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风柜是怎样吹干净稻谷的?

传道子


摘要:在农村使用“风柜”来对稻谷进行分类清理,对于你“风柜”只是代表某地的叫法,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风车”“扇车”等不同的称呼。但说的是同一种产品,对于这个风车也是只是适合少量的谷物出处,它主要是把颗粒不饱满的与饱满的颗粒分开。可以是这个设备在以前也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

▲ 新式风车

风车的基本工作原理

在农村中使用风车进行谷物的分类,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匀速的风力把不饱满的谷子和饱满的谷子进行分离,不饱满的谷物相对比饱满的谷子轻,在一定风速的风力情况。比较轻的谷子会被风吹走,饱满的谷物就会垂直落下。这样就可以起到一定的谷物分类的左右,在风车内部的设计构造的原因,不饱满的谷物与饱满的谷物会在不同的出口流出。这个是只是我文字的描述,没有见过这样设备的,对于我的描述肯定是不太理解的。

▲分离的杂质

我家自行设计的风车

关于风车的实际工作情况,今年刚好在收稻谷的时候遇到它。它也是在进行这个它一年之中最有意义的时刻,不然它也会被一直放在仓库中闲置着。它的本身的结构也非常简单,不过最早的风车是木制的,大概是在生产队时期的产物。如今这样的产品已经没有人生产了,在我的这个视频中的风车,也根据以前木制风车仿造的。在我发的视频中的风车,上采用铁片与钢管的结合制作的。

▲传动链条系统

我家风车的动力系统升级了

我介绍的这个风车的工作效率比较以前木制的风车的工作效率高了。采用的链式传动,原理是根据自行车的传动系统,自行车就是采用大轮带动小轮,可以是风车内部的风叶的转速更快。这样在人在操作的时候就会更省力,足够稳定的风力,可以把谷物分类的效果更好。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1080, "file_sign": "4ed2eb4a9823d4c7d88f610bdcdc558f\

起点农业


老家以前也是用风柜这个操作,小时候力气不大个不够高就两个人站凳子上抬稻谷往车斗里倒、然后打开挡板,使劲摇手把转动、分箱出风吹走轻的干叶,出口用篓框接住稻谷,现在基本不种田了,都外出务工了,小孩都随着大人在外面读书了,这种文化遗产都快失传了


优尔美


在农村收割水稻时会有许多叶子和杂草混在一起。怎样将它们分离开来呢?最早人们是等起风时将粮食抛向空中利用风速带走杂物,这种方式又叫扬场。扬场只有起风时才能进行且风速不能人为控制,扬场结果不为理想!扬场启发了智慧的劳动人民,他们通过专研发明了风柜(有些地方又叫风簸箕)。

风柜大都采用木制结构:由斗箱,风箱、叶片、转轴、摇把、漏片、漏片销、风道、出物口、出风口、支撑腿、抬把组成。

斗箱位于风柜最顶端,其作用是盛装粮食;斗箱下部为风箱,其作用是为起风提供空间和通道;在斗箱和风箱之间开了一小长方形口,根据口子长宽装了漏片,漏片两头为圆形,一头固定在风柜壁上的圆孔中,一头穿过风柜放在外壁的漏片销上,漏片销可前后滑动调节漏片漏口大小,二者其作用是防止粮食自由漏落和调节粮食出斗量;叶片装在转轴上安装在风箱内,转轴固定在风箱壁上的轴承中(轴承为铁制),一头穿过轴承与z型摇把相连,其作用为风源和调节风速;风道位于风箱顺时针方向,在风道下方设制了一前一后的斜型出物槽道口,分别位于风道两侧,出物口固定在支撑腿的横拉杆上,摇把侧为精粮出口,另一侧为亚壳(不饱满)出口;出风口在风道的最末端,一是出风,二是粮食作物的叶片和杂草的出口;支撑腿位于风柜最下端,共四根,装在两个抬把横梁上,位于风柜前后端的两侧,其作用是承担风柜和粮食的重量;抬把梁位于风箱中下侧外壁部和风道底侧边部共两根,抬把梁两头分别超出风箱和风道约一尺五到两尺作为抬把,方便随时抬起移动。

