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雙虧應該怎麼調理?

英子178363080


氣血兩虛也是現代人的常見病了,我們看到很多女孩子或者已婚女士,為了身材苗條減肥,最後把身體搞得面色蒼白,身體無力,下面我針對氣血兩虛的產生原因及調理、預防方法,從中醫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理解!


首先說下為什麼會產生氣血兩虛,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說的確實沒錯啊,人通過吃食物到胃裡然後通過胃酸腐熟,腐熟以後再通過脾的運化轉化為營養物質,供應身體使用消耗,腎主骨生髓,髓造血,所以我們的脾胃不好的話,就沒有後天營養的供應,腎不好造血功能就變差了,所以氣血兩虛從根本上說就是脾腎出了問題導致的。


其次說下如何調理,脾胃一般就是用黨參、白朮、藿香、佩蘭、砂仁、厚卜、陳皮補脾健胃、腎一般就是陰陽兩補,通過熟地、女貞子、山萸肉補陰、通過菟絲子、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補陽,再用當歸、川芎、白芍補血活血,黃芪補氣、肉桂引火歸元,綜合調理即可補充氣血。當然由於每個人體質和病情程度不同,具體還要諮詢當地中醫師辯證治療。


最後說下如何預防,腎怕虛,所以日常生活中不要縱慾過度,以免傷腎;脾怕溼,所以不要吃或者少吃寒涼食物,以免傷到脾陽,脾陽受傷以後,容易產生脾溼,脾溼以後運化無力,自然氣血就不好。希望我的理解可以幫助到氣血虛的患者,同時也可以

關注我學習更多中醫知識,後期會持續分享中醫養生知識。


戴老師講中醫


我去給中醫把脈也是屬於氣血兩虛的人,經常是這樣那樣的不舒服!中藥吃了不少,阿膠也吃了幾斤,也不見有什麼好轉!後來我去醫院做了抽血化驗,顯示卻營養!醫生建議每天都要吃一個雞蛋!聽了醫生的每天都吃!然後,我每天都堅持散步,泡腳,早睡早起!


顏寨琴


氣血雙虧,通俗的說就是人體氣虛加血虛,達到氣血兩虛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像熱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覺中讓身體出現大的虧損。

中醫認為,氣,血都是人體的營養物質,它們來源於我們的飲食物,是由五臟六腑功能協調作用生成,同時它們又是我們的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

氣血雙虧表現的就像一個“病秧子”

這種人的特點是:平時愛頭暈眼花,沒有精氣神,說話有氣無力,不愛講話,常常感覺疲勞,面色不好看,或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質一般都會淡嫩,脈細弱。

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而產生上述的各種表現。

哪些臟腑與氣血的生成、運行相關?

五臟有各自的功能特點,它們分別在氣、血上發揮不同作用,弄明白這些,就會理解氣血雙虧,也容易“對號入座”了。

1、與血生成運行關係密切的臟腑是心、肺、肝、脾

  • 心主血脈:一是行血,輸送營養物質到五臟六腑,維持各自的正常的功能活動。二是飲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後,上輸於心肺,在肺吐故納新之後,再注於心“變化而赤”成為血液。

  • 肺主氣:通過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使臟腑之功能旺盛,促進了血液的生成。
  •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質。
  • 肝主藏血:肝藏血,根據人體需要主動的調節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血液量。肝臟也是一個造血器官,所以《內經》:“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
2、與氣生成運行關係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腎
  • 肺主氣:肺司呼吸而攝納清氣,清氣構成宗氣,宗氣是全身之氣的主要物質基礎。
  • 脾主運化:脾化生水谷精氣,它是人體氣的來源。
  • 腎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協助。只有腎氣充盛,吸入之氣才能經過肺之肅降,而下納於腎。“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三個方面調理氣血雙虧

氣血雙虧,從表現看它們與涉及的相關臟腑有關,調理時也要有所偏重。

1、飲食調整加中藥

補氣血食物多吃如大棗、鯽魚、龍眼肉、核桃、豬肝、黃鱔、海參、烏雞、羊肉、雞蛋、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蝦仁、紅糖等。

