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在3.4年級成績下降?

用戶967500583374


學生在三四年級成績下降的因素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主觀因素是決定性的。

客觀因素

這主要表現在三,四年級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相比一二年級有很大的區別,一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和學習難度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語文主要是以學習生字為主,雖然會涉及到看圖寫話。但是並沒有涉及到作文的書寫。而數學主要是以簡單的加減計算為主,在二年級主要以乘法口訣為主要學習內容,這些學習內容。大部分可以靠純記憶來掌握,理解性的東西非常少,由於所學的內容較少,在考試之前也會進行大量的練習,甚至很多考試題目都是有原題的。所以在一二年級考試成績一般都會很高。

但是學生升入三年級以後,學習的內容量和學習的難度快速提升語文增加了寫作,數學已涉及到了多位數除法,而且很多應用題目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些難度的增加讓很多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影響著孩子以後的學習。


主觀因素

首先,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變化。

學生升入三年級以後,因為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讓學生感覺到在依靠以往的學習方法並不能夠適應新的學習節奏。而且內容量的增加難度的加大。讓很多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恐懼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一些變化。認為學習是最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嚴重的打擊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態度進一步惡化,開始對學習產生一定的牴觸。從而導致學生上課聽講不認真,課下不能按時完成作業。

其次,學生的心理發生很大變化。

三四年級是學生從兒童像少年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孩子在心理方面更想追求獨立,不希望家長過多的參與干預自己的學習。對於父母的嘮叨感到很反感。更想去追求獨立的空間,能夠有自己的自由環境。這種追求自由的心理和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無法調和這種關係,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之間不能夠得到更好的調節。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非常容易產生很多不良的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效率很低進而使成績下降。

第三,學習習慣不好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一二年級是學生習慣養成的成長期而三四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要年級內容簡單容易得高分,這讓很多家長和孩子忽略了學習習慣的養成。使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一直延續到三四年級。而三,四年級隨著內容量和難度的增加以後,不良的學習習慣開始逐漸顯現。比如寫作業磨蹭拖拖拉拉。課上不能夠專心致志的聽講而且存在走神現象。寫作業的時候不認真審題。粗心馬虎寫錯數抄錯數等等。這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必然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每天寫作業寫到很晚,但是成績依然不見起色。


如何有效地避免三四年級成績下降?

第一,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先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再去抓成績。家長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多鼓勵少責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生約法三章,提醒學生在學校要專心聽講,在家要先學習在玩耍,並且要嚴格執行。設立一定的獎懲制度,表現好了要獎勵出現錯誤,要懲罰做到有獎有罰。

第二,狠抓學生的作業質量。

對學生的作業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字體的端正,書寫時間的限定和答案的完整性等。在寫作業過程當中不允許一會兒玩這一會兒玩那。要專心致志地一氣呵成地將作業做完。做完作業以後,要提醒學生學會自我檢驗讓孩子瞭解自己所犯的錯誤。對自己的所犯下的錯誤進行總結。只有這樣認真對待作業才能夠鞏固和強化所學過的知識點。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

這需要家長平時嚴格要求學生,幫助孩子用恰當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讓孩子養成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去灌輸自律意識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漸的培養成自律,自強自立的意志。這樣孩子才能夠。自動自發地克服困難,努力向上。

三四年級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三四年級不狠抓的話,直接會影響以後乃至中考或者是高考的成績。


蕭輝田老師


三年級本來就是小學生成績的分水嶺,很多小孩子在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都是考兩個100分,家長為此興高采烈,而有的小孩子考個95分家長都生氣了,其實家長最該關注的就是孩子三年級之後的問題,成績好不好,主要看三年級之後的表現,甚至這決定的孩子未來所有的學業表現。

我所帶的班級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個班50個人,每次考試滿分的基本上都有25人以上,但是到了三四年級之後,滿分的就比較少了,大部分都是90多分,與此同時也會出現另外一個極端,總有幾個孩子只能考七十幾分,那麼這些孩子為什麼到了三四年級之後成績突然會產生變化呢?