风柜的操作流程如下:

将风柜移到堆水稻处,先利用漏片销关上漏片,将水稻装入斗箱内,在出物口下方分别放两个箩筐,一只手顺时针转动摇把,一只手滑动漏片销开启斗箱漏口,摇把转动由叶片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风由风箱通过风道流出,水稻通过斗箱漏口下落在风速的作用下,重量相差较大的分别落到不同出物槽中,再通过出物口进入箩筐,叶片和杂草则随风一起经过风道、出风口被吹到风柜外。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两箩筐情况,亚壳与精粮是否完全分开;亚壳与叶片是否完分开;精粮是否进入到亚壳里;亚壳里是否有杂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漏片口大小和摇把转速,使二者完美结合达到精粮、亚壳、杂叶完全分离的理想效果!



丁丁猫打转转


在农村现在有两种种稻谷的形式,一种是承包户,他们承包了很多田,然后稻谷收上来,直接卖给收粮食的商家,收粮食的商家,他们有烘干设备,和稻谷杂质分离设备,这些设备现在基本上都是全自动的,烘干和杂质分离,一天能烘干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非常实用,方便,但是这套设备也是很贵,普通的农户,是没有这个经济条件,买这套设备的。

第二种农户自家,种植的田亩稻谷很少,基本上都是自家的口粮,多余的部分基本上也是卖掉一点,卖的粮食基本上也就几千斤,他们不可能有这么多钱投资烘干设备和杂质分离设备。

农户自家种的粮食,基本上是靠太阳晒干,杂质分离基本上全是人工,有时候等有风的天气,用工具把稻谷撒到天上,让风把稻谷和杂质分离,如果遇到没有风的天气,他们只能用风车把杂质分离,现在也有很多农户之家买电动大风扇,这样也可以把稻谷和杂质分离。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新农村伍哥


风柜是过去农民用过的农具、器具中最精致最复杂的农用器具。它由风箱、摇手、车斗、漏粮斗、出风口等部件组成。有的地方不叫风柜而叫风柜。

  说它是车,身子底下没有一个车轮子,倒有四条腿,像壮实的一头牛,四平八稳地立在农家里。因为它是用轮轴转动生风扇去谷物秕子糠皮的器具,所以叫风柜。风柜是一种类似分离器的农具,其作用就像北方的扬场。其构造构思巧妙,甚至可以说是充满诗意的农具。发明何时现在无据可考。 

  风柜由四根坚实的竖柱中间上下生有六根横档,把风箱和车斗等主要构件搁住。右边做一个直径约二尺的圆形风箱。风箱里安装上六个风叶的叶轮。叶轮生在风箱和连接两头的中心轴中,中心轴中间通出一个摇手。摇手一摇中心轴带动叶轮旋转,叶轮的旋转宛如电风扇一样扇出风来,风向左侧那幽深的出风口呼呼吹出,时而徐徐轻拂,时而迅猛扑来。

  出风口的过道上搁着一个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的车斗,无盖无底。车斗很大,约能容纳一箩谷物。车斗底部的出口是狭长的,由一块长一尺宽三寸的长方形木板托住。这是车斗的活动底板。底板恰如车斗的喉舌,用一根横档通出车架外,套上一根一尺多长的用竹片或木条做的搁条。搁条是用来控制启闭开合车斗活动底板的。车架子左侧竖柱上装有锯齿形的搁档。如把搁条搁在最高档,那车斗底板就紧紧关闭,不使车斗内的谷物漏下。如果把搁条向下放三四档,那车斗底板就向下倾斜开口一两寸,谷物高屋建瓴从开口处哗哗往下滚落。此时“兵分两路”,一路是黄灿灿的饱满壮实的谷物漏到下面的箩筐里;另一路是干瘪轻飘的谷物或糠皮、草屑则被风吹出出风口。这是一种挑选谷物扬场的过程。搁条越往下搁,底板的口开得越大,粮食谷物向下滚落漏得越快。

