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紅蛋白6.5%算高嗎?

畢老爺290


我是一名內科醫生,從事內科工作及健康教育工作多年,我將用我所學專業知識,盡我所能為朋友們解惑答疑!

相信很多糖尿病朋友在醫院檢查的時候,都聽到過或者是見到過一項檢查,叫做“糖化血紅蛋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這個神奇的檢查。

首先何為糖化血紅蛋白有什麼意義 簡單來說就是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與血清中的糖類相結合的產物,由於紅細胞在我們血液中的壽命約為120天,所以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應患者近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在國外比如美國就用糖化血紅蛋白來診斷糖尿病,當超過6.5%時,就診斷糖尿病。我國因為各個醫療機構標準不統一加之缺乏糖化血紅蛋白正常人群的資料,所以目前還沒有把它納入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中,通常用來檢測控制糖尿病病人近期病情的監測指標。




其次,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及控制目標?其正常人正常值為“4~6%”。對於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值 :1.新診斷且年輕無明顯併發症及伴發疾病的、降糖治療無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無須降糖藥物干預者、糖尿病合併妊娠、妊娠期發現的糖尿病的,通常糖化血紅蛋白要求控制在<6.0%。2.年齡<65歲,沒有糖尿病併發症和嚴重伴發疾病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準備計劃妊娠的,要求控制<6.5%。3.糖尿病患病超過15年的患者和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計劃妊娠得病人通病要求控制在<7%。4.已有心血管疾病者或心血管病極高危患者通常要求≤7.5%,定期複查,密切檢測其併發症情況。5.年齡≥65歲,有嚴重併發症且不可控制,預期生存期5~15年,控制<8%即刻,無需過高要求。6. 年齡≥65歲患者,有嚴重併發症或腫瘤的惡性病的,預期生存期<5年的、低血糖高危人群、執行治療方案困難者,如精神或智力或視力障礙:醫療等條件太差<9%即可,無需過高要求。






總結,糖化血紅蛋白6.5對於正常人來說,已經是超過正常值了,需要進一步檢測其血糖情況,必要時可口服沙格列汀等藥物控制。以上就是糖化血紅蛋白的講解,朋友能看懂了嗎?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發表意見!如果覺得寫的不錯,請點贊、關注,有什麼醫學及健康問題都可以諮詢我!

我是醫者語錄,一名內科醫生,我將用我所學專業知識,盡我所能為朋友們解惑答疑!

醫者語錄


血液中葡萄糖和血紅蛋白上的纈氨酸殘基以共價鍵結合形成的的穩定化合物是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臨床上可根據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判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也可以根據糖化血紅蛋白的結果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


對於疑似糖尿病患者要確診是否糖尿病,目前更準確的方法是監測血糖水平、做糖耐量試驗,根據患者症狀體徵確診。一些指南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所以說如果糖化血紅蛋白是6.5%,那麼就是糖尿病的臨界值,如果還沒有糖尿病症狀,就應該積極進行干預,防止或延緩糖尿病的發生。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就應該控制血糖,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如圖所示,糖化血紅蛋白與平均血糖關係:


研究表明,糖化血紅蛋白的降低與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的關係,糖化血紅蛋白越高,糖尿病併發症風險也就越高。

對於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儘可能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於6.5%,對於糖尿病病情較嚴重,如果患者年齡大,有低血糖史、而且病程較長的患者來說,可以適當放寬,建議控制在7%之內。如圖所示,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併發症危險性關係圖,從圖中可知,糖化血紅蛋白越高,併發症風險就會成倍增加。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要控制好血糖,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如果血糖能夠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可以說糖尿病患者其生活質量與健康人群相差無幾,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飲食上注意,藥物使用要合理、這樣才可以控制好血糖。


無名藥師


我是小眼睛醫生

專注於心腦血管疾病

致力於公眾健康

熱愛於健身的心內科醫生,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擊左上角,查看更多關於心腦疾病的知識


今天,小眼睛醫生為你講解一下糖化血紅蛋白的那些事情。

糖化血紅蛋白主要是人體內的血紅蛋白和血糖發生不可逆的結合。糖化血紅蛋白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能夠在人體內保存120天左右,所以,在床工作中,糖化血紅蛋白的測試主要反應人體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血糖值越高,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就越高,所以,糖化血紅蛋白蛋白可以反應血糖的高低。

糖化血紅蛋白主要是逐漸形成的。所以,短暫的血糖升高並不會立馬導致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

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是什麼呢。

一部分指南認為,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到7.0%就可以接受,但是,另一部分指南對於血糖的控制就更加嚴格了,要求血糖控制到6.5%。

糖化血紅蛋白在4%-6%之間,就認為血糖控制比較正常。

糖化血紅蛋白在6%-7%之間,就認為血糖控制比較理想。


我是小眼睛醫生

覺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覆告訴我

覺得我的回答有道理,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