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風櫃是怎樣吹乾淨稻穀的?

傳道子


摘要:在農村使用“風櫃”來對稻穀進行分類清理,對於你“風櫃”只是代表某地的叫法,實際生活中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如“風車”“扇車”等不同的稱呼。但說的是同一種產品,對於這個風車也是隻是適合少量的穀物出處,它主要是把顆粒不飽滿的與飽滿的顆粒分開。可以是這個設備在以前也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

▲ 新式風車

風車的基本工作原理

在農村中使用風車進行穀物的分類,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勻速的風力把不飽滿的穀子和飽滿的穀子進行分離,不飽滿的穀物相對比飽滿的穀子輕,在一定風速的風力情況。比較輕的穀子會被風吹走,飽滿的穀物就會垂直落下。這樣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穀物分類的左右,在風車內部的設計構造的原因,不飽滿的穀物與飽滿的穀物會在不同的出口流出。這個是隻是我文字的描述,沒有見過這樣設備的,對於我的描述肯定是不太理解的。

▲分離的雜質

我家自行設計的風車

關於風車的實際工作情況,今年剛好在收稻穀的時候遇到它。它也是在進行這個它一年之中最有意義的時刻,不然它也會被一直放在倉庫中閒置著。它的本身的結構也非常簡單,不過最早的風車是木製的,大概是在生產隊時期的產物。如今這樣的產品已經沒有人生產了,在我的這個視頻中的風車,也根據以前木製風車仿造的。在我發的視頻中的風車,上採用鐵片與鋼管的結合製作的。

▲傳動鏈條系統

我家風車的動力系統升級了

我介紹的這個風車的工作效率比較以前木製的風車的工作效率高了。採用的鏈式傳動,原理是根據自行車的傳動系統,自行車就是採用大輪帶動小輪,可以是風車內部的風葉的轉速更快。這樣在人在操作的時候就會更省力,足夠穩定的風力,可以把穀物分類的效果更好。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1080, "file_sign": "4ed2eb4a9823d4c7d88f610bdcdc558f\

起點農業


老家以前也是用風櫃這個操作,小時候力氣不大個不夠高就兩個人站凳子上抬稻穀往車斗裡倒、然後打開擋板,使勁搖手把轉動、分箱出風吹走輕的幹葉,出口用簍框接住稻穀,現在基本不種田了,都外出務工了,小孩都隨著大人在外面讀書了,這種文化遺產都快失傳了


優爾美


在農村收割水稻時會有許多葉子和雜草混在一起。怎樣將它們分離開來呢?最早人們是等起風時將糧食拋向空中利用風速帶走雜物,這種方式又叫揚場。揚場只有起風時才能進行且風速不能人為控制,揚場結果不為理想!揚場啟發了智慧的勞動人民,他們通過專研發明瞭風櫃(有些地方又叫風簸箕)。

風櫃大都採用木製結構:由鬥箱,風箱、葉片、轉軸、搖把、漏片、漏片銷、風道、出物口、出風口、支撐腿、抬把組成。

鬥箱位於風櫃最頂端,其作用是盛裝糧食;鬥箱下部為風箱,其作用是為起風提供空間和通道;在鬥箱和風箱之間開了一小長方形口,根據口子長寬裝了漏片,漏片兩頭為圓形,一頭固定在風櫃壁上的圓孔中,一頭穿過風櫃放在外壁的漏片銷上,漏片銷可前後滑動調節漏片漏口大小,二者其作用是防止糧食自由漏落和調節糧食出斗量;葉片裝在轉軸上安裝在風箱內,轉軸固定在風箱壁上的軸承中(軸承為鐵製),一頭穿過軸承與z型搖把相連,其作用為風源和調節風速;風道位於風箱順時針方向,在風道下方設制了一前一後的斜型出物槽道口,分別位於風道兩側,出物口固定在支撐腿的橫拉桿上,搖把側為精糧出口,另一側為亞殼(不飽滿)出口;出風口在風道的最末端,一是出風,二是糧食作物的葉片和雜草的出口;支撐腿位於風櫃最下端,共四根,裝在兩個抬把橫樑上,位於風櫃前後端的兩側,其作用是承擔風櫃和糧食的重量;抬把梁位於風箱中下側外壁部和風道底側邊部共兩根,抬把梁兩頭分別超出風箱和風道約一尺五到兩尺作為抬把,方便隨時抬起移動。

