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曆史發源地到底在什麼地方?中國歷史真的是五千年嗎?

新鮮事直播


中華文明起源於何處,看上古時三皇五帝活動區域和近代考古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就知道了。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所在都邑,皆在山東、河南、山西之間,也是華夏先民的活動中心所在。


傳說時代到夏商周,主要就是華夏與東夷文化的爭鬥與融合過程。

有巢氏,起與巢湖,在東南。

燧人氏,所居燧明國在商丘,今有燧皇陵。

太昊伏羲氏,所都在宛丘(陳地淮陽),為太昊之墟,今有伏羲太昊陵遺留。

女媧氏,所都在媧城(西華),就在淮陽西邊不遠,今中皇山有媧皇陵。《太平寰宇記·卷十》西華條女媧城:“柳城縣在城西二十里。古老相傳女媧之都,本名媧城。”《水經注》“洧水經長平故城西,洧水又南分二水,枝水東出謂五梁溝,經習陽城北又長平城南東注澇陂。以前史通船運,譽為天河九灣洧女媧所造皇城。”

炎帝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

黃帝有熊氏,都有熊(新鄭)。

少昊金天氏,都窮桑(曲阜),為少昊之墟,今有少昊陵。

顓頊高陽氏,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今濮陽有顓頊陵。

帝嚳高辛氏,遷都於亳(商丘),今有帝嚳陵。其子契(生卒年不詳),又名卨,別稱“閼伯”。被帝堯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為號稱“商族”,契成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先祖。後世尊稱其為“商祖”、“火神”。

《左傳》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契),季曰實沈,居曠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帝堯陶唐氏,都平陽(臨汾),今有帝堯陵。另一說葬於谷林。“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堯王墓,是帝堯的陵寢,因葬於鄄城谷林,又稱谷林堯陵。谷林堯陵,曾隨鄄城的歷史沿革先後隸屬於濟陰郡成陽、濮州雷澤,今屬鄄城縣,位於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城南7公里處富春鄉趙仟莊前。

關於堯葬谷林,史書上多有記載。秦朝呂不韋《呂氏春秋·節哀》篇:“堯葬於谷林,通樹之。”魏晉時期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載:“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谷林。”晉《地理志》成陽條下載:“雷澤,舜所漁,堯冢在西。”《通鑑輯覽》載:“堯即位百載,崩於成陽,葬谷林。”

帝舜有虞氏,生於姚墟(鄄城),一說出生於諸馮,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死後葬於九嶷山。

帝禹夏后氏,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死後葬於會稽山。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地圖

第一圖,8000年年前,伏羲女媧時代

對應的有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崗文化,陝西老官臺文化



彭頭山文化 (公元前7500年 – 前6100年 ) 頂獅山文化(前7000 – 前6000年)

裴李崗文化 (前7000年 – 前5000年 ) 後李文化 (前6500年 – 前5500年 ) 興隆窪文化 (前6200年 – 前5400年 ) 磁山文化 (前6000年 – 前5500年 ) 老官臺和大地灣文化 ( 前5800年 – 前5400年 ) 跨湖橋文化(前6000 –前5000年)

第二圖,此圖距今大約5500年左右,仰韶文化末期,對應炎帝時代的興起與衰落,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嶺文化興起。



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區域 鹹頭嶺文化 (前5000年 – 前3000年) 龍虯莊文化 (前5000年 – 前3000年)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 大溪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

紅山文化 ( 前4700年 – 前29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 – 前2600年 ) 北陰陽營文化(前4000年 –前3000年)

第三圖,此圖距今大約5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興起,最有可能與黃帝有關;同時期大汶口文化向中原擴張,對應蚩尤與東夷的崛起。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 – 前2600年 ) 馬家窯文化 ( 前3800年 – 前2700年 )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 – 前2250年 ) 屈家嶺文化 ( 前3100年 – 前2700年 ) 左家山上層文化(前3000年 – 前2500年) 偏堡子文化 (前3000年 – 前2200年) 廟底溝二期文化(前2900 – 前2500年) 曇石山文化 (前2900年 – 前2200年) 小河沿文化 (前2900 – 前2500年)