  农民在车谷物时,要两手紧密配合一致,左右手的动作要协调,即右手要先摇动风柜摇手,让风先扇出来,然后左手把搁条放下几档,让谷物从车斗底板开口处滚落下来。这时风即穿过纷纷漏下的谷物,把秕谷、糠皮和草屑杂碎从出风口飘出,像天女散花一样落在附近。有的农户在车碾轧过的稻谷时,准备好一只麻袋或大塑料袋罩住出风口,把飘出的糠皮接住,不用打扫收集糠皮了。饱满的谷粒、米粒比较重,则从漏斗口垂直滚下,落到接在漏斗口的箩筐里。

  如果一箩谷物车好,立即把搁条搁到最高档,关闭了车斗的活动底板,然后把未车的谷物倒进车斗再车。如此循环往复,一天可车很多谷物。

 

  风柜车谷物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定技巧。这就要掌握摇手摇动的快慢和搁条的上下档的恰当搁置。倘若摇手摇得太快太猛,风力过猛,会把饱满的谷粒米粒扇出去,那就浪费了粮食;如若摇得太慢,风力微弱,秕谷和糠皮等就扇不干净。因此,掌握摇动摇手要适度均匀。

  现在轧米都由电动轧米机代替,数分钟内糠和米两分清,极为方便。风柜也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让后人参观纪念。


新鲜水果最好吃


扬谷机:又称风谷车、风车、风柜、扇车、飏车、扬车、扬扇、扬谷器。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 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其基本构造是: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大米的, 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瘪粒的,尾部是出谷壳的;木制的圆形“大肚子”藏有一叶轮,有铁做的摇柄, 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快产生的风也大,反之亦然。


佬岁仔


我们家乡话叫风车,小时候到现在还一直用的,收好的稻谷,用风柜车下谷子比较结实,可以放久点不长虫的。风柜很好用的,很简单的,一看就会用的了,就是手法要把握好,不要一下重一下轻的,农村人都会用的,在农村必不能少的家具!




客家大玲姐


本人是农村长大从小生活在农村,农忙时候经常看到爷爷奶奶用把稻谷放风柜上筛选一遍稻谷,风柜上面那个三角盆漏斗上面拴上栓子,把漏斗盆放满稻谷后。把风柜栓子调到你要漏谷的匀称度。用手把那个风柜谷的风叶把它摇起来。随着摇晃风的吹度风大小,他就把那个空壳没有稻谷的和毛草吹出风口去。好的稻谷比较重它就会流到大箩筐里面去。这样子就把它区分开来,好的稻谷与不好的稻谷。道理很简单就利用风把没稻子谷物吹走。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cf000619956496f5a2\

异乡人小勇


多年前农家用风车吹扬稻谷的场景还记得吗?昨天我在仓库里看到两台这样的风车的时候,觉得可以和大家回忆一下南方农家打稻谷的一些事。

风车,是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产物,是将风力转化为动力,通过一定的构件传递到一些设备让人们达到需要的目的。世界上使用风车的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年的传承了,据说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创造;而荷兰是世界上利用风车最广泛和出名的国家,到了现代,荷兰到处可以看见规模庞大的风车。他们用来碾磨、抽水,到了现代也有用来发电的。

题中所述的风柜当属风车的一种,在我国古代江南一代出现,再向全国推广开来。

在江南的这种用于吹扬稻谷的风车是一种木制机器。高1.5米左右,上面是稻谷入口,呈四方漏斗形,上宽下窄,漏斗斜下方是个风叶室,一根横轴架在风叶室中间,横轴上安装了四页风叶,风叶室密闭成了圆弧形。在漏斗下方,风叶的吹风口就可以正对着从漏斗里坠下的稻谷吹扬。根据重力学原理,稻谷籽实的重量重,可以往下掉,下面安装了一个出谷通道;而稍轻点的,就会稍远离出谷通道坠下,进入另一个通道,这个通道专门出那种没有籽实、空壳点的稻谷;更轻的碎草和完全的空壳,就会被从出风口一块吹出。