首先,低年級的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是保姆式的,老師上課以及課後作業,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全程呵護下完成的,換句話說,學習的質量還是挺高的,基本上能夠做到保質保量。這樣的話,一二年級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差,而且一二年級學生的知識內容也較少,所以家長們看到的往往都是90多分甚至100分。但是到了三四年級之後,增加了英語學科,再加上語文和數學知識的難度也增加了,此時很多學生可能就不適應了,因為這麼多的內容,家長不可能是手把手的教或者監督,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律性就變得非常重要,學習習慣好的和學習自律性強的成績自然就好,反之成績就下去了。

其次,家長到了孩子三四年級的時候心態也會有一個變化。在經過了一二年級的陪伴,很多家長都會感到身心俱疲,到了三年級是很容易進入陪伴倦怠期,稍微疏忽一下孩子的學習就放鬆了,相信這一點很多正在陪伴的家長應該有感受。

最後,孩子到了三四年級是一個明顯的叛逆期,之前的乖寶寶此時可能變成了一個個性十足的少年,在很多問題上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如果繼續用過去那種管教方式在不停的絮叨,孩子可能會很麻木,最終就會出現你說你的,他做他的,對父母的絮叨根本就是無視,這樣的話學習能搞好嗎?

所以,我認為家長應該接受這樣的一個成績變化的事實,既不要打罵,也不要懊惱,要通過多種策略來幫助孩子改善學習。

1、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我們自己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就算是成年人,如果我們學習一樣東西不帶著目的,或者說缺乏需求和樂趣,誰願意去做那種枯燥的事情呢?所以家長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學習的成就感,比如今天背誦的10個英語單詞,那父母就要給予言語上的表揚,肯定孩子在這一個時間段內的努力,把他的努力記在本子上,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給予孩子一點物質獎勵,小孩子很吃這一套。

2、家長要改善絮叨的習慣。不要大事情,小事情都是在不停的絮叨,而是應該堅持一個原則:無關緊要的問題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原則性問題必須要好孩子堅持到底,通過各種方式直到說服孩子為止。這一點對叛逆期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千萬不要成為孩子心中那個讓人厭煩的家長。

3、和老師做好溝通,請求老師關注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和表現。對於小學生來說課堂的聽課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節課注意力無法集中在20分鐘以上,那麼老師講課的內容很顯然是無法全部理解和掌握的,然後把這種課堂內容知識的缺失放到課後練習來彌補的話是不現實的,至少是低效率的,尤其是對自律性差的孩子更是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喜歡讓老師在課堂上多問孩子問題的原因。

4、家長要繼續高質量的陪伴孩子。過來的人都很清楚,小學生的陪伴的確很累,要一項一項的幫助他檢查作業的完成度,還要不停的督促孩子做作業的進度與狀態,甚至有時候還要參與批改額外的輔導作業,但是這種陪伴是必要的,可以很好的彌補孩子自律性缺失的問題,也可以更好的瞭解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及時發現孩子在思維上的一些問題,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做不到的。或許有人會反對說過去我們家人從來沒有陪我們,但是我們的學習也非常不錯。我想說今時已不同往日,你不陪伴不代表別的家長不陪伴,你不努力不代表別人不努力,你以為努力一點點就夠了,而別人覺得需要更加努力,相比之下你家孩子就落後了。

總的來說,小學生在三四年級成績下降不可怕,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和自己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叛逆期,到了五六年級或許又是一番天地。

大家覺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美蛙英語


我兒子,一年級的時候每門100分。二年級的時候95分左右,偶爾100分。三年級的時候90分以上,到四年級直接考試80分了。大家有沒有好的經驗,請傳授一下!

其實這位家長反映的,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情況,我們孩子剛剛經過了三年級的期中考試,班裡孩子的成績也已經開始分化了。

小學一二年級成績不要太看重,即使門門得100,也說明不了什麼,小學階段要看”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

說是三年級現象,但這一類現象,卻是因人而異的,最早會在三年級表現出來,遲一些的可能會在四年級爆發。

主要因為小學一二年級學的東西太簡單,學生們的成績普遍都高,雙百也正常。比如我孩子的學校裡,在一二年級,雙百雖然不多,但是也有,而且絕大多數孩子的成績也都逼近100,普遍都在90多分以上,根本拉不開差距。不光是他們班,整個學校都是這樣。