常用中藥可以選如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當歸、何首烏、熟地、阿膠、山藥、蓮子、枸杞子等

食療方

  • 西洋參滋補湯(西洋參10克,大棗40克,山藥、芡實各25克,陳皮5克、活鯉魚300,調料適量)
  • 桂圓葡萄乾湯(葡萄乾、桂圓個50克,紅糖適量)
  • 歸參鱔魚羹(當歸、黨參各15克,鱔魚500克,調料適量)
  • 黃芪牛肉粥(鮮牛肉100克,黃芪10克,粳米100克,精豆粉)
  • 菠菜粥(菠菜、粳米各250克)
  • 天門冬人參燉雞(烏雞1只,人參15克,天門冬20克,鵪鶉蛋10個,白酒少量)

中藥方劑:(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應用)

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歸脾丸、大補元煎、天王補心丹、百合固金湯、參苓白朮散等

2、馬上開啟一項運動

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馬上開展起來。有運動會既能疏通氣血又能增加生活情趣,一旦培養出來就會終身受益。“久坐傷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臥、久坐則氣血不流通,會傷及人身。體育運動提倡的是人們要有靜有動,不可過靜過逸。

3、親近自然吐故納新

多到自然清新的環境中與大自然多接觸,吸納氧氣、排除濁氣。節假日到海灘、森林中漫步,有利於充沛全身氣血。
感謝閱讀,請留下寶貴的建議,願多交流!

蔚姐雜談


氣和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為陽血為陰,氣和血有陰陽相隨、互為滋生、互為依存的關係。故此中醫有“血為氣之母, 氣為血之帥”之稱。氣之於血,有溫煦、化生、推動和統攝的作用。所以氣虛無以生血,血必因之虛少,所以氣血兩虧臨床上多同時並見,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自汗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象細弱。氣血兩虧多見於婦女產後、外傷或手術失血過多、久病不愈、也可見於放化療之後等,氣血兩傷所致。

那麼出現氣血兩虧該如何進行調理?從一箇中醫的角度來看應該從以下幾點調理:

1.症狀嚴重的去醫院看中醫,有中醫師辨證論治、審證求因,對症下藥,服用中藥調理,甚至嚴重失血者要配合西醫輸血治療。

2.症狀輕微的服用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益氣養血口服液,阿歸養血顆粒、樸血口服液等調理。

3.服用醫聖張仲景的《金貴要略》中的經方“當歸生薑羊肉湯”調理。配方: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量可以加減),黃酒、鹽適量。先將羊肉洗淨切塊,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鹽,燉煮1-2小時,肉爛為宜,吃肉喝湯。當歸還可以去除羊肉的羶味,最適用於婦女產後氣血虛弱等。

4.服用益氣養血養生湯。配方:黨參15g(或人參5g),黃芪10g,枸杞10g,當歸5-10g,淮山藥20g,薏米10g,芡實10g,北沙參10g,蓮子10g,量可以加減,根據個人喜歡可以配合香菇、玉米或花生,同雞肉、排骨、大骨或瘦弱一起煲湯,可放入生薑、食鹽,不要放味精等其他調料。因為怕虛不受補,如果用人參量宜小些,經常喝可以益氣養血、養胃,還可以增強抵抗力。

最後,中醫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好了,才能吸收各種營業物質,從而化生氣血,所以我們平時要注意調理脾胃,不暴飲暴食,酗酒貪杯等。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和經驗,僅供參考。願大家都有一個好身體。


春喜祝爾康


氣虛一般是指全身或某髒出現機能衰退的病理現像。一般表現為呼吸氣短,四肢乏力,神情倦怠,頭暈,自汗,食慾不振,中氣下陷等。治法則為補氣,補氣的中藥有:人參,黨參,黃芪,山藥,甘草。常用的中藥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丸。

血虛多因失血過多,或腸胃功能減退,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新血不生等。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也是原因之一,概因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是也。

