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如果遇到的是張飛,歷史會不會改寫?

思維杜鵑


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如果遇上張飛,歷史也不會改寫,當時曹操人員所剩不多,人困馬乏,張飛以逸待勞,輕鬆就能將曹操擒獲,獻於劉備,孔明。當時劉備人單力孤,無有地盤,只有和孫權聯合,才能維持生計。孔明不會殺了曹操,如果殺了曹操,孫權勢必向北擴張,勢力逐步增大,就有吞併劉備的可能。如果當時張飛殺了曹操,以曹操的勢力,在北方還是比較龐大,孫權和劉備均不能與之抗衡。所以在華容道上無論曹操命運如何,歷史都不會改寫。


歲月靜好932


曹操敗走華容道是經典的故事,但不過都是羅貫中老先生一廂情願的事。

真實的歷史是,曹操的確從華容道撤走,但沒有遇到孫劉聯盟的一兵一卒。不僅沒有張飛啥事,也沒有關羽啥事,更不存在諸葛亮啥事。

據《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傳》記載:

初,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於濮陽,時秦宜祿為布求救於張楊。羽啟公:"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公許之。及至城門,復白。公疑其有色,自納之。後先主與公獵,羽欲於獵中殺公。先主為天下惜,不聽。故羽常懷懼。

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洪亮吉認為,《華陽國志》與《越絕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也就是說,比較有史學價值的地方史志。又名《華陽國記》,是東晉常璩撰寫的,專門記述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

但是,豹眼認為,對於別的內容暫且不說,就關於秦宜祿之妻這一段記載就有明顯錯誤。

據《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傳》引《蜀記》以及《魏氏春秋》引《獻帝傳》,都記載,曹操進攻下邳時,關羽請求娶秦宜祿之妻杜氏為妻。但《華陽國志》卻說,關羽跟隨先主劉備追隨曹操進攻濮陽,求秦宜祿之妻為妻。

從其他所有的史料來看,曹操在濮陽與呂布交戰時,劉備、關羽在徐州跟隨徐州牧陶謙,與曹操是敵人,絕對不可能與曹操一起對付呂布。這明顯是《華陽國志》的錯誤之處。

這個事與本題無關,但在記述這件事時,還記述了另一件事:劉備與曹公一起打獵,關羽勸說劉備在打獵時殺掉曹操。但劉備為了天下打算,沒有聽從。為此,關羽常常心懷恐懼。

關羽是不是因為秦宜祿之妻一事,才建議劉備殺掉曹操,不得而知。但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記述,絕非偶然。另外,關羽常懷恐懼,不知又是為何?是關羽不信任曹操呢?還是不信任劉備,擔心劉備告發關羽呢?

這些都是歷史疑團,沒有具體的答案。

但是,關羽建議劉備殺掉曹操一事,在別的史料中沒有記載,《華陽國志》記載的是否是史實呢?

把關羽求妻之事,從下邳搬到濮陽,出現這個明顯的錯誤,就說明《華陽國志》不可信,對於關羽建議劉備殺曹操這事也就值得懷疑,但不可就此說明絕無此事。

如果《華陽國志》記載的這事沒有錯誤的話,關羽在華容道遇到曹操,他會放過曹操嗎?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在徐州被呂布擊敗,劉備妻子再次被呂布擄獲,劉備投靠了曹操。曹操擊敗呂布後,劉備跟隨曹操回到了許都,被封為左將軍。

建安四年(199年),車騎將軍董承假借衣帶詔,邀請劉備一起謀殺曹操。劉備開始並沒有加入,在“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才決定與董承同謀。

這就是說,劉備此時已經決定要除掉曹操。

由此看來,如果關羽曾經建議劉備借打獵之際除掉曹操這事確實,應該是在這之前的事。

儘管後來發生了劉備反叛曹操,被曹操擊敗逃走,投奔袁紹;曹操俘獲了劉備妻子;關羽投降曹操等一系列事情,但豹眼依然會認為,如果在華容道,關羽遇到曹操,絕對不會放過他。

歷史史實是,不僅在華容道曹操遇到張飛是如果,就是遇到關羽也是如果。而且諸葛亮事先安排趙雲、張飛、關羽那幾處伏兵都是如果,這些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事。

如果這些如果有一處存在,曹操恐怕都會在劫難逃,毫無疑問,歷史將會重新改寫。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曹操雖然已經統一了北方,但並沒有實質控制西涼地區,北部遊牧民族也沒有絕對征服,而且曹操也沒有確定繼承人。

