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和張遼同樣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

L-鵬


就讓小白來告訴你真相吧!

最大的原因就是張遼是主動歸降,而高順是被動的。

整個下邳之戰,呂布高層處死只有呂布,高順,陳宮三人。

陳宮是被宋憲,魏續,成廉給綁著投降的,呂布是窮途未路下城投降的,高順忠心呂布,想必也是力戰而被擒,張遼是率眾而降。

首先,張遼是主動投降,而且手下有眾多士卒,曹操當既封其為中郎將,賜為關內侯。

呂布與曹操交戰多年,士卒多有怨者,當殺首惡以安眾心。

陳宮,當年兗州事變元兇,呂布,天字第一號戰犯,高順,敵方第一死忠兼打手。

如果呂布能活,高順自然不用死,可惜呂布罪不可赦,高順只能陪葬。

主薄王必進言:"呂布無義,他的殘眾皆在外,不可不殺"。呂布已是眾叛親離,這個殘眾只能是高順的陷陣營,個個都不是易與之輩,所以,靈魂人物高順必須死。

高順之死,一是消除隱患,二是給曹軍諸將一個交待。

其實,以曹操的愛才性格,如果高順服軟求饒,很大概率可活,畢竟主犯只是呂布,可是高順太倔了,呂布都服軟了,就他驢脾氣,而且曹操與他還沒交情,殺就殺了,沒負擔,殺個陳宮,曹操還淚灑長空呢。


本次基於三國志,原創不易,歡迎各位朋友關注,給予小白更多動力。

小白又改名了


問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下,正史裡張遼並沒有拒不投降,而是在呂布死後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殺高順而不殺張遼,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回答了。

曹操在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的內應下攻佔下邳以後,呂布、陳宮、高順和張遼都被曹操俘虜,曹操第一個問的就是高順“汝有何言?”結果高順不做回答,曹操一怒就將他殺了。

接著是陳宮,曹操對陳宮是真有招降之意,幾次三番重提兩人當年交情。但是陳宮堅決不降,反而主動求死,所以也被殺了。而呂布倒是想投降,曹操也有些猶豫,但是因為劉備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曹操覺得有理,於是呂布也被拖出去砍了。

最後一個上來的是張遼,本來張遼和曹操話不投機,曹操已經拔劍在手想親自殺張遼了,結果劉備抓住他胳膊,而關羽則跪在面前求情。曹操最終沒有殺張遼,反而脫衣給張遼披上,張遼感恩,於是降了。

從這裡看,曹操在開始的時候唯一真心想招降的只有陳宮一人而已,其他人則可有可無。高順在曹操問話是一不服軟,二沒人求情,曹操又想殺一個人立威,好嚇唬一下陳宮,於是就成了第一個犧牲品。

而張遼則是運氣好,在曹操要砍他的時候有劉備和關羽的求情。此時曹操有心招納劉備,關羽也是他喜歡武將,因此順水推舟招攬張遼。結果張遼也很給面子,曹操一示好,馬上就降了,這才免去一死。


不沉的經遠


高順和張遼都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殺掉高順,卻收降張遼?



這個提問其實把高順拔高了,高順當時只是啥話不說,比起張遼破口大罵差的遠,然曹操卻接受張遼投降,殺掉高順,確實讓人有點費解。不過,參考高順、張遼被押到曹操面前時,各種外部因素,就能理出一些頭緒。高順押上來的稍早一些,當時,呂布已押到曹操面前,呂布看見原舊將宋憲、魏續站在曹操身後,不由得斥責說,以前待你們都不錯,為啥要背叛孤家?