補血藥有當歸,熟地,阿膠,何首烏,龍眼肉,紫河車,白芍,夜交藤。

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人參養榮湯等。

治療氣血兩虧患者常採用氣血雙補法,同時溫腎健脾,效果較單補氣血效果要好。

用中藥調理,患者應去醫院找有經驗的中醫,予以辨證施治,切不可自行服藥。因為同是氣血雙虧,體質卻有陰虛陽虛之分,症狀不同,用藥亦不相同。

輕度的氣血不足可採用食療法,加強營養,適度鍛練,調整心態,按時作息,一般會慢慢自愈,較重的患者則須中藥調理,且不可掉以輕心,人的機體常期處於衰弱疲勞狀態,會造成免疫力低下,有可能引發其它病症。


上善若水125944379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而今之人很多都想法太多,思慮過度,則心脾氣血暗耗,勞傷心脾,終致氣血虧虛。有一方,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名曰“歸脾”。



歸脾湯:白朮、當歸、茯苓、黃芪、遠志、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大栆、生薑

人參、黃芪、白朮、甘草四味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二味甘溫補血養心;茯苓(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不致滋補太過而膩礙脾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生薑、大栆二藥調和脾胃。

心脾同治,偏於補脾,使脾旺而氣血生化有緣,故名歸脾;氣血並補,重在補氣,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


芥子說


血虛

血虛的症狀:臉色發白、沒有血色、夏天怕熱、冬天怕冷、心悸、頭暈、失眠

血虛的食療方法:當歸黃芪茶

當歸黃芪茶的做法:黃芪和當歸的份量是5:1的比例,如黃芪30克、當歸6克; 將黃芪和當歸三煎三煮,然後將三次煮好的水倒在一起喝。

當歸黃芪茶中黃芪補氣,當歸補血,能達到補血補氣同時進行。

血虛的人每天可將煮好的當歸黃芪茶當水喝,氣血虛弱、久病初愈,老年人都可以喝;陰虛火旺,體質瘦弱的人儘量少喝當歸黃芪茶,身體有大病的時候,不要喝當歸黃芪茶,感冒期間不要吃黃芪。

補血的時候用當歸身煮蛋、保健的時候可用整隻當歸煮蛋,男女都可食用,有很好的補氣作用。

氣色不佳或許皆因氣血失和

氣血失和的主要體現有三種:氣血不足、氣血不暢、氣血紊亂,其中氣血不足是氣血失和的常見表現。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由人體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是氣虛,血液量不足或血的營養、滋潤功能減退所致的證候則為血虛。

補血佳品:桑葚

面色蒼白、萎黃,手足冰冷、發麻,指甲和唇色淡白,頭髮枯黃,女性月經不調等都是血虛的表現。

相較男性而言,血虛對以血為本的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惱人的困擾,月經、生產、哺乳,處處在考驗女性血氣的虛實平衡。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很多女性都是“補血”隊伍中的一員。

中醫認為桑葚味甘、酸,性寒,入肝、腎二經,具有滋補肝腎、養血滋陰之功效,用於肝腎陰虛、眩暈失眠、消渴、便秘等病症。桑葚含有豐富的活性蛋白、維生素、氨基酸、胡蘿蔔素、礦物素等成分,具有多種功效,被醫學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的最佳保健果品”。

中醫推薦,將桑葚、龍眼兩款補血之品加陳皮配伍補血代茶飲,桂圓10顆,桑葚5克,陳皮3克,用開水沖泡即可飲用。

該款美容茶既補心血、肝血,還健脾養氣,喝起來味道甘甜,氣味芳香,美味又滋補。龍眼,性味甘平,入脾、心,有補心脾、養血安神等功效。《本草綱目》中就曾記載,“食品以荔枝為貴,滋益則龍眼為良。”