這也代表了一二年級的普遍現象。

到了三年級之後,剛經過期中考試,最高分仍然是100,但最低的分數已經到了70多了,這中間有將近30分的差距,這種情況在一二年級是不敢想象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一,三年級開始,學習內容變難了。

語文從原來的純客觀題,到現在主觀題比例增加,作文由看圖寫話,變成了命題作文。數學從20以內的算術,變成了多位數的加減,等等。

總之是學的東西難了,孩子想得高分不容易了。

第二,老本吃光了。

有不少家長讓孩子上了幼小銜接班,提前學習了一年級的內容,這其中一部分孩子,因此覺得上課內容很簡單,聽講不認真,預習複習也都馬馬虎虎。

在一二年級東西簡單的時候,這麼做的後果還體現不出來,等到了三四年級,老本兒也吃光了,學習習慣又沒弄好,課程一難就立即跟不上了。

怎麼辦?

抓基礎知識

雖然學習的內容變難了,但是對於家長來說,普遍還不是多大的問題。帶著孩子把學校學習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掌握。

語文的字詞句,數學的計算、應用題,英語的讀寫,多抓多練,反覆複習。

抓學習習慣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做好學習計劃,提高做作業的效率,整理錯題。

結束語

小學的內容比較簡單,家長還能輔導,應該趁現在趕緊抓起來,等到了初中,不少家長力不從心的時候,再想起來就晚了。





木易數學


說起我的童年,其實挺蒼白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玩自己的。所以現在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一個人在一間房子也能待下來。

喜歡去學校讀書,一個是哥哥姐姐去讀書了。我想跟他們一起去。另一個在我還小的時候,姐姐去讀小學還要揹我這個拖油瓶。姐姐在教室裡上課,我就在外面玩。想起來生活還是蠻艱苦的!後面我就是放舅舅家帶大的。



沒有系統的接受家庭教育,除了挖豬草、除草、學炒菜、鋤地好像沒有什麼語言性的特殊教育。

到了學校,老師的那口普通話,與我來講就是外語。所以大部分時間老師教書是需要藉助家鄉話來講解。可想而知一二年級的學習有多爛了。我也確實學的比較糟糕,考試全靠蒙!


到了三年級才開始學習,我是從三年級開始突出的。我的成長恰恰與很多人相反。為什麼會這樣?這可能就是解釋的關鍵!

三四年級的知識開始有了一定的邏輯性!這就是很多原來考試很厲害,記住是考試很厲害的人。到了這個階段開始下降的主要問題所在。

因為他們的學習是模仿,沒有經過大腦。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這種問題的形成離不開學習方式的固化!之前我們引進的是蘇聯的教育體系。採取的是掃盲式的教學方法。第二個目的性很強——考高分,因為升學的評判標準是分數。所以有很多本應該系統細緻的教學方法,被簡化。因為不老就忽略掉,背口訣那樣理解更快。於是就採用背口訣的方法教學。很多孩子靠記憶的方式去學習,當記憶能力跟不上來的時候。成績自然下來,特別是隨著知識點的增多這種後繼無力感越來越強!有的學生就是這樣之前成績很好隨著年級的上漲反而越來越差。

解決這種問題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這樣寫?通過提問的方式去促進孩子學習!讓他們主動去思考問題!當這種習慣一養成,等到哪天孩子的思維一突破,那就是一扇門打開了。一驥千里,絕塵而去!那就是人們常說的黑馬!




江右老王


三四年級成績下滑,這屬於普遍現象。許多家長為此感到焦慮不安,認為孩子學習不用心, 學習退步,有的家長沉不住氣,對孩子進行各類懲罰。


一二年級學習內容簡單, 開設學科也少,考試科目只有語文數學。語文學習漢語拼音、簡單的字詞和小詩歌。數學簡單計算能力的訓練。許多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 有了一定的基礎,一二年級接受的就比較快

考試的時候,一二年級的題型也比較單一,題量較少,語文考試沒有作文。八開紙,單面,考試時間分別一個小時。成績一出來,班級55人,平均分基本上達到96分以上,雙百分非常多。



三四年級中學段,是一個轉折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一二年級不差上下,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三四年級正是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期, 這個學段學生如果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了良好的學習能力,到了高年級,家長就不用費心,自然能夠保持好成績。

