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中日美雙方的指揮官分別是誰,整場戰役雙方的傷亡如何?

宇澤歷史


硫磺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就象一條火腿。面積20平方公里。島的南部有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叫折缽山,海撥160米,全島終年噴發著霧氣,硫磺味瀰漫著全島,故而得名。且全島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火山灰,這給後來美軍搶灘的機械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二戰期間的1944年,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就著手建立航空基地,出動B-29實行長距離空襲,由於航程自馬里亞納群島至日本全長達1500海里。而B-29轟炸機就只能攜帶3噸炸藥,只佔B-29攜彈總量的30%。也由於航線太長,戰鬥機無法護航。因此B-29只能在8000米到9000米的高空進行轟炸,實戰效果很不理想。

如果戰鬥機能在硫磺島起飛、加油、維修;那麼此距東京就只有650海里,距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是630海里。這樣,硫磺島便成了中間的位置。如果硫磺島由日本人掌控,日軍不僅可以預先向東京預報,而且可以實施戰鬥機攔截。日軍的飛機不但在硫磺島上起到了上述二種作用,甚至還派戰機起飛前往塞班島進行襲擊。於此,硫磺島成了美軍進攻東京的障礙,美軍勢在必得。日軍勢在必守。這樣天然而重要的地理位置,發生爭奪戰役,可並不是一件小事。

1944年4月17日,美陸軍航空司令阿諾德上將向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佔硫磺島的請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同意這一請求,責成太平洋戰區擔負此項作戰任務。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為就近指揮,將尼米茲的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

1944年10月初,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全部參謀人員就將進攻硫磺島的計劃制訂了出來。

而日本去硫磺島督戰指揮的是久經沙場經驗極其豐富的中將粟林忠道任師團長。


慄林忠道接到任務後,立即向全島全體官兵下達命令《最高指揮官慄林忠道命令,最後反攻全軍王碎》。慘烈的戰爭,日本釆用了幾乎是人肉攻擊,釆取“悽壯新戰術”日本人在全島挖上了幾千個防禦洞穴,有的甚至分成九層,每一層都是火力點式的地堡。在慄林忠道的命令下,日本軍士早就作好了必死的準備,他們躲在空桶裡抱著地雷,上面覆蓋泥土,當美軍大隊士兵經過拉響地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而慄林忠道在3月17日深夜,發給了天皇一份“訣別電”表示:職臨前線,已到戰局最後關頭,祈禱皇國必勝及安泰,目下彈盡兵寡,決定孤注一擲,粉身碎骨以報皇恩,謹率領士卒高呼聖皇萬歲!籍此永決!然後慄林剖腹自殺。

美軍在這場戰役中最艱難的時候,一天只能前進四米。但美軍死傷也十分慘重,這一點引起美國人民的高度關注,許多人都建議使用毒氣彈,因為美國和日本都不是《波茨坦公告》的成員國。尼米茲和羅斯福都不同意這樣做,說是為了道義,不過,火焰噴射的效果也不差。

最能激動美國人民的是,當士兵在艱難的險勝時將美國星條旗插上制高點時,引起了美國人民的一片歡呼,這段硫磺島勝利的光榮,至今都讓美國人驕傲!

戰役情節冗長,省略。

硫磺島戰役歷時36天,美軍全殲日倭22000人。

美軍總傷亡人員為28686人,陣亡6821人。傷21865人。


星空89831416


硫磺島戰役中日軍指揮官是粟林忠道中將,美軍地面部隊指揮官是霍蘭·史密斯中將,我們分別介紹下雙方的兵力對比。



日軍硫磺島守備隊主要由以下部隊構成:第109師團主力,第2混成旅團,第145步兵聯隊,第17獨立混成聯隊,第26坦克聯隊,2個獨立速射炮大隊,2箇中型迫擊炮大隊,1個獨立臼炮大隊以及海軍部隊。總計2.3萬人。美軍地面進攻部隊是第5兩棲軍,轄海軍陸戰隊第3、4、5師,約6萬人。此外還有登陸艦艇500艘、軍艦300艘、飛機2000架。

