近,但日艦有一定裝甲防護(水線部位有76-114毫米裝甲),而且速度較慢(9-13節)。


日本“比睿”號參戰了大東溝海戰,但在戰鬥中被列為日本艦隊最差的三艘艦,另兩艘是本不該上陣的“赤城”號炮艦和“西京丸”號武裝商船。所以,“比睿”號實際上是日本聯合艦隊主力裡最弱的一艘。



可見,如果南洋水師上陣,等於北洋水師多了五艘弱艦,作為吸引敵方火力還是有用的。考慮到日本海軍還有“筑紫”號、“金剛”號、“八重山”、“高雄”等二流軍艦可以上陣,所以日本在數量上不會變成劣勢。


最好的戰法,應該是讓南洋五艦利用航速優勢,展開破交戰和游擊戰,襲擊日本交通線或近海商船。不過,以清政府的軍事思維方式,基本學不會這麼高級的戰法。


陶式防務評論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其實南洋艦隊和北洋艦隊是很不愉快的,清朝人的內鬥是很厲害,他們其實根本就不是一條心,說實話,南洋艦隊還巴不得北洋艦隊敗了。這樣自己反而能得到重用,只是沒想到北洋艦隊敗的這麼慘,最後結果,不得已北洋和南洋合併。雙方矛盾不次於劍拔弩張


南洋艦隊的實力

其實南洋艦隊的實力不次於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的船隻都是來自於江南製造總局,以及歐美列強購買的船隻。實力也是非常的強大的。南洋水師負責海域為江浙一帶,停泊地則主要為上海南京。不過人可是不咋地,素質算是十分低差,好武器配不上好人啊!所以軍艦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可惜人不行。


北洋艦隊失敗的原因

1.軍紀散漫

2.內部極為不團結

3.心不齊 戰鬥力一盤散沙

4.海軍觀念落後 戰術落後

5.並未中央化 高不成 低不就


南洋艦隊為何不救援北洋?

首先,北洋南洋派系不同,雙方有激烈矛盾,巴不得北洋慘敗,南洋艦隊主要目標是防禦沿海,當時的清廷腐敗不堪,各個水師的領導者勾心鬥角,更有官員想借這次機會剷除北洋艦隊,所以也更不用說會派出軍艦支援了。還有一點是,甲午海戰算是伏擊戰,就算南洋艦隊前來支援,北洋艦隊死戰的話,早就全軍覆沒,等南洋艦隊過來,早就為時已晚。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問答就請給我點個贊吧!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建設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軍,結束了清朝"有海無防"的歷史。1884中法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這次海戰中國福建水師9艘木質戰艦旋踵間都被法國遠東艦隊炮火轟成了碎片,另兩艘逃離戰場後也被迫自行鑿沉。

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政府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作為海軍的主力,清政府經營多年並耗資巨大的北洋艦隊在戰爭中全軍覆沒。南洋水師與廣東水師,艦小船破,根本不堪外洋作戰,實力遠不能與北洋水師相比。南洋水師和粵洋水師一共每年才得銀60萬兩。各艦隊維持經費從來不能如數保障,海軍不得不處於持續萎縮狀態,無法發展壯大!以南洋艦隊的實力,即使參加甲午戰爭,也不可能改變清朝政府失敗的命運。



閒時讀史


甲午戰爭,如果南洋海軍參戰確實能增加中國海軍的實力,但是隻能讓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更大一些,對戰爭的結局起不了大的作用。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一開始就沒有積極備戰,慈禧太后忙著過自己的六十大壽,李鴻章只想保存自己的政治資本,寄希望於英美等國的調停。從軍事上來說,日本聯合艦隊有的武器裝備,北洋海軍也有,雙方的差距在於操縱武器裝備的人。陸戰也是一樣,湘淮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日本陸軍差,有些甚至還更先進一些,結果外戰外行,一敗塗地。


歷史軍魂


近代以來的中國,因為思想上的固步自封,最終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剝削,其中日本野心最大,在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浪潮以後,日本的國力經濟大幅提升,最終他們發動了甲午海戰,清朝的北洋艦隊遭到日本的聯合艦隊沉痛一擊,損失慘重,大清的地位再次一落千丈。

而實際上,當時在參與甲午海戰時,大清除了北洋艦隊以外,還有其他艦隊,比如我們今天講的“南洋艦隊”,它的實力如何?如果它也參與到甲午海戰的話,能不能打贏甲午戰爭呢?

