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瑭
在明末這個動盪的時期,有非常多善於征戰的將領出現,畢竟當時的明朝面臨的敵人不但是國內的那些叛軍,還有在關外一直虎視眈眈的滿清,有一句話曾說滿清八旗不過萬,過萬則天下無敵,由此可以見識到當時的滿清軍事實力的強盛。
在晚明這個矛盾衝突眾多的時代,出現了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他的能征善戰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明朝重新煥發生機的希望,此人便是盧象升。盧象升的評價之所以如此的高,主要一個原因便是,盧象升為平息起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用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不斷的擊破各地叛軍。宮中的有志之士無一不對其十分敬佩,但同樣的他的這種才能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甚至皇帝對其的信任程度,都隨著這些奸臣的讒言中不斷的下降。這便是盧象升最後再次的主要原因之一。
崇禎上任的第10年,滿清軍隊趁著國內不斷出現內亂的這一時機,開始大舉進攻明朝,隨後盧象升領命去抵禦滿清的鐵騎,錄像聲變著急,各地的軍隊前來作戰,但是一直嫉妒他才能並且想要置他於死地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卻處處刁難。雖然在名義上他可以通令全國的軍隊,但是最終能夠掌控的軍隊卻付出2萬,並且還不斷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削弱,最後,盧象升手中的軍隊僅僅只有5000多個老弱病殘的士兵。
楊還不斷剋扣盧象升的糧草,同時一直催促著盧象升進攻敵軍。野外作戰對騎兵來說是一大優勢,而盧象升能把握住的優勢便是城牆,讓他出關迎戰,無異於是自尋死路。盧象升也只能硬著頭皮出征,在戰爭失利時,盧象升向朝廷求援,但最終卻沒有任何援軍到來。最後盧象升無法抵禦住清軍的強攻,戰死沙場,在戰死之時,身上正穿著孝服,此事的盧象升正直壯年,未至40歲便英年早逝。
由於楊的各種阻撓,盧象升在死去八十多日之後才有人為其收屍入殮。而他死之後,整個明朝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制服李闖王,天下再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盧象升去世,整個天下都為之震動,他的死亡似乎也從側面印證著明朝最終的命運。權臣干涉朝政,宦官大行其道,各地叛亂四起,這樣的王朝怎能可能不滅亡?
尚武菌
明末崇禎年間,明軍中有三大精銳王牌,分別是源自薊遼的關寧軍,由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等人創建;源自陝西的秦軍,由孫傳庭創建;還有一支,就是源自大名府(古地名天雄)的天雄軍,創建者就是盧象升。
天雄軍是明末三大精銳中唯一一支全軍戰死的明軍。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突襲京師。時任大名府知府的盧象升募兵萬人勤王。第二年,崇禎諭令盧象升負責練兵。
盧象升在大名府,以同鄉、親友關係招募軍隊,組建了天雄軍。正是由於將士之間的這層特殊關係,讓天雄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異常強悍。因為將士之間都是親戚、鄉鄰、好友,如果一人受傷或者戰死,其他人就會跟敵人拼命,反而會越戰越勇。這也是天雄軍創造了多次以少勝多的戰績,最後戰至全軍覆沒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經常說,由一隻綿羊率領的獅群,是打不過由一頭雄獅率領的綿羊大軍的。天雄軍的士兵本就不是綿羊,而盧象升雖是文人,卻是一位嚴於律已,可以跟將士同甘共苦,且箭術非凡的“領頭雄獅”。
《明史》雲:“象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必是殺敵勿盡。而賊寇皆說:“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盧象升最輝煌之戰就是汝陽大戰。當時,軍中斷糧三日,盧象升同士兵一樣,“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軍無怨言,無人逃亡。盧象升率數萬明軍將闖王高迎祥的幾十萬大軍擊潰,之後又在確山擊敗高迎祥重新聚攏的二十餘萬大軍。
盧象升率天雄軍,自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到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與民軍數十戰皆勝,將闖王高迎祥打到遁入山中,徹底扭轉了不利的局勢。
崇禎九年,皇太極建立大清,阿濟格率清軍攻入喜峰口劫掠。盧象升率軍進駐京畿,並在京師附近操練兵馬,清軍聞之不敢進犯京城。相比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袁崇煥自山海關入京勤王,他的部隊行走的路線的確有點莫名其妙。如果袁崇煥早到京師,秀一秀肌肉,估計皇太極就不往京城趕了,中途就撤了。
到了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這年冬天,清軍兵分三路,大舉南侵。
崇禎此時卻是和戰不決。真的不能理解崇禎到底在考慮什麼,清軍屢次入關,都被明軍擋回了,繼續打就是了。明朝的滅亡,崇禎的確要負很大的責任,該斷的時候不斷,罷免和屠殺起大臣倒是乾淨利落。到明朝滅亡前,關於是否遷往南京的事情,也同樣是猶豫不決,最後只能煤山自縊了。
想當年,朱元璋時期,大臣在家晚飯吃什麼,甚至悲傷流淚,都被朱元璋探知了。而崇禎卻似消息閉塞一樣,連將領的作戰情況,是否戰死都不能準確得知。
有了這樣子的崇禎,也就註定了盧象升的悲慘結局。
當時,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主張議和,而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盧象升親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大戰於慶都。
看看楊嗣昌這時候都做了什麼。
第一步,楊嗣昌在朝內先奪了盧象升的尚書等職。
第二步,楊嗣昌又讓大學士劉宇亮輔臣督師,牽制盧象升。
第三步,楊嗣昌覺得還不夠,再指使巡撫張其平“閉闉(城門)絕餉”,把盧象升晾在野外,斷絕糧餉。
第四步,楊嗣昌覺得這樣子,還是不夠整死盧象升,於是又謊報雲州、晉州有軍情,讓王樸帶走了盧象升大部分的兵力。
看到這裡,就明白大明是怎麼完蛋了吧,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自己的大將馬上就要被人害死了,崇禎卻跟個瞎子一樣,安靜的待在京城。盧象升之死,真是比岳飛還冤呀。至少宋高宗趙構還是很清楚要做什麼的,而崇禎卻是兩眼一抹黑,很勤儉,卻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幹了些什麼。
可憐的盧象升這時候只能是“提殘卒,次宿三宮野外”。當時的畿南三郡父老聞之,前往勸解盧象升,希望盧象升移軍廣順,召集義師,三郡子弟願意自帶乾糧,成軍十萬,跟隨盧象升作戰。
盧象升可以走麼?不可以。如果他撤軍了,楊嗣昌就會將一頂畏戰避敵的大帽子結結實實的扣在盧象升頭上。以崇禎的個性,會認為盧象升欺騙他,先主戰,又逃跑,必然會殺了盧象升。
盧象升只能選擇戰死沙場,寧可“食盡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盧象升是寧可糧盡力絕,隨時戰死疆場,也不願再連累父老鄉親了。父老聽畢,“眾號泣雷動”,紛紛將自家的糧食拿出來作為軍糧。
盧象升有了糧食,率五千殘軍繼續行至鉅鹿賈莊,遭遇清軍。盧象升派人向距離此地僅五十里,擁有數萬大軍的宦官高起潛部求援,“不應”。
楊業當年被俘絕食而死,是因為潘美、王侁援軍不知道他敗了,而是認為楊業已勝,並非故意不救。這高起潛可是收到求援之後,故意不救的。最讓人不可接受的是,當年楊業之死,責任並不大的潘美被降職,又被冤枉,承擔了千古罵名。而這名閹黨大太監高起潛卻什麼事都沒有,甚至還和楊嗣昌聯手,繼續陷害明朝的另外一位大救星孫傳庭。最後,高起潛竟然還安然的投降了大清,這就是被崇禎和南明皇帝信任的閹黨所幹的事情。真的無法理解,崇禎到底是在做什麼,該用的人不用,該殺的人不殺,不該殺的人倒是殺了一堆,無語呀!