面對美軍優勢的空軍和海軍方面的火力支援,日軍指揮官粟林中將放棄了灘頭決戰的戰術,轉而選擇利用縱深構築的坑道陣地,進行持久的抵抗。戰事異常慘烈,日軍除1000餘人被俘外全部戰死,指揮官粟林中將也剖腹自殺。美軍陣亡近7千人,負傷2萬2千人,總計傷亡2.8萬人。這是第一次美軍的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傷亡人數,足見戰役之慘烈。



但是美軍的犧牲是值得的,美軍戰鬥機部隊進駐硫磺島機場後,有效的掩護了轟炸機群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使得轟炸效果成倍的增長。一直到戰爭結束,累計共有2.4萬架次受傷或耗盡燃料的B—29在此緊急降落,從而挽救了這些飛機上2.7萬名空勤人員。


戰略論


著名的“卡巴刀具公司”為了紀念“硫磺島戰役”50週年而製作的海軍陸戰隊限量版“博依獵刀”,刀身上刻有“豎旗像”。

硫磺島戰役是美軍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當中唯一一次傷亡大於日軍戰役!整場戰役美軍一共戰死6821人、傷21865人,這樣大的傷亡代價換來消滅日軍22305人、俘虜1083人,最終奪取硫磺島。
慄林忠道中將是日軍硫磺島戰役的指揮官,他早年間在美國學習進修過,後來出使美國,他和山本五十六一樣是日本軍隊中的“知美派”,見識過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從心理不願意與美國作戰,但是大本營裡掌權的都是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屬於人微言輕的角色,戰役最後一刻他往大本營發出了絕命電,當時日本人認為他已經死了,隨即追授“大將軍銜”。


霍蘭.史密斯上將,是美軍“兩棲戰之父”,他在硫磺島戰役時是中將,負責指揮陸軍、海軍陸戰隊6萬人實施登陸戰。

整場戰役當中美軍在海空力量和陸軍(陸戰隊)的技術裝備大大優於守島的日軍的條件下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實在不令人滿意。 硫磺島戰役美軍高傷亡的原因比較複雜,總體歸納為兩條。

第一:就是日軍構築了堅固的洞穴式防禦工事,其守島指揮官‘慄林忠道中將’,早年間出使過美國,對於美國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有深刻的瞭解,仔細研究過美軍在“瓜島”、“塞班島”戰役期間所使用的戰法...根據美軍的特點決定守島日軍放棄灘頭殲敵的戰法,改用以坑道、洞穴為主的防禦體系,力求最大限度的殺傷美軍有生力量!



美軍飛機航拍的照片,下面這個像碗一樣的山就是戰役中爭奪非常激烈的“折缽山”,為了抵禦美軍的火力打擊,日軍從山頂開始往山腳下延伸構築了多達9層防禦工事和坑道,整座山被掏空了!由於是硫磺島上的制高點,日軍的火力可以覆蓋到島上的任何區域。 也正是日軍構築了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坑道,加之美軍還不擅長“掏洞作戰”,給奪島作戰帶了巨大的障礙和傷亡。



美軍噴火兵是包括硫磺島在役內所有島嶼爭奪戰的主要兵種,如果沒有火焰噴射器的巨大威力,美軍的傷亡會更大!

第二點:美軍雖然在技術裝備上處在絕對的優勢,但火力發揮並不好,這與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當時的航彈和炮彈大多采用機械觸發引信,這種引信靈敏度低、引爆炸藥的效果並不好,甚至由於製造質量的問題“瞎火率”非常高! 而日軍在構築工事時,由於材料缺乏用島上的火山灰拌上水泥後進行灌漿加固...雖然強度不夠,但這種材料凝結之後形成了意外彈性,當美軍航彈、炮彈打在工事上時瞬間被彈開幾十米開外,爆破效果大打折扣!

