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carleo


尽管甲午战争前夕,南洋水师的实力在清朝各水师中是仅次于北洋水师的,但纵使南洋水师北上增援也不能扭转战争局面,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毕竟南洋水师建设在中法战争后相对北洋水师缓慢,大量舰只已不能适应新的海战环境。其舰船水平大致处于木制帆船与铁甲舰的过渡水平。南洋水师的主力舰只也不例外,主力舰中甚至还有好几艘木壳船。舰船的防御力和机动性已经落后。而且南洋水师论船员水平也不如北洋水师。南洋水师要负责的范围大。抽调几艘船也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日本的海军在1880年代大幅发展,无论是人员训练、战斗意志、舰船性能皆在1890年代大幅赶超北洋水师,更不用说南洋水师。



即便南洋水师倾巢出动,北上增援。南洋舰队的结局可能比北洋舰队还要惨。虽然南洋水师的参与可以增加对抗日本海军的实力。但以木制舰船为大头的南洋水师根本无法挡住日本舰队的接连不断的速射炮轰击。更何况舰员员训练也远不如日本。



另外像,历史上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之间的关系也很不融洽。不仅在于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派系不同,也在于围绕军费问题上的不均。

1880年代,当时清朝的海军建设,大部分都给了北洋,而南洋的军费远不及北洋。清庭为了平衡和制衡各方势力,也乐于看到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的矛盾。

不过甲午战争之初,南洋的刘坤一曾表示愿意派南洋水师北上增援,但李鸿章并未看上南洋舰队,毕竟实力太弱。而随着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遭到惨烈失败后,李鸿章无奈的希望南洋水师救援时已经晚了。


黎塞留的野望


“我大清”的南洋舰队……

不好意思,一时情不自禁,没能忍住……

没落的南洋舰队

光绪十七年,有官员建议,将南洋海军开济等六艘主力舰裁撤,每年可节省50万两维护费用,积累10年以500万两另造铁甲坚船。作为“我大清”的南洋大臣刘坤一当然极力反对。

不过,刘坤一此人虽然“懂”洋务,可不知道为什么很讨厌铁甲战舰,当年李鸿章说要买战舰,他说出经典神语“金甲银甲亦属无济”。

所以当朝廷说要裁军时,为了保住这个烧钱的银袋子,刘坤是坚决反对的。但也出现了"十分喜感“的局面。

1、开济等舰虽然战斗力远不如定远、镇远,但似乎还可与北洋的超勇、扬威相当(这两艘是北洋舰队战斗力最差的)(拿自己最强的跟人家最弱的比,田忌赛马吗?);

2、南洋军舰虽不能与敌船角逐海上,依附炮台守卫海口也未尝不可;

3、南洋兵轮还可以弹压民乱、巡逻、缉私、保护漕运等。

4、最后在各派妥协之下,南洋海军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每年节省出18万两购舰专款。在轻视铁甲舰的指导思想下,南洋海军向德国订购了四艘鱼雷快艇

5、北洋舰队拥有定远、镇远两艘明星铁甲舰时,南洋海军质量最好的开济、寰泰等舰都是铁胁双木壳船,一度排水量最大的驭远,仅为木质兵轮。

也就是现在海军发烧友嘴里说的——南洋木头战舰。

所以当战争爆发时,李鸿章眼睛向上翻了一下,回了句:“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拒绝了南洋海军援助。

其实“大清”最早发展海军的就是南洋舰队,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一个词——派系;一句话——“我大清”乐于见到淮系和湘系闹矛盾

当年洋鬼子攻入北京时,南方蛮子竟然以剿灭“长毛”为由,宣布五省中立自保,导致“雍正爷”修的圆明园被洋鬼子一把火烧了。尤其是那个曾剃头,就是五省的领头的,不识尊卑、不懂大局……

所以当洋鬼子前脚刚离开北京城,朝廷就很识大体让李鸿章到上海组建淮军,“好分担”曾大帅的辛劳;又准许张之洞开办洋务,还派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

当然这是好事,于国有利。可问题是后来的发展不对劲了,李鸿章为了吃独食,经常给其他汉臣们挖坑下绊子,虽然让淮军成为“大清国“最强的军队,可也让其他派系愤恨不已。

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以李鸿章为会办,“大清国”开始全力发展北洋海军。按照原来的海军建设计划,南北洋都应购入铁甲舰。可是,李鸿章打着‘先成一军’的名义,将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全部归入北洋属下。