第四圖,此圖3800年前二里頭文化分佈,與傳說中的夏后氏活動區域吻合


青陽帝君


咱也不知道,只是國家文物總局的紀錄片和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說起源地在陝西。

不過考古學家的結果才能說明什麼。

212萬年前的藍田上陳人遺址。

120萬年前的龍崗寺遺址。

100萬年前的洛南人遺址。

80萬年前的藍田公主嶺遺址。

60萬年前的藍田陳家窩遺址。

30萬年前的大荔人遺址。

20萬年前的花浪石人類遺址。

8萬年前的韓城禹門口遺址。

5萬年前的黃龍人遺址。

1—2萬年前的龍王辿遺址。

8000年前左右的陝西老官臺遺址、北劉遺址遺址、北首嶺遺址。

6000—7000年前的半坡遺址、姜寨遺址。

考古學家們說最早的那些城市遺址的出現就是文明的出現。

那中華文明的起源就是滿天星斗了。

(從全國分佈的城市遺址可見因為太多遺址這裡只說大於40萬平米的城市遺址,按照距今年代排列):

1、陝西西安楊官寨遺址(5700年,遺址面積100萬平米)。

2、陝西姜城堡遺址(5500年,遺址面積50萬平米)。

3、安徽凌家灘遺址(5200年,遺址面積160萬平米)。

4、良渚遺址(5000年,遺址面積290萬平米)。

5、四川寶墩古城遺址(5000年、遺址面積60萬平米)。

6、湖北石家河遺址(4700年,遺址面積120萬平米。)。

7、山西陶寺遺址(4500年,遺址面積280萬平米)。

8、陝西蘆山峁遺址(4500年,遺址面積200萬平米)。

9、陝西寨山石城遺址(4500年,遺址面積100萬平米)。

10、陝西石峁遺址(4300年,遺址面積425萬平米)、

11、陝西石峁衛星城“寨茆梁”遺址(4300年,遺址面積200萬平米)。

12、四川魚鳧古城遺址(4000年、遺址面積40萬平米)。

13、河南新砦遺址(3800年,遺址面積100萬平米)。

14、河南二里頭遺址(3700年,遺址面積300萬平米)。

15、河南大師姑遺址(3700年,遺址面積50萬平米。)、

16、四川三星堆古城遺址(3600年,遺址面積300萬平米)。











親爹親爹


很明確的說,中國歷史並不是五千年!

對中國歷史而言,五千年只是基本操作而已,並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因為中國歷史本就遠遠不止這五千年而已!


有句話好像是這樣說的“五千年曆史看陝西,七千年曆史看甘肅”,不知我記對沒有。隨便舉個例子,就拿甘肅秦安的大地灣遺址來說,其歷史已經遠遠超出了五千年的範疇,而是屬於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文化遺址。

如今陝西,山西及河南等地的許多古代遺址,幾乎都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五帝”時期,但大地灣遺址卻被推測是伏羲女媧時代的遺蹟。

而中國五千年曆史究竟發源在何處?這個問題怕是並不好回答,因為在遠古時期,中國各地都有文明的產生,可謂是遍地開花,如人們所熟知的三星堆遺址,石峁遺址,良渚遺址,馬家窯遺址,大地灣遺址等等。

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大江南北,看似相隔十萬八千里,但最終卻在中原地區,如陶寺遺址等地,匯聚融合而形成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這每一個文明,都是中華文明的源頭,都是中華文明的來源,發源地。


Mr這史香


在這大好時光裡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考古與文獻中披露的大量信息提示著人們:中國境內的文明誕生,並不是從某一個地方發源、然後以放射狀擴散到四周,而是“多元出現、平行發展、趨向一體”的方式。

在中國史前時代(我國最早文字之前的時代)晚期,杭州附近的良渚、四川廣漢三星堆、黃河中游豫晉陝交界處一帶(偃師二里頭等處)、內蒙古東部紅山、湖北省天門的石家河等等,都已經分別有了互不相屬的早期小型國家的雛形,它們分別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境內文明的發端。

良渚遺址剛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喜可賀!這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我國早期文明史及其相關考古成就的正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史記新說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維一一個經過坎坷沒有斷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文明。

那麼中國五仟年曆史的發源地到底在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其實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幾千年前說的一清二自,上古時期我國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娃,黃帝,炎帝,秦始皇,都出自黃河流域黃土高源西部的甘肅天水成紀,棄今為止這裡是國外華人每年尋根問祖歸縮地,也是我國官方舉辦認證的,最隆重祭拜人文始祖的地方,中國歷史在西部,事實勝於雄辯,這樣的證據足以說明一切。