風櫃的操作流程如下:

將風櫃移到堆水稻處,先利用漏片銷關上漏片,將水稻裝入鬥箱內,在出物口下方分別放兩個籮筐,一隻手順時針轉動搖把,一隻手滑動漏片銷開啟鬥箱漏口,搖把轉動由葉片帶動空氣流動形成風,風由風箱通過風道流出,水稻通過鬥箱漏口下落在風速的作用下,重量相差較大的分別落到不同出物槽中,再通過出物口進入籮筐,葉片和雜草則隨風一起經過風道、出風口被吹到風櫃外。在操作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兩籮筐情況,亞殼與精糧是否完全分開;亞殼與葉片是否完分開;精糧是否進入到亞殼裡;亞殼裡是否有雜葉,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漏片口大小和搖把轉速,使二者完美結合達到精糧、亞殼、雜葉完全分離的理想效果!



丁丁貓打轉轉


在農村現在有兩種種稻谷的形式,一種是承包戶,他們承包了很多田,然後稻穀收上來,直接賣給收糧食的商家,收糧食的商家,他們有烘乾設備,和稻穀雜質分離設備,這些設備現在基本上都是全自動的,烘乾和雜質分離,一天能烘乾幾十噸,甚至上百噸非常實用,方便,但是這套設備也是很貴,普通的農戶,是沒有這個經濟條件,買這套設備的。

第二種農戶自家,種植的田畝稻穀很少,基本上都是自家的口糧,多餘的部分基本上也是賣掉一點,賣的糧食基本上也就幾千斤,他們不可能有這麼多錢投資烘乾設備和雜質分離設備。

農戶自家種的糧食,基本上是靠太陽曬乾,雜質分離基本上全是人工,有時候等有風的天氣,用工具把稻穀撒到天上,讓風把稻穀和雜質分離,如果遇到沒有風的天氣,他們只能用風車把雜質分離,現在也有很多農戶之家買電動大風扇,這樣也可以把稻穀和雜質分離。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新農村伍哥


風櫃是過去農民用過的農具、器具中最精緻最複雜的農用器具。它由風箱、搖手、車斗、漏糧鬥、出風口等部件組成。有的地方不叫風櫃而叫風櫃。

  說它是車,身子底下沒有一個車輪子,倒有四條腿,像壯實的一頭牛,四平八穩地立在農家裡。因為它是用輪軸轉動生風扇去穀物秕子糠皮的器具,所以叫風櫃。風櫃是一種類似分離器的農具,其作用就像北方的揚場。其構造構思巧妙,甚至可以說是充滿詩意的農具。發明何時現在無據可考。 

  風櫃由四根堅實的豎柱中間上下生有六根橫檔,把風箱和車斗等主要構件擱住。右邊做一個直徑約二尺的圓形風箱。風箱裡安裝上六個風葉的葉輪。葉輪生在風箱和連接兩頭的中心軸中,中心軸中間通出一個搖手。搖手一搖中心軸帶動葉輪旋轉,葉輪的旋轉宛如電風扇一樣扇出風來,風向左側那幽深的出風口呼呼吹出,時而徐徐輕拂,時而迅猛撲來。

  出風口的過道上擱著一個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的車斗,無蓋無底。車斗很大,約能容納一籮穀物。車斗底部的出口是狹長的,由一塊長一尺寬三寸的長方形木板托住。這是車斗的活動底板。底板恰如車斗的喉舌,用一根橫檔通出車架外,套上一根一尺多長的用竹片或木條做的擱條。擱條是用來控制啟閉開合車斗活動底板的。車架子左側豎柱上裝有鋸齒形的擱檔。如把擱條擱在最高檔,那車斗底板就緊緊關閉,不使車斗內的穀物漏下。如果把擱條向下放三四檔,那車斗底板就向下傾斜開口一兩寸,穀物高屋建瓴從開口處嘩嘩往下滾落。此時“兵分兩路”,一路是黃燦燦的飽滿壯實的穀物漏到下面的籮筐裡;另一路是乾癟輕飄的穀物或糠皮、草屑則被風吹出出風口。這是一種挑選穀物揚場的過程。擱條越往下擱,底板的口開得越大,糧食穀物向下滾落漏得越快。

