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家歷代都想復國,慕容博父子卻為何不招兵買馬,學行軍打仗,反而在行走江湖?

我是一個小書蟲


實際上慕容家父子躋身於武林,行走於江湖,乃是為當時的形勢所逼,而且他們在武林中籠絡人心,收買人馬才是他們唯一能行的出路。金庸先生在這方面的設置其實是緊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慕容家若不是躋身於武林行列,而是到處招兵買馬,專做帶兵打戰之事,怕是沒到慕容博這一代,就已經被誅族了。



為了保存復國的希望,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慕容家只能躋身於武林。

慕容復的祖宗慕容氏,乃鮮卑族人。當年五胡亂華之世,鮮卑慕容氏入侵中原,大振威風,曾建立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好幾個朝代。其後慕容氏為北魏所滅,子孫四散,但祖傳孫、父傳子,世世代代,始終存著中興復國的念頭。中經隋唐各朝,慕容氏日漸衰微,“重建大燕”的雄圖壯志雖仍承襲不替,卻眼看越來越渺茫了。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氏中出了一位大將慕容彥超,威鎮四方,他族中更有一位武學奇才慕容龍城,創出“斗轉星移”的高妙武功,當世無敵,名揚天下。他不忘祖宗遺訓,糾合好漢,意圖復國,但天下分久必合,趙匡胤建立大宋,四海清平,人心思治,慕容龍城武功雖強,終於無所建樹,鬱鬱而終。但復國遺志卻還是代代相傳,如此在慕容龍城數代之後,傳到慕容博手中,慕容龍城的武功和雄心,也盡數移在慕容博身上。

慕容家圖謀復國,在他們看來是中興之志,但是他們身居大宋,此時宋朝大統,他們此舉便是大逆不道,作亂造反。是以像慕容博等歷代繼承人,雖暗中糾集人眾,聚財聚糧,卻半點不露風聲。其實也正是因為當時這樣的政治環境,才迫使慕容氏一族為了保留復國的希望,而躋身於武林,奔走於江湖。


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因而在他建立大宋之後,為了防止“陳橋兵變”這樣的事再現,“重文抑武”便成了有宋一代的基本國策。文風鼎盛,武事不興,在這種大環境下,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文人飽讀聖賢書,一根筋的忠心事主,科舉等仕途之路便捷,朝廷取士的數量又多,誰會冒險去做造反這種殺頭誅家滅族的事。再加上社會清平,人心思定,百姓安居樂業,慕容家想要明地裡招兵買馬起事,無疑是不可能的。只怕一聚眾招兵,就被朝廷給滅了。

因此,想要保存復國的希望,這種事就只能暗著來。慕容家雖然不敢明地裡招兵買馬,但歷代繼承人暗中一直都有在做糾集人眾,聚財聚糧的起事準備。而且,為了積蓄力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只有把目光瞄向了武林。更何況起事造反不靠武人,難不成要靠文人上戰場去打仗?躋身武林,也能更好的掩飾他們的復國意圖。而武林俠客,江湖中人,多講恩義,只要給予恩情,他日起事不怕沒人聽從號令。因此,慕容家歷代繼承人,在江湖上行走,就是多做急人之難,濟人之困等事,以期結交知交好友。

只是慕容氏心懷大志,與一般江湖人物所作所為大大不同,在尋常武人看來,自是極不順眼,再加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名頭流傳,漸漸地竟致眾惡所歸。 鮮卑人來自北國,雄武驃悍,慕容氏為避風頭,才遷到了江南蘇州水鄉,那向來是文雅柔弱之區,以免引人注目。到慕容博這一代,已經是遷居數代了。由此,姑蘇慕容立足於江湖,慕容家也變成了武林世家。



慕容博與慕容復父子為了復國大業,他們都是嘔心瀝血的付出。奔走江湖,暗中積蓄力量,尋求起事之機,也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小說中有多處寫慕容博等暗中收買人馬的情節,他們的做法,一般是對武林人士,各門各派給予恩義,傳與黑色“燕字旗”,以慕容家作他們的背後靠山,換他們聽從號令。比如在小說第十三回中,慕容家四大家將之一的包不同,就與阿朱兩人恩威並施,成功傳出“燕字旗”,將青城派和秦家寨兩個幫派收入慕容家麾下。這兩家皆於內外交困之際,當家武功才能皆不足以帶領自己幫派獨立於天地之間,衡量利弊,雖說就此成為他人部屬,名聲既大受損害,行事又不得自由,但從此得保安全,自以接這小黑旗為善。因而接過燕字旗,即表自此遵奉姑蘇慕容氏號令,決無異心。