“密蘇里號”戰列艦剛剛服役不久就參加了硫磺島戰役。

美軍雖然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優勢,但是日軍的工事太多加上自己所用彈藥性能不佳,造成了自己巨大的傷亡。

有看官會問,既然硫磺島這樣難打為何不使用麥克阿瑟將軍的“蛙跳戰術”?利用美國海空軍的優勢將島子圍困起來,最後將鬼子餓死不就得了?實際上美軍也不願意去打死人太多登陸作戰,但是硫磺島的地理位置是在是太重要了!上面圖片裡:橙色箭頭所指是已經攻佔了的“塞班島”,綠色箭頭所指就是“硫磺島”,美軍攻佔塞班島之後在島上建成了B-29轟炸機基地,從這裡起飛去轟炸日本本土,但是硫磺島正好位於中間,日軍也在上面建有機場並且多次起飛戰鬥機攔截美軍的轟炸機,甚至還派出飛機轟炸塞班島上的美軍機場,雖然沒造成太大的損失,但是“如鯁在喉”!必須拔除消除威脅,更主要的是奪取硫磺島後利用日軍原有的機場,可以使美軍的轟炸機更加靠近日本本土,轟炸將會縮短航程…。


奪取硫磺島之後,美軍如願以償的擴建了日軍的元山機場,圖片裡可以看到P51戰鬥機和B-29轟炸機…遠處就是爭奪激烈的“折缽山”。

總得來說,美軍奪取硫磺島的戰略目的達到了,但是日軍的瘋狂也給美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後來的“琉球群島戰役”也給美軍造成的巨大傷亡,才使得美國決定向日本投擲原子彈!


皇家橡樹1972


塵封已久的硫磺島戰伇對結朿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某亇角度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年代已經久遠,現在疏理一下,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借鑑意義。

一.時代背景了與發生時間

硫磺島戰伇發生在世界第二次大戰末期。時間是1945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歷時近四十天。

..當時歐洲戰場接近尾聲,希特勒德國的首都柏林兵臨城下,攻克柏林指日可待。

亞洲戰場捷報頻傳,菲律賓已収復,馬來半島與馬六甲海峽已甴盟軍控制。軸心國的失敗已不可逆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點戰場由歐洲戰場轉移到亞洲戰場,太平洋島嶼爭奪戰是重中之重。

二.地點與地形地貌

.. 硫璜島與中途島一樣都在太平洋上,地形比較陡峭,不利於兵力展開進攻,加上日本經營多年.防禦工事相當堅固,易守難攻。加上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武士道精神的灌輸。日軍抵抗十分頑強。交戰雙方戰鬥十分激烈。雙方傷亡都十分慘重。

.三.日美參戰指揮官及雙方參戰人員及參戰人員傷亡人數

美軍參戰指揮官是大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將軍.率八萬餘官兵,日軍指揮官是粟林中道將軍。他是日軍中途島與硫磺島守備司令。率二萬伍千官兵守衛硫磺島。硫磺島戰伇以美軍勝利而告終。但交戰雙方傷亡十方慘重。日軍陣亡近二萬三千餘人,被俘近一千一百人。美軍陣亡近七千人,受傷二萬人左右。這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軍傷亡人員最多最慘重的戰伇之一。

四.硫磺島戰伇的作用和意義

硫磺島戰伇與中途島戰役以美軍勝利而告終。標指著太平洋島戰攻防移主。美軍從防守轉為進攻,日軍節節敗退。遂步推進到日本本土作戰。

. 硫磺島戰祋與中途島戰役和慘烈程度.以及遣成嚴重傷亡情況。使美國總統和最高參謀總部的將領們不得不評估進攻日本本土的傷亡程度。據說後來的評估報告提供的數據是受傷二百萬人.陣亡一百萬人。這是美國不可承受之重。

於是美國政府決定採用投放原子彈來迫使日本投降。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二顆原子彈,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一世界大戰提前結朿。