宋憲回覆說,你只聽妻妾言,不聽大將計謀,這叫啥待遇不錯啊?呂布頓時啞口無言。這時,高順押到,曹操順口問到 :“汝有何言”?高順可能平時不善言辭,這時一句話不說,曹操心煩,下令拉下去斬首。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前面曾經有曹操的恩人陳宮,也被押到面前,曹操想起在中牟縣,陳宮不顧及自身,冒險放自己逃走,還很仗義的棄官,跟隨自己一起逃跑,本想留陳宮一命,但陳宮因對曹操殺害呂伯奢,耿耿於懷,不僅當年半路棄曹操而去,即使數年之後,也不肯原諒,堅決不與曹操妥協,更別說投曹給曹操幹事。



曹操無法,只好答應好好照顧陳宮家人,令人拉下去成全陳宮,曹操還親自送陳宮走下城樓,以回報當年之情。曹操剛回到城樓,心裡還在為陳宮的事傷心,高順押到,曹操問話,高順不答,惹得曹操更加氣惱。如果高順瞭解曹操性格,對呂布來一番義正辭嚴的斥責,或者直接大義凜然、慷慨激昂,沒準曹操會轉怒為喜,放掉高順。



不過,高順有一個大漏子,就是當年與夏侯惇開戰時,高順、夏侯惇大戰幾個回合,敵抵不住,敗走逃跑,夏侯惇追擊時,高順部下曹性,暗放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眼,夏侯惇當時伸手拔箭,連同眼球一起拔出,鐵血夏侯惇大吼一聲 : “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一口把血淋淋的眼球吞了下去,兩軍將士,驚得目瞪口呆,夏侯惇自此成了獨眼龍。這夏侯惇可是曹操紅人,惹不得,曹操最後給夏侯惇的,是自己魏王爵所能封的最高軍職--前將軍,曹丕繼位並接受禪讓,成了皇帝后,前將軍由張遼擔任(夏侯惇兩年前已死)。這個仇夏侯惇不會忘,曹操也一直記著,說不定破城之前,曹操、夏侯惇已有默契,高順得以命抵賬,當然,這只是猜測。



張遼得救被曹操接納,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張遼大罵曹操後,曹操拔劍要殺張遼,劉備、關羽一個拉住臂膀,一個跪在面前,央求說,這等忠心義膽的人,正應該留用。曹操也順勢放下寶劍說,孤素知文遠忠義,故試探耳!並把一領戰袍,披在張遼身上,張遼這時也放棄對抗,表示願意歸順曹操,於是,一代名將得以保命,建立功勳,揚名後世。(613)


流譽後



張遼和高順同樣是拒不投降,可曹操卻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這應該是“演義”中的故事情節。在正史中,張遼是主動投降,而高順是曹操直接下令殺掉了。

這邊既然是演義問題,那就根據演義的劇情來分析……

在演義中,作者沒有著重介紹張遼。首次出場是在“呂溫侯濮陽大戰”一節,從大將曹仁的口中,得知了呂布麾下,陳宮、高順為輔,健將八人。而這健將八人,就包括張遼在內。

張遼正式出場的時候,羅貫中也只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為頭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年二十歲,官授騎都尉,雁門馬邑人也,姓張,名遼,字文遠。——參考,“演義”羅本

也就是說,在三國演義中,張遼是沒有投降前科的。

而在呂布白門殞命一節,張遼被曹老闆抓到之後,並沒有像呂布一樣搖尾乞憐,請求曹操的饒命。相反,他正義凜然的說道“只可惜火不大;若火大,燒殺你這國賊!”讓眾人看到了他大丈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

曹操也是愛才之人,在兗州、徐州的一系列戰役中,曹操深知張遼之勇,深知張遼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

聽了張遼的一席話,雖然他面子上過不去,非常的生氣,表面上拔劍要殺掉張遼。但是!他的內心,卻已經開始欣賞張遼了。

隨著關羽、劉備的雙雙求情,曹操也算找到了臺階下。於是馬上換上了笑顏:

操擲劍,大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之士,故相戲之耳。”曹操親自釋遼之縛,自與衣穿,曰:“縱使殺吾妻子,亦不記仇。”遼遂降。——參考,“演義”羅本


曹操不殺張遼的原因:

第一,張遼是忠義之人,沒有投降的前科

第二,張遼有氣節,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第三,有劉備、關羽的求情,曹操有臺階下

