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3歲還小,有些教育也不懂,是不是大一點再教育比較好?

小妮觀影


我個人觀點是孩子3歲左右可以送到幼兒園,不是說一定要他學習什麼知識。而是說可以讓他學習跟其他小朋友相處,學習該怎麼吃飯,穿衣,怎麼獨立的去玩等等。在家自己帶的話,有的時候各種不放心,不捨得放手。


奔跑的小地鼠


孩子剛3歲還小,有些教育也不懂,是不是大一點再教育比較好?

我的看法是:教育不分年齡,但方法卻要跟年齡掛鉤。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1、孩子的教育從出生起,就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中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還好,不用教,等大些再來。但往往這麼想的家長,孩子的教育卻是滯後的,因為這段所謂的還小不教育的空白期,父母的放任不管,帶來的就是孩子的野蠻生長。等到你想管時,發現已經有很多不良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形成,再來改變就比較麻煩了。

實際上,從孩子出生起,他就在不斷的成長之中,從手腳的運用,到會坐會走會說話,這些過程都是成長的過程。

當然,1歲以前,孩子更多還只是在於發現自己身體,掌握身體運用的過程。等到開始會說話,會走路時,他就會不斷的探索身邊的世界,並且向我們學習溝通和表達了。

這時候的教育,是身體語言,是動作,也是我們的表情。

2、教育懂與不懂,只是說明我們的方法適不適合,對不對路,但不代表就要放棄

比如,我們對一個一二歲的孩子講大道理,他聽得一頭霧水,完全不能理解我們說的是什麼。於是我們放棄了,兩手一攤:教育了沒用,不管了。大些再來。

實際上,你完全可以換另外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言傳身教,用你的行為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過馬路時我們抱著孩子,牽著孩子,看著紅綠燈來判斷要不要過,你這時可以跟孩子說,紅燈停,綠燈行。

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了,原來這個燈亮著,就是不能走。要在原地等侯。

這種,就是你的言傳身教。這也包括了很多習慣,比如飯前要洗手,睡前要刷牙,吃飯不挑食等等。這些習慣,很多都是在向父母模仿的過程中學會的。

3、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隨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式方法的過程

1-2歲時,你用表情、肢體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3-6歲時,你用言傳身教和向我看齊,加上高品質的陪伴與溝通,讓孩子獲得好習慣;

7-12歲時,你開始可以講更多的道理,你告訴孩子學習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會擔當,此時你可以用父母的身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學習習慣與基礎;

13-18歲時,孩子進入青春期,你的說教、道理和陪伴都不可避免的被孩子的同伴、朋友與同學給影響。父母的話作用越來越小,我們需要適應新的角色與責任。

你看,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的教育變得越來越輕。反而三歲以前,培養的是孩子的人格與個性,7歲以前,是孩子的習慣與品格,12歲以前,是孩子的行為、習慣與責任心。

我們,在逐步的放手,而教育,是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我看到太多的家長,小時候不教育,等大了想教育了,卻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因為,你教育的職能,恐怕已經下崗,至少也離退休不遠了。

那麼,你還想著,等大些再教育嗎?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判斷了。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庭爸談育兒


最近,跟學生家長聊天的時候,就說起來,孩子教育問題,有的家長就說現在孩子還小有些教了也不懂,等著上了小學懂事了,再教就行,現在孩子只要開心就好,一般這樣的家庭都會出現兩個現象,一個是“對孩子百依百順”,還有一個就是“被孩子吃的死死的”。

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孩子越小教育,性格塑造越好,尤其到了3歲的時候,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這時候讓他去明白一些事該怎麼做是習慣養成的最好時候“。


有的家長會問我,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我會說:“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家長還會問,在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是:“用愛打造親子好情緒。”

前幾天,有幾個孩子在教室裡玩遊戲,其中有一個孩子比不上其他幾個孩子,於是就自暴自棄,接下來的遊戲就都不參加了;還有一個孩子玩輸了,他就開始搗亂搞破壞,也不想讓大家玩。


這些情況好像是社會的小小的縮影,在遊戲中孩子有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只是他們表達的方式是不對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去幫他們正向引導。家的力量,就是用耐心,用父母的經驗,幫助孩子在逆境中看到他們自己的進步;用樂觀,教育孩子正向思考;用包容,提早訓練孩子的挫折容忍度。


逆境力,才是給孩子一輩子最受用的禮物。

逆境力教養法一 好勝心強,不願妥協的孩子。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先天氣質”加上“後天教養”的產物,所以,每個孩子都要提早啟動情緒教育!


