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方圓 寬博縱逸——曾熙楹聯賞析

曾熙(1861~1930年),湖南衡山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士,官兵部主事兼提學使及弼德院顧問,先後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工詩文,擅書畫。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1915年始於上海鬻字。其書得力於《夏承碑》《華山碑》《張黑女》等,以漢隸圓筆為本,下窮魏晉,溝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圓,遂成就寬博縱逸的風貌。

融合方圓 寬博縱逸——曾熙楹聯賞析

這件楷書五言聯藏於江蘇崑山崑崙堂美術館,“於此得爽塏;其人翔洪冥”,128×32×2釐米,其落款:“集鶴銘字以北法書之,亦別有新趣。壬戌大暑後曾熙。”下鈐“曾熙之印”白文和“農髯”朱文印。曾熙主要研習北碑,而對南碑《瘞鶴銘》卻情有獨鍾,曾多次臨《瘞鶴銘》全文或用《瘞鶴銘》字集聯,史學家、書法評論家馬宗霍曾說:“農髯臨摹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名傾海內。”

從此五言聯可以窺見其書法的特點及審美傾向。曾熙在該聯的處理上,落墨從大處著眼,營造出大格局高格調的氛圍,用篆書筆意及用筆特點,力透紙背,每筆均藏頭護尾,保持極大的圓渾與停勻之感。行筆過程中,刻意加入細微的搖動波折動作,使線條出現蜿蜒遲澀的趣味,以求原銘文的圓勁渾厚的線質,不求形似。曾熙在處理線條上溫潤平正,這與《瘞鶴銘》因石成形,筆勢飛動的精神內質不甚相符。然曾熙在落款上,書風能持靈活汲收態度,刻意的成分少了很多,書寫時順應於毛筆筆性的自然流露,用筆圓通流暢,線條柔和潤澤。方圓兼備,寓剛於柔,婉暢多姿,這種輕鬆用筆落款使對聯有了虛實呼應、靈動清新之感,別有逸趣。沈曾植評其書法曰:“俟園於書溝通南北,融會方圓,比能冥悟其所以分合之故……若人以洞達二字評中朗書,若俟園之神明變化,斯可語於洞達矣。”

(《書法報·書畫天地》2013年第19期,作者:蔣志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