然后挖坑给南洋,跟朝廷说“蚊子船”有优势,炮口径大,打敌人不费劲;船小,敌人打不到,又灵活。然后北洋外购四艘“蚊子船”:‘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南洋一看眼馋,也就闹着要,说之前本来一人一艘大铁甲船的,后来中堂大人全吃了,这次南洋也要。

行了,南洋从朝廷那拿到银子转手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买回“蚊子船”后,并没有给南洋,反而把北洋的用旧了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给了南洋……

所以后来甲午战争结束后。“我大清”又出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让人啼笑皆非的、也让中国人丢脸的事。

当时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搞演习,结果日本不宣而战,南洋舰队因此被击沉一艘,重伤一艘,然后有一艘被日本缴获了。

战争结束后,南洋舰队派人去跟日本人谈判,说战争是北洋跟日本打的,不关南洋鸟事,请求把船还给南洋……


史之为用


不能,就算把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全部加起来,都无法打赢甲午战争。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甲午战争时期,南洋舰队是什么个情况。

▲沈葆桢

南洋舰队正式成立是在1875年,由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沈葆桢建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南洋舰队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总吨位约二万吨。

南洋舰队中大部分都是小吨位的舰艇,而且基本上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的,舰艇甚至是木质结构,技术水平和北洋舰队进口的铁甲舰差距不小。

▲南洋舰队龙骧号

南洋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江浙地区的海防,而清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北洋舰队,拱卫京师。就连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都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南洋舰队何来与日舰一战之力?

不仅如此,其实在1895年甲午战争前,南洋舰队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损失了两舰主力舰艇,后来又因意外沉没一舰。这对于本来就实力不强的南洋舰队大打折扣。

▲南洋舰队开济号

所以,清朝基本上是放弃了经营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南洋舰队甚至还被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

这样一支舰队,想要对付日本舰队,那简直难于上青天了。


历史评说


南洋水师有五艘主力巡洋舰,但水平都太差,唯一优点是速度比较快。


这五艘主力舰分别是开济、寰泰、镜清、南琛、南瑞(1883-1886年下水,均为2200吨)。南洋五舰均为无装甲的铁胁木壳巡洋舰,防护能力很差,但速度较快,均达到15-16节(唯独“南瑞”为13节)。火力在1890年前还算凑合(以老式203毫米炮和120毫米炮为主),但到了甲午战争就显得非常过时了。

相比之下,日本的“金刚”号、“比睿”号巡洋舰(1877年下水,2200吨)和南洋五舰比较接近,但日舰有一定装甲防护(水线部位有76-114毫米装甲),而且速度较慢(9-13节)。


日本“比睿”号参战了大东沟海战,但在战斗中被列为日本舰队最差的三艘舰,另两艘是本不该上阵的“赤城”号炮舰和“西京丸”号武装商船。所以,“比睿”号实际上是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里最弱的一艘。



可见,如果南洋水师上阵,等于北洋水师多了五艘弱舰,作为吸引敌方火力还是有用的。考虑到日本海军还有“筑紫”号、“金刚”号、“八重山”、“高雄”等二流军舰可以上阵,所以日本在数量上不会变成劣势。


最好的战法,应该是让南洋五舰利用航速优势,展开破交战和游击战,袭击日本交通线或近海商船。不过,以清政府的军事思维方式,基本学不会这么高级的战法。


陶式防务评论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其实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是很不愉快的,清朝人的内斗是很厉害,他们其实根本就不是一条心,说实话,南洋舰队还巴不得北洋舰队败了。这样自己反而能得到重用,只是没想到北洋舰队败的这么惨,最后结果,不得已北洋和南洋合并。双方矛盾不次于剑拔弩张


南洋舰队的实力

其实南洋舰队的实力不次于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的船只都是来自于江南制造总局,以及欧美列强购买的船只。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的。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不过人可是不咋地,素质算是十分低差,好武器配不上好人啊!所以军舰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可惜人不行。


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1.军纪散漫

2.内部极为不团结

3.心不齐 战斗力一盘散沙

4.海军观念落后 战术落后

5.并未中央化 高不成 低不就


南洋舰队为何不救援北洋?

首先,北洋南洋派系不同,双方有激烈矛盾,巴不得北洋惨败,南洋舰队主要目标是防御沿海,当时的清廷腐败不堪,各个水师的领导者勾心斗角,更有官员想借这次机会铲除北洋舰队,所以也更不用说会派出军舰支援了。还有一点是,甲午海战算是伏击战,就算南洋舰队前来支援,北洋舰队死战的话,早就全军覆没,等南洋舰队过来,早就为时已晚。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就请给我点个赞吧!