此時的盧象升,兵力不足,又外無援軍,清軍“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盧象升手執兵刃,奮力死戰,“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盧象升力戰而亡,壯烈殉國,享年39歲。
盧象升身邊的隨從楊陸凱,擔心清軍屠戮盧象升的屍體,“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忠誠志士為“顯者殉,一軍盡覆”。名震天下的天雄軍,隨著盧象升的陣亡,全軍戰死,僅有個別人得以逃生。
盧象升陣亡,三郡之民聽聞,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太監高起潛聽說盧象升戰敗,率軍逃跑。而楊嗣昌卻為了汙衊盧象升臨陣逃跑,唆使人說盧象升並未戰死,而是逃跑了。
但忠義之士自古皆有之,雖少,卻從未缺席。
楊嗣昌派去查探盧象升是否戰死的三個人中,有一人名叫俞振龍,“歸言象升實死。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俞振龍將要被打死的時候,怒目道:“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千總楊國棟,同樣因為不肯修改戰報,堅持盧象升已戰死的結果,被楊嗣昌處以極刑。
崇禎呢?那是又瞎又聾,繼續被奸臣玩弄於股掌之中。盧象升戰死,停屍八十多天都沒讓家人收斂,他竟然毫無動作。最後楊嗣昌敗死,在眾多大臣的請求下,崇禎才追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允許祭葬。還是到了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了盧象升。和北宋楊業一樣,盧象升被賜諡號“忠烈”,並建祠奉祀。
數年之後,另外一位戰死疆場的秦軍主帥孫傳庭,也同樣被崇禎認為詐死逃跑,不予蔭封。倒是真正投降了清軍的洪承疇,被崇禎給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祭奠儀式。
崇禎如果見到了朱元璋和朱棣,估計要立定捱打了:“留給你的錦衣衛、東廠,都做什麼去了?”
崇禎剛愎自用,毫無識人用人之法,做事表面是殺伐決斷,實則優柔寡斷,疑慮重重。崇禎做皇帝,大明不亡倒是沒天理了。只是可惜了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曹文詔這些為大明盡心竭力,以死相報的文臣武將。
奕天讀歷史
要說天下為之震動有些誇張,但盧象升的陣亡引起了明庭震動是確有其事,為此崇禎斬了包括心腹太監、全國兵馬總監軍的高起潛等36名高官。之所以引起如此轟動,首先因為盧象升確實是內可平叛、外可攘夷的國之柱石,他內定高迎祥,外御皇太極,他的陣亡甚至比孫承宗被俘殺更令崇禎心痛;其次因為朝內主戰派對於楊嗣昌的議和行為本就痛恨,而盧象升陣亡與楊嗣昌的“指揮不利”脫不開干係,這就爆發了新一輪的彈劾潮,崇禎為了保住這個稱心的智囊,不得不大動干戈以安朝臣之心。
內平叛亂,外御夷狄
盧象升嶄露頭角的開端是在崇禎二年(1629年),該年十月,皇太極率軍避開了袁崇煥堅守的寧錦防線,借道內蒙入關直逼京師,崇禎帝招全國總兵進京勤王,時為大名知府的盧象升本不在招勤範圍之內,但他卻招募了一萬兵馬進京協助防衛,令崇禎帝感動不已。於是在次年卓升盧象升為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這便有了大明王朝末期的一支精銳“天雄軍”,雖然此軍大多由殘兵、鄉勇組建而成,但在盧象升的帶領下成為戰鬥力極佳的軍事力量。盧象升就是帶著這支隊伍轉戰各地平定流寇,從崇禎四年至崇禎八年間,盧象升因戰功赫赫,被提拔至右副都御史,並接替了湖廣巡撫唐暉。
“帝聞變大驚,素服避殿,哭,親告太廟”——《明紀.卷五十四》
崇禎皇帝在崇禎八年(1635年)之前,一直對國內農民軍的態度搖擺不定,或剿或撫。直到該年中都鳳陽被張獻忠攻下,才令崇禎下定決心要剿滅起義軍,因為朱元璋父母墳陵、當初出家的皇覺寺都在鳳陽,張獻忠此舉乃占人祖墳,斷其龍脈之意,帶來的政治影響極大。在下定剿匪的決心後,就面臨用人問題,崇禎在此時表現出識人任賢的能力,他選定了兩個剿匪總指揮,一是洪承疇、二是盧象升。洪承疇是於崇禎二年帶著幾百伙伕、雜役戰勝了王左桂的萬餘流寇,從而解了韓城之圍,從此一直深耕西北剿匪事業,到了崇禎下定決心後,被任命為五省總督兼陝西三邊總督,坐鎮西北主要對付李自成;盧象升則被提拔為五省總理坐鎮東南主要對付高迎祥,兩個五省重複交錯,這也多少反應了崇禎帝的用人思想,即相互節制,說白了就是不放心洪承疇,此乃皇帝馭臣之術。
(洪承疇劇照)
就這樣兩位剿匪大將開始了大規模剿匪作戰,但在剿匪的過程中,洪承疇剛從陝西進入信陽地區,信陽地區的流寇便趁陝西空虛溜進了陝西地區,這也體現了當時農民軍流動作戰的風格,他們具有較高的流串性,往往是打一座城掠奪一番就跑,不會駐紮城內。針對這種局面,崇禎帝提出指示,要求各地巡撫負責自己轄區的剿匪,洪盧二人就只追著全國農民軍盟主高迎祥打。上述了農民軍的作戰特點,那麼明軍針對這一特點,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城池堅守拖住農民軍,集結周圍主力再合圍至城池處聚殲。這個戰術在崇禎九年應驗,高迎祥在合肥久攻不下時選擇轉移目標向滁州圍攻,滁州守軍堅守不出等來了盧象升的主力,這一戰將高迎祥騎兵主力消耗殆淨,最終率殘兵向西北突圍至楚豫邊界。
正當這個時候,皇太極令阿濟格率十萬清軍從長城喜峰口入關,直逼京師。此時朝內本有人建議調盧象升進京統領各路勤王兵馬,但時任兵部尚書的張鳳翼以盧象升肩負剿匪重任為由提出反對,並主動請纓做這個總指揮。就後事看來,這個張鳳翼無非就是害怕自己會像崇禎二年清軍入京時的兵部尚書王洽一樣,受到崇禎皇帝的處罰。由於張鳳翼怯戰,阿濟格在北京周圍大小46戰皆勝,攻下16城,俘虜十餘萬,在押送俘虜回國時,明軍一路跟隨卻不敢交戰,阿濟格出關時留下木牌樹於關口,上邊寫到“各官免送”,對明朝羞辱極大。張鳳翼害怕崇禎治罪,服大黃自殺,崇禎顧不上高迎祥殘餘,將盧象升調往北疆,擔任宣大總督,在其到任的兩年內,邊防得以修整,軍隊得以重振,期間皇太極再想寇邊時,見到宣化到大同一線的防禦佈置,即刻打消了進兵的念頭。
