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去世了,還要發個朋友圈是什麼心理?

汀無浪


你這個問題有點含糊,不好答。

我看到你這問題,想到的是他到底發啥了? 如果僅是一段緬懷親人的文字,藉此抒發一下自已的心情,這也沒什麼。 這隻能說明他是個喜歡將自已的情緒外露個別人看的人,這樣的勇氣還是可嘉的,對於我來說朋友圈從不會將自已內心的想法和情感發出來赤祼祼地讓別人看。但人與人不同,這也沒啥好評說的。

如果發的是一些親人逝世時的現場照,說實話會讓人看了不舒服。這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一件原本沉重的事情真不能在娛樂性的朋友圈裡存在著。如果發了這樣的朋友圈,我心裡就會覺得這人比較冷血,對親人逝世是一種漠然的態度。如果是我的朋友,可能從此都不想和她走得太近。

如果發個訃告式的,這也很正常,怕有些親朋好友沒通知到,讓大家知道下,也能理解。

我就見過幾個人發類似這樣。


我唯一不能理解不贊同的就是,發現場照片的人。


細說往事


讓能假裝不知道的,該的不該出錢的通通都來,利益為主。我爸走的那一年我一年多沒上網,沒看劇,沒心思去看娛樂八卦什麼的。實在心情低落了偶爾聽個歌或出去走走,見了人無論是誰也不想多說話。記得古代為了哀思逝者都為時至少一年還是多久的不參加娛樂活動的,現在的人也不知道怎麼了,雖然不是那個時候了,也該做點什麼表示哀思吧。我周圍朋友也有幾個近幾年父母離世的,沒一個發朋友圈的,都是後來知道或聽旁人說的,感覺這樣才正常吧,常說好事傳千里,壞事那就不要說才對吧。


雲舒88275887


在親人去世時發朋友圈,他究竟是屬於情感的淡漠還是對這個親人沒有什麼感情。

有的人非常地喜歡發朋友圈,希望通過發朋友圈而得到別人的點贊與安慰。但親人去世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在這個悲傷的時刻,他卻選擇發朋友圈。

我不知道發朋友圈的那個人是怎麼想的:他對於死者是一個怎樣的態度,是友善亦或者是充滿惡意;是把死者當作親人,又或者是將其視為陌生人。

但不管他的想法是什麼,我們應該對死者保持著最基本的一個尊敬。

也許他當時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習慣性地使然,單純地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一些事情,但有些事情是發不得的。

請“關注‘’首席哲學”,將你的“關注”領回家。最後歡迎點贊和發表你對問題的看法。


老翁哲學


這個很好理解,通過朋友圈,告訴所有的朋友,我的親人去世了,我現在沉浸在悲痛之中,這段時間,希望你們別來打擾我,所有的應酬一概拒絕,答應你們的事情,暫時也辦不了,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夠諒解自己。

親人去世了 還不忘發朋友圈,這樣的人可以說為,心思縝密,日常做事滴水不漏,也可以說,這樣的人心理素質很好,遇到事情總是不慌不忙,處理問題條理分明。

如果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別說發朋友圈了,到那個時候早就蒙圈了,所以這樣的人可拜為上將,可以統帥千軍萬馬,可為國家之棟樑也。


手機用戶遠山的風


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吧,

第一種,就是對親人的緬懷。對這些人而言,朋友圈更多的是記錄生活,記錄內心的地方,這是一個很特殊,值得銘記的日子,必須記錄下來,以此來緬懷親人,以便在某天重新回來看朋友圈的時候,能夠回憶起當初的點點滴滴。處於這種心態的人們,更多的是已經放下了悲傷,心境更加開闊,心態也更加積極,但可能比較少的人能做到淡然。

另一種情況,也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心理,那就是發洩內心的悲痛,希望會有人來安慰,並給予鼓勵。親人的離去帶來了巨大的悲傷,很多人都很難通過自己化解這種情緒,此時朋友圈就成了發洩的手段之一。而在這種情況下發朋友圈的人,更多的是在汲取同情,渴望朋友的安慰與陪伴。這或許是絕大部分人會有的心態。

所以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在親人離去反而發朋友圈,究其根源還是內心的悲傷,情有可原,假如看到了還是關心一下比較合適。




一個愛講故事的少年


廣而告知,告知親人去世,熟人前往弔唁。這是我想著的比較正式的原因

當然還有不正式的,利用一切機會在網絡博取關注,現在是網絡時代,爆款製作是很多人的追求。

我就見過一個女的,年紀差不多40歲左右,丈夫意外去世,對於整個家庭來說,猶如山崩地裂,烏雲蓋頂。

這女的也是哭的死去活來,眼淚成河,從家哭到山上,在墳前也是哭得直不起身。哭了許久後突然像想起什麼似的,掏出手機遞給隨行的人,“幫我拍個抖音。”

然後接著陷入痛哭之中。


光頭畫排骨


我們要承認,朋友圈真的成為了我們生活日常的一個部分。

只是,每個人對待它們的態度不一樣。

不管你刷不刷,看不看,發不發,每天朋友圈海量的信息,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脈動,和我們一起同生共存。

我們不太能夠理解他人為什麼親人離世還要發朋友圈,只能說,我們還缺乏理解他的能力,我們只是在我自己的系統裡面做評價和分析。

每個人表達悲歡喜樂都有自己的方式,如果沒有什麼違背大的風序良俗,我們接納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接納其他人和我們不一樣,放下標準和評判,我們的內心會多謝平和從容。

築愛心理歡迎你!

築愛諮詢師:朱寶慧


築愛心理


嗯嗯,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前,說實話我還真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第一反應是多親?

我第二反應是推測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你是不是覺得親人去世應該躲在某個角落處理傷痛?

親人去世,對大家來說都是負性社會事件,多少都會有心理衝擊,親密程度就決定了傷痛程度。這個跟發不發朋友圈沒多大關係,這其中如果要有關係,可能跟我們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比如說,有的人情緒內斂,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而有的人大驚失色,情緒體驗豐富。而發朋友圈對於有的人可能真的就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方式。

所以,思來想去,我反而對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感興趣,個人看法,希望沒唐突到親。

還望每一個經歷親人離去的親都能早日走出親人離去的傷痛。


家理佳話


第一,想要表達自己失去親人的心情,是哀傷、悲痛、遺憾?還是別的心情,情緒需要找一個出口,古代的人去世之後親朋好友也會寫詩作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第二,是求關注,他希望他的表達有人看到,並給他關心、支持和溫曖。人是社會屬性的,沒有人可以活在一座孤島上,結婚的時候需要別人的見證,而死亡是一個每個人必須都要面對的終極課題,更加需要別人的支持和關心。


王宏梅


都說了是“朋友圈”了,是朋友就看看,不是就當沒看見,或者拉黑了,有什麼關係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