中國歷史真的是五千年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回顧世界上通用來綁定文明的標準。

丨,文化藝術品

2,生產工藝品

3,人類靠自己的勞動索取食物

4,有標誌性建築

這些條條框框單是口說無憑,需要實物來坐實的。

要見證這些實物,請你不防到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境內的國家重點文物館,大地灣文物博物館去看看出土800年前的文物,什麼都明白了。

8000年前的文字


8000年前的繪畫


8000年前的陶器\\

8000年前的混凝土


張峰149764346


文化起源應是人擺脫動物屬性而是人的自覺覺醒。人的自覺覺醒應是人的思維建立。中國人思維建立應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巫風大熾的群體生活為之社會。在這個時代是部落的頭目代表了人的思維覺醒以“龜裂”裂紋判斷決定人的行為動向。此下又以刻劃在龜甲上心意與天交流,讓天甄別的態度叫“占卜”形式成了文化的芻形。這個時代說不準是千年或幾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已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面魚紋盆就是這種思維在一箇中期階段的見證。伏羲氏與伏羲氏的八卦的紀念廟宇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碳14測斷距今是七八千年的歷史。《史記》開篇《周

》裡有裡記載了已是公劉第十四代嗣人古公亶父遷豳於岐下之事,

是亶父以至祖先從風水觀念而確定的新都,態度建都如現今的開發區概念而開發的。這是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多墨重彩的一筆,是文化與歷史在人有意識的理性開端。

《周易》是代表了人思維認識事物開發社會取得哲學性之大成。這些都是發生在渭河流域,以此說中國文化起源於此。亶父是黃帝第35代孫子,中國歷史由黃帝算起所以叫五千年文明史。


琴音萬古


考古與文獻中披露的大量信息提示著人們:中國境內的文明誕生,並不是從某一個地方發源、然後以放射狀擴散到四周,而是“多元出現、平行發展、趨向一體”的方式。

在中國史前時代(我國最早文字之前的時代)晚期,杭州附近的良渚、四川廣漢三星堆、黃河中游豫晉陝交界處一帶(偃師二里頭等處)、內蒙古東部紅山、湖北省天門的石家河等等,都已經分別有了互不相屬的早期小型國家的雛形,它們分別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境內文明的發端。

良渚遺址剛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喜可賀!這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我國早期文明史及其相關考古成就的正視。


曉帆輕舟


中國五千年曆史發源地應該是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範圍開始的。中國的歷史,如果據人類考古資料的話,可以追溯到上百萬年的直立人。

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人、湖北長陽人、廣東馬壩人、山西丁村人都是距今有10萬年到170萬年左右的人類歷史遺蹟。可見中國人的祖先在上百萬年甚至更久遠就遍佈大江南北及黃河流域。

中國歷史我們知道的《上下五千年》,應該是大約一萬年的歷史,之所以這麼說是我們知道記載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應該是從人類農業和農耕文化開始的,也就是說大約一萬年左右。

而舊石器時代的“峙峪文化”據考古距今2萬8千年,那時以狩獵、採集為主。下川文化有疑似種植。距今七八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有紡綸,房子、稻子,可大約推測中國農業及農耕文化也就是在一萬年左右。

中國歷史記載的三皇五帝,也就是以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的黃河流域為歷史發源地中心。

中國的歷史如果以古文化遺蹟來看是不僅僅只有五千年的。


夏有涼風61


夏朝就活在當下:萬國諸侯眼中的夏朝與懷遠花鼓燈印象

(作者:趙輝)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華夏也稱“夏”、“諸夏”。在甲骨文中,華與夏這個兩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亦含有赤色之意,中國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

所謂華夏,民得其生,國得其昌,政得其遠;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華以華夏自美。

華夏來自於四千年前大禹建立的夏朝,但在中國文明史的研究中,關於夏朝至今沒有一個明確歷史存在的結論,讓華夏文明史在眾人的質疑中撲朔迷離、渺無蹤跡,實在是中華歷史研究中的一大遺憾。

在筆者看來,夏朝一直存在於華夏大地、一直生活在華夏人民之中,是中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只是因為政治與地理的原因,被忽略、被漠視、被掩蓋,但它一直生龍活虎地活躍在曾經夏朝國都的土地上,顯示著夏朝創造的璀璨文明頑強的生命力,成為中華藝術的鼻祖——這就是安徽懷遠花鼓燈舞蹈與音樂。