這裡的龍眼就是我們平常吃的桂圓,在中國南方,當女性坐月子時,家裡的長輩都會為其準備一些桂圓乾食,用來補血。

補氣最佳搭檔:黃芪

氣虛是氣血不足的另一個表現。面色蒼白、乏力自汗、氣短懶言,這些都是氣虛的症狀。道醫學認為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脾、肺、肝、腎經,是一味健脾補氣的良藥。因此,氣虛的朋友可以服用黃芪來補氣。

據悉,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生活中常見的黃芪有兩種,一種是生黃芪,另一種是炙黃芪。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內傷勞倦、脾虛洩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且黃芪的價格親民,一般藥店都能買到,是我們尋常老百姓健脾補氣的良藥。

中醫推薦黃芪山藥黑豆羹。山藥補脾、黑豆補腎,三者搭配效果更好,配伍為炙黃芪25克,山藥50克,黑豆50克。先將炙黃芪煮水,再用黃芪水將山藥、黑豆燉爛。該羹補肺、健脾、強腎,對陽氣虛弱、氣短神疲等氣虛症狀十分有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補氣的藥物或食物最好在早上空腹食用。正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是陽氣升發的時候,此時補氣順勢而為,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氣血兩虛:一加一大於二

久病、慢性重病、大量失血都會引起氣血兩虛。

中醫認為,四君子湯(白朮、人參、甘草、茯苓)加上補氣首選的黃芪,養血的當歸、龍眼,助眠的遠志、酸棗仁,理氣的木香和調,以及脾胃的生薑、大棗組成的補血古方——歸脾丸,具有益氣健脾、養血安神之功效。

氣色是氣血在人體整個狀態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氣色是否好,可以反映出這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

雖然氣血不足可以通過服用黃芪和桑葚這種具有健脾補氣、滋陰補血功效的藥材來調理。但是,平時積極的鍛鍊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我們擁有一個健康身體必不可少的條件。


參度養生


氣虛血虛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調理:1.食物,雞肉、牛肉以及藥食兩用的人參、黃芪、阿膠等;2.藥物,女性可選擇雞血藤、首烏藤、黃精、熟地、山萸肉、當歸、白芍等,男性可選擇五指毛桃、黨參、太子參、沙參、玉竹,也可選用玉屏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丸等補氣養血的中成藥或方劑進行調養;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


用戶101791202356


氣血兩虧之前是女性比較常見,這是女性生理和生產導致的結果,但是現在男性也很多,這個和現在電腦手機的使用,用眼過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調理氣血兩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找中醫師調理,因為藥物針灸之類的手段,比較快速。

除了藥物調理之外,調整生活習慣也很必要。“動則陽生”,陽氣足可以推動氣血的運行,因此每天保證30分鐘的有氧運動很必要,比如快速跳繩、爬樓梯、走路、騎車等。而且最好選擇清晨、上午運動,不要選擇晚上或者馬路上運動,因為前者是順應天時的白天,利於陽氣生髮。後者是在陽氣收斂的時候,再來激發陽氣,不太適合身體的內部作息規律。

飲食上,可以額外增加大棗、黃芪這類中醫材,具有補氣活血的功效。減少用眼,具有養血的功效。


天一元營養諮詢配餐


如果經檢查確定血紅蛋白達不到正常的範圍。可以說成是血虧,血不足。這樣的情況氣血然也會虛,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

血紅蛋白的數量代表著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但是,不能代表紅細胞。紅細胞的質量與數量的多少,取決於紅細胞生成所需要的物質。

在紅細胞生成的過程中,需要足夠的蛋白質,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的供應。蛋白質和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而葉酸和維生素B12是紅細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質。

此外,紅細胞生成還需要氨基酸,維生素B6,B2,維生素C,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銅,錳,鈷,鋅等。

所以,我們要補血,優先考慮我們的食物鏈帶來的營養物質裡,是不是具備了足夠的我們血細胞生成所需的營養物質。

只有血液總量達到了標準值的前提下。我們人體再提供均衡的,充足的營養物質,在血液循環的作用下,讓身體各器官組織獲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整個身體健康狀況達到最佳狀態。這時候,我們就會有氣充足的感覺!也自然改變了氣血雙虧的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