崇禎的續命稻草——楊嗣昌
在外敵退去以後,明庭的重心又放在了平定內亂上,窮途末路的高迎祥也在盧象升調離後突出重圍,進入了漢中地區,這一下就使洪承疇的壓力斗升,他正忙於對付陝北的李自成,高迎祥進入漢中之後,就和李自成形成南北雙線夾擊西安的可能。這期間另一位名將孫傳庭被洪承疇挖掘出來,孫傳庭帶著幾千人馬開往關中地區剿匪,並負責截擊可能由漢中往北攻擊西安的高迎祥。高迎祥由於沒能攻下漢中府,在糧草匱乏之時只能往北攻打,而漢中府控制著陳倉線、古棧道線,迫使他只能走子午谷,也就是三國時期魏延想奇襲長安的那條路,孫傳庭便用有限的人馬於子午谷谷口設伏,守株待兔的活捉了高迎祥,這就令明朝廷上下振奮不已,崇禎帝親自下令將高迎祥押回京城凌遲處死,致使全國農民軍的士氣大衰。
(高迎祥行軍路線
圖)
正在這個形勢下,一個人物的出現更加堅定了崇禎帝的剿匪信念,此人就是當年的陝西三邊總督楊鶴之子——楊嗣昌。在上一位兵部尚書張鳳翼自殺以後,這個位置一直空缺,當高迎祥被活捉後,楊嗣昌給崇禎帝提出了“明亡必亡流寇”的概念,他比喻邊疆為人的胳膊,中原為人的心臟,外敵來了最多是斷了胳膊,而流寇則是壞了心臟,這才是致命的。楊嗣昌的這個概念正好迎合了崇禎帝剿匪的決心和信心,於是順理成章的將兵部尚書的位置給了楊嗣昌。隨後楊嗣昌又為崇禎規劃了“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匪總戰略,即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為主戰場,稱四正,此戰場內以攻為主;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為外圍戰場,稱六隅,此戰場內以防為主。也就是說以六隅抵擋外圍的流寇進來,以及裡邊的流寇流串出去,再以四正剿滅包圍圈裡農民軍的有生力量。楊嗣昌的戰略阻止了農民軍的流串與匯合,是針對農民軍作戰特點制定的計劃。在這個規劃之下就需要有人來執行,由於盧象升被調往北疆,所以五省總理空缺,因此楊嗣昌向崇禎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這個熊文燦為何被挑中呢?就是因為他對付流寇有一套招撫的本領,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在福建招撫了走私集團頭目鄭芝龍,就是鄭成功他爹。熊文燦本想做個土皇帝,突然被召來剿匪自然是兩眼一抹黑,好在他會籠絡人,自己身為五省總理,對左良玉這種匪氣十足的將領畢恭畢敬,最終也是通過左良玉將張獻忠打服,張獻忠走投無路時又暫時性的選擇投降,寄居於谷城縣陳洪範處帳下留用,這算明朝廷剿匪的又一大勝利。
(李自成行軍路線圖)
核心圈內的剿匪成果已現,李自成在陝西也被收拾的待不下去了,於是向南邊一路逃到了四川,在四川接連攻下38座城,成都府被圍。洪承疇令孫傳庭於外圍截擊設伏,自己追著李自成打了一路,李自成則帶著追兵沿成都、天水、西羌、關中、漢中這麼轉著圈跑,一路被消耗著,最終被趕進了孫傳庭的埋伏圈,落得18騎逃入漢中的深山老林。要說全國性質的剿匪成果應當算是不錯,這說明楊嗣昌的戰略部署是明智的,這就使崇禎帝對其更加依賴和信任。
而清國在這個時候又開始在蒙古大青山集結部隊,這也體現了清國的戰略特點,就是一點一點的消耗明朝,不讓明朝有一絲的喘息。在這個節骨眼上明朝確實也疲憊不堪,特別是常年內外戰爭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所以崇禎帝在這個關頭向群臣問策,他心裡無非就是想要得到兩個對策,一是如何籌集軍費,二是如何退敵。而當時籌集軍費已經難以達成,面對滿清鐵騎確實也打不過,那麼有一條出路雖然崇禎想走,但他卻不能說,因為一旦說出來就相當打臉,那就是議和。當年崇禎殺袁崇煥時有一條罪名就是與皇太極私自議和,現在自己提出來不就證明自己是誤殺忠臣的昏君?那麼這個出路只能留給臣下來說,這個人恰好就是心領神會的楊嗣昌。
楊嗣昌不僅大膽的說出了議和的緩兵之計,還幫助崇禎帝秘密的推進,當然,在議和的過程中,崇禎帝保留了老朱家皇帝的傳統,牢牢地把控著權力,這讓負責議和的遼東巡撫方一藻成了傳話人,根本無法推動議和進程。皇太極便放出狠話,稱如果再不拿出誠意,那就在春夏之際發兵。這個議和本來是秘密進行,卻不慎走漏風聲,滿朝文武開始對楊嗣昌這個叛徒大肆彈劾,崇禎帝為了支持楊嗣昌,將為首的太子太傅黃道周貶為七品芝麻官流放江西,並提拔楊嗣昌為內閣大學士,任兼兵部尚書。
盧象升回天乏術
“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明紀》
就在朝內彈劾楊嗣昌的這個階段,皇太極再也等不住了,清國分兵兩路攻明。一路從牆子嶺進軍,該處屬於薊遼總督轄區,當清兵到達時無人把守,薊遼總督吳阿衡與總兵吳國峻都在密雲縣給監軍太監祝壽,可見明朝這個監軍太監製度是多麼腐敗,此路清軍順利爬上長城後拆除該地防禦系統,一路攻打到密雲縣,吳阿衡當場被亂軍砍死。另一路從青山口越過長城後深入遷安、豐潤一線,兩路清軍在通州勝利會師,京師震動。崇禎這時候還在埋怨朝內彈劾耽誤了議和進程,急令正在清剿農民軍殘餘勢力的洪承疇、孫傳庭,以及各地總兵進京勤王,這也為李自成死灰復燃、張獻忠復叛埋下禍根。
“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人臣無親,安有君。樞輔奪情,亦欲予變禮以分愆耶?處心若此,安可與事君。他日必面責之。”——《明史.盧象升傳》
由於盧象升在宣大地區對清防禦經驗豐富,故被崇禎召入京城拜為全國兵馬總指揮,並授兵部尚書銜,賜尚方寶劍,口諭“總督候代”,意思就是打完了這一仗就不再是虛銜,給你扶成兵部尚書,而此時的兵部尚書是楊嗣昌,所以楊嗣昌後來對盧象升的陷害都是崇禎親自種下的種子。盧象升雖為進士出身,但卻在行伍中歷練許久,骨子裡痛恨議和的做法,故而在覲見時,指著兵部尚書楊嗣昌、全國兵馬總監軍高起潛對崇禎說,我們三人都是帶喪出征,不太吉利,這話明顯就是不願與此兩位議和派一起共事,崇禎則安撫說議和都是遼東地方官的行為,與二位無關,定會協助你抗清。