司馬林與姜孟兩位師叔低聲商議了幾句,便走到包不同跟前,雙手接過小旗,躬身說道:“青城一派今後謹奉慕容氏號令……”……包不同哈哈大笑,說道:“好極,好極!”左手拿出一面黑緞小旗,交在他手裡。姚伯當雙手恭恭敬敬地接過,高舉過頂,轉身向群盜說道:“眾位兄弟,咱們秦家寨今後齊奉慕容氏號令,忠心不二,生死不諭。哪一位不願意的,大可退出秦家寨去……”群盜轟然說道:“我們一同追隨姚大哥,此後遵奉姑蘇慕容氏號令,決無異心!”新修版《天龍八部•第十三章》


這是小說中有明寫慕容家成功傳出“燕字旗”的,其他過往被收入麾下的又不知有多少了。況且恩威並施,有施恩收買人心的,自然也有通過立威,震懾依附的。不聽號令,基本就沒有什麼好結果,像青城派的前當家司馬衛,依包不同的話意,就是因為不聽號令,死在了慕容博的“斗轉星移”絕技之下。通過這樣不斷傳出“燕字旗”,慕容博成功暗中糾舉了一批羽翼人馬。後來慕容博之所以會到少林偷盜武功秘笈,也是為了這些羽翼更加壯大。可見,他們慕容家躋身武林,奔走於江湖,的確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慕容氏先祖龍城公創下一門“斗轉星移”絕技,儘管這項能轉移對手攻勢來路的精妙武學,為慕容氏創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響亮名頭,但卻頗有“依人作嫁”的意味。心想,少林武功是中原武學之首,如能求得七十二絕技功訣,傳授於暗中糾舉的羽翼人馬,則慕容氏復國實力將如虎添翼,更形壯大。新修版《天龍八部•第四十二章》


而慕容復為了復國大業,更是四處奔走,連武功和終身大事都給耽誤了。而且從小說中所給出的情節來看,他的政治嗅覺也是非常敏銳的,他也擅於把握機會,只是每一次機遇最終都與之擦身而過。比如聾啞谷參加“珍瓏棋局”,若是功成,他便是逍遙派的掌門;七十二島三十六洞群主欲攻上靈鷲宮,少林英雄大會中原群雄欲對付蕭峰,慕容復為了將那些洞主島主和群雄引為己用,又出頭籠絡人心,之後西夏王國招聘駙馬,又給了他與西夏結盟之機;最終當段正淳與段譽落入他的手中,眼看段延慶有奪回帝位的良機,他又想拜段延慶為義父,借大理國實現復國。

這一些,哪怕是有一次功成,都可能縮短慕容復的奮鬥歷程。只是這些機會,最終都被“天龍三兄弟”給破壞了,皆與他擦身而過,還落下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生生把他給逼瘋了。

實際上,任憑慕容家父子如何努力,他們最終註定都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們始終得不到天時之利,這也是慕容博當年處心積慮,要去製造雁門血案的原因。慕容博時,宋遼交好,兵戎不興,全無可趁之機。到了慕容復這一代,卻因當年雁門血案的餘波影響,導致慕容家的謀反意圖逐漸被中原武林所知,雖有宋遼交惡的變化,卻已徹底斷了他們的起事之機。說真的,慕容覆被慕容博坑了不少,這讓他的復國之路更加舉步維艱。玄悲和柯百歲等人之死的雁門血案餘波,給了他太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當時特定地歷史背景下,慕容家想要保存復國的希望,只能躋身於武林而奔走於江湖,掩飾謀反意圖,暗中糾集羽翼,以尋起事之機。只是天時不予,無論他們如何奔走和努力,都註定終將難有建樹。而面對天時不予,不甘碌碌無為的他們又只能冒險一搏,以創時機。然而慕容博當年製造的雁門血案,後續的影響太大了,甚至是直接埋葬了他們的復國大夢。在少林英雄大會之後,慕容復其實已不過是在窮途末路中,作最後的掙扎而已。畢竟,為了一家之私慾,致天下蒼生於不顧,當野心徹底暴露,又哪有真正的人心所依附呢?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慕容博父子,二人是鮮卑王族後裔,一心光復大燕,從先祖至今,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復國,這也正是慕容複名字的含義。