如果此時曹操被殺死,雖然曹魏集團依然是最大的諸侯勢力,但曹丕等曹魏集團能否掌控局面,很難說。天下勢必會更加混亂,對劉備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

在豹眼看來,絕不會像演義所說,諸葛亮認為曹操不該死,其死後對劉備不利,故讓關羽放走曹操。

因此,豹眼認為,諸葛亮沒那麼神,他根本就沒有在華容道派遣關羽截殺曹操。一是他根本就沒有算到曹操會敗走華容道;二是,即便周瑜不聽諸葛亮的調遣,起碼劉備還有關羽、張飛、趙雲率領的二千人馬。他如果算到曹操敗走華容道,不管派遣誰去截殺曹操,曹操必定不會生還。

趙雲能把曹操殺死,張飛能把曹操殺死,關羽一樣會把曹操殺死。

不是關羽有多麼高的境界,是因為諸葛亮不清楚曹操從哪裡逃走。

關羽封神不是因為他多麼仗義放走了曹操,如果關羽殺掉了曹操,絲毫不會影響他為神。因為兩軍對戰,各為其主,關羽絕不會手下留情。

之所以有那麼多精彩故事可以虛構,根本一點就是曹操還活著,沒有在華容道死去。

因此,如何編排這個故事,只要不讓曹操在此死去,讀者也就不太會過於計較。


豹眼看歷史


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遇著張飛,歷史會改寫嗎?如果張飛一蛇矛槍把曹操捅了,歷史肯定會改寫,但是不可能的。

當日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垂頭喪氣回去交令時,張飛急忙迎上來問:二哥,可擒得那曹操?從這一句便可以看得出來,諸葛孔明並沒有讓曹操死,只是活捉。如果張飛在華容道上也決不敢扎死曹操,這是軍令。為什麼不派東吳將領捉拿曹操呢?孔明肯定是有考慮的,如果吳將去捉曹操,必下死手,曹操死後,無有制約東吳的勢力了,則周瑜日盛,勢必吞沒劉備。說是關羽放的,不如說是諸葛亮放的。

再說了,如果換成張飛守華容道,真能擒得曹操嗎?也難說,首先,諸葛亮要活口,張飛必有所顧及。再者,魏將急於保曹操奔命,必下死力,張飛一人能抵住張遼等幾員虎將嗎?曹兵八三十萬都燒死了嗎?在戰鬥中被衝散了不少,能不找主公嗎?如果此時匯合起來,張飛恐怕也不是對手了。

歷史本來就沒有如果,困為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裡面。所以正如歌中所唱的:“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就只有“都付笑談中”了。





東瓜西瓜馬來瓜


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如果遇到的是張飛歷史當然會改寫。

歷史中華容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真正的歷史中根本沒有關羽在華容道放過曹操一說,並不是說華容道沒有不知兵馬堵截曹操。而是諸葛亮確實派遣了軍隊去圍堵強弩之末的曹操,但是派遣的並不是關羽是誰也沒有有註明。歷史上曹操確實敗走華容道,但是劉備手下負責堵截的軍隊去晚了,劉備軍到達的時候曹操已經通過華容道了。所以正史中並沒有演義中的關羽在華容道因為義而放曹操一馬的說法。



按照演義的說法若是華容道換了張飛

參照演義的情節分析,曹操率領的殘部到達華容道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可以說華容道就是一個分界點,不出華容道隨時有兵敗身死的危險;而出了華容道就是魚兒入海,再沒有生命危險了。

如果當時張飛鎮守華容道,那麼曹操死亡的幾率非常的大。一旦曹操死後北方必然發生叛亂,那麼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東吳。東吳赤壁之戰新勝,士卒士氣正盛正是銳不可擋的時候,一路北上肯定會得到大部分曹操的地盤。而劉備則不會得到多少地盤,首先劉備沒有豐厚的底蘊,給他再多的地盤他也守不住,遲早會內亂橫生把自己拖向毀滅。



總結:華容道只要不是關羽把守,曹操都必死無疑。一旦曹操戰死,那麼趁機壯大的只有東吳,劉備也會壯大幾分但是相比東吳會小的多。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這個問題假設的出發點在於,倘若是由猛張飛把守華容道,而不是由重情重義的關羽負責截擊曹操,或許曹操會被除掉,劉備就可以乘勢聯合東吳鯨吞中原了!

但是假設終歸只能是假設而已,就算是曹操被張飛俘虜或者除掉了,也無法扭轉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由於曹氏家族在中原的實力依然比較強大,雖受赤壁大敗的打擊,但卻依然擁有人口、土地、財力的優勢。而孫劉兩家只有依靠聯合起來,才可以對抗曹氏集團!雙方巨大的實力差距,決定了即便是曹操不在了,他所留下的龐大勢力,也不可能被孫劉兩家輕易吞掉!