(崇禎帝劇照)
安撫過後,盧象升便向崇禎指出清軍有可能行軍的路線軌跡,一是北京的皇陵、二是北京城、三是中都至北京的糧道;再概括完後再說出自己的計劃,這個計劃與平定農民軍時的辦法相同,即抽調精英組建特種部隊,趁機主動攻打清軍營地。這個辦法就是盧象升在崇禎十年所上的《選用奇兵疏》,這個策略在滁州對付高迎祥時已經獲得試點成功,所以是一個很成熟的戰術。崇禎帝二話沒說,從自己的小金庫裡撥出三萬兩軍餉,御馬100匹、宮廷用馬1000匹,用於其特種部隊的組建。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國榷》
盧象升進入昌平籌辦特種部隊組建,並頒佈了一道恆古未有的嚴厲軍令,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備戰。正當準備夜襲時,監軍高起潛站出來反對奇襲計劃,此時的高起潛可能也只是覺得天氣晴朗,皓月當空,夜襲的時機不好。而盧象升覺得局面已經到了不得不扭轉的時候,於是未聽高起潛之言,帶著前隊人馬就衝向了清軍大營,一頓廝殺後清軍反應過來,當清軍開始反撲時,盧象升才發現後續部隊未至,因此不敢念戰撤回營地。回營後方知是高起潛將後續部隊調走,偷襲之策宣告破產。
(高起潛劇照)
盧象升在此之後向崇禎帝提出重新分編軍隊,實際上就是要與高起潛分開,朝廷就決定將宣化、大同、山西三位總兵的部隊劃歸盧象升指揮,山海關、寧遠等各路部隊歸屬於高起潛指揮,改任內閣首輔劉亮節為兵馬總督。盧象升名義上統率全國各地的部隊,實際上宣大以及山西總兵手裡的兵員多為空響,所領之兵不到兩萬人,駐紮在保定。大戰在即,由於保定巡撫張其不發軍餉,又傳聞雲、晉有敵情,大同總兵王樸藉機離開,盧象升手裡只剩總兵楊國柱、虎大威兩路人馬可用。又因盧象升手下楊廷麟上書彈劾楊嗣昌,楊嗣昌認為此乃盧象升指使,於是將盧象升手下兩路精壯人馬調離他地,只給了他留下五千老弱殘兵。
(盧象升戴孝上戰場漫畫)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14日),盧象升進駐鉅鹿賈莊,高起潛統領四萬關寧鐵騎駐雞澤,兩地相距不過50裡。清軍圍至蒿水橋,盧象升派人向高起潛請援,可高起潛按兵不動,盧象升便只能帶著五千老弱與三萬清軍鏖戰,盧象升與清軍對轟,炮彈打完後率眾衝殺,畢竟實力相差懸殊,盧象升身中四箭三刀,壯烈殉國。楊嗣昌得知盧象升殉國後打死也不敢相信,他本來計劃給盧象升定一個臨陣脫逃的罪名,哪知盧象升戰死了。當巡邏兵回京稟報盧象升死亡消息時,楊嗣昌令巡邏兵謊稱盧象升失蹤了,可巡邏兵大義凜然,死不就範,結果活活被楊嗣昌打死,死前高喊“天道神明,無枉忠臣”。在楊嗣昌干擾下,盧象升戰死80天后才入殮,盧象升家人申請撫卹兩年無果。
盧象升戰死之後,高起潛手下的四萬關寧鐵騎不戰自潰,想想也是,士兵哪知道盧象升手下一群老弱殘兵,他們心中的戰神都打不贏,自己又何必要送死。隨著戰局的擴展,清軍分八路橫掃華北地區,最終入山東攻下濟南府,城內城外死者十數萬。此時由於洪承疇、孫傳庭和祖大壽的兵馬相繼趕到,形成對清軍的兩翼包抄,致使清軍撤出關內。明庭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清軍不僅掠殺無數,多爾袞還在高陽處死了關寧錦遼東防線的創始人、前任內閣首輔孫承宗。戰爭結束後,崇禎皇帝下令處斬了高起潛在內的36名高官,但楊嗣昌成為漏網之魚。此戰過後,明庭繼袁崇煥後再失去一名軍事奇才,內外壓力更加突出。
(崇禎自盡漫畫)
綜上可見,盧象升的去世不僅在當時引起了朝內轟動,還為朝廷的公信力造成影響,比如孫傳庭在此後拒不就任崇禎的任命,崇禎帝氣的將其下獄。而隨後農民軍再次興起,成為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的一把利劍。盧象升戰死的第一負責人理當是崇禎帝,他有中興之志,卻無中興之才,有識人之明,卻無馭人之道,楊嗣昌是位有才幹的臣下,但崇禎帝駕馭無方,導致將相失和,最終惹來大患。
參考資料:《明史》、《明朝那些事兒》
棍哥觀史
崇禎即位時,手上有六位大將,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袁崇煥、洪承疇,典型的雙王帶四二的好牌,盧象升年紀最小,最有發展潛力。他就是最後那張壓底的黑桃二!
盧象升督師遼東前。袁崇煥被崇禎下令給凌遲了;孫承宗自縊而死;曹文詔力戰而死。崇禎手上捏著四個二,卻全給打廢了。無人可用的崇禎,只能起用盧象升。
盧象升之猛,在於他不僅個人的素質高,而且手上有一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事武裝。盧象升的天雄軍以戚繼光的戚家軍為藍本,訓練質素很高。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歷經大小陣戰數百起,大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農民軍,從未戰敗過。崇禎對盧象升也極為欣賞,封他為兵部侍郎,節制七省軍務,授尚方寶劍,負責東南平賊事務。這是崇禎手上最後的一張好牌了,再打就只能打大小王了!
嵩水橋一役,滿清是長途奔襲作戰,盧象升是內線作戰,打好了就是以逸待勞,可以全殲滿八旗。結果盧象升頂著“總督天下兵”的稱號,手上真正歸他節制的兵力卻只有兩萬人。盧象升的兩萬天雄軍,在鉅鹿的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當時,周圍的明軍無一增援。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刀,仆地而亡。
此事之震撼在於,盧象升不僅是大明督師中第一個與後金作戰陣亡者,而且還是崇禎手上最後的一張好牌也給打沒了。老百姓著急啊!大明朝已經無將可用了!