第四,張遼武藝高強,軍事能力出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雖然高順的軍事能力同樣非常出眾,而且忠義無雙,有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節。

但是!他的情況跟張遼不同。

首先!軍士把高順拉到曹操面前的時候,曹操並沒有直接下令殺掉高順,而是主動問他“汝有何言?”曹操這一問,實際上是個試探,他深知高順的軍事才能,所以想試探一下,高順能不能夠為己所用。

但是!高順接下來的舉動,卻讓曹操徹底無語了。他既不為自己辯駁,也不生氣,也沒有怒罵曹操,彷彿把這個世界看淡了,非常平靜的等待著死亡。

哪怕是憤怒,哪怕是怒罵曹操一頓,都可以有一線生機。但高順沒有,他選擇的是沉默。而且從始至終,他都非常的平靜,彷彿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值得他留戀的了,也沒有值得他憤怒的了。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人的生命到了盡頭的時候。一切的爭鬥,一切的算計,一切的怨恨,甚至於喜怒哀樂,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高順是在求死。而且是毫無迴旋餘地的求死。同時也不像張遼被殺的時候,有劉備、關羽為他求情。


愛尚文史


高順和張遼都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期的名將,在最初的時候是效忠於呂布的,可是因為呂布的一意孤行,使得本來就要冉冉升起的亂世將星,卻在後來隕落。都說亂世之中出英雄,但在亂世之中因為“人才頻出”,這便使得那個時候的英雄多會折戟沉沙,而在這些人中,高順便是一個。

高順

因為史籍和史料的原因,所以使得高順的出生日期不詳,這可能是因為他在從軍的時候將自己的生年謊報了,這就好像秦國的名將白起一樣。他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便在呂布的軍中做事,官置中郎將。根據歷史記載,高順是一個性格分明且中忠義無雙的人;他不僅擁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在個人約束和“慎獨”上,也頗有儒學大家的風範,。他在管理軍隊的時候,以“嚴”字文明,對於屬下所犯的事情,都能做到不認親疏、以法而罰;正是如此,這才使得高順一直在呂布的軍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人氣。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手下有一支呂布軍中的精銳之師,這便是頂頂有名的“陷陣營”,就顧名思義來說,這所謂的“陷陣營”的內涵便是“衝鋒陷陣”的意思,說白了便是呂布軍中較為勇猛的部隊,敢於和敵人血拼,敢於和敵人廝殺,他曾經依靠這隻軍隊多次重創曹操和各路勢力。

最後因為呂布被捕,他因誓死不降,所以在便被孟德所殺。

張遼

愛讀三國的同學大都知道這號人物,他本是呂布麾下的一員猛將,但是在呂布被殺後歸順了曹操,從此人們再提到他的時候,總是會以曹魏名將著稱,閉口不提當年呂布。在歸順了曹操後他便隨主公四處征討,因為勇猛過人所以屢立新功。

據說,在曹魏集團和東吳集團在合肥進行“合肥之戰”的時候,張遼為了打擊孫權的士氣,為了給這位他們眼中的小兒上一課,他便帶著自己親手組建的800名死士,去打擊和衝擊孫仲謀的十萬大軍。在聽到此訊的時候,仲謀本是不懈,但是在張遼不斷向前推進的消息傳來後,他也對這位勇猛之人很是忌憚。根據史料記載,張遼的此次衝擊,一路從東吳的外軍打到了中軍、打到了主帥旗下。

後來,他又用七千人攻破了吳軍的十萬大軍,也差點活捉了這位東吳少年郎。因為作戰迅猛,所以他也被人們列在了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的位置。

在曹丕登基後,他因為得病而退居二線,可即使他身體有恙,曾經被打怕了的仲謀,卻還是對這位老對手很是忌憚和害怕。在黃初三年的時候,他因戰事緊張而復出,帶著陳年老病將吳將呂範擊敗。也正是在擊敗了呂範後,他也因為病情惡化而在五十四歲的時候與世長辭。