況且曹氏家族人才濟濟,難道他們不會再從曹操的兒子中推選出一位繼承人嗎?就算是這個繼承人不具備曹操的素質,但只要能夠起到繼續團結文臣武將忠於曹氏家族的作用,也就算髮揮其價值了!

更何況曹氏家族還掌控著漢獻帝,名正言順地操縱著當時唯一的合法政府——東漢朝廷呢!這一政治上的優勢,也足以保證即便是曹操不在了,北方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震盪後,必將會重新組成領導班子,重新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從而完成一次新的整合!

大家想想看,北方完成了新的整合之後,以其實力的強大,能給實力遠弱於已的孫劉兩家鯨吞的機會嗎?而且懸殊的實力差距,可不是僅憑諸葛之智,關、張、趙雲之勇,便可在短期內拉平的。由於劉備當時根本不具備掃平中原的實力,所以即便是曹操不在了,也很難實迅速現其政治抱負!


北疆同心


如果張飛遇到曹操,則必殺之。那麼,這個問題就是按照演義中208年,曹操被殺後,當時天下走勢是否回發生變化?

答案是肯定的,曹操集團類似沙龍,像臧霸等都是地方勢力,曹丕即位後還需要派重兵防禦,何況是208年曹操驟然去世,則臧霸的青州肯定是獨立。同時,208年時候,涼州軍團還在,他們也肯定會趁機南下奪取長安。

同時我們還不能忘記荊州勢力,正史裡劉琮投降後並沒有死而是被曹操封為青州刺史,後遷諫議大夫,爵封列侯。所以剛剛投降的荊州集團,必然會重新擁立劉琮。那麼,荊州也會重新分裂。

而內部,因為曹操的驟然去世,隨父南征的17歲的曹植,很可能被擁立為軍中之主。

同時我們還不能忘了最具有奪嫡能力的曹衝。曹衝死於208年,沒說是在赤壁之前還是赤壁之後,從《三國志》上沒有查到確切的時間上, 但是可以進行推測: 曹衝死在赤壁後, 理由如下:

曹衝死於208,赤壁之戰也是208年, 赤壁之戰從七月份起, 曹操志得意滿, 十二月兵敗狼狽逃竄; 而曹衝死後, 曹操及其哀傷, 七月之前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如果是七月之前死的, 估計也就不征討劉備;

所以個人推測,曹衝死在赤壁失利之後; 二事相加, 曹操傷之過甚吧。

那麼,留守後方的曹丕和曹衝,自然又會各自有人擁立。這樣,還據有河北、兗州、徐州、洛陽周邊、荊州北部、許都周邊的曹氏集團,又很有可能分裂為三個勢力:曹植、曹沖和曹丕。勢力驟減是肯定的。

那麼,南方的孫權集團,必然會趁機和青州臧霸等聯合,向北擴展勢力。而劉備集團,因為此時沒了曹操的壓力,那麼劉璋不會向他求援,而荊州集團又不會甘於受其統治,所以劉備就剩下一個選擇:對荊州下手。

而沒有了曹操的壓力,在向北進軍的同時,孫權集團還極有可能同時向垂涎已久的荊州下手,那麼以劉備和荊州集團的勢力,應該是對抗不了此時剛剛戰勝曹氏集團的孫權集團。那麼只有一個結果,荊州被孫權吞併,劉備集團再次流浪或者被打散。

吞併荊州後,孫權集團自然會按照早年周瑜和魯肅都提出來過的二分天下理論,繼續進軍益州,並最終統一中國南部。

所以,如果張飛在208年華容道遇到曹操,那麼天下局勢會演變為北方重新分裂,南方被孫權集團統一,接下來就是孫權集團與北方勢力的抗衡


老婆是半邊天


如果華容道派去的不是關羽而是張飛,也別說是張飛,隨便派個將過去,歷史都會是另一個結局。但是諸葛亮知道會是另一種結局才故意派去關羽。當時曹操跑到華容道,已經人困馬乏,好無戰鬥力的一群殘兵敗將,根本再也打不了仗,誰去了都是一頓砍。但是,如果當時就把曹操殺了,劉備就沒機會了。曹操一死,手下各將領及北方諸侯就會重現當初群雄逐鹿時的情景。實力最強的肯定是東吳,劉備當時連地盤都沒有,更不要說爭天下了。而如果讓孫權做大吞併曹操的地盤後,就再也沒有辦法抗衡了,這個平衡就打破了。所以放走曹操是最好的辦法,曹操傷了筋骨,需要休養生息短時間內不會開戰,東吳懼怕曹操報仇也不敢翻臉,這就能給劉備時間積蓄力量。直接不派兵去華容道顯得沒有面子,不如讓個絕不會做不義之事的關公做個人情,還能讓桀驁不馴的關羽一輩子不敢跟他傲氣,何樂不為。