二顆原子彈的投放造成日本平民的大量傷亡。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提前一年半載結朿而減少的傷亡比還是少數,如果和進行日本本土作戰而造成的日本平民的傷亡數比也應該是少數。

這就是硫璜島之類的島戰的意義所在。


茅茅35


硫磺島戰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著名,這是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打的最激烈的戰鬥之一,硫磺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才開始被日本重視,當時指揮硫磺島戰役的日本指揮官是慄林忠道。



當時硫磺島只有東拼西湊的兩萬多人,其中不乏老弱病幼,那時候日本國力空虛,根本湊不出一支兵強馬壯的軍隊,此時美國的軍隊人數是他的3.5倍,但是美國動用了海陸空軍協同作戰,最終仍然花費了一個多月才打下來,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然而終究是寡不敵眾,慄林忠道最終抵抗不住美軍的激烈進攻,他發出了一封絕筆電報:戰局已臨最後關頭,小職站在前線,已臨最後關頭,小職站在前線,祈禱皇國必勝及安,“目下彈盡兵寡,決作孤注一擲,以報皇恩,謹率領士卒,高呼聖皇萬歲,藉此永訣。”後來戰至只剩三百多人,慄林忠道做了最後的動員,讓大家準備好以身殉國,因為他不想把屍體交給美軍,所以隨身帶著鏟子,後來剖腹自殺,被他的參謀長就地掩埋。


▲硫磺島上美軍使用火焰噴射器

的確,當時島上唯一的精銳就是西竹一中佐的戰車隊,果不其然,這場戰役打的異常慘烈,慄林忠道曾經寫給妻子的信說:“我或許不會活著回來,但你放心,我決不會給我們的家庭帶來恥辱,我一定會對得起我們慄林家的武士門風。”最後他算是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如果不是一個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的人,那麼他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的確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而美國這邊是霍蘭德.史密斯指揮的戰役,外號叫嚎叫的瘋子,二戰時是美國陸戰隊上將,訓練美國士兵兩棲登錄尋找的能力,為美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順利登錄打下了基礎,被稱為美國現代兩棲登錄戰之父,他曾經在一戰的時候在法國打過仗,還獲得了戰爭鐵十字勳章,雖然他參與了硫磺島戰役,但實際上他僅被允許上岸觀摩,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3月15號便離開了硫磺島。


▲美軍國旗插上折缽山山頂

慄林忠道整座波波山掏空,裡面有多如蟻穴的火力點,坑道工事足足有九層。炮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儘管犧牲了射界,卻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轟擊下生存的能力,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極大地保護了活力碘和通訊網絡,斯普魯恩斯和尼米茲原本以為這麼一個彈丸小島,很快就可以攻佔下來,但是當他們看到航拍的照片時,才發覺這個小島有異常堅固的防禦系統,想要打下來並不容易,預計可能要損失美軍兩萬人,果不其然,仗得極其艱難,從1945年2月一直到三月份,打了一個多月,美軍陣亡6800多人,日本陣亡23000多人,經過浴血奮戰,美軍最終佔領了被日軍死守的島嶼,美國在這裡建立了轟炸機基地,提高了對日本經濟和政治中心的轟炸,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


風雲一點通


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殘酷的奪島戰中,硫磺島戰役,美軍損失最為慘重,戰死將近7000人,負傷將近2.2萬人。

日本陸軍第109師團除1000餘人被俘以外,高達2.2萬餘人戰歿,成建制地遭到殲滅,最高指揮官中將師團長切腹自殺。

美軍第5兩棲軍軍長霍蘭·史密斯中將,率領第3、第4和第5師等3個海軍陸戰師共6萬人,乘坐500艘登陸艦登島作戰,全程得到了400艘軍艦,以及2000架戰機的掩護。

守備硫磺島的是日軍第109師團,由陸軍中將慄林忠道指揮,此人是軍界中少有的知美派,意識到美海空軍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固守灘頭毫無用處,就果斷地放棄了灘頭陣地,放美軍登島以後再戰。