曹操為什麼只殺高順而不殺張遼

首先大家要知道,高順的性格過於忠烈,而且不容易馴服,擁有較大的志向。我們從他不喝酒、嚴於律己就能看出端倪,這樣的人就算表面答應歸順,我想多疑的曹操也不敢將其放到重要的崗位上。

其次,高順大敗過曹操的軍隊,曾經給他和他的軍隊帶來過很大的創傷,所以在俘虜了高順後,若不將他正法,很難向自己手下的兵士交代,很難安撫自己的本來的陣營。

之所以曹操會接受張遼,一是因為他知道此人不想死,罵自己不過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忠義,做做樣子。而且此人勇多於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高順更好的駕馭。


木劍溫不勝


答:提問問題的人絕對沒看過《三國志》,可能只看過小說《三國演義》或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所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實際上,高順是個非常明氣節的人,寧死不降,所以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

張遼是個滑頭,他不但沒有“拒不投降”,反而早早就搶在呂布兵敗前率部投降曹操了。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張遼沒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張遼沒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張遼沒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這可不是我打誆語來騙大家。

《三國志.張遼傳》裡寫得清清楚楚:“太祖(指曹操)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不過,與高順從屬於呂布有些不同,張遼原先是幷州刺史丁原的從事官,被丁原派赴京城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大將軍何進後來又派他前往河北募兵。張遼募兵歸來,何進已被宦官所殺,即張遼就和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從此統兵從屬於董卓。所以,張遼在呂布軍中仍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呂布部將。

張遼後來的成就不用多說了,在合肥之戰中,獨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也從此流傳千古。

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實際上,高順的軍事能力比張遼強。

高順所訓練的七百餘“陷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高順在平定河內人郝萌的變亂過程,堪稱驚豔,一夜之間平亂,手法完美,無懈可擊。

高順痛擊夏侯惇、兩次大敗劉備手下的關、張二將,也足現名將風采。

可惜的是,下邳身死,未能有更大的作為。

話說到這,有人可能會問,史實是高順不降被殺、張遼投降得生;但小說《三國演義》裡,高順和張遼都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殺高留張?

這正是小說裡存在的一個BUG,不用過多分析。

反正,小說《三國演義》追求的是“三分實七分虛”,本身史實是高順被殺、張遼得生;那羅貫中總不能在這兒把張遼給寫死了吧?但他為了塑造張遼的英雄形象,又不願讓讀者知道張遼主動投降的醜行,就只能硬著頭皮寫高順和張遼都拒不投降,最後鬧出了高順被殺、張遼得生的彆扭情節了。

讀小說,還得查一下史書,這樣才能解惑。

順便舉一例,少年時讀《三國演義》,看到廖化能單槍匹馬從麥城殺出,而武功蓋世的關二爺卻不行,非常納悶。

後來查《三國志》,方知“廖化能單槍匹馬從麥城殺出”事為虛構,真實過程是:廖化投降了東吳,後來用詐死計逃回了成都。

一笑。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的奧秘,在《三國志張遼傳》。

同樣都是呂布手下大將,為什麼高順被殺而張遼深受曹操重用呢?

因為高順是被俘虜的,而張遼是主動投誠!這就是兩人的本質區別。

高順才是呂布手下第一戰將

高順很能打,不但能打,還擅長治軍。他的陷陣營,不到千人,卻攻無不克。高順還曾獨當一面,攻破劉備、夏侯惇聯軍。

高順對呂布很忠心。他久隨呂布,知道呂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好衝動,做事不過腦子。就常常勸呂布,做事要深思熟慮。呂布對他也很信任,雖然高順有些話說的很直接,甚至有些埋怨的意思,但呂布也不以為意。大概正是因為這一點,高順對呂布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最後兵敗被擒,曹操有意招降,高順堅決不從,甘心赴死。