慕容博這個人設,介於嶽不群和血刀老祖之間,他是偽君子,也是真小人,為了達到目的,可謂不擇手段。欲復其燕國,必定戰亂四起,可此時遼宋交好,慕容博並無可趁之機,只能從中挑撥遼宋關係,他假傳消息給玄慈方丈,謊稱遼國親軍教頭蕭遠山,前來少林寺奪經,也正是這個消息,讓玄慈輕信,進而二十一位高手埋伏雁門關,截擊蕭遠山夫婦。

慕容博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想達到宋遼不兩立的目的,這樣他便能招兵買馬,以圖東山再起,殊不知宏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這些都是虛名而已。


父子二人武功高強,論計謀,慕容博也絕非泛泛,但是想要招兵買馬,還是難於上青天,為何會如此呢?此時遼宋百姓安居樂業,江湖人士也都力保疆土,欲成事,必定名正言順,否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想必慕容博也深知,故而難以起事。行軍打仗,更是萬萬不可,若有異心,無論是遼宋,還是吐蕃和大理,必將攻打,此時父子二人理應如何呢?潛伏伺機而動,正是萬全之策,即便復國不成,也能留存實力。

其實慕容一族復國,一直都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孫孫,無窮匱以,不破樓蘭終不還,可如今國泰昇平,可以說時不與“我”,慕容薄和慕容復,即便三頭六臂,也難以撼動。


二人行走江湖,也是為了復國,尤其是慕容復,欲成燕國皇帝,已經茶飯不思,夜不能寐。為了復國,他冷落王語嫣,討好段譽,為了復國,他不惜下跪,拜段延慶為義父,為了復國,他趕往西夏,應聘駙馬,將王語嫣推入枯井之中,為了復國,他拉攏三十六洞和七十二島,為了復國,他最後瘋瘋癲癲...

即便慕容父子集合四方之士,八方怪才,也難以成事,因為慕容復度量太小,如此一來,下屬必有異心,到了如此地步,如何能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呢?而慕容博已經是風燭殘年,早晚駕鶴西遊。況且還有遼、宋、女真、吐蕃、大理,而燕國又是誰呢?想必大家早已忘記。


古金武俠


天龍八部的設定,是一箇中武世界。蕭峰一介武夫能做處理遼國政務的南院大王,鳩摩智到處浪在吐蕃也是擁有話語權的國師,天山派李秋水還是西夏李元昊的老婆,(原型為沒藏太后),大理段氏精通一陽指和六脈神劍,人家還是皇室呢。

所以基於金庸老爺子這樣魔改的歷史,就不能按照正常的歷史軌跡去探究慕容博不招兵買馬,卻在江湖攪風攪雨,畢竟,這已經是一個半架空的平行世界了。

既然設定中四個國家之家,朝堂和江湖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混江湖混到一定程度必定是能夠影響到國家大勢,人家丐幫不是組織“義軍”抗擊西夏麼,西夏不也有半江湖半政府組織的“一品堂”麼?

所以我們可以把在這個江湖中擁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人物,姑且看作一個國家的戰略武器,至少也是個導彈級別的。所以在這樣一個魔改世界裡,慕容博父子,走江湖,搞陰謀詭計來實現復國,其實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按照金老爺子的設定,混江湖來複國是風險最小,成本最低的。對於慕容博父子而言,他們只是想要復國,並沒有說要推翻大宋、大遼、或者西夏,乃至大理,只要有一塊地方能夠支撐他們的皇帝夢就可以了。這樣的夢想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巨大,比如去安南佔幾個城也是可以復國的。

為什麼說混江湖復國難度小,成本低呢?我們可以參照四大惡人段延慶的經歷就可以得知,段氏上下幾乎都是混江湖的,段延慶就四個人幾乎就要搞定大理國,可見在天龍八部之中,軍隊的威懾力是被金庸老爺子刻意淡化處理的。

當然段延慶畢竟就是段氏皇族,難度比起慕容博父子要小很多。慕容父子是真的白手起家,一個燕子塢雖然風景好,但是這個產業看起來還不如曼陀山莊,說明慕容復經商頭腦不好,沒有錢是招不到兵馬,打造不了兵器的,何況姑蘇這種江南腹地,大宋財稅重地,人們安居樂業,一有風吹造動,暗中大規模招工(權且把招工當做招兵的掩護吧),早就被舉報了,朝廷禁軍分分鐘就開過來碾壓了。