人们就是这样达到了稻谷的分级和净谷处理的。在这样的风车漏斗处装了一个刀口,按机械的讲法可以理解为档位,通过开闭漏斗的大小来控制下谷的量,下得少,同样的风吹向少量的谷,那作用就明显,稻谷选出的籽实谷就更彻底;另外,吹扬稻谷的风车一般是靠人力的动力,在风叶横轴延伸到风叶室外面,有一根把手,像拖拉机摇手一样的东西,人们就握着它不停地摇动,将动力传递到风叶转动产生风,和人扇扇子的原理一样。人摇得快,风就大,吹得稻谷飘,对抗重力的力量就大,选出的稻谷籽实度就高。

在机械化水平很低的年代,南方收割稻谷都是靠用手工扮禾来取谷,或者用专门的扮桶,也可以叫打稻机的来脱粒,这样收获的稻谷净度很低,掺杂了大量的草屑、泥灰和空壳谷。国家粮库入库以及机器打米都对稻谷净度有要求,这样,在没有收割机的年代,用风车来解决稻谷净度的问题就是普遍的。

昨天开开仓库看到两台这样的风车时,真的是久违了!至少封存十多年,它的时代已经完全过去。但是,它的许多故事仍然活在很多人心里。我们是少年时代接触的它们,那个时候,没有把它当成工具,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件大玩具。

那时风车在大人那里是个宝,一是也算得上以前比较精密的机械设备了;二是在那个年代这也算一台造价不菲的家什,在农村不是谁家都有的,除了生产队公家有之外,农户私人家只有殷实人家才打造得上。所以,普通农家用到风车还只能借,一个生产队可能也就那么一台,收割稻谷相对集中,就排着队用。而我们小孩们这个时候都愿意帮大人的忙,最愿干的活就是摇风车!大人们照看得紧,平时根本近不了身,而这个时候,大人因为缺乏帮手,又要上谷,又要挑谷等等,分身乏术,摇风车并不用多大力气,于是让小孩摇是最佳选择。

问题是,小孩并没把这摇风车当工作,而是玩具,在大人教我们摇之后,最开始也匀匀地摇,根本不费力。过了一阵,我们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将把手做死的摇,带动风叶飞快的转,这时的大风把稻谷吹得更远,失去了分级的效果,籽实的稻谷不是被吹到了“二卡子”堆里,就是被和草屑等一起吹出风车。大人有时在另一边上谷,这时就慌了手脚,一边大喝怒骂,一边跑过来关“刀口”!我们不可能等大人跑过来逮上我们暴打一顿,撒开脚丫子就逃跑了。而大人跑过来关“刀口”的期间,风叶没了人用劲摇,立马就停了,从漏斗下来的稻谷直接往下泄,部分就直接进了风叶室,要不就仍然都混在一起钻出了风车,把原先吹净的谷也混了。让大人不仅前功尽弃,还要掏风叶室的谷,反而耽误他们很多工夫,这是我们这些孩童典型的“帮倒忙”例子!

看到这样的风车的时候,真是五味杂陈啊,它是以前农民的好帮手,也是曾经孩子们快乐的“大玩具”,更链接了以前农村很多让人回味的故事!

欢迎您评论区留下您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和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原生态乡村”!


原生态乡村


呵呵,这个问题道理都懂,就是不太好准确描述啊,我试试回答看看。

风柜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分腔、储物漏洞,以及三个出料口。风腔通过扇叶的转动形成横向运动的人造风,储物漏斗在最上面,谷物及灰尘通过重力向下落的时候会通过人造风,谷物与谷壳表面积差不多(迎风面积),因此横向运动的风可以给予谷物和谷壳差不多相同的摩擦力。

摩擦力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小的物体加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所以离风腔最近的出料口是谷子等密度较大的东西,第二个出料口出不饱满的谷子,最远的出料口就是谷壳和灰尘。

所以分离出来的谷子能大体干净,至于蜗牛,石子这些密度也比较大的杂物就需要其他办法来分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