  農民在車穀物時,要兩手緊密配合一致,左右手的動作要協調,即右手要先搖動風櫃搖手,讓風先扇出來,然後左手把擱條放下幾檔,讓穀物從車斗底板開口處滾落下來。這時風即穿過紛紛漏下的穀物,把秕穀、糠皮和草屑雜碎從出風口飄出,像天女散花一樣落在附近。有的農戶在車碾軋過的稻穀時,準備好一隻麻袋或大塑料袋罩住出風口,把飄出的糠皮接住,不用打掃收集糠皮了。飽滿的穀粒、米粒比較重,則從漏斗口垂直滾下,落到接在漏斗口的籮筐裡。

  如果一籮穀物車好,立即把擱條擱到最高檔,關閉了車斗的活動底板,然後把未車的穀物倒進車斗再車。如此循環往復,一天可車很多穀物。

 

  風櫃車穀物看似簡單,其實也有一定技巧。這就要掌握搖手搖動的快慢和擱條的上下檔的恰當擱置。倘若搖手搖得太快太猛,風力過猛,會把飽滿的穀粒米粒扇出去,那就浪費了糧食;如若搖得太慢,風力微弱,秕穀和糠皮等就扇不乾淨。因此,掌握搖動搖手要適度均勻。

  現在軋米都由電動軋米機代替,數分鐘內糠和米兩分清,極為方便。風櫃也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品,讓後人參觀紀念。


新鮮水果最好吃


揚穀機:又稱風谷車、風車、風櫃、扇車、颺車、揚車、揚扇、揚穀器。一種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 質、癟粒、秸杆屑等的木製傳統農具。其基本構造是:頂部有個梯形的入料倉,下面有一個漏斗是出大米的, 側面有一個小漏斗是出細米、癟粒的,尾部是出穀殼的;木製的圓形“大肚子”藏有一葉輪,有鐵做的搖柄, 手搖轉動風葉以風揚穀物,轉動速度快產生的風也大,反之亦然。


佬歲仔


我們家鄉話叫風車,小時候到現在還一直用的,收好的稻穀,用風櫃車下穀子比較結實,可以放久點不長蟲的。風櫃很好用的,很簡單的,一看就會用的了,就是手法要把握好,不要一下重一下輕的,農村人都會用的,在農村必不能少的傢俱!




客家大玲姐


本人是農村長大從小生活在農村,農忙時候經常看到爺爺奶奶用把稻穀放風櫃上篩選一遍稻穀,風櫃上面那個三角盆漏斗上面拴上栓子,把漏斗盆放滿稻穀後。把風櫃栓子調到你要漏谷的勻稱度。用手把那個風櫃谷的風葉把它搖起來。隨著搖晃風的吹度風大小,他就把那個空殼沒有稻穀的和毛草吹出風口去。好的稻穀比較重它就會流到大籮筐裡面去。這樣子就把它區分開來,好的稻穀與不好的稻穀。道理很簡單就利用風把沒稻子穀物吹走。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cf000619956496f5a2\

異鄉人小勇


多年前農家用風車吹揚稻穀的場景還記得嗎?昨天我在倉庫裡看到兩臺這樣的風車的時候,覺得可以和大家回憶一下南方農家打稻穀的一些事。

風車,是人類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產物,是將風力轉化為動力,通過一定的構件傳遞到一些設備讓人們達到需要的目的。世界上使用風車的歷史悠久,至少有3000年的傳承了,據說是古希臘人的發明創造;而荷蘭是世界上利用風車最廣泛和出名的國家,到了現代,荷蘭到處可以看見規模龐大的風車。他們用來碾磨、抽水,到了現代也有用來發電的。

題中所述的風櫃當屬風車的一種,在我國古代江南一代出現,再向全國推廣開來。

在江南的這種用於吹揚稻穀的風車是一種木製機器。高1.5米左右,上面是稻穀入口,呈四方漏斗形,上寬下窄,漏斗斜下方是個風葉室,一根橫軸架在風葉室中間,橫軸上安裝了四頁風葉,風葉室密閉成了圓弧形。在漏斗下方,風葉的吹風口就可以正對著從漏斗裡墜下的稻穀吹揚。根據重力學原理,稻穀籽實的重量重,可以往下掉,下面安裝了一個出谷通道;而稍輕點的,就會稍遠離出谷通道墜下,進入另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專門出那種沒有籽實、空殼點的稻穀;更輕的碎草和完全的空殼,就會被從出風口一塊吹出。