在關於“夏”字的歷史演變中,有各種形態各異的字形。這些形態各異的夏字,超出任何一箇中國文字的變化,呈現夏字的多樣性,讓後世歷史與文字研究者對夏字的來源如入雲霧,不明就裡,於是產生了“夏是爬蟲”“夏來源於埃及”等驚世駭俗的學術理論,懷疑與否定夏朝在中國歷史中的真實存在。

為什麼夏字在古文字中會有如此多的字形變化,形態各異,但又顯示出某種形式的內在關聯呢?這就不得不提《左傳》中記載的“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這一重要夏朝歷史事件。

《呂氏春秋·察今》對“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中“東夏之命”注為“東方也”。

南宋《六書故》中載“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

大禹因治水有功、造福民眾,舜帝將天子之位禪讓於大禹。大禹因為崇高的個人品德而受到萬國諸侯的擁戴,前來淮河之畔塗山南麓的禹會村,參加大禹的萬國諸侯聚會。大禹以“禮儀之大”的歌舞表演招待萬國諸侯,這就是現今仍流傳於塗山地區的安徽懷遠花鼓燈舞蹈。

安徽懷遠花鼓燈的舞蹈動作豐富,各地萬國諸侯對這些舞蹈動作有不同的視角與不同的欣賞判斷,於是萬國諸侯對欣賞到來自大禹夏朝的花鼓燈,進行了各自表述、刻畫,產生了形態各異的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夏字。

讓我們來仔細對照一下,懷遠花鼓燈舞蹈動作與不同字形夏字的對應關係,看看它們有哪些高度相似之處。


在塗山、荊山南麓大禹為萬國諸侯表演的花鼓燈,是以荊塗二山為背景的大型集體花鼓燈表演,因此,在這些舞蹈動作動作上必須加兩座山峰的背景,就是夏字上面的兩個山峰刻畫符號的來歷。

在中國歷史學界的視野中,夏朝虛無縹緲,捉摸不定;在淮河流域的土地上,夏朝仍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仍然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此,不得不感謝四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為花鼓燈藝術的傳承,付出一生汗水的民間藝人,是你們的辛勤付出,才讓華夏文明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普遍認同,成為中國人最引以為榮的共同驕傲,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歷史資本,為夏朝歷史文明的解密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使得失落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再現於世。(作者:趙輝)


夏朝與詩經研究


中國五千年文化是從母系過度到父系時開始的。那時在黃河兩岸活躍著幾個叱吒風雲的風雲人物,他們在陝西、甘肅、河南一帶活動,其中以軒轅黃帝為代表的部落聯盟首領統一了各大小部落,有不服軒轅領導的就以戰爭的手段來解決,打敗了蚩尤集團。此後天下先民們在軒轅黃帝的旗幟下,形成了最早的中國雛形,從此五千文化開始了,從那時起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結構固定下來,家庭婚姻以男人為象徵,生的孩子隨男人姓氏,黃帝時期以農業主發展經濟,在以養牧漁業為補的早期生產生活,此後便出現了織布、陶瓷、文字。到了堯舜時代文明更進了一步、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了天下黎民百姓過好日子,在高級幹部選舉中實行選賢任能,這就是禪讓制度。大禹接班的時候改變了禪讓選舉制,實行了家天下的世襲制,從此奴隸社會開始了,奴隸社會經歷了夏商周朝代,到東周的戰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封建社會開始了,封建社會社和奴隸社會的區別是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奴隸主使用奴隸給自己幹活就像使用工具一樣,奴隸沒有自由,幹完活還得用繩子或鎖鏈鎖上,除了吃飯就是沒完沒了的幹活,到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由奴隸主轉變成大小地主,地主顧人幹活,這時就是地主和長工的關係,長工租用地主的地,之後向地主交租,交夠租金,剩下多少就是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夏商周時代是由新石器向冶鐵鐵器業轉變的過程,冶金業的出現使農耕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使戰爭進入了鐵兵器的時代,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準。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四五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大統一局面,秦始皇做為封建王朝統治者,在文字上,度量衡上,重要單位都做了統一的標準,為中國的歷史文化文明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秦始皇的暴政也為以後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只要對人民實行暴力統治,再嚴格的法律,也不會長久,而且很快就滅亡。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如兩漢,唐朝,兩宋,明朝,清朝都吸取了秦朝暴政的失敗的教訓。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發祥地是在陝西和河南洛陽一帶。連接中華文化是中國文字記載的傳承,沒有文字的記載,就不會有中華五千年的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