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映像三

漢長城和單于臺周邊的屯墾

——烏蘭察布陰山一線村鎮和農業區佈局的形成

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世界上,漢朝和同時期能與歐洲的古羅馬帝國文明並列發展的偉大國度,就是亞洲的中國漢朝。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是中國繼秦朝之後又一個強大王朝。漢朝囊括的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公元二年,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和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和永元之隆使中國漢朝榮立於世界民族興盛之林。漢朝科技發達,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地球儀和渾天儀都是漢代的重要發明。以儒家文化的東亞文化在這一時期輝耀全球,文化底蘊極其厚重。雖然戚宦之爭、黨錮之禍和三國鼎立使漢朝逐漸走向末路,但是,自漢朝以後原來具有統一稱謂的華夏族逐漸改稱為漢族,可見漢朝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多大貢獻。烏蘭察布漢南長城的前世今生自從漢朝建國伊始,就沒有停下徐連續修建長城的步伐。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馬上皇帝劉邦稱帝后,宣佈實施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的“休養生息”政策。下令解散大量軍隊,讓士兵回家務農;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為漢朝初年經濟的恢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旋即,立即下令動手修繕長城。苦於邊外匈奴連年進犯,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劉徹繼續大規模修繕長城,並且擴建長城經甘肅酒泉玉門至新疆羅布泊,藉以用長城保護絲綢之路。到達東漢時期,公元36年,光武帝重複西漢修建長城的國策,先派人在在北方堆石布土修築城障、塞亭、烽火臺,同時加固山西陽高至大同防務。公元38年,山西離石至陝西成陽東、山西太原西南至河北井陘北、河北定縣至河北臨漳西南、陝西高陵西南至山西夏縣西北共四段內層長城防線順利告罄,長城沿線十里一堡,烽燧遍佈。以後,連年日長的長城修復工作一直沒有中斷。 烏蘭察布市境內的漢長城大部分是在漢武帝時期修繕的,普遍稱為漢朝南長城。長城遺址大體呈東西走向,由河北省張家口地區進入興和縣高廟子、大同窯、張皋鎮二臺村,這段長城破壞嚴重,在高廟子西南約1公里處有烽火臺;進入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平地泉,在平地泉北約50米處有烽火臺,東西長7米,外面用長方形磚包築;進入呼和烏蘇口子村這段長城保存較好,為石築長城,長0.6公里,高出地表約0.4釐米,牆基寬3.5至4米;又向西入豐鎮市麻迷圖鄉四合義村北,這段長城用土夯築;向西進入卓資縣麻地卜子鄉,這段長城的殘存部分,夯土基寬3.5至4米左右,土質因地而異,為黃沙土,夯層厚10至15釐米;向西進入三道營鄉和旗下營鎮,入呼和浩特市。據考古發掘,在烏蘭察布市境內的漢朝古城遺址有:涼城縣雙古城村東南約1公里處的雙古城、卓資縣三道營南約4公里的土城村北的三道營古城、興和縣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大同窯古城、興和縣東南部40公里處的南灣鄉的古城村古城、卓資縣碌碡坪的正排子村東北7.5公里處的不浪溝古城、在卓資山鎮西約2.5公里處的六蘇木城卜子古城、化德縣車代營古城、涼城縣麥胡圖鎮索岱溝村西的索岱溝古城、涼城縣六蘇木鎮政府所在地東約250米處的六蘇木古城、察右中旗烏蘭哈貢蘇木大陽卜子村東南2公里處的大陽卜子邊堡、涼城縣蠻漢鎮的左衛窯古城、涼城縣天成鄉土城村西北的天成古城、涼城縣永興鎮板城村東側的板城古城。另外,由於西漢和匈奴之間長期以來的戰爭與和平,如“白登之圍”、“馬邑之謀”、“龍城之戰”、“陰北之戰”,也導致了離烏蘭察布漢南長城不遠的匈奴單于臺(匈奴王的朝廷所在地)也被人們列入漢長城所屬。史籍記載,匈奴單于臺設在烏蘭察布輝騰錫勒,鮮卑稱為九十九泉,契丹人稱為百泉湖,女真人稱為官山,清朝稱為敖倫淖爾。現在,烏蘭察布的輝騰錫勒以明麗的草原景色和清潔能源(風電)的輸出基地備受社會矚目。烏蘭察布漢南長城周圍的屯地和墾荒“屯墾戍邊”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漢朝建立以來,匈奴不斷攻掠北部邊境,因此防守北部邊境,勸農發展經濟,成為西漢最緊急的兩大要務。公元前169年,西漢政治家晁錯給漢文帝上書,提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以邊疆的土地供養邊疆的軍民,以邊疆的軍民保衛邊疆安全”的屯墾戍邊理論。