依託折缽山的有利地形,日軍構築了多達九層四通八達,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通風良好的堅固坑道,實施縱深防禦,2.7萬米的地下通道,能連接所有的地下工事。

800餘門各類口徑的火炮包括迫擊炮,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雖然犧牲了一定的射界,但是卻極大地提高了在美海空軍艦炮和戰機猛烈打擊下的生存能力,包括通訊設施都受到了較好保護。

為了最大限度地殺傷美軍,慄林忠道放美軍先頭登陸部隊進入陸地500米再發起反擊,利用隱蔽工事近距離地用輕重機槍、迫擊炮構成綿密的火力網,所有武器的配置與射擊目標,都提前進行過精確計算,既能隱蔽守軍,又能最大限度殺傷美軍,霍蘭·史密斯中將遇到了平生最強勁的對手慄林忠道中將。

戰役前,慄林忠道規定了日軍誘伏、近距射擊、分兵機動防禦等戰術,還嚴禁守島日軍發動板載自殺衝鋒,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

慄林忠道的苦心經營,確實給美軍登陸部隊造成了巨大的殺傷,使硫磺島之戰成為太平洋上最殘酷、最艱鉅的兩棲登陸戰役。

面對有海空軍掩護的美軍登陸部隊,慄林忠道以創新的防禦戰法,有效地阻滯了兵力是日軍3.5倍的美軍凌厲攻勢,原本計劃5天,就能攻下的硫磺島,最終,竟然花了36天才成功佔領,將美軍三軍聯合作戰的腳步推遲了將近一個半月。

折缽山戰鬥最為殘酷,山腳下處於膠著狀態時,美軍用火焰噴射器逐次消滅坑道中的日軍,在火焰噴射器無法燒到的情況下,就用黃磷彈或者灌入汽油點燃燻烤。

打到後來,美軍見到地堡入口,隨即灌入海水、倒入汽油點火、手榴彈、火焰噴射器攻擊,許多逃生無望,不願被活活燒死的日本兵,就在地堡內用手榴彈自殺。

元山機場,由日軍戰車第26聯隊防守;在元山的正面,由千田少將率領混成第2旅團防守,被美軍稱為絞肉機,戰鬥之殘酷程度,似乎語言都難以表述了,反正機場反覆爭奪,日美雙方皆損失慘重。

最終,慄林忠道中將率數百名日軍,向美軍航空兵營地作了最後一次板載衝鋒,造成美軍53人死亡,119人受傷;至此,日軍幾乎全軍覆沒,再也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

有了硫磺島戰役的慘痛教訓,在攻打日本本土時,面對日軍推行瘋狂的一億人玉碎計劃,為減少美軍的戰損率,美國政府決定對日本本土實施原子彈轟炸,於是,就有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二戰法西斯的最終滅亡。


國平軍史


硫磺島戰役是二戰中美日太平洋戰爭中一次重要的戰役,也是雙方激戰最為慘烈戰役之一,其中日軍指揮官是慄林忠道,美軍指揮官是霍蘭.史密斯。戰爭從1945年2月19日持續到3月26日,美軍死亡6,821人,傷21,865人;日軍20,933人戰死20,139人。可以說是美日雙方都損失慘重。

硫磺島位置重要性

硫磺島距離日本本土不到1300公里,是攻擊日本的理想跳板,而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日本在戰爭中後期已經無力和美國相抗衡,日本為了抵禦美軍的進攻,在國土外圍建立環形防衛圈,而硫磺島就在這個防衛圈上。美國為了要攻擊到日本本土也必須要有一塊跳板作為海空軍的支點為飛機軍艦提供落腳加油補給,因此雙方的爭奪點就聚焦在硫磺島上。