所以我們仔細梳理劇情,就會發現慕容博的策略中,從來都沒有想過從大宋方面動手,他試圖通過控制中原武林,然後把這些遊兵散勇組織化,起碼也要像自發保家衛國的丐幫一樣,形成一股半軍事化的力量,然後從西夏或者大理打開缺口。

慕容博完全可以利用金庸設定的俠義精神,成功組織類似武林盟之類的大組織,然後號召武林高手們保家衛國,或者幹西夏,或者偷偷摸摸搞大理,總而言之這麼一來,他就可以撿漏,順勢佔據幾個城,幾塊地然後發展自己的勢力,再緩緩復國,這叫借雞生蛋,成本低,風險小,可操作性強。

可見慕容博這個老陰謀家是十分會算計的,其實這也比較無奈,畢竟祖上一直招兵買馬正面剛國家機器,最後剛到山窮水盡,所以才無奈投身武林的。我們無從得知他祖上到底是去剛哪個國家了,但可以知道一點,就是招兵買馬直接幹,顯然復國的成功率低到髮指,或許,走江湖路線說不定還有成功的希望。


江畔初見月


首先,當時各國的政治環境相對平和,慕容博一直尋找不到造反的時機,這才一手策劃了雁門關慘案。


其次,慕容家祖先慕容龍城創出斗轉星移絕技,本身就是武林高手。“北喬峰南慕容”的威名,在武林中是響噹噹的,慕容父子根本不可能置身其外。


就連當時的大理段氏,段正明雖然貴為皇帝,卻也是段家掌門人,許多事也要按照江湖規矩來辦。

別人也會喊他一聲“段老師”。

最後,如果明目張膽的招兵買馬,會被朝廷發現,早就被剿滅了。所以慕容復子最可行的就是,結交一些江湖朋友,隨時為我所用。


孫少俠品金庸


天龍一書中,姑蘇慕容家自慕容龍城至慕容復,全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復國夢奔走。又因各版電視劇很少把鄧百川、公冶乾拍出來,導致慕容復給人感覺就是帶著兩個跟班滿世界亂跑,看見某些武林豪傑就有籠絡之心卻未有所成。好像慕容家只是在上演一個鬧劇,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覺,本文來談談慕容家的真實勢力有多大。

首先,以鄧百川為首的四家臣,都是一莊的莊主。四家臣既然是莊主,不說有百萬傢俬,卻也得有一定的勢力財力,一個山莊至少要有一定數量的僕從,莊客,土地,慕容家毫無意義的屬於大地主階級。

而金書中的莊主,例如單家莊的單正、聚賢莊的遊氏兄弟、連環莊的朱長齡、武烈,手下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想來慕容氏手下的四莊主也差不多一樣情況,因而歸屬慕容氏直轄的部下應該就有數百人。

那麼慕容家能號令多少人馬呢?在新修版中,慕容家拉上幾千人怕是毫不為難:

司馬林知道只要一接這面小旗,青城派便得了個大靠山,再也不怕蓬萊派的欺壓尋仇,但自此之後,也必須遵奉“姑蘇慕容”的號令,慕容氏若有人持此小旗來到青城山,要錢則十萬八萬,【要人則一千八百】,青城派非奉承應命不可,否則轉眼間便會覆滅。

隱匿數年後,慕容博靜極思動,化身燕龍淵,在兩淮一帶營商出沒,自稱是“姑蘇慕容”氏部屬,傳出黑字燕旗令,【以高明武功懾服歸順的江湖豪傑,廣擴勢力,卻不露絲毫風聲】。

縱然慕容博在收羅大批江湖勢力時儘量行事低調,但畢竟還是讓人知道了燕旗令,司馬林耳中聽聞到的慕容家要人則一千八百的事情,以此推測,慕容家要調動數千人絕非難事算上那金銀山積的財富,在慕容博的設想中,當天下有變(也就是藏經閣和蕭遠山父子商議的情況),慕容家組建一支義軍,初步力量絕對是足夠的。同時慕容博跟吐蕃實權國師鳩摩智交好,慕容復潛伏一品堂怕是也有所作為。


吟風社


請關注風舞鷹翎。

許多讀者看天龍八部時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好似慕容家族智商不在線,只懂得在江湖上尋找復國的機會,不懂得去招兵買馬建立朝代。其實,慕容家正是看清了當時的形勢,才做出此等決定的。



宋朝重文抑武的宗旨,造就了鼎盛的江湖

這是現實和小說結合起來談論的結果。許多人認為宋朝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朝代,作為封建王朝,它相對寬鬆,經濟文化氛圍濃烈。尤其是文人,在宋代地位極高,歷朝歷代無出左右。