三年級開始,又增加一門主學科英語。各學科的知識相對增加難度,語數英考試,題量增加,八開雙面,考試時間90分鐘。知識面比較廣泛,語文的課文篇幅較長,需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課文能力。一二年級的寫話訓練,轉變為寫一篇完整的文章

數學開始注重思維的訓練,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再像二年級一樣簡單的計算,需要學生學會觀察、自主發現、學會分析、不斷總結,是一項綜合能力的訓練。


難度增加,考試孩子的考試分數也會有變化。 到了三四年級,語數英平均分基本上在八十五左右。

三四年級學段非常重要,家長要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好習慣,注重思維能力的訓練,避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多鼓勵、少批評,多表揚、少指責, 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正確對待孩子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和教師溝通,我們一起攜手,共同幫助孩子度過三四年級這個坎兒。


教育採擷


“死題”ⅤS“活題”

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普遍能考九十幾分,而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能考九十幾分的已經寥寥無幾了,在家長看來,是孩子成績下降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家長關注的是孩子的分數,但沒去關心學的和考的是什麼內容。

在一、二年級時,考試的內容及範圍百分之九十幾以上都是教材上學的知識,只要將書本知識弄透徹了,考試都沒多大問題,有的還能考滿分。

但是到了三、四年級,即使書本知識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靈活運用,也考不了多少分,這就是與一、二年級最明顯的差異所在,也是家長覺得孩子成績下降了的主要原因。

一句話:一、二年級考的是書本上的“死題”,三、四年級考的大多是靈活運用的題。

一般來說,一、二年級考六、七十分的孩子,在三、四年級時只能考四、十五分了(個別除外)。

三、四年級還提高了閱讀題的難度,作文的難度與分值也加大了。如果孩子的智力不是很好,又或者不細心,是很難考出好成績的。

孩子讀四年級了不願意寫作業,多半是因為不像一、二年級作業那麼機械、簡單,不動一番腦筋是做不出來的。還有就是孩子的天性本來就好玩,白天在學校學習的課程多,作業也多,沒多少玩的時間,挺辛苦的,晚上回到家就想輕鬆一下,不願再寫作業了。


19一凡


在小學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諺語“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這句話聽起來有點開玩笑的感覺,但三年級斷層現象確實真正存在的,也被稱為“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的產生是諸多原因造成的,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一、幼兒園小學化與超前學習

現在隨著國家教育部門的介入,已經明文規定不讓幼兒園教授超綱的學科知識,但還會有幼兒園教學加減法與漢字等學科性知識。在加上,現在很多校外教育機構大力宣傳小學前學習漢字、數學、拼音等的重要性,讓很多的家長接受了這種認知。所以很多幼兒在入小學前就已經學習了小學一二年級要學的內容,這會讓孩子失去應有的童真、快樂和興趣培養。

這樣,在孩子上小學後會面臨重複學習,課堂上極易走神、不注意聽講,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升入三年級後學習成績就會急劇下降,同一二年級的優秀表現有著天壤之別。

二、教學變化與學習內容變化

隨著孩子升入三年級,教學科目增多,例如英語、作文等都是新內容;

教學難度與作業量的增加,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一二年級不留作業,到三年級作業增多而且難度增加,孩子接受度有點難;

教學要求增高了,老師對孩子的書寫工整與否,語文中的用詞用語的準確性,都會提高要求。

三、思維方式的變化

對於一二年級來說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到了三四年級後就變成了以“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對於這個轉變,小孩子的適應能力也決定了他的成績高低。如果孩子的思維方式還沒有準備好,隨著年級的升高卻仍然按照以往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那孩子在學習中就會很吃力。時間一長,成績就會下滑,就會被分化下來了。

對於三年級現象,需要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表現與原因進行區別對待,但是有幾點是通用的。

一是千萬不能過度依賴課外輔導班。

一旦讓孩子養成這種課程隨便聽課後再補習的習慣後,就別指望孩子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課了。

二是儘量做到不偏科,只要發現孩子在某塊知識點上掌握不牢固,就一定要督促孩子弄清楚學好它。

三是堅持進行思維訓練,轉變思維方式。

把“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是需要持續進行的,轉變孩子的思維方式,只有做到了這樣才能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

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與堅持。

對於孩子來說,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不能學會小學的這些基礎知識嗎?還有,學習習慣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做下去,堅持下去才會有明顯的變化。

五是基礎知識學的要紮實。

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基本都是基礎知識。把基礎知識學的很紮實,就能夠解決百分之八九十的問題,這樣還用擔心學習成績嗎?


