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的百年東街有什麼歷史故事?

亞北農產品


“百年東街”是改造後才有的稱呼,以前的這裡曾是華南歷史上最繁榮的商貿街之一,還有一條被稱為“老闆街”廣富新街。其位於韶關市區東堤路,近年來才改造成了商業街。


小時候放學,就經常跑到河邊玩耍,撿石頭。下圖這個位置原本是個碼頭,小學郊遊時要自帶木炭燒烤,就是在這附近買的。(印象中很久以前這裡還有打銻桶店鋪)


粵漢鐵路開通之前,北江水系是南北交通的主要幹線。韶關東堤沿湞江上游,北跨珠璣巷、梅關,入贛江,長江水系,再過京杭大運河,可溝通中原,沿湞江下游,南連北江、珠江、直抵珠三角腹地。而東街這裡有幾個大碼頭,商人、船伕、腳伕、官人、市民、士兵等等均在此落腳,帶動形成了一系列的行業,當鋪,米鋪,銀號,客棧,醬園,草根文化與官家商業文化在這裡碰撞、積累,逐漸沉澱了韶關這座城市的商業歷史。


韶關稱謂“四大商號”的常豐、慎安、和昌、阜民,韶關最大的隆盛醬園和僅次於阜民的利農米機,還有多家享有盛名的大貨棧,全部都是在東街開辦和開設的。


清朝直到民初,這裡的江面上千帆競發,沿岸商貿活動十分繁忙,是粵湘贛三省交界處最繁華的商貿場所,開設的貨莊、商行有上百家之多。這些商行、貨莊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靠河的一面都是 “吊腳樓”。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貨船可以直接駛入吊腳樓下,而樓下裝有一扇活動門,可以很方便地將船上的貨物吊到樓上再轉運至陸地其他地方。


除了商業繁榮,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為避戰火北遷韶關,百年東街成了廣東最著名的交通休閒集散地之一,給大量到韶關躲避戰火的珠三角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東堤中路隆盛醬園博物館也於近日開館啦!


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獨具西關風情的雕塑引人駐足留影,韶關的百年東街也有一系列雕塑。


卸貨、挑擔、扛袋、賣鵝...這些在現代都市裡已經很少見的市井百態以雕塑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商業味濃厚的東街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這些雕塑所刻畫的場景,也是上個世紀繁榮一時的東街的真實寫照。


《老東街·百年滄桑吊腳樓》侯寶慶 攝

《老東街·碼頭印象》侯寶慶 攝


改造後的東街,現在也同樣還是遊人如織的地方。河堤圍欄被戀人們掛上了同心鎖,成了一道“風景線”。



廣富新街


1915年,由廣府(南海、番禺、順德)富商出資,集中在韶關市區廣府會館附近建造了一條豪華的住宅街,取名為“廣富新街”。號稱當年韶州城內最闊綽的一條街道,也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正在修繕中。


無論是新東街,還是老東街,這裡有你的什麼回憶呢?歡迎評論分享~


韶關家園


韶關的百年東街是一條最近幾年開發的大型商業步行街,位於湞江區東堤路一帶,整條步行街以南洋騎樓為建築特色,同時配套設施齊全,有酒店、餐飲、購物廣場等。而這條步行街的歷史正如其名有百年曆史。

在清末民國年代,當時的韶州古城東門湞江邊,隨著碼頭陸路的發展,開始逐漸形成了一條大約一公里長的古街,這就是如今的東街前身,隨後數十年間這條街成為了當時華南地區最繁華的商業貿易地區之一,無數商販出入廣東都是要途徑這裡的,所以當時又被稱為老闆街。隨後到了抗日時期,廣東政府為了躲避戰火曾經遷到韶關,於是東街就迎來了大批躲避戰火的人群,人口的大批遷移使得這條商業街更加興隆和出名。而到了現代,這條街經過改造升級後,不但保留翻修了很多歷經歷史滄桑的南洋騎樓,還引進了很多小資的咖啡館、西餐廳、清吧,與街上歷史悠久的南洋騎樓相得益彰,很多人前來觀光和消費,體驗著現代文化和過去歷史的融合。


我愛湛江


作為一個本土韶關人,在本地歷史中貌似還真沒提到過百年東街有何歷史故事。應該是近代為了加速商業街道德快速發展,賦予的文化底蘊,有利於吸引外部人員遊玩,促進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