宋朝再怎麼好,其統治者也要考慮天下的穩定。所以,宋朝武人地位低下,升職加薪的前途渺茫,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武官愛財的封建“傳統”開始慢慢形成,尤其是地方廂軍的將士,更多就是混口飯吃。到了後期,禁軍也開始糜爛,除了世家將門,如西軍的種家等還有一定戰鬥力,宋遼邊境的雄霸兩州諸軍已無戰力可言,這也是為什麼金朝能一鼓作氣殺笨東京的軍事原因。

扯遠了,再扯回來。宋朝對武人的防範是很嚴重的,好男兒是東華門外唱名的文人書生。狄青做到樞密使最後也鬱鬱而終。

慕容家族是前朝燕國之後,他們要是敢扯旗,別說造反了,分分鐘就被滅掉。再者,宋朝當時的社會還算是比較安穩,封建社會的中原老百姓有口吃的就不會造反,更不要提慕容家的主要勢力範圍還在姑蘇一帶,好吃好喝好日子,誰沒事幹和你做殺頭的買賣。

聯繫到小說中來,為什麼天龍八部中的江湖如此熱鬧?原因在於習武之人在朝堂上沒有出路,還不如混跡江湖,博個地盤名聲,沒準還能當個富家翁。試看大門大派,哪個不是衣食無憂?吃飽肚子沒事幹江湖上才會有是非恩怨,如果都為了衣食,江湖也就沒什麼寫頭了。

慕容家族看到了這些,也甚至江湖上有能人異士胸懷大志,他們不容易朝堂,卻又有抱負,如果能夠加以利用,必定是一夥敢於亡命的生力軍,這樣朝廷還不容易注意到自己的舉動,可謂一舉兩得。



慕容博父子只是為了找個高尚的理由讓自己的人生精彩

風舞一直覺得,慕容博、慕容復父子智謀武功堪稱江湖上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什麼會為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由搭上自己的終身呢?

原因很粗俗,就是閒的。慕容家經過世代累計,早就達到了財務自由和人生自由。在江湖上又有自己的名頭,沒人敢招惹。

人很奇怪,有事時候嫌麻煩,沒事時候去找事。慕容家族能夠發家致富衣食無憂,是受了宋朝大環境的好處,他們不思安分守己,反而想要復國,有點恬不知恥的意味。

慕容博父子一提到祖輩的榮耀,激動的不能自已。慕容垂、慕容恪等人何等英雄好漢等等話語,說的就好像慕容家曾經一統天下似的。其實,慕容家的祖輩是有過一些榮耀,要說有多麼偉大,還真不算什麼。慕容博這貨,純屬有錢想要政治地位的代表,他不去考進士,立邊功,反而想要復國當把皇帝,這就玩大了。不僅自己玩大了,還把慕容復這孩子的一輩子也搭了進去。

聰明反被聰明誤。慕容博父子的目標定的太大了,他們的能力又和目標不相匹配。要是招兵買馬,但凡不傻的人都不會和他們玩,他們自己也痴迷於自己的宏偉目標中,沒想過去研究研究行軍打仗,反而耍著小聰明,想要挑起宋遼爭鬥,他們好從中得利。

宋遼兩個大國,怎麼會因為一點小矛盾大動干戈呢?兩國基本和平百餘年,其時,宋朝和西夏打的很嗨皮,遼國耶律洪基和他家人鬧的不可開交,兩國根本沒有雙線開仗的實力和可能。別說殺幾個遼國後族人物,只要沒砍了皇帝,這仗就打不起來。

慕容博在經過了一系列挑事失敗後,發現宋遼都不傻,他又不承認自己失敗,就躲在暗處幫兒子繼續博傻,希望在江湖上找個突破口。

風舞突然覺得,慕容博躲在少林寺是因為發現自己智商感人,怕丟人不好意思出來,就忽悠個傻兒子在外面繼續丟人。

瞧著一家子,連生孩子都嫌費時間,天天想著復國,真真是做了好大的春秋大夢。



這個理由就是老生常談了,那就是金先生的小說情節安排。不再贅述。



風舞鷹翎


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同樣是一件事,一個人說出來使人聽得高興、一個人說出事卻使人煩惱這就是藝術o


張承貴4


他們爺兩點是的天下已經平定,明目張膽的招兵買馬有人來嗎?即使有人來也是明目張膽的造反,後果只有一個就是被剿滅!挑起江湖紛爭才有機會渾水摸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