張遼與呂布的關係比較特殊。從同事到上下級。

張遼與呂布都曾是幷州刺史丁原的下屬,所以他倆是不折不扣的同事。後來丁原、何進被董卓殺,張遼又與呂布當了董卓的下屬。這一次,張遼成了呂布的手下。

後來呂布殺董卓,長安混戰。呂布投奔徐州,張遼跟著呂布跑了。當了魯相,年僅28歲。

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張遼之所以追隨呂布多年,是亂世裡生存的需要。張遼出身底層,沒有門閥勢力支持,除了呂布,也不認識別的什麼人物。所以一直跟著呂布,畢竟曾經是同事,也算是知根知底。

以張遼的才幹勇略和志向,估計他內心深處看不起呂布,只不過為了生存不得已屈居呂布之下。

等到曹操在下邳大敗呂布,張遼立刻率領剩餘的呂布軍人馬投降。曹操非常高興,賜張遼關內侯。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高順硬扛到底,張遼主動投降,還帶來不少人馬,曹操當然殺高順了。


上將噯福斯


也許態度就能說明一切,曹操擊敗並俘虜呂布時,高順是沉默不語,而張遼則是主動率領手下軍隊投降曹操,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和曹操的行為一樣

高順的沉默已經說明了一切,說明他不想投降,而張遼的主動投降,是曹操無法拒絕的,總不能把主動投降的人給殺了。



除此之外,歷史上的張遼遠遠比歷史上的高順更有名聲、更有能力。

當呂布是幷州刺史丁原的主薄時,張遼同一時間是丁原的從事,薄和從事都是刺史的佐官,兩人都是因為武力被丁原徵召,在丁原沒有應何進邀請進京時,張遼與呂布身份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丁原進京後,同時帶上了張遼與呂布,後來張遼被大將軍何進派到河北去招募士兵,同一時間,呂布在丁原手下任職,相比之下,張遼受到丁原的上司,當時的三軍總司令何進的派遣去招兵,如果不是能力出眾,頗得信任,恐怕何進也不會讓張遼去了。相比之下,張遼比呂布更受到領導的重視。

而大概在同一時間的曹操,在洛陽被漢靈帝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不受大將軍何進管轄,而是聽命於大宦官蹇碩。何進為了抗衡蹇碩,派遣人員外出徵兵。



當張遼帶著招來的千餘人回到洛陽時,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大將軍何進被殺,呂布又殺了丁原,投靠董卓,何進舊部及何苗部都投降了董卓,於是張遼就帶著招募而來的千餘人投降董卓,因為同為幷州人,張遼被董卓指派為呂布手下,直到這個時候,與呂布一直同級的張遼,才首次成為呂布的手下。

呂布殺董卓後,張遼仍然是呂布手下,兩人是同鄉,又是同事,天然親近,兩人身為幷州幫,與董卓的涼州幫原本就格格不入,呂布被李傕、郭汜擊敗後,張遼就一直跟隨呂布到處征戰。



但是張遼的經歷絕對不一般,公元197年,張遼就已經官至北地太守,魯國國相,當年張遼只有28歲。太守或者國相相當於一郡之地的主官,既有行政權,又有兵權,張遼算是呂布手下半獨立的將領,而且地位很高。

高順的來歷史書沒有記載,也不知道其出身,只知道高順是呂布手下的一員將領,官至中郎將,高順的手下有一支700人的精兵--陷陣營,高順率領陷陣營作戰非常勇猛,因而得到呂布的賞識。



高順為人還非常忠誠和正真,呂布被叛將郝萌偷襲,第一個想到求救的人是高順,說明高順深得呂布信任,但是不久之後,呂布就奪了高順的兵權,只在有仗打時,才將軍隊劃給高順,高順實際上在呂布陣營地位是非常低的。

張遼早在為何進招兵時,手下就有一千餘人了,遠超後來的高順陷陣營人數,以高順的官職和地位來說,在呂布軍中應該是校尉級別的將領,而官至北地太守和魯相的張遼,在呂布軍中應該是獨當一面的將軍級別的將領



曹操圍攻下邳城,擊敗呂布,呂布投降,當時的陳宮也被呂布手下侯成、宋憲、魏續給綁了獻給曹操,當時的張遼不在下邳城中,應該是獨自帶領一支軍隊在其它城池鎮守,張遼在聽聞呂布投降後,率領呂布手下餘下的軍隊一起投降了曹操。