日軍的準備

在1944年,美軍發動馬紹爾群島戰役後,日軍大本營發現硫磺島的重要性,因此開始向島上增派駐軍和武器彈藥。1944年5月在增派4000餘陸軍後,日軍將島上駐軍整編為109師團,師團長慄林忠道中將。隨後又將海軍第27航空戰隊調至島上,從父島調來5000人、從塞班調來2700人,為了增加島上工事修築又增派1233名海軍工兵和2216名海軍,到1945年2月日軍在島上陸軍約1.5萬餘人,海軍約7000餘人,共約2.3萬人。

師團長慄林忠道意識到僅憑目前的武器裝備是打不過擁有強大海空軍的美軍的,因此他巧妙利用島上地形修築工事,實施縱深防禦,日軍利用當地火山灰和水泥混合可以形成堅固的混泥土,在島上修築了許多堅固的地下工事,每個工事都有四通八達的道路和良好的通風口,保證在戰鬥中的進退和通風。

慄林忠道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島上的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基本思路就是利用山地有效進行防禦並最大限度射殺敵人。日本基本都以地下坑道為主,將硫磺島主體折缽山幾乎挖空,利用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築有的坑道工事達九層之多!

日軍火力方面有原本配備的120、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炮和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以及1944年末運到島上的361門75毫米(或更大)口徑的火炮,12門3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65門150毫米中型迫擊炮和81毫米口徑的輕型迫擊炮,33門80毫米口徑的海軍炮(naval guns),94門75毫米(或更大)口徑的高射炮,69門37毫米和4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200挺20到25毫米口徑的高射機槍,70門火箭炮,還有22輛從朝鮮半島運過來的坦克。

美軍的進攻

1945年2月16日,到達指定海域的美軍艦隊對硫磺島預定目標進行炮擊,轟炸機也輪番對硫磺島進行轟炸。從16日到18日,硫磺島幾乎全都被美軍的炮擊和轟炸所淹沒,但這些並沒有對日軍造成有效的傷害。

2月19日上午6時,美軍開始組織登陸作戰,登陸作戰由海軍陸戰隊三個師實施,以陸戰第4、第5師為一梯隊,陸戰3師為預備隊。8點30分,第一波登陸部隊在68輛履帶登陸車帶領下向灘頭髮起登陸,一開始登陸部隊進展非常順利,日軍抵抗也十分微弱,並不足以構成威脅,但由於硫磺島是一個火山島,島上火山灰很多導致登陸車很容易陷入到酥鬆的火山灰泥土中動彈不了,難以前進,因此登陸陸戰隊士兵只能涉水搶佔灘頭,後續由有源源不斷的部隊陸續上岸,日軍看到此情景,馬上命令炮火覆蓋登陸灘頭進行炮擊,一時間美軍傷亡慘重,陸戰4師的第24,25團死傷25%,第一波上岸的坦克也盡數被毀。

美軍只得依靠士兵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一步一步向前推進,而每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艦炮火力給予登陸部隊最有效的支援,他們的火力支援能配備到每個營,僅19日全天美軍共消耗127毫米以上口徑艦炮炮彈38550發。由於日軍炮擊及依託地下工事攻擊,美軍推進非常緩慢,到中午陸戰4師23團才向前推進幾百米,25團則被日軍在阻擋在灘東北,傷亡嚴重,卻毫無進展。但在美軍艦炮火力支援下最終取得突破,推進到一號機場附近,到日落時分美軍共有約3萬人登陸,佔領寬約3600米,縱深從650米到1000米不等的登陸場,全天有566人陣亡,1858人負傷,傷亡總數約佔登陸總人數的8%。

2月20日,28團進攻折缽山。其他三個團向元山方向進擊。陸戰4師在艦炮和坦克支援下,攻佔了一號機場,並切斷了島南日軍與元山之間的聯繫。隨後陸戰5師向折缽山攻擊,日軍方面守衛折缽山的是日軍第312大隊和速射炮第10大隊,日軍防守十分頑強,寸土必爭,許多工事都修在美軍艦炮射擊不到的地點,給美軍28團造成極大的傷亡,推進也十分緩慢,最後是在坦克掩護下,以手榴彈、炸藥包、火焰噴射器等消滅各個據點掩體中的日軍,當日日軍獨立守備隊隊長厚地兼彥大佐戰死。