盧象升死後,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迫害過盧象升的楊嗣昌還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自己,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的巡邏兵回去告訴楊嗣昌,說盧象升真的死了。而楊嗣昌卻跟崇禎說盧象升沒死,把怯懦畏戰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以致於過了八十天才將盧象升的屍體收殮入棺。
盧象升的妻子王氏向朝廷請求撫卹,之後盧象升的弟弟盧象晉、盧象觀又向朝廷請求撫卹,都不或批准。一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崇禎才給盧象升追加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
有如此多疑之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Mer86
讓我們暫時把時間退回到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後金大軍分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勢如破竹,明軍邊將如漢爾莊副將易愛,洪山口參將王尊臣相繼戰死,十月三十日,三路大軍會師遵化。
此時,薊遼督師袁崇煥得悉後,立刻派遣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前去支援,自己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等入關馳援,並派遣遼東總兵祖大壽前往遵化支援趙率教。然而就在十一月一日,皇太極,阿濟格等部後金軍在遵化附近伏擊趙部,趙率教戰死,遵化陷落,巡撫王元雅自盡,明廷被迫詔令天下各省兵馬勤王。
遠在陝西的三邊總督楊鶴,從麾下各鎮中抽調兵馬17000人入京師,其中有來自大名府的一萬鄉勇,而率領他們的就是大名府知府盧象升。盧象升出生於官宦之家,不到22歲中舉人,次年就中了進士,擔任戶部貴州司主事,但由於厭惡閹黨,主動申請外放,為員外郎,前往監管山東臨清倉,在監管臨清倉的幾年中,盧象升政績優秀,在天啟七年被提升為山東按察副使,崇禎元年,又因徵收“遼餉”有功,升官一級。
雖然外貌洵洵儒雅,膚色白皙,但盧象升卻愛好弓馬武藝,以歷代儒將岳飛,張巡為榜樣,據說盧象升騎射技術精湛,五十米內每射必中,在北京保衛戰中,雖然盧象升沒有特殊表現,但因為部下軍紀整肅,後勤保障得力,被升為右參政兼副使,受命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
天啟七年,陝西遭遇大旱,顆粒無收,但明廷苛捐雜稅依舊,民變四起,陝西四鎮部分軍鎮士兵也由於糧餉拖欠,加入了民變,另外崇禎又採納了刑部給事中劉懋的建議,裁撤各地驛站,使得各地不少驛站的鋪長,鋪兵,馬伕也生計無著,不少膽大有武藝者也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大家熟悉的闖王李自成,就是一名銀川驛的馬伕。
陝西民變愈演愈烈,崇禎任命洪承疇為三邊總督,進行武力鎮壓,崇禎四年,明軍尾隨農民軍自陝西進入山西,進而進逼直隸,盧象升的策略是,各村在地勢險要處修築堡寨,並編練壯丁訓練,依託堡寨實行武裝自衛,同時將糧食囤積於堡寨中,堅壁清野,斷絕農民起義軍的供給。
崇禎六年正月,盧象升率軍1600在順德附近與流寇進行了首次交戰,在盧象升指揮下,明軍不輕易進攻,先以防禦陣勢施放火器,待流寇進攻受挫混亂後,再揮軍追殺,以損失13人的代價,擊斃流寇百餘人,戰鬥中盧象升曾親自彎弓搭箭,射殺流寇中頭領兩人。
接下來,盧象升又率部在石城附近截擊流寇,再次獲勝,斬首近千,光是頭目就被殺11人,各路明軍將領對文官出生的盧象升刮目相看,崇禎六年五月,盧象升再次於青龍崗,武安擊敗自陝西前來的農民起義軍,累計斬首數千,救回被流寇掠走的平民百姓兩萬餘人,使得起義軍中對盧部明軍畏如猛獸,紛紛傳言“盧廉使,遇即死”,大名府地區獲得了暫時的安定。
自此,陝西流寇改變策略,沿太行山南下,試圖進入中原,崇禎六年十一月初,起義軍領袖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向總兵王樸請求招安,結果趁明軍麻痺,於11月24日黃河封凍之機,全軍衝過黃河,殺入河南,後兵分兩路向湖廣地區挺近。崇禎七年三月十八日,崇禎任命盧象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六月,盧象升與總督湖北等省軍務的兵部侍郎陳奇瑜一起,指揮各地來援明軍,與流寇起義軍在烏林關大戰,斬首1700餘,隨後又命部下尾追不放,死死咬住,經過康寧坪等數戰,流寇起義軍陣亡超過6000,元氣大傷。局勢穩定後,盧象升獲准招募直屬明軍1600人,然後又按照他在直隸地區的經驗,命令各地民眾就地修築堡寨防禦流寇,並抽調壯丁進行訓練以便自保。另外,在鄖陽,盧象升休養民力,緩徵錢糧休養民力,並主持開採銅鉛等礦產以增加收入養兵。同時,盧象升痛感明軍軍紀不良,不但容易潰散譁變,還騷擾民間,於是在保證糧餉供應的同時,嚴明軍紀:姦淫婦女,搶奪財物者斬,臨陣退縮遇賊不殺者斬,殺民冒功私通流寇者斬,強宰民間耕牛搶奪騾馬者捆打80棍,以箭貫耳遊營示眾。
同時,為了防止變民沿水路襲擾,盧象升命令在襄陽附近水路,每日必有明軍戰船巡邏,同時負責文件郵傳,一舉兩得,每年可以節省白銀五千兩之多。
此時,在荊楚無法立足的起義軍回到策源地陝西,投效者再次聚集,聲勢大振,準備再次東進,進入中原河南,盧象升受命整頓兵力,前往漢中堵截。
然而此時流寇起義軍已經發展到20餘萬,明軍試圖將其堵截在陝西的作戰計劃沒有成功,起義軍再次逼近湖北。崇禎八年,盧象升被提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提督軍務,剛上任不到三月,又以巡撫職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軍務,並賜上方寶劍。然而此時盧象升在湖廣地區的總兵力不過18000人,處處防守,自己手裡的機動兵力不過三千,由於明廷已經瀕臨財政破產,盧象升每次上奏擴展兵額都被無情拒絕,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9月,流寇起義軍逼近信陽,盧象升只能率領全部3000兵力北上增援,與明將祖寬部一起擊敗流寇悍將蠍子塊,但此時李自成,八大王等部起義軍三十萬包圍了汝城,盧象升不顧麾下只有步兵5000,騎兵500,迅速前往解圍,首先迎戰高迎祥部起義軍,明軍依舊採取防禦反擊策略,結成牢固陣型,引誘義軍來攻,再用火器,弓箭大量殺傷,待義軍攻勢受挫混亂後,盧象升親自率領騎兵發動衝鋒,遂獲全勝。
盧象升並沒有因為暫時的勝利而衝昏頭腦,他敏銳地發現,流寇兵多勢大,官軍數量本來就佔據劣勢,還必須保境安民,處處設防,所以他決定,各處只保持最低防禦需要兵力,努力將大部官軍集中在自己手中,變成一支機動的集中部隊,包括祖寬的7000人,楊世恩的湖廣兵5000人,以及羅岱劉肇基部馬步1300,共計13000餘。