我超级宠粉的~


鹏正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结束了清朝"有海无防"的历史。1884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这次海战中国福建水师9艘木质战舰旋踵间都被法国远东舰队炮火轰成了碎片,另两艘逃离战场后也被迫自行凿沉。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作为海军的主力,清政府经营多年并耗资巨大的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南洋水师与广东水师,舰小船破,根本不堪外洋作战,实力远不能与北洋水师相比。南洋水师和粤洋水师一共每年才得银60万两。各舰队维持经费从来不能如数保障,海军不得不处于持续萎缩状态,无法发展壮大!以南洋舰队的实力,即使参加甲午战争,也不可能改变清朝政府失败的命运。



闲时读史


甲午战争,如果南洋海军参战确实能增加中国海军的实力,但是只能让日本联合舰队损失更大一些,对战争的结局起不了大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一开始就没有积极备战,慈禧太后忙着过自己的六十大寿,李鸿章只想保存自己的政治资本,寄希望于英美等国的调停。从军事上来说,日本联合舰队有的武器装备,北洋海军也有,双方的差距在于操纵武器装备的人。陆战也是一样,湘淮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日本陆军差,有些甚至还更先进一些,结果外战外行,一败涂地。


历史军魂


近代以来的中国,因为思想上的固步自封,最终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剥削,其中日本野心最大,在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以后,日本的国力经济大幅提升,最终他们发动了甲午海战,清朝的北洋舰队遭到日本的联合舰队沉痛一击,损失惨重,大清的地位再次一落千丈。

而实际上,当时在参与甲午海战时,大清除了北洋舰队以外,还有其他舰队,比如我们今天讲的“南洋舰队”,它的实力如何?如果它也参与到甲午海战的话,能不能打赢甲午战争呢?

其实早在1875年时,大清就建立了三支海军,他们分别为: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粤洋舰队。南洋舰队的任务主要是驻扎在江浙一带的海口,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有“南瑞”、“南琛”两艘巡洋舰,这两艘巡洋舰的排水量大约在1950吨左右,航速13节,总共花费白银70万两。另外还有几艘排水量小一点的战舰以及三艘快船,到了1880年,南洋舰队的规模也有十几艘战舰了。

在这段时间里,南洋舰队的实力与规模是要强于北洋舰队的,比如在中法战争爆发时,清朝下令南洋和北洋分别派上几艘战舰去支援,北洋舰队只有两艘出动,而南洋舰队却出动了五艘主力战舰。

然而到了1885年,清朝开始发展海军,按照原先的发展计划,南北洋舰队都应该装备铁甲舰,但是李鸿章却想着先发展一方,于是就将定远舰和镇远舰都给了北洋舰队,不仅如此,北洋舰队还购买了当时主流的“蚊子船”,南洋舰队也让李鸿章购买几艘,但是后来等新船造好了以后,李鸿章却未给南洋舰队,而是将原先的旧战舰给了南洋舰队。

经过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实力大增,一度号称是亚洲第一舰队,清朝一看这情形,似乎没必要再发展南洋舰队了。被冷落的南洋舰队,不仅没有及时添置新的战舰,就连一些老的战舰也年久失修,有些因为经费不足干脆被改装成了商用运输船,彻底丧失战斗力。

然而李鸿章大力发展铁甲舰的行为,却不被当时的同僚们所理解,在他们看来,铁甲舰过于笨重,进行海战的时候,铁甲舰行动缓慢,容易遭到炮击,用来撞沉敌舰倒是没什么问题,有这些钱倒不如造一些行动敏捷的快船来防守沿海地区。

不被重视的南洋舰队战斗力陡然下降,舰队中的军官毫无军纪可言,时常造成军舰触礁、互撞等意外,最后清廷干脆将南洋舰队改编成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至此南洋舰队成为历史。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廷还对南洋舰队进行一番裁撤,不仅减少原先战舰的数量,还减少兵力部署,节省下来的开支可以用来装备其他的铁甲舰,后来有人提议,南洋舰队虽然无法进行海战,但是镇守海口,海上巡逻等任务还是可以的,于是清廷又向德国购买了四艘鱼雷快艇装备南洋舰队。

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南洋舰队虽然免于覆灭,但是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被合并的结局。尽管南洋舰队的实力仅次于北洋舰队,但是其本质仍然是封建舰队,即便是同北洋舰队一同参加甲午海战,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因为装备太差,作战经验不够,无法进行有效配合,甲午战争一样也打不赢。


佑子读书俱乐部


谢谢要求,只言片语拙见与君分享。


南洋水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他就是沈葆桢。

1874年日本,刚刚明治维新不久的日本自觉羽翼丰满,便开始显露出它对外扩张的獠牙,借口琉球渔民被杀,明治维新九元老之一的西乡从道率领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日军登陆并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我方伤亡很大。