2月23日,陸戰4師向2號機場發起總攻,但效果不好,日軍以永備發射點、坑道、地堡和巖洞工事組成的防線對美軍有效進行射殺,因而美軍推進受阻。當日,陸戰5師28團由哈羅得.希勒中尉率領的44人組成的小分隊,終於攻上了折缽山山頂,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雖然折缽山裡面還有近千名日軍在拼死抵抗,但這無疑鼓舞了美軍士氣。

2月24日,戰鬥依舊殘酷,陸戰3師21團在海空方面火力支援下終於突破日軍26聯隊防守陣線,推進到元山機場附近,拔除了日軍近800個碉堡,日軍隨即發動了一次逆襲,21團猝不及防,一度被迫後退,隨後在海上艦炮支援下又奪回陣地。至當天,美軍傷亡總數已達6000人,其中陣亡1600人。

2月25日,面對傷亡數美軍不得不把陸戰3師師部和陸戰第9團、野戰炮兵第12團送上硫磺島繼續清繳日軍。三個師在美軍海空火力支援下圍剿島上日軍,日軍死傷過半,並在2月26日黃昏佔領元山機場。防守元山的是日軍千田少將率領混成第2旅團,在對島上第二制高點382高地的爭奪中,美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陸戰4師屢屢陷入日本鬼子的交叉火網,傷亡極其慘重,382高地因此被稱為"絞肉機"。一直到3月2日,才由美軍24團攻下382高地。

3月7日,美軍發起總攻,陸戰3師中央突破進展迅速,他們繞過日軍據點,將日軍切割成兩塊。而日軍師團長慄林忠道得知美軍突破了防線將日軍一分為二時,立即組織部隊進行反擊,他採取夜間滲透反擊準備對美軍予以還擊,被美軍發現。美軍利用照明彈將黑夜照得如同白晝,給予日軍重大殺傷,日軍傷亡千餘人,無功而返。

3月10日,陸戰3是將島上日軍分為兩段後,進行兩面攻擊,9團向東,21團向西,分別策應陸戰4師、5師的攻擊。日軍依舊依託工事頑強抵抗,尤其是慄林忠道指揮的部隊抵抗更加激烈,陸戰5師傷亡超過75%。3師、4師的傷亡也很嚴重。面對此景,美軍陸戰4師師長克利夫頓.凱茲少將向粟林忠道中將和第145聯隊隊長池田增雄大佐發出勸降信,遭到拒絕。3月16日,東北部的800餘日軍被殲滅,美軍於當日18:00時宣佈佔領硫磺島,但島上日軍依舊在負隅頑抗,師團長粟林忠道依舊堅持指揮殘部繼續和美軍戰鬥。當日粟林忠道向日軍大本營發出訣別電報並令145聯隊長燒燬軍旗,準備與美軍玉碎之戰。

3月26日,粟林忠道親自率領約350名日軍向二號機場的美軍發起了最後反擊,隨後美軍組織了反擊,日軍大部分被殲滅。粟林忠道負傷隨後破腹自殺。美軍於當天宣佈硫磺島戰役結束。

雙方傷亡

硫磺島戰役,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703人,被俘1,083人,共計23,786人。日軍其他損失為飛機90餘架,潛艇三艘。

美軍從1945年2月19日至1945年3月26日,陣亡6821人(其中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