兔窩雜記


曹操敗走華容道,如果張飛設卡堵截,歷史一定會改寫。

因為,張飛嫉惡如仇,對曹操痛恨至極,張飛深深知道“漢賊不兩立”的道理,絕不會給曹操留任何活路,他會手起刀落,取其首級。

那麼,歷史就會改寫,蜀漢很有可能一統天下,大漢江山又會續寫第三部。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赤壁這一戰,曹操輸得很慘,帶著人直往華容道逃跑。我們都知道的是,逃跑的路上,曹操遇到了三次追擊,最後一次還是關羽放了一條生路。但此僅是羅貫中的小說版本,又有版本敘歷史上曹操敗走華容道並沒有遇到關羽,無論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學術界均在真相探索之中吧!

今討論曹操敗走華容道若遇張飛歷史會改寫麼?回答是可出現兩方面情況:

一是張飛是魯莽英雄,若無曹操手下2員大將抵擋,依他個人性格完全可俘虜曹操或當場殺死曹操,那後續真的要改寫三國的歷史了。

二是張飛也不是無先神管轄的魯莽漢,倘若他先前是聽了孔明的授計安排呢?若孔明先前授意他前往只能按計行動,不能斬殺曹操呢?難道張飛不聽孔明的安排,不按孔明的計策行事?回答是否定的。

三是在逃跑路上,曹操有三次大笑。第一次哈哈大笑,把趙雲給笑來了,還好被徐晃、張郃扛住了;第二次大笑,張飛來了,這次是張遼、徐晃抵擋住了張飛。

所以,有此兩員大將抵擋張飛,他根本沒辦法單挑曹操,怎麼能俘虜曹操呢?

經歷兩次追擊都沒什麼事,曹操又得意地哈哈大笑起來,沒想到這次笑來了關羽。因為全軍上下經過了幾次追擊,急著逃命,也沒什麼精力再來應戰。曹操只能拉下老臉求關羽看在過去的情分上放他一條生路,關二老爺可是個重情義的人,加之事先按孔明之計行事,很爽快的就放走了曹操,曹操才能成功地逃回江陵。

赤壁這一戰,曹操輸的很狼狽,最後只能沿著華容道逃回江陵。但卻又有版本說,曹操當年在華容道並沒有遇到關羽,而且也只大笑了一次。那事情的真相又是什麼樣的呢?

讓我們再次回到曹操頂著大風大雨逃跑的那一天,還是那條被雨水沖刷的爛泥土路,曹操還是下命讓老弱殘兵割草鋪路。但不一樣的是,曹操在即將走出華容道的時候才哈哈大笑,笑話劉備永遠都比自己慢半拍,要是他提前讓人放火燒華容道,那曹軍就一個也逃不回去了。雖然剛笑完,劉軍就趕來放火,但是曹操一行人也早已走遠了。而在這條逃亡的路上,曹操也沒遇上關羽的追擊,更別說遇上趙雲和張飛。所以,曹操敗走華容道後並不是被關羽放了一條生路,而是自己逃走的。

羅貫中之所以那樣寫,只是為了表現出關羽重情義的豪傑性情與諸葛亮的高謀遠慮計策,和曹操的陰險狡詐做出對比,我想曹操大概是得罪了羅貫中吧。《三國演義》裡曹操的三次大笑,每次大笑都能引來一個敵方大將,真是無比誇大了我們曹丞相笑容的魅力。想想赤壁之戰那會兒,劉備手上的軍隊人數並不多,而且劉備的軍事才能也不如曹操,只是覺得劉備能追得上就已經不錯了。


建設者築跡


不會,張飛再猛,也是依令而行,諸葛不下死令,亮他張飛也不敢下狠手。按當時力量對比,劉備最弱,曹操最強,聯孫抗曹,三國鼎立,相互制衡是孔明大政策略,曹魏亡,則備死近,諸葛大智之人,不幹那蠢事,放曹之令無論誰領都不可違。獨受命關公是孔明之計,即賣關公人情,又拿羽之把柄,違令不斬關公還得欠諸葛人情,感恩戴德,唯命是從,諸葛孔明軍事奇才,管理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