當時陳宮與高順是不願意投降曹操,因此被曹操所殺,曹操再歷害,也不能讓一個不願意投降的人投降,對於不願意投降的人,再有才能又有什麼用呢?不能為我所用的人才,曹操一律是殺,比如陳宮、沮授都是不願意投降,被曹操殺害的,高順也不例外。



況且高順在歷史上的名聲和地位並不高,只是呂布手下的一名校尉級別的將領,這種將領曹操多的是,況且也沒有覺得高順有多歷害,畢竟曹操與呂布在兗州就打了好幾年,如果高順真有才能,曹操應該有所耳聞或者極力收為已用。

曹操殺高順就三個理由:一是高順不願意投降,二是高順本人的名聲及能力也不是很強。三是高順沒兵權,就是一個光桿司令。



但張遼就不一樣了,張遼很可能與曹操在之前有過交集,畢竟都在洛陽為過官,況且史書明確記載了張遼投降曹操是帶著手下的士兵一起投降的,這種投降曹操是絕對不可能殺的,一定要收留的,如果殺了帶兵投降的主將,那麼他的手下不就造反了嗎?

曹操不僅不殺張遼,而且還封張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兩漢到三國時期的封侯是因為有功才能封的,張遼投降曹操而被封侯,唯一的功勞就是率眾投降了,不然哪有別的功勞,也見曹操是非常重視張遼的,重用還不及,怎麼會殺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高順和張遼都曾是呂布麾下的大將,也都是呂布非常信任的將軍。高順和張遼作為下屬絕對是盡職盡責,高順更是屢進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呂布這領導當得確實不怎麼樣!


呂布兵敗之後,高順和張遼也都被曹操所擒。由於劉備等人的力勸,張遼歸於曹操旗下,如後更是建立不少功勳。相反,高順的寧死不屈讓他無緣再征戰沙場、無緣再抒寫傳奇。

高順的戲份雖不多,卻也給大家留下了一個關鍵詞--陷陣之志(身為將士,都要視死如歸,要有敢於衝鋒陷陣的志氣和精神。就像李雲龍的亮劍精神)。

說到陷陣之志,就不得不再說一下“陷陣營”。隨著戰爭模式的發展,到東漢末年已經相當成熟。各種戰略戰術、各種特殊兵種都靈活的運用在戰場當中。當時,呂布手下就有一隻戰鬥力極強的特種部隊,叫“陷陣營”,其指揮官就是高順。陷陣營號稱有千餘人(估計也就幾百)裝備精良,個個驍勇善戰,所到之處皆攻必克、戰必勝。曾重創劉備、擊敗夏侯惇(還使夏侯惇失去一隻眼睛)


張遼雖猛,感覺還是要比高順遜色幾分。對於如此人才,曹操自然是非常喜歡,希望有多少來多少。但最後曹操還是斬了高順,為何?

末將以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高順太厲害了。

要知道曹操在與呂布的交戰中,所有的敗仗幾乎都和高順有關係。如果招降高順的話,真不知道曹操手下其他將領會怎麼想(尤其是獨眼夏侯惇)。為安撫人心,即使再愛高順也只能忍痛割愛。

上面這個想法呢!末將自己都覺得有點小人之心,想曹操及其手下的將領怎麼也不會是如此小氣之人。


第二:沒人給曹操臺階下,尤其是劉備。

我們看啊,曹操要殺呂布,非但沒人求情,劉備反而還煽風點火一番。結果呂布被殺。

然而當曹操要殺張遼的時候,劉備、關羽這兩兄弟就站出來求情了,曹操心中自然高興,順勢就免了張遼一死並收入麾下。

而輪到高順的時候,又沒人站胡來求情,所以也就直接殺了。對於劉備為何不為高順求情,末將以為是曾經高順擊敗過劉備,高順曾攻破沛城並俘獲了劉備的妻兒。讓劉備心中有點耿耿於懷。


第三:高順但求一死。

上面說了高順有陷陣之志,有亮劍精神。所以高順是非常有氣節的。

好像有句話叫做“千金難買老子願意”。

但求一死,決不投降。

想想,高順這般猛將卻早早的就退出歷史舞臺,也著實讓人感到遺憾。

茶餘飯後歷史小話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左將軍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恢宏瑰麗。


這是我們的歷史,這是我們的文化,這是我們的傳承與瑰寶!