其實早在1875年時,大清就建立了三支海軍,他們分別為: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粵洋艦隊。南洋艦隊的任務主要是駐紮在江浙一帶的海口,南洋艦隊的主力戰艦有“南瑞”、“南琛”兩艘巡洋艦,這兩艘巡洋艦的排水量大約在1950噸左右,航速13節,總共花費白銀70萬兩。另外還有幾艘排水量小一點的戰艦以及三艘快船,到了1880年,南洋艦隊的規模也有十幾艘戰艦了。

在這段時間裡,南洋艦隊的實力與規模是要強於北洋艦隊的,比如在中法戰爭爆發時,清朝下令南洋和北洋分別派上幾艘戰艦去支援,北洋艦隊只有兩艘出動,而南洋艦隊卻出動了五艘主力戰艦。

然而到了1885年,清朝開始發展海軍,按照原先的發展計劃,南北洋艦隊都應該裝備鐵甲艦,但是李鴻章卻想著先發展一方,於是就將定遠艦和鎮遠艦都給了北洋艦隊,不僅如此,北洋艦隊還購買了當時主流的“蚊子船”,南洋艦隊也讓李鴻章購買幾艘,但是後來等新船造好了以後,李鴻章卻未給南洋艦隊,而是將原先的舊戰艦給了南洋艦隊。

經過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實力大增,一度號稱是亞洲第一艦隊,清朝一看這情形,似乎沒必要再發展南洋艦隊了。被冷落的南洋艦隊,不僅沒有及時添置新的戰艦,就連一些老的戰艦也年久失修,有些因為經費不足乾脆被改裝成了商用運輸船,徹底喪失戰鬥力。

然而李鴻章大力發展鐵甲艦的行為,卻不被當時的同僚們所理解,在他們看來,鐵甲艦過於笨重,進行海戰的時候,鐵甲艦行動緩慢,容易遭到炮擊,用來撞沉敵艦倒是沒什麼問題,有這些錢倒不如造一些行動敏捷的快船來防守沿海地區。

不被重視的南洋艦隊戰鬥力陡然下降,艦隊中的軍官毫無軍紀可言,時常造成軍艦觸礁、互撞等意外,最後清廷乾脆將南洋艦隊改編成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至此南洋艦隊成為歷史。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廷還對南洋艦隊進行一番裁撤,不僅減少原先戰艦的數量,還減少兵力部署,節省下來的開支可以用來裝備其他的鐵甲艦,後來有人提議,南洋艦隊雖然無法進行海戰,但是鎮守海口,海上巡邏等任務還是可以的,於是清廷又向德國購買了四艘魚雷快艇裝備南洋艦隊。

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南洋艦隊雖然免於覆滅,但是最後還是避免不了被合併的結局。儘管南洋艦隊的實力僅次於北洋艦隊,但是其本質仍然是封建艦隊,即便是同北洋艦隊一同參加甲午海戰,也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因為裝備太差,作戰經驗不夠,無法進行有效配合,甲午戰爭一樣也打不贏。


佑子讀書俱樂部


謝謝要求,隻言片語拙見與君分享。


南洋水師的發展離不開一個人的貢獻,他就是沈葆楨。

1874年日本,剛剛明治維新不久的日本自覺羽翼豐滿,便開始顯露出它對外擴張的獠牙,藉口琉球漁民被殺,明治維新九元老之一的西鄉從道率領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日軍登陸並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我方傷亡很大。