另外,盧象升請求崇禎拿出自己的內庫銀充為軍餉,並加強對流寇肆虐地區官員的考核,盧在軍中的威望,一靠努力保證糧餉供應,二靠軍紀嚴明,三靠與士卒同甘共苦,根據史記記載,由於盧象升每戰必親自上陣與敵搏鬥,糧餉供應不濟時,盧和幕僚將佐一起減膳,使得盧象升部明軍對主帥十分擁戴信任,甘於效命。
崇禎9年正月,盧象升與諸將在鳳陽集會,商討戰略,最終朝廷下旨,寧,甘,固之兵歸洪承疇指揮,薊遼關寧之軍歸盧象升指揮,每人麾下配屬馬步官軍三萬,比例為三七開。此時流寇起義軍再次南下,直指南京,盧象升部火速南下支援,在浦口,七頂山打了兩個勝仗,李自成部精銳盡失,被迫逃進三省交匯處的交萬山之中。
李自成部被重挫後,明軍得以回過頭來對付陝西境內的高迎祥部農林軍,7月15日,兩軍在黑水峪交戰,明軍初勝之後,俘虜了高迎祥,高被押解至京師處決,但此時,後金軍再次入關,盧象升被迫再次北上勤王。
此時,盧象升被任命為兵部侍郎,總督各路援軍以及宣府,大同,山西地方軍務。盧象升上任後,首先帶領部署,耗費將近一月,沿著宣府大同兩鎮防線視察,拜會各地官員,深刻感到情況危急,宣府大同為京師西部重鎮,但“邊牆毫無足持,寥寥戎卒防兵,鶉衣百結,部伍混雜不齊,一路將營馬不過百匹,羸弱不堪,加鞭即倒”
由於財政拮据,糧餉不齊,盧象升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建議士卒屯田,自食自糧,一年後,宣府大同兩鎮屯田所得糧食達到25萬石,宣大兩鎮標軍也得以從5000人擴編到一萬。盧象升規定,新標軍編制為左中右三營,一營馬軍2營步軍,多 用火器。步軍每隊50人,有大炮手8人,鳥槍三眼銃手16人,長短槍和長刀24人。馬軍除了標配弓矢,腰刀,還要求練習三眼銃以及長槍等兵器。
接下來,盧象升並不想消極固守,而是本著銳意進取的精神,要求恢復大寧,開平。這兩處戰略要地易守難攻,一旦恢復,不但宣府大同有了屏障,也可以讓後金軍如骨鯁在喉,為此,盧象升要求將宣大兩鎮兵力擴充到3萬,以屯田,開邊境互市等方式籌集軍費,但崇禎沒有同意。
明崇禎11年,清崇德三年8月,皇太極再次出兵南下,分兵兩路,一路從密雲強子嶺入關,另一支清軍則從青山關入關。此時盧象升正在回鄉服丁憂,收到聖旨後,身穿孝服,急速進京。不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和盧象升就到底是“戰”還是“撫”產生了矛盾。19日明軍諸將舉行會議,盧象升主張集合所有兵力,與清軍大戰一場,將其擊敗,但其他明軍諸將都不支持這個大膽的決定,手握關寧精銳的高起潛直接說“恐野戰非我所長”。10月23日,清軍進攻東直門,盧象升率部死戰一天,擊敗清軍,27日,再次與清軍在京郊大戰,然而明軍其他部隊卻做壁上觀,導致盧象升部勢單力薄,殺傷清軍不多。多疑的崇禎開始懷疑盧象升作戰不積極,居然把他降職。十一月十一日,明軍各部終於各自出擊,次日,盧象升部與清軍戰於慶都,明軍小勝,斬首115級,但崇禎已經不相信盧象升,準備以孫傳庭取而代之。
12月,清軍再從山西入關,崇禎連下旨意,催促盧象升孤軍出戰,11日盧象升進軍至鉅鹿,此時手中只有直屬部隊五千,駐守賈莊,且斷糧多日,困頓不堪,盧象升向周圍明軍如高起潛部求援,高卻置若罔聞,無奈之下,盧象升只得出擊,以求戰死沙場,此時清軍卻有鐵騎上萬,將盧部團團圍住,明軍苦戰三個時辰,箭矢與火藥鉛子都已經打光,盧象升大呼“男兒報國正在此時”,身先士卒,與清軍肉搏苦戰,手刃清軍十餘人,最終,身中2箭數刀,跌落馬下被清軍包圍,最終戰死,時年39歲,部下楊陸凱為了保護長官屍體,撲倒在盧象升屍體之上,身中24箭,壯烈殉難,明軍只有少數人,如虎大威,楊國柱等突圍而出。盧象升之死,不僅讓明廷失去了拱衛京畿與擅長與流寇作戰的一員名將與治民能吏,也失去了一支組織嚴明能征慣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崇禎的反覆無常與猜疑更讓各路明軍將領產生了芥蒂之心,七年後,明亡,崇禎自縊於煤山,直到臨死,他也沒有自我檢討,依舊認為是臣下之誤,才導致大局敗壞。
明史評論說: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危不顧身,若劉之綸、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同樣,後世清代著名文人方苞嘆息說“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
用戶69792950182
盧象升,明末著名將領,江蘇宜興人。他與另一位猛人孫傳庭都具有剿滅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才能卻最終戰死沙場,真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所不同的是,孫傳庭是死於被自己曾經打的魂飛魄散的義軍之手,而盧象升卻是死於清軍之手。
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率大軍繞道喜峰口,避開了袁崇煥重兵防守的關寧防線,兵鋒直逼京師,在京師被圍,各路援軍畏縮不前的危難之時,時任大名府知府的盧象升在當地招募了一萬多名團練,不辭勞苦趕到京師駐防,這對於坐困愁城的崇禎來說不亞於雪中送炭,從此,盧象升這個名字被他記在了心裡。
此後,盧象升被委任為右參政,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盧象升採用戚繼光的練兵方法練成了一支精銳部隊。當時西北賊兵紛起,肆虐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盧象升臨危受命,率軍開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大敗農民軍數萬人。戰鬥中,盧象升身先士卒,率大軍將農民軍逼至一處山崖,對方用冷箭射傷他的額頭,盧毫不畏懼,滿臉是血的提刀帶頭衝鋒,把農民軍擊潰。戰後,盧象升得了個“盧閻王”的綽號,他帶的這支精銳部隊稱為“天雄軍”。
盧象升率領天雄軍隨後在湖北,安徽歷經大小陣戰數百起,大敗高迎祥,張獻忠,馬回回等各路義軍,崇禎聞奏大喜,升任盧象升為兵部侍郎,節制七省軍務,授尚方寶劍,專管東南平賊事務。
崇禎九年,盧象升上書,論述賊兵四起,屢撲不滅的原因是百姓因為災荒缺少糧食,不得已而從賊,如果不從根源上解決吃飯問題,即使招再多的兵也難以平賊。很可惜,這個建議崇禎沒有采納。
《明史·盧象升傳》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崇禎十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率八萬清軍再度進攻京師外圍,崇禎急召宣大總督盧象升火速馳援,委任他“總督天下兵”,拱衛京師。可兵部尚書楊嗣昌卻主張與後金和議,聯合監軍太監高起潛陷害盧象升。
崇禎詔令盧進兵鉅鹿,實際上他能指揮的兵馬卻只有兩萬人,在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當時,盧象升派人向監軍高起潛求援,可離鉅鹿只有50裡之遙的數萬關寧鐵騎卻在高起潛充耳不聞的情況下,眼睜睜的看著盧象升孤軍奮戰,深入重圍。
盧率部奮勇衝殺,炮盡矢窮。最後,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刃,仆地而亡。其親兵楊陸凱伏在盧象升身上,保護其遺體,身中24箭而亡。而高起潛在聽到盧象升戰敗的消息後,率軍撤退卻遇到清兵埋伏,大敗而逃。