漢文帝採納了晁錯的主張,在北部漢南長城周圍開始屯田。漢王朝是大規模邊疆屯田的始作俑者。在積極經營邊疆的過程中,漢王朝又都將屯田作為統一和統治邊疆的重要措施而加以實施,不僅克服了邊疆遠離中原補給困難的弊端,使邊疆地區一直保持著一支足以鞏固其統治的軍事力量,而且這些駐軍因為屯田的開展也不會給當地各民族增加負擔,同時大量民屯人員的介入也改變了邊疆地區的民族構成,更加有利於實施對邊疆的治理。西漢時期在烏蘭察布地區漢南長城周圍主要採取三種方式進行屯墾。一是有計劃地大規模移民,並鼓勵、扶植內地貧民自願前往墾殖和屯田,如前180年(漢高後呂雉八年)漢文帝發人民屯邊界之地。二是發配罪犯及其家屬屯邊。漢文帝時,採納晁錯的建議,“仍募罪人及免徙復作令居之……募以丁奴婢贖罪;”如前118年(元狩五年)漢武帝“徙天下奸猾吏民於邊。”三是推行軍屯。漢武帝時在修繕故秦蒙恬所修長城時,“設屯戍以守之。”烏蘭察布市境內漢南長城周圍除了已發現的漢朝村落遺址近30處外,還發現古漢墓7處。烏蘭察布市境內發掘的眾多漢墓,大部分屬西漢至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墓葬,這是當時移民屯墾的實證,也是農耕文化北移的見證。如:位於察哈爾右翼前旗呼和烏素泉腦村東的一處山坡上的墓葬群,考古界認為該墓葬群應為西漢中期平民之墓地,與北面漢長城及漢障城有一定聯繫。1988年在涼城縣在廂黃地北營發掘的22座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銅器及井、倉、灶等。此外,在涼城縣的六蘇木、天成、雙古城、後營、北水泉等地先後還發現了眾多的漢墓。這些村落遺址和漢墓都是由罪犯屯邊和民屯、軍屯時留下的村落和墓葬。因此“這些漢墓不論在墓葬形制,還是在隨葬器物上,都與中原地區的漢墓相同,這說明中原地區的移民把家鄉的葬俗帶到了北方。”漢南長城周圍的屯墾對農業發展的意義屯墾戍邊是歷代王朝治理邊疆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歷代王朝屯墾戍邊活動的回顧與總結不僅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屯墾戍邊的主導思想是經濟和政治相統一。就經濟因素來說,屯田的目的在於“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不僅使在邊疆駐防的漢軍部隊和官員的糧餉後勤有了可靠保障,而且減輕了當地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就政治因素來說,屯田的目的在於鞏固和發展西漢對邊疆各地的治理,進而鞏固和維護邊疆的社會政治穩定。漢南長城周圍的屯墾對農業發展的意義重大。首先是開發了北邊的農業。屯墾日久,久居不返,逐步形成城鎮、村莊和新興的農業區,促進了烏蘭察布陰山一線早期村鎮和農業區佈局的形成。其次移民屯墾確保了中央王朝對北部邊疆的有效統治,由於實行屯墾可以就地解決糧食問題,減輕漢朝朝廷的財政負擔。正如《晁錯傳》所言:“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其後在漢昭帝時期出現了約60年的和平環境。東漢時期,由於南匈奴的歸漢和農耕民族的繼續北上,出現了“悉罷緣邊屯兵”,“邊無寇警”的安定局面,使北部邊疆形成聚居的村落,也使原來軍事對抗的前線變成了各民族共同生活相處的地區。再次是移民屯墾促進了北部邊疆經濟的全面發展,隨著農業的開發和先進技術的推廣,使烏蘭察布南部地區呈現出農牧並舉的發展態勢,地區經濟日益繁榮,農業的發展狀況漸與中原地區趨於一致。最後,漢朝對漢南長城周圍的屯墾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到東漢時期,南北匈奴人與中原農耕人民成為雁門郡、代郡的主要居民,其次還有烏桓和鮮卑人。東漢在政治、經濟上盡力予以扶植,促進了雁門郡、代郡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而漢匈等民族雜居交處,使匈奴等逐漸由單純的牧業經濟向半農半牧型經濟過渡。 更為重要的是,漢武帝時和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擴充了大量耕地,並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後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隨之減少,保證了漢南長城周圍農業的適時運作;農機具如犁壁、耬車的合理使用和農耕技術如二人三牛的耕作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的廣泛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作效率,使漢南長城一帶在農業耕作中人力得到局部的解脫;漢南長城周圍糧食的生產、蔬菜的栽培和桑麻的種植走上了區域化、規模化發展之路,極大地提高了當地農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一切都為後代農業的轉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