雖然後來福州船政艦隊在沈葆楨的帶領下馳援臺海增添防務,中日兩國最終達成條約,日本撤軍,但一直被視為蕞爾小國的日本都居然敢侵犯天朝上國,在加上一鴉和二鴉兩次戰爭洋人都是來自海上,特別是二鴉,洋人不僅打進了帝國的首都,還焚燒了皇帝的宮殿。一時間,清廷內部召開了著名的海防大討論,由此引出了著名的《籌議海防折》。在此情況下,時任臺灣等處海防欽差的沈葆楨已就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上任之後,南洋水師得到迅速發展,增添了不少軍艦,其麾下的“開濟級巡洋艦”是福州船政造的最好的艦艇之一,“南瑞”級巡洋艦,是和北洋“定遠”、“鎮遠”一樣具有德國血統的純正德國造軍艦,為南洋水師中間,其地位不亞於北洋“定遠”、“鎮遠”兩艦,此外,威遠級巡洋艦,眉雲級炮艦、元凱級戰艦等在當時都代表了國造艦艇的最高水平。相對於北洋幾乎全部外購的艦艇來說,南洋水師的艦艇除了“南瑞”級和“蚊子”船是外購的之外,其他主力艦艇都是國造的,特別是南洋的“金甌”號蚊子船,雖然個小,但是金甌是裝甲船,艦首還有撞角,它的出現甚至影響了德國海軍的裝甲艦設計風格。

到1884年中法開戰的時候,此時的南洋水師也算是兵強馬壯。抽調五艘主力艦艇和北洋的超勇、揚威一起南下臺海支援福州船政艦隊。可惜的是北洋水師“超勇”、“揚威”兩艦被抽調朝鮮平叛(當時北洋的手裡也確實沒什麼大船,定、鎮在德國,洋人不讓回來,致遠、靖遠它們還沒造呢,北洋手裡剩下的不是小個炮艇蚊子船,就是木殼的炮艦,實在不堪大用),剩下的五艘南洋水師軍艦“澄慶”、“馭遠”躲進了石浦灣,最後都自沉了,“開濟”、“南琛”、“南瑞”三艦跑進了鎮海,後來是在與陸地炮臺以及守城清軍奮勇作戰下,取得了鎮海保衛戰的勝利,保存了南洋的這三條主力艦。


從南洋水師在中法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南洋水師無論是戰鬥精神、個人的技術素養均不能和北洋海軍相比。甲午年間,北洋希望南洋能夠增援,甚至出現了“請北洋自己派人把船開走,南洋人員均不堪用”的醜態。

南洋水師的落寞和衰敗,並不是南洋水師軍費被挪用而造成的,將無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南洋水師過早的被清朝舊式軍隊的習氣所侵蝕,原本一支生機勃勃的近代海軍,就這樣落寞了。


反觀日本海軍,明治維新後開辦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學員在那裡不僅學習文化知識,專業課程,還要參加劍術、柔道等體能練習。記得央視一部電視片曾經提到過,英國人在看了中日兩國的海軍學校之後說到,中國學生下課,要麼是發呆,要麼是寫作業,幾乎沒有去運動的,而日本學生下課之後和中國學生形成的鮮明的對比。這也是後來兩國海軍發展的一個縮影。

至甲午開戰之前,日本編成聯合艦隊,其主力艦第一遊擊隊的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等軍艦,無論艦艇的年齡還是速度,都比北洋有很大的優勢,南洋那些木殼的軍艦能否承受日軍一波次速射炮齊射都是個問題。即使劉公島被圍,南洋水師全部主力艦捨命來救援,對日本的損失頂多就是消耗一批炮彈,而對戰局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

相反,北洋水師第一代覆滅後,京畿海防門戶洞開,是南洋的那些老爺艦,在第一時間北上黃渤,接過犧牲的北洋水師兄弟的槍,繼續堅守在中國的海防第一線上。強撐著自己老舊的身軀等來了,“飛鷹”、“飛庭”、“海天”、“海圻”、“海容”、“海籌”、“海琛”、“海清”、“海華”、“海龍”、“海犀”等艦艇,見證了新北洋水師的建立。


猴大爺說


如果大清的南洋艦隊加入甲午戰爭的話也是很難能夠取勝的。中日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爆發的那年正好是1984年又稱為甲午年所以稱為甲午戰爭。

當時大清在慈禧太后的帶領下一步步走向了衰弱,朝野腐敗,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就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軍事不斷髮展擴大,日本也開始不斷的外侵其他國家。日本本就是在一個小島嶼上的要想侵略其他國家必須靠水上戰隊,所以日本的航海艦隊的實力是十分雄厚的。反之看大清當時的北洋艦隊一下子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南海艦隊的實力在當時是更加的不如北洋艦隊。大清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當時的士兵對陸地熟悉,可是面對茫茫大海訓練次數少實戰性差根本就不可能會贏下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