戰後,由於楊嗣昌和高起潛的故意吊難,隱匿不報,導致盧象升的屍體直到80多天後才得到收殮。盧象升死後,天下震動,大明自與後金開戰以來,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而盧象升的死對於大明來說儼然是一根擎天柱石轟然倒塌。他的枉死不但沒有抵擋住清軍圍困京師的戰略意圖,還使得肆虐西北和中原的義軍更加肆無忌憚,直到另一位猛人孫傳庭的出現才稍稍受阻。換句話說,崇禎也就是在這樣一張張好牌都被他打光打盡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了煤山那顆歪脖子樹……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對於明朝將領盧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這樣說:盧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與楊嗣昌政見相左,二是與高起潛戰略不協,三是以弱抵強,四是以寡擊眾,五是無軍餉,六是無後援。“然後五者,皆嗣昌奸謀所致”,後面五個原因都是楊嗣昌奸詐陰謀所致。
該書還說“雖然殺象升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把盧象升於一時殺掉的是楊嗣昌,成就盧象升千古英名的也是楊嗣昌。而且後人評價盧象升之死時,常以“天下為之震動”來概括。現在先來看看盧象是怎麼死的。
1、在崇禎面前堅持開戰、不議和
1639年,正在給父親服喪的盧象升,因清兵大肆入境,被急令入衛京師。但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內侍宦官高起潛主張與清軍議和,盧象升則堅決反對。
《明史》記載,面對崇禎盧象升說:“我主張開戰。”崇禎聞之臉色大變,許久才說,議和是朝臣意見,你和楊嗣昌、高起潛商量下。自然,主戰派和主和派不會達成共識。
3、以必死心下令迎戰清兵
盧象升奉旨迎擊清兵,受到楊嗣昌、高起潛阻撓,雖然名義上統領全國部隊,實際領兵不足兩萬。此後又被再次削兵,只有5000餘名老弱兵士。楊嗣昌還免掉盧象升親信的職務,絕給運餉的道路,又催促盧象升出關作戰。
《明季北略》中記述盧象升率部迎戰清兵的軍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明史》記載,盧象升進兵到鉅鹿的賈莊,當時高起潛所部距離只有50裡,盧象升求援卻沒有得到回應。
4、鎧甲裡穿著孝服戰死
盧象升所部在夜半時分遇清兵。盧象升領兵激戰,天明時被圍,戰至午後炮藥、箭用完。盧象升揮刀近戰,殺死清兵幾十人,身中4箭,中3刀死去。
高起潛得知盧象升戰敗後逃跑了,沒有上報情況,楊嗣昌認為盧象升沒死,崇禎只好下旨查明。結果人們戰場上找到盧象升屍體,鎧甲裡穿著孝服,時年僅39歲。
5、死後80天才入殮
順德知府於穎就上報了情況,楊嗣昌故意阻攔,80天后才被入殮。第二年,盧象升妻子請求撫卹,第三年他弟弟盧象晉、盧象觀再次申請。直到楊嗣昌死後,崇禎才追贈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盧象升之死所產生的天下震動有如下3點:
其一,“盧閻王”死後,天下人認為再也無人可制服李自成。盧象升曾在崇禎四年練出“天雄軍”。史載,盧象升雖是文人,但善騎射,熟讀兵法,是領兵打仗帥才。作戰中身先士卒,常近身格鬥。
在與高迎祥、李自成作戰中盧象升多次獲勝,有“盧閻王”之稱。後來李自成率部躲進陝西、湖北、四川交界的群山中,盧象升調兵遣將準備終極一戰時,清兵圍困北京,盧象升奉命入衛京師。自盧象升離開後,農民軍再也無人可以制服,陷入兩線作戰的大明王朝很快土崩瓦解。
其二,盧象升之死,天下人認為這是主戰派“旗幟”倒了。盧象升奉命入衛京師時,面對崇禎表明開戰決心。其實,崇禎當時很想議和,只是不主動開口,默許楊嗣昌、高起潛的議和舉動。但受到盧象升的熱情鼓動,權且同意了開戰的主張。
盧象升還數落過主張議和的楊嗣昌:“書呆子,你不知道城下與敵結盟,在《春秋》中是引以為恥辱的嗎?為何天天吵吵著議和?京城裡人們的嘴巴如同利刃,袁崇煥那樣的災禍你能躲得過去嗎?”
其三,盧象升之死,天下人認為是忠臣之死、君子之死。盧象升最終率5000多名老弱殘兵迎戰清兵時,畿南三府的百姓曾來拜訪他,有人勸他移兵廣順,領兵譁變,盧象升則雙眼垂淚給予回絕。
盧象升戰死後,楊嗣昌派3人去察看。其中一名叫俞振龍的人,回報稱盧象升確實死了。楊嗣昌認為盧象升是逃跑了,聽到此人沒按自己的意思回報很惱火,抽了他3天3夜的鞭子,俞振龍活活打死前,睜開眼睛喊:“天道神明,不要冤枉忠臣啊!”
龍帥林vlog
盧象升是明末著名勇將,大凡勇將,許多人印象中必定是膀大腰圓,不是遼東大漢就是西北漢子。
不過,盧象升卻是江南小城,宜興人士。小院每年都要去宜興不少次。盧象升的祠堂,就在宜城一條小巷裡。
抗清名將盧象升,他的祠堂叫做盧忠肅公祠,忠肅,當然是他的諡號。
不過,抗清名將盧象升的祠堂,卻是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忠肅的諡號,也是清朝皇帝乾隆追諡,所以盧象升祠堂叫做盧忠肅公祠。
當然,按照慣例,現在的祠堂是21世紀在原址重建而來。
盧象升何許人物,能讓乾隆為他上諡號呢。
勇將盧象升
盧象升本來是不該成為勇將的。
他是天啟二年進士出身,此後在崇禎二年清軍突入關內後,招募一萬兵馬入衛,就此向武將轉職。
明朝領兵的文官不少,盧象升本來可以與同時代的孫承宗、洪承疇、孫傳庭等一樣,居間籌劃,督軍作戰,不必親冒矢石,衝鋒陷陣。
盧象升是個異數,文官出身的他,卻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竟比武將還武將,是個不要命的主,他因此被稱為“盧閻王”。
忠臣盧象升
從崇禎二年開始領兵,到崇禎十三年殉國,盧象升畢生都在為挽救大明而戰。翻遍記載,盧象升的軍事生涯,幾無敗績,農民軍在他的打擊下屢遭大敗,不是跑就是躲。
有人說崇禎不信任盧象升,防備他擁兵自重。在我看來,這點並不存在,崇禎曾經三次賜給盧象升尚方寶劍,還跟他商量對清軍採取主戰還是主和的方案。要說信不信任,對比一下崇禎對袁崇煥和孫傳庭的態度,那才是真的不信任。盧象升父親去世後,他上書十次請求回家守喪,都被拒絕。
盧象升的作戰軌跡,遍及京師、湖廣、安徽、陝西、宣府、大同、山西、河北,對手有各路農民軍,蒙古部落和清軍,幾乎囊括了當時明朝所有的敵人,
相比崇禎初期的袁崇煥、同時期的名將孫傳庭,盧象升作戰範圍更廣,對手也更多更強,忠於王事的盧象升就像個大明救火隊員。當然最後,盧象升也在同清軍作戰中陣亡,
孝子盧象升
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盧象升,自然以儒家禮制為人生準繩。崇禎十年,盧象升父親去世,按禮制,要回家守喪三年後才可出仕,不過此時戰局吃緊,清軍再次入關,盧象升上書十次請求回家守喪,都被拒絕,無奈之下,他披麻戴孝指揮作戰,即使在他陣亡時,甲冑下面還穿著孝服。
盧象升善於練兵
明末有幾支著名的軍隊,比如秦軍、天雄軍、白桿兵,都以戰鬥力強悍著稱。
天雄軍就是盧象升手下的軍隊。
它由盧象升親自組建,特點是成員大多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組成,這種結構的優勢是大家更容易同仇敵愾,互相照顧,能爆發出更強的戰鬥力,有些類似清朝曾國藩的湘軍等軍隊。