學趣樂園


回答:多種原因導致的。

1.一二年級內容含量少,而三四年級跟一二年級比,內容含量多了一些。同時,隨著年級的提高,題的式樣多了,題的難度也大了。

2.與佈置的題目有關。老師為了使孩子們記住題型,反覆地進行強度。有時,同是一道題,居然可以讓學生做幾遍。這樣,題目不更新,學生沒有新鮮感,學起來做起來非常乏味,進而導致了學習興趣的降低。

3.小學三四年級,是學生由兒童期向少兒期過渡的後段,與一二年級相比,生理、心理、性格等,都發生了大的變化,加上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老師教學和家長管理,還停留在過去的老狀態裡,從而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一定影響。

4.信息時代,智能手機和網絡的興起,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條件。但對少年兒童的負作用也不可忽視。一二年級學生小,對手機的諸多軟件不甚掌握,可到了三四年級則不一樣,什麼視頻、聊天、上網等等,可謂樣樣精通。

特別是農村,大多為留守孩子,照看他們的祖父母不懂,一有事就把手機交給孩子,從而導致了這些孩子在雙休日玩手機、上網,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嚴重影響。

總之,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成績下降,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是家庭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只有家校社會聯手方能奏效。


江水濤濤8851


這種現象也比較普遍。

孩子在一二年級時,都普遍較好。幾乎每個孩子每門課都在95以上。到了三年級,有一部分孩子成績開始下滑,考試只有80多分,甚至70多分。

先從知識層面上講,這是正常的

一年級知識很基礎,要求也不高。語文主要是學習拼音,以及只要會認、會寫簡單的300個常用漢字。數學是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

而三年級語文則增加了閱讀與寫作,這個難度對於小孩孑來說,難度有點大。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力以及學習願望。

三年級數學涉及到乘法,單位換算,還有分數的意義。並且要會應用。這也很難。記得我小孩讀三年級時,對於時間的60進制總是弄錯,經常當作100進制。

所以,學生到三年級學習吃力是正常的。

再從學習上講,為什麼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

這與父母從開始對孩子的培養方法有關。

在一、二年級時,有的父母只是注重孩子知識掌握沒有,不會就反覆寫和練。這樣,孩子就會了。從知識掌握結果來看,孩子成績也不差。但從教育方式上看,這種教育沒抓住問題的根源,是不對的。

孩子知識不會,往往是上課沒聽沒記,也沒有看書導致的。而這些問題又往往是孩子不關注學習導致的。

所以,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不是教孩子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一、不要干涉孩子的玩。當孩子玩盡興後,再引導孩子學習。

二、父母陪孩子一起讀孩子的書,並互相講述或表演。

三、父母自己在家時,多看書寫字。

四、在學習多鼓勵孩子,儘量不責罰孩子。

五、在生活中,多用到孩子的知識,並讓孩子用他的知識來解決。讓孩子體驗學習知識的快樂。


小屋聽雪


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級時成績都會下降,為什麼三年級會成為分水嶺?

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的,所以他們也會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可是有一個問題卻讓很多家長困惑,那就是很多的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成績還很好,但是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成績卻會出現大幅度的下降,三年級儼然成為了孩子成績的分水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家長們平時教給了孩子太多的知識。這句話看似很矛盾,但是卻是真實的原因,現在有很多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教給孩子很多知識,而這些也會讓孩子在一二年級表現很出色。但是這樣也會讓孩子誤以為課堂上的知識很簡單,結果影響上課狀態,最終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會出現成績的大幅下降。

而孩子之所以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才會出現成績的大幅度下降,也是因為孩子成長中的特性。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覺得越早越好,但事實上孩子每個年齡段的學習能力都不同,只有針對他們所處的階段進行相應的教育才是正確的。而在三年級之後,才是孩子大量學習知識的階段,之前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而一些家長將學習知識的階段提前,導致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結果導致三年級知識量大幅上升後孩子跟不上進度。

所以說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太心急,揠苗助長是不可取的,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其實才是最正確的培養方式,不知你對此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