正如此,才無比精彩;正如此,才琢磨不透;正如此才引無數後人評說。

畫風回三國,且看高順與張遼。

高順和張遼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三國將領,兩人都曾經在呂布帳下效力,是呂布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將!

高順,他是一位典型的忠臣,十分注重個人的人格修養,治軍嚴格,不好飲酒,這點在當時是很嚴格的,領導的“陷陣營”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攻城部隊,高順跟隨呂布南征北戰,立下了諸多戰功,綜合而言,高順是不亞於張遼的優秀將領。

再看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後為了避免仇怨改姓張,張遼先是跟隨董卓的,後來才跟隨了呂布,那時的張遼主要以勇武過人聞名,戰略方面的能力是在後來才顯現出來的。所以,三國

所以,三國前期,高順的能力要強於張遼,而後期張遼的戰績確實不俗,威震逍遙津是其巔峰!

可見,一個帥才良將,在誰的手下,活的時間長短,都是他能否建功立業、威震天下的重要因數。司馬懿就是典型的謀士中活死其他高人的代表!

那為什麼曹操要殺高順呢?在呂布和曹操大戰的時候,高順的陷陣營是曹操最大的阻礙,曹軍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馬死在了陷陣營之手,不僅如此,曹操親戚夏侯惇在這次戰役中也被高順射瞎了一隻眼睛,一山容不得二虎,如果高順變成了曹操的手下,那麼夏侯惇心中必有怨氣,那麼整個曹操集團的團結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高順不死,陣亡將士們心中的憤怒也難以平息,所以高順必須死。

再有高順是慨然赴死,令死不降!另外當年高順攻破沛城時,虜獲了劉備的家眷,導致劉備心中對他有意見,所以不願為其說好話,最終高順便和呂布一起斬首了。

為什麼張遼卻能活下來,成為曹操的左膀右臂呢?主要曹操當時也是損兵折將,現在正值用人之際,如果沒有新生力量的加入,自己的人才只會越來越少。而張遼本身就是一員猛將,而且曾經與關羽相識,關羽當時對曹操打包票,願意用性命擔保張遼是個忠肝義膽的人,一定能忠於曹操。而曹操本身就非常欣賞關羽的耿直,關羽說的話他當然是選擇相信啦。於是張遼就被曹操收服,而張遼也是個很識趣的人,曹操為他解開繩索,他也懂得給曹操臺階下,答應了曹操的招降,這不就是曹操需要的人才嗎?

關羽和張遼是老鄉,曹操那時候已經對關羽有意,勢必不會輕易殺掉張遼以得罪關羽,加上曹操本身是愛才之人,見張遼武藝超群,若將其招致麾下,不僅身邊多一員猛將,而且日後若想要招攬關羽,張遼便是最好的說客。

另有一說,張遼是帶部無路,投降。而非是像高順被抓獲。

綜合以上觀點,曹操沒有選擇殺死張遼。


張遼比高順靈活,不是死忠之人。如果一上來,就投降,反而會令曹操起疑心,那還如何受到重用,他其實也在賭關羽會替他說話。

曹操這一殺一收,(殺高順,收張遼)是一次非常高明的手段,既安撫了傷亡將士,又表現出自己喜歡招賢納士,這也算是為自己打了一次廣告,以後有什麼能人志士都能投降我曹孟德,我都可以跟對待張遼一樣對待你們。這樣可以說是一箭雙鵰,一舉兩得。這也可以看出曹操確實殺伐果斷,具有相當強的領導才能,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在英雄輩出的三國一統北方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