天雄軍在與農民軍的戰鬥中表現亮眼,常常以少勝多,多次擊敗闖王高迎祥。
天雄軍也有缺點,一旦戰場上有人退縮,會帶動一大片人,繼而引發整支軍隊的崩潰。
盧象升親自統領天雄軍,他的威望足以服眾,所以天雄軍的戰鬥力能夠保證。不過缺點也在這裡,天雄軍過於依賴盧象升個人的統帥力,一旦盧象升倒下,天雄軍就再也無法成軍,所以盧象升戰死後,天雄軍就此銷聲匿跡。
以上是大眾所熟知的盧象升。
不過,歷史人物都有多面性,盧象升的側面,也不是完美無缺。
盧象升勇則勇矣,謀略不足
盧象升確實作戰勇猛,多次擊敗農民軍,盧閻王的綽號也不是白叫的。不過,他並沒有對農民軍形成致命的打擊,多半是把敵軍驅散或趕入大山,實力未受大的影響,說得直白一點,盧象升打農民軍可以次次報捷,但流寇實力不減。
盧象升的勝利,多是戰術層面,在戰略上,他卻並沒有什麼好辦法,他說“臣與督臣,有剿法無堵法,有戰法無守法。”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說明。
盧象升性格過於剛直,不懂變通
崇禎有意採取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與皇太極和談,並已派人接觸。徵求盧象升的意見,實際上就是想要得到他的支持,盧象升以硬邦邦一句“臣主戰”頂了回去,在如何主戰上,卻並沒有提出實際的戰略思想,為人有些過於剛直,不懂得變通之道。
接下來對清軍的最後一戰,也是他性格的體現。
在兩軍交戰前,盧象升的情報工作相當落後,無法判斷清軍的主力所處方位,對清軍的行軍路線也是一無所知,兩眼一抹黑的情況下,就把部隊拉出去,是冒險的軍事行動。
盧象升對陣清軍時,表現得又過於託大。
他之前與清軍有過小規模的戰鬥,對清軍的戰鬥力應當有所預計。
客觀地說,八旗軍就是當時東亞大陸上野戰最強的一支軍隊,盧象升之前的對手農民軍和清軍相比,相當於散兵遊勇。
盧象升所部在賈莊同清軍遭遇,全軍覆沒,而賈莊距離鉅鹿縣城只有十里地。自己兵力既少,野戰又不是清軍對手,卻沒有選擇據城堅守,反而是正面硬剛,在戰事不利的時候,手下總兵虎大威想要帶著他突圍而出,被盧象升拒絕,反而帶著親兵躍馬衝陣而出,這導致了他在第一次正面對決八旗兵的戰鬥中,就倒在了戰場上。
假使盧象升步步為營,憑城據守,或是先行突圍,或許能留得有用之身,報效朝廷,孤注一擲力戰而亡,雖然成全了名節,卻同樣有勇無謀,既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部下的天雄軍。
盧象升的實際地位
《明史》記載,盧象升戰死後,“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
這可能是確有其事,盧象升在民間的口碑確實很好。
不過,就官員層面來講,盧象升卻沒有這麼高的地位。
崇禎在聖旨中提到盧象升,說他“偵探不明、調度無方,坐視各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欺眾。姑念近經薄降,且著策勵自贖。如再逗延虛飾,定行重治。”
當然,崇禎在許多人眼裡是個昏君,他的評價,不足為信。
不過,在明末帶兵的幾個著名文官裡,盧象升並不是特別有存在感。
盧象升的地位,更多地來自於戰死沙場,捨身取義,因此被後世文人拔高,而不是由於他在戰略和戰術上的貢獻。他的戰功,同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孫傳庭等相去甚遠,比他的對頭楊嗣昌也還差了不少,在明末領兵的文官裡,排名靠後,存在感和功勳都不是特別高。
再說兩句楊嗣昌。
許多人認為,盧象升是因為被楊嗣昌和高起潛陷害,分去他的部隊,導致兵力單薄而戰敗。
分兵這事,確有其事,不過分兵是為了應對在涿州同樣兵分兩路的清軍,盧象升手下,也不是隻有5000兵,他手下兩位總兵虎大威和劉光祚自統的兵力,就有8000多,清軍的戰報裡說盧象升手下有馬兵一萬,步兵兩萬,這應該是誇張的說法,結合多方史料來看,盧象升手下一萬五千左右的兵力是有的。
而且,楊嗣昌並不存在一定要害死盧象升的動機。因為,盧象升死後,楊嗣昌安排了孫傳庭接替了他,孫傳庭和盧象升一樣,同樣是主戰派,同主和派楊嗣昌的理念並不統一。
如果說由於理念的不和,楊嗣昌和盧象升不對付,不想讓他出戰,這是說得過去的,如果說盧象升的戰死,是由於楊嗣昌的刻意陷害,那就有點胡扯了。
盧象升是一個純粹的人,他更適合擔當的,是領兵鎮守一方的地方總督,而非總督天下援兵的兵部尚書。他意氣用事,缺乏大局觀,卻又忠勇無畏,一往無前。
他確實是個英雄,生於明末,可算生不逢時;死於王事,卻也算死得其所。
小院之觀
首先盧象升看似是寡不敵眾戰死的,其實是死於自己人見死不救之手。其次盧象升戰死以後,明朝真正拿得出手的也就一個孫傳庭了,意味著明朝名將凋零的窘況。
先來簡單說說盧象升,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的天雄軍是明末最有戰鬥力的三支軍隊之一,盧象升在作戰時一向以不怕死著稱,有著“盧閻王”之稱,崇禎十一年,清軍再次入關侵犯,盧象升因主戰,被大臣楊嗣昌和監軍太監高起潛為難,只給了幾千老弱病殘,讓其抵禦清軍,還見死不救,坐看盧象升寡不敵眾的戰死。
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情況,在盧象升戰死之前,明朝一直在損兵折將,諸如滿桂、曹文詔、孫承宗這些可以人都先後戰死,而洪承疇之流的也投靠了清庭。
當時明朝也就剩下盧象升和孫傳庭兩位拿得出手還忠君愛國的名將。結果盧象升還戰死了,與其說死在清軍手裡,還不如說死在自己人手裡,更可悲的是,因為楊嗣昌的矇蔽,崇禎帝都沒有給予盧象升家人撫卹,直到楊嗣昌死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和兵部尚書等。
一個國家一個朝廷,到了如此地步,忠君愛國的將領被自己人坑死,還得不到朝廷的認可,天下能不震動嗎,何止是震動,簡直是寒了天下將士的心。
到了孫傳庭被崇禎催促而戰死以後,崇禎卻認為他是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更是徹底寒了天下將士的心,所以崇禎面對李自成進軍北京之時,號天下勤王,諸如左良玉劉澤清之流,是見死不救,坐看京師淪陷。
宋安之
誠邀,如題。一將死而天下崩,這大概是對武將的最高榮耀了。至於為何盧將軍之死會引得天下震動,小編以為這與其平生事蹟有關!
說起盧將軍,可能大多數看官對其還不甚瞭解。所以小編不如先簡單介紹一天這位晚明名將盧象升。
盧象升,生於1600年的大明常州府。明朝末年傑出將領,也是為崇禎皇帝抗擊清兵的主要人物。
世人都知道袁大將軍威武,實際上盧將軍之英烈一點也不輸給他。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盧象升領兵進駐鉅鹿的賈莊被清軍咬住。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為了突圍,盧象升自領親兵居中殺出,虎大威總兵護左翼,楊國柱總兵護右翼。結果兩總兵全都無恥的丟下盧象升潰圍逃跑,盧象升率親兵力戰而亡。手握大權的高起潛隨即不戰而潰。
這一場戰鬥將明軍內部的腐竹墮落揭露得玲離盡致,戰後清軍有感大明腐竹至此,於是更加奮力進攻大明,而大明也再沒有優秀且忠心的大將了,明朝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