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動作不“圓活”總“斷勁”如何解決?

康定全


在回答這道題前,首先看到系統提醒的頭句話即:分亨你的真實觀點和經驗。 也就是說,開宗明義的講清楚,回答問題要負責任的,決不能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也不能照本宣科死搬硬套,更不能亂說亂噴……總之,應該把個人的真實觀點和訓練體驗寫岀來,給大家交上一份比較滿意,乃至合格的答卷。以饗讀者,相得益彰,共同進步……。

太極拳動作的不“圓活”總“斷勁”,本身的問題就是個問題。因為“圓活”,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個特色,是一種風格。而且,是習練太極拳的比較高級的階段了,能夠圓轉自如,順勢而為,銜接處無跡可尋……身架的高低、方向的反正,速度的遲緩、勁力的隱現,動作的舒展、快慢……可謂氣機流轉,活潑潑毫無滯象。那習練太極拳者亦即識得“拳中趣”了。他的拳,也就活起來了。

無論什麼拳種,無論套路動作的長短,它們都有其內在的靈魂。這就如同書法字畫、藝術……這所有的作品,裡面都有靈魂,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僅是表象,還有內涵,太極拳更是這樣。

上海文史研究員顧留馨老師,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說過:太極拳在二、三百年前是技擊性很強的拳術……。那麼,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人們安居樂業,其健身的價值也就凸顯出來了。但是,任何一種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內涵與外在的美感。讓大家喜歡看,看著順眼!以拳擊界的拳王泰森和阿里來說,在拳賽中,泰森用腰勁催動的擺、直、勾拳,令人震撼;阿里左右跳躍的蝴蝶步,那真是凌波而行,令人神往。這兩個拳王的精神的忘我投入,豈不更是一種美妙,給人一種震撼!男子漢的力量,驃悍、氣概……被他們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就是藝術,這就是藝術裡面的靈魂!

太極拳也有它的靈魂,這就是“活”。圓活,“圓”是指動作,表象……。“活”是指內涵,靈魂。

一趟太極拳的演練,如果呆板、像機器人一樣;如果油滑,東瞅瞅西看看,像擺地攤一樣……。因此,練習者必須“誠於中,形於外”,“學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

而“斷勁”,則是初學者,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事情。從決定學習太極拳的那天起,為了自已的身體健康和愛好。事實求是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那些嚴格要求先練好基本功,要求功架正確的教練,都是些明白的教練。那些一上來,就給講陰陽五行,大小周天的……都是呵呵教練。自己習練時要細心體會,單個動作反覆練習、體會,要能夠靜下心來,去揣摩每個動作。從動作的正確性,到連續性……。 教練員固然重要,可是習練者,本人的心態更重要。理論指導實踐,但是,實踐也是驗證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途徑。這個過程需要,習練者本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完成。這也是解決“斷勁”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從起跑線上開始!





太極清風0532


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圓活和斷勁是因為你練習的方法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人己經回答了很多,什麼放鬆啊,骨縫啊都對。但是如何去做,有具體的方法嗎?沒有。其實根本原因是我們練習的方法,練法問題。應該是怎麼去練,按我說的方法去練,保證沒有問題。在這裡我先說一下以前的前輩如何去練的,前輩們都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學,一個動作練的非常好了,在學新的動作。一個動作每天三個小時,一練一個月不換動作去練。這樣練的話就不會出現,斷勁與圓活的問題了。現在的人都是一天學好多動作,恨不得一下子學完。學了一套再學一套。所以學的動作不精準。就會出現問題了。想解決這個問題,就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去練,不要急著學套路。練好單式就可以了,以後連接起來,問題就少了。




太極拳李佔朝


應該說是還沒有入門,也就是沒找到無極,是在拳架子上下了功夫,拳架子只是個載體,動作不圓活,首先是關節骨縫沒有開,骨縫能打開,才能轉關,和換勁,任何東西包裹機械,出去再回來都是有圈才能回來,這就要使關節脫開,有迴旋餘地,用丹田之氣向外擴展,或向內坍塌回吸,形成空松圓活,勁斷也就是轉關沒有掌握,掌握了轉關,全身關節也就出圈了,勁就不會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