虽然后来福州船政舰队在沈葆桢的带领下驰援台海增添防务,中日两国最终达成条约,日本撤军,但一直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都居然敢侵犯天朝上国,在加上一鸦和二鸦两次战争洋人都是来自海上,特别是二鸦,洋人不仅打进了帝国的首都,还焚烧了皇帝的宫殿。一时间,清廷内部召开了著名的海防大讨论,由此引出了著名的《筹议海防折》。在此情况下,时任台湾等处海防钦差的沈葆桢已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上任之后,南洋水师得到迅速发展,增添了不少军舰,其麾下的“开济级巡洋舰”是福州船政造的最好的舰艇之一,“南瑞”级巡洋舰,是和北洋“定远”、“镇远”一样具有德国血统的纯正德国造军舰,为南洋水师中间,其地位不亚于北洋“定远”、“镇远”两舰,此外,威远级巡洋舰,眉云级炮舰、元凯级战舰等在当时都代表了国造舰艇的最高水平。相对于北洋几乎全部外购的舰艇来说,南洋水师的舰艇除了“南瑞”级和“蚊子”船是外购的之外,其他主力舰艇都是国造的,特别是南洋的“金瓯”号蚊子船,虽然个小,但是金瓯是装甲船,舰首还有撞角,它的出现甚至影响了德国海军的装甲舰设计风格。

到1884年中法开战的时候,此时的南洋水师也算是兵强马壮。抽调五艘主力舰艇和北洋的超勇、扬威一起南下台海支援福州船政舰队。可惜的是北洋水师“超勇”、“扬威”两舰被抽调朝鲜平叛(当时北洋的手里也确实没什么大船,定、镇在德国,洋人不让回来,致远、靖远它们还没造呢,北洋手里剩下的不是小个炮艇蚊子船,就是木壳的炮舰,实在不堪大用),剩下的五艘南洋水师军舰“澄庆”、“驭远”躲进了石浦湾,最后都自沉了,“开济”、“南琛”、“南瑞”三舰跑进了镇海,后来是在与陆地炮台以及守城清军奋勇作战下,取得了镇海保卫战的胜利,保存了南洋的这三条主力舰。


从南洋水师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来看,南洋水师无论是战斗精神、个人的技术素养均不能和北洋海军相比。甲午年间,北洋希望南洋能够增援,甚至出现了“请北洋自己派人把船开走,南洋人员均不堪用”的丑态。

南洋水师的落寞和衰败,并不是南洋水师军费被挪用而造成的,将无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南洋水师过早的被清朝旧式军队的习气所侵蚀,原本一支生机勃勃的近代海军,就这样落寞了。


反观日本海军,明治维新后开办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学员在那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专业课程,还要参加剑术、柔道等体能练习。记得央视一部电视片曾经提到过,英国人在看了中日两国的海军学校之后说到,中国学生下课,要么是发呆,要么是写作业,几乎没有去运动的,而日本学生下课之后和中国学生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后来两国海军发展的一个缩影。

至甲午开战之前,日本编成联合舰队,其主力舰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等军舰,无论舰艇的年龄还是速度,都比北洋有很大的优势,南洋那些木壳的军舰能否承受日军一波次速射炮齐射都是个问题。即使刘公岛被围,南洋水师全部主力舰舍命来救援,对日本的损失顶多就是消耗一批炮弹,而对战局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

相反,北洋水师第一代覆灭后,京畿海防门户洞开,是南洋的那些老爷舰,在第一时间北上黄渤,接过牺牲的北洋水师兄弟的枪,继续坚守在中国的海防第一线上。强撑着自己老旧的身躯等来了,“飞鹰”、“飞庭”、“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海清”、“海华”、“海龙”、“海犀”等舰艇,见证了新北洋水师的建立。


猴大爷说


如果大清的南洋舰队加入甲午战争的话也是很难能够取胜的。中日的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爆发的那年正好是1984年又称为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战争。

当时大清在慈禧太后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了衰弱,朝野腐败,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军事不断发展扩大,日本也开始不断的外侵其他国家。日本本就是在一个小岛屿上的要想侵略其他国家必须靠水上战队,所以日本的航海舰队的实力是十分雄厚的。反之看大清当时的北洋舰队一下子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南海舰队的实力在当时是更加的不如北洋舰队。大清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当时的士兵对陆地熟悉,可是面对茫茫大海训练次数少实战性差根本就不可能会赢下甲午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