硫磺島戰役影響

由於硫磺島距離日本本土較近,對於美軍攻擊日本本土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跳板,在美軍奪取硫磺島之後,美軍迅速組織了東京大轟炸,名古屋大轟炸和大阪大轟炸。在對日本空襲轟炸中,共有2251架受傷飛機在硫磺島降落,這在戰時巨大支點作用就體現出來,可以為海空軍進行有效補給。同時硫磺島戰役以及後來沖繩戰役讓美國意識到想要登錄到日本本土作戰將面臨巨大的傷亡,這也導致後來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山中茅店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與美軍為爭奪硫磺島而展開的一場激戰,些戰日軍共投入2.3萬人其中海軍7000餘人,由日本陸軍中將慄林忠道擔任硫磺島防禦作戰總指揮,美軍方面參戰的地面部隊為第五兩棲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3,4,5師,共約六萬人,由霍蘭史密斯中將指揮。
日軍傷亡狀況: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日軍其他損失飛機為90餘架,潛艇三艘。


美軍傷亡狀況:1945年2月19至3月26美軍共陣亡6821人,(其中海軍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

此戰美軍為攻硫磺島所付出的傷亡比日軍還大,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登陸一方傷亡超過抗登陸方的唯一戰例。


老子說史


硫磺島戰役是二戰末期非常重要的一次戰役,這是美國登陸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屏障,倘若這裡失守,日本就沒有能力再阻止美軍進軍日本本土了,所以日軍幾乎是拼死拼活的在保護硫磺島。

不過一開始日軍對硫磺島並不是很重視,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才開始逐步對他重視,當時日軍是為了鞏固通往南太平洋的空中航線才開始在該島駐軍,並逐步完善了島上的軍用設施。



在美娟收腹馬什爾群島和對加羅林群島的處可發動毀滅性空中打擊之後,日本開始建立了一個以加羅林群島到馬里亞納群島為防線的絕對國防圈,同年日本帝國海軍的主力被美軍消滅在萊特島,因此,美軍取消了在三月初登陸呂宋島和臺灣島的計劃。

按照美軍的計劃,硫磺島戰役在1944年年底時就應該已經開始了,但是因為當時美軍相當一部分人員都被派遣到呂宋島進行作戰,所以硫磺島戰役不得不向後推遲到1945年二月份,並且計劃改為搶佔硫磺島,直接攻擊日本本土。



當時指揮日本作戰的是慄林忠道,他曾經上過陸軍學校,還以全校第二的成績光榮畢業,受到了日本天皇親賜的軍刀,從1927到1931年,他還先後兩次赴美國和加拿大做武官,並且在哈佛大學學習,對美國軍事特點十分熟悉,是日本少有的熟悉美國軍事的軍官,侵華戰爭爆發後,他被調到蒙古前線,香港戰役爆發後,他協助當時的司令官酒井隆,迫使英國和加拿大投降,1943年晉封為中將,後來因為自己的駐地失火而引咎辭職,從滿洲被調到了硫磺島。



指揮美軍戰鬥的時,霍蘭德.史密斯外號叫嚎叫的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戰隊上將,也是美國現代兩棲作戰之父,但在硫磺島戰役中,他只是上岸視察,並沒有參與指揮,但名義上他仍然是硫磺島的美軍指揮官。



經過硫磺島在以日本守備部隊陣亡22000多人,俘虜一千多人,官方給出的數字是總共23786人,美軍傷亡人數為28686人,其中,受傷人數在21865人,陣亡人數為6821人,這個比例完全可以看出美國和日本在作戰方面的差別。


琅琊利劍


硫磺島戰役,美軍指揮官為霍蘭·史密斯上將,日軍指揮官為慄林忠道中將。美軍投入兵力110000餘人,登陸艇500餘艘,軍艦400餘艘,飛機2000餘架次;日軍投入兵力23000餘人,飛機30餘架次,坦克23輛。僅此一戰,美軍陣亡6821人,21865人負傷;日軍陣亡22703人,1083人投降。

硫磺島戰役自1945年2月19日戰鬥至3月26日。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較激烈的一場戰鬥,期間日本堅守硫磺島,但美軍最終還是將其攻破。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起飛的機場,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護航,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的效率。

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美軍攝影師拍下了美軍士兵於該島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也令該戰鬥名揚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