人們就是這樣達到了稻穀的分級和淨谷處理的。在這樣的風車漏斗處裝了一個刀口,按機械的講法可以理解為檔位,通過開閉漏斗的大小來控制下谷的量,下得少,同樣的風吹向少量的谷,那作用就明顯,稻穀選出的籽實谷就更徹底;另外,吹揚稻穀的風車一般是靠人力的動力,在風葉橫軸延伸到風葉室外面,有一根把手,像拖拉機搖手一樣的東西,人們就握著它不停地搖動,將動力傳遞到風葉轉動產生風,和人扇扇子的原理一樣。人搖得快,風就大,吹得稻穀飄,對抗重力的力量就大,選出的稻穀籽實度就高。

在機械化水平很低的年代,南方收割稻穀都是靠用手工扮禾來取谷,或者用專門的扮桶,也可以叫打稻機的來脫粒,這樣收穫的稻穀淨度很低,摻雜了大量的草屑、泥灰和空殼谷。國家糧庫入庫以及機器打米都對稻穀淨度有要求,這樣,在沒有收割機的年代,用風車來解決稻穀淨度的問題就是普遍的。

昨天開開倉庫看到兩臺這樣的風車時,真的是久違了!至少封存十多年,它的時代已經完全過去。但是,它的許多故事仍然活在很多人心裡。我們是少年時代接觸的它們,那個時候,沒有把它當成工具,更願意把它當成一件大玩具。

那時風車在大人那裡是個寶,一是也算得上以前比較精密的機械設備了;二是在那個年代這也算一臺造價不菲的傢什,在農村不是誰家都有的,除了生產隊公家有之外,農戶私人家只有殷實人家才打造得上。所以,普通農家用到風車還只能借,一個生產隊可能也就那麼一臺,收割稻穀相對集中,就排著隊用。而我們小孩們這個時候都願意幫大人的忙,最願乾的活就是搖風車!大人們照看得緊,平時根本近不了身,而這個時候,大人因為缺乏幫手,又要上谷,又要挑谷等等,分身乏術,搖風車並不用多大力氣,於是讓小孩搖是最佳選擇。

問題是,小孩並沒把這搖風車當工作,而是玩具,在大人教我們搖之後,最開始也勻勻地搖,根本不費力。過了一陣,我們就會使出渾身力氣,將把手做死的搖,帶動風葉飛快的轉,這時的大風把稻穀吹得更遠,失去了分級的效果,籽實的稻穀不是被吹到了“二卡子”堆裡,就是被和草屑等一起吹出風車。大人有時在另一邊上谷,這時就慌了手腳,一邊大喝怒罵,一邊跑過來關“刀口”!我們不可能等大人跑過來逮上我們暴打一頓,撒開腳丫子就逃跑了。而大人跑過來關“刀口”的期間,風葉沒了人用勁搖,立馬就停了,從漏斗下來的稻穀直接往下洩,部分就直接進了風葉室,要不就仍然都混在一起鑽出了風車,把原先吹淨的谷也混了。讓大人不僅前功盡棄,還要掏風葉室的谷,反而耽誤他們很多工夫,這是我們這些孩童典型的“幫倒忙”例子!

看到這樣的風車的時候,真是五味雜陳啊,它是以前農民的好幫手,也是曾經孩子們快樂的“大玩具”,更鏈接了以前農村很多讓人回味的故事!

歡迎您評論區留下您的故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收藏和轉發,更多內容請關注“原生態鄉村”!


原生態鄉村


呵呵,這個問題道理都懂,就是不太好準確描述啊,我試試回答看看。

風櫃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分腔、儲物漏洞,以及三個出料口。風腔通過扇葉的轉動形成橫向運動的人造風,儲物漏斗在最上面,穀物及灰塵通過重力向下落的時候會通過人造風,穀物與穀殼表面積差不多(迎風面積),因此橫向運動的風可以給予穀物和穀殼差不多相同的摩擦力。

摩擦力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越小的物體加速度越大,運動得越快,所以離風腔最近的出料口是穀子等密度較大的東西,第二個出料口出不飽滿的穀子,最遠的出料口就是穀殼和灰塵。

所以分離出來的穀子能大體乾淨,至於蝸牛,石子這些密度也比較大的雜物就需要其他辦法來分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