現在的教育都提倡 誇獎式教育,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然我也不否定,這樣對孩子確實有好處,但是,如果沒有方式方法的一味的誇獎,就會造成孩子處處都要贏,因為他是最棒的,他必須是最好的,受不了輸。對於好勝心強的孩子,媽媽該怎麼教呢?


平時可以和孩子多交流,比如:“媽媽覺得你學習很認真,我喜歡你這麼認真主動學習的態度,就算成績沒有得一百分也是沒有關係的!”


從小就要灌輸孩子“過程才是重要的,並非結果”的觀念,這樣培養的孩子就不會怕輸,也會去享受做事情的過程。


逆境力教養法二 遇到新事物,不願意嘗試的孩子

這種孩子只玩自己經常玩的玩具,或者總是要讓家人陪著玩,遇到困難就有情緒。家裡如果有這樣的寶貝父母要怎麼引導呢?


在玩遊戲的時候,我們可以製造氛圍,把孩子帶到他沒有玩過得遊戲裡,或者可以表現出你特別喜歡一個他沒有玩過得玩具,邀請他一起去嘗試,一起去分享快樂。


當孩子在努力的時候,要給予正向的響應,比如微笑和鼓勵。讚美的話語也要和孩子所做的事情一致,比如對孩子說:“我玩的這個玩具太有意思了,我想要跟你分享我最喜歡的這個玩具,我們一起玩吧!”


逆境力教養法三 遇到挫折很容易放棄

這類孩子在做遊戲或者玩玩具的時候,遇到有一點麻煩或者需要耐心才能完成時,就會很不開心,會吵吵的說自己不會,就要大人的幫助,而自己不願意去嘗試。


這時候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的疏導和轉移方式,就變得相當重要。

平時多和孩子說說你自己遇到挫折時的方法,以及如何排解完成挑戰的。


在玩遊戲的時候可以分幾個步驟,分步完成,並讚美孩子的努力,比如:”40張拼圖,我們今天就只將左上方10片拼上怎麼樣?明天再來拼10張“。這樣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幾次完成就很容易,也容易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也會鍛鍊孩子發散思維的技巧。


sunny育兒說


我一直都認同這樣一句話:教育從來不會早,教育永遠不會晚,教育一直在路上。

教育是什麼?廣義的解釋是: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而狹義的解釋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兩者結合我認為教育其實就是教書育人。育人在先,教書在後。

魯迅先生說:"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女士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其實從寶寶出生開始,我們就一直不停在“教育”孩子。比如教導寶寶翻身、爬行、走路、說話都可以屬於教育的範疇。聶聖哲先生就提出這樣一個理論: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佔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勞動教育,兩件事情,做家務,學吃苦,先從養活教育開始。

所以,被教育和年齡無關、和地點無關、更加和時間無關。0-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孩子塑造良好性格的最佳時期,所以不能把孩子小、教育聽不懂作為不教育孩子的理由,我們可以慢慢的、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動作、方法去教導孩子,過程一定要慢,家長要去適應孩子的節奏,不能讓孩子適應家長的節奏。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大家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可以發表評論,也可以關注我私聊相關的內容哦。
我是糖小果媽媽,我在糖小果成長日誌和各位寶爸寶媽們共同探討孩子們成長的點點滴滴。

糖小果成長日誌


3歲定80,無論那一個階段,都要教,只是選擇的方法方式不一樣而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8f80006526c057ba616\

酷小嘟


要做選擇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ccadd2dcc405470bbc538a337e0a800e\

明珠大鵬


從小開始就要潛移默化的進行教育了,3-6歲是最關鍵的時期,不是等到大了再教育,孩子的認知從3歲就都已經形成了


國際教育升學規劃


3歲看老,從小就要教育好


用戶4647791924994


不對,孩子還是應該從小教育為好。

比如音樂就應該從胎教開始


經典音視欣賞


三歲已經到了耳濡目染的年齡,言傳身教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