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徽州歙縣,有很多地名很奇怪,不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名字,以至於看到文字反而不知道是哪裡,只有用方言讀出來了,才恍然大悟,今天我們來講一下街口鎮的一個地名——播箕。

這是什麼名字,完全不是徽州地名風格啊,印象裡徽州很多名字裡都有川、坑、嶺、源、墶、塢……,這樣看起來播箕的確是有點另類。

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昌風播箕日出雲海

按照徽州通俗的地名規則,山上的地方後面加上一個“墶”字,變成了“播箕墶”,用方言讀出來“播箕”變成“簸箕”,“播箕墶”變成了“破雞墶”,“破雞墶”也有破爛雞寨的意思,大家都是忙著雅化,這個地方倒好,反其道而行之,哪有這麼叫自己?

前面我說過,徽州的故事很多都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朱元璋,事實上在當地的傳說中,這個地方真的是朱元璋有關。

公元1357年7月,也就是元朝至正十七年七月,朱元璋派鄧愈、胡大海進攻徽州,元守將八爾思不花和萬戶吳納等被擊敗,吳納退守遂安(今浙江省淳安縣西南),各位看好這個地方,這邊和街口可就比較近了。

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鄧愈、胡大海倒是不急不忙,佔領徽州後,掉過頭繼續追擊八爾思不花和吳納,一個敢追,一個敢跑,到了現在的白際嶺,終於追上了,元軍再次被擊敗,吳納自殺,但是八爾思不花帶領殘兵敗將卻跑掉了,他們準備去遂安搬來救兵,準備東山再起。

到了九月,乘著胡大海去攻佔婺源的時候,八爾思不花帶著援軍殺了回來,援軍由揚完者和鎮撫呂才統帥,足足上萬人,就把徽州城給包圍了。

這時候徽州城裡,只有不到一千人的軍隊,鄧愈就“向諸葛亮學習”空城計,到了十一月的時候胡大海回師救援,援軍又失敗了,呂才戰死,八爾思不花和揚完者,再一次被神眷顧了,竟然又帶著人跑了,又是回到了遂安,準備再帶人馬來找回場子。

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的朋友就著急了,說好的朱元璋呢?到現在都不上場,別急,這就說到了。

我們再來看看故事的主人翁——朱元璋,這時候朱元璋被封為“吳王”,算是風光得意,人順路走多了,就有點看不起天下英雄了,用現在話說就是“朱元璋有點膨脹了,有點飄了”。

公元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帶著最喜歡的小女兒和大將常遇春一起到徽州溜達溜達,也可說是視察工作,體察民情。

人在得意地時候可就會幹糊塗事,朱元璋帶著常遇春要體察民情,自然可就沒有率領太多人馬,一路上的景象讓他很是生氣,元朝的暴政讓經濟崩潰,百姓太慘了,很多人都沒有飯吃,雖然徽州被朱元璋佔領了,但是還沒有辦法施政安民,徽州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百姓可就更苦了,當他們走到一個叫長楓樹的地方,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暫時忘記了煩惱。

我這裡要插上一段,為什麼街口附近的景色這麼美呢?

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原來在此之前,南梁皇帝蕭衍勸徐摛當新安郡(徽州前身)太守的時候,說:“新安大好山水……卿為我臥治此郡。”據說朱熹寫這幾個字的地方,離街口可不遠。可以說當時的新安江水清見底,泥沙具現,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云“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朱元璋等人正沉醉在水清山黛的美景中,突然喊殺聲大振,只見遠處一夥元軍突然殺來,足有數千人之多,任你朱元璋和常遇春有天大的本事,再能打能殺也是無法戰勝。

好在能帶出來的護衛,都是經歷過無數戰爭的好漢,他們一點也不慌亂,有條不紊的組織起來防禦隊形,朱元璋和常遇春一合計,做出決定“分頭突圍”。

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其實他們也知道,逃出去的機會很渺茫,因為地形實在是不利於撤退,一旁有河攔路,一旁高山阻隔,唯有一條小路可以撤離,這幾十號人哪是元軍千軍萬馬的對手,無非就是推後個把時辰再死而已。常遇春毫不猶豫的領著一半人殿後,朱元璋帶著一半人先走,好在道路不寬,元軍雖然人多,但是被地形限制施展不開,常遇春拖住了元兵,朱元璋帶著女兒趁機越走越遠,即便如此,被追上也是很快的事情。

恰恰就在此時,由街源河內吹起一陣狂風,這江面之上水花翻滾,很快江面上騰起了一層薄霧,原來是新安江特有的刺䰾魚遊了過來,一起搭成一部魚橋,直通對岸。

古徽州歙縣一個好奇怪的地名,據說和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係

朱元璋等人毫不遲疑,立刻踩著魚橋過了來到了對岸,說也奇怪,等人走了之後,刺䰾魚自行遊走散去。那元兵被大風迎面所吹,睜不開眼,耽誤了片刻,常遇春等人便趁機逃脫,等到風過之後,江面被薄霧籠罩,哪裡還有朱元璋等人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