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營救譚嗣同失敗後去了哪裡?

靜靜觀天下


歷史上,大刀王五名叫王正誼(1844年—1900年),字子斌,祖籍在武術之鄉河北滄州。雙刀李鳳崗是他的師傅,他在師傅的眾弟子中排行第五,大家都叫他“小五子”,他手持一把重約100斤的“青龍偃月大刀”,刀法出眾武功高強,他一生行俠仗義武德高尚被老百姓稱頌為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的前列:董海川、大刀王五、黃飛鴻、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韓慕俠、燕子李三、孫祿堂、郭雲深 。



王五營救譚嗣同失敗

王五很有愛國情懷,他支持戊戌變法,和譚嗣同是好哥們,他傾心教給譚嗣同各種武藝和刀法。戊戌變法失敗後,王五多次勸告譚嗣同逃命但被拒絕。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為了激勵更多的愛國者的救國之心和自己變法的決心,他決定捨生求死,放棄逃跑的機會,甘願被捕。王五焦急萬分,又四處奔走買通獄中人員,聯繫武林豪傑去救獄中的譚嗣同,但譚嗣同一心求死拒絕了王五的營救。當譚嗣同被砍頭那天王五手持大刀去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準備劫法場,因刑場有重兵層層把守,戒備森嚴,他根本無法下手只好放棄。那麼營救失敗後的大刀王五後來去了哪裡了呢?

營救失敗後的王五做了許多大事

譚嗣同被殺後,王五悲痛欲絕,失聲痛哭。他一方面繼承譚嗣同的遺志,另一方面決定給譚嗣同報仇,王五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去殺清朝那些賣國求榮的官員載漪、榮祿等,但最終失敗。王五反抗清廷的決心越來越強烈。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王五參加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慈禧老太太向11國宣戰後,接著八國侵華,慈禧西逃,她逃跑前選擇和義和團合作,讓義和團當炮灰去抗擊外國列強。王五為了保衛國家率眾積極參戰,他揮起大刀砍死無數的侵略者,攻打教堂。

慈禧老太后在西逃路上迫於外界壓力變了掛,她命令清兵去鎮壓義和團。義和團受到清政府和洋人的兩面夾擊,舉步維艱,王五成為清廷的追殺對象。

王五被害

面對朝廷的四處追殺,王五悄悄來到北京居住,並尋找機會出關。眾人聽說後紛紛找到王五尋求庇護,王五把他們安置在自己開的順源鏢局,共有100多人。為了保護這百十口人,使他們免遭迫害,王五放棄了逃跑的機會,繼續居住在這裡。不久被漢奸小人告密,1900年10月25日,順源鏢局被清兵團團圍住,大刀王五為了保護這些人,放棄抵抗,並告誡清軍不要株連這一百多男女老少。當時那個捕頭說:“夠條漢子,你放心吧。”

王五被交給德國軍營。兇惡的德軍把王五槍殺於前門外東河沿,時年56歲。德軍還殘忍地割下了王五大英雄的頭顱,掛在朝陽門外的城樓上示眾,不讓王五的家人入殮,他們還設置重兵層層把守,企圖震懾各路反抗人士。看到身首異處的大英雄不能入土為安,大家捶胸頓足,悲憤異常,但又對兇殘的侵略者無能為力。
(霍元甲)

身在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義憤填膺,隻身趕來,當天夜裡他便飛身上城牆,將恩師王五的頭顱取下送給王五的家人,王五才被安葬在武家營村南。


小姐姐講史


燕趙大俠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回族,道光二十四年生於河北滄州。

晚清的滄州,幾乎人人習武,王正誼幼年就拜進了當地武術名家李鳳崗的門下,因在師兄弟中排行老五,又善使一口刀頭二尺,刀杆二尺五寸的大刀,便得了一個“大刀王五”的江湖綽號。

晚清的習武之人,一般有三條出路,一是考武舉,進衙門或者進軍營;二是當鏢師或者給大戶當保鏢,看家護院;三就是刀口上舔血,落草為寇。

學得一身武藝後,大刀王五走的是中間路線,先帶著寡母賣了一段時間的武藝,光緒元年,經朋友推薦,到北京在“聚茂魁”落下了腳。

當年的“聚茂魁”,是開在宣武門大街西側上斜街東口的一家大商行,早年間賣蠟,後來改賣糧食。

“聚茂魁”東家張廣聚是直隸寧津人,跟鄰近的南皮縣張家是故交。熟悉晚清史的應該都知道,南皮張家在晚清官場出了兩個大人物,一個是道光二十七年的狀元郎張之萬,一個是同治二年的探花郎張之洞。

“聚茂魁”的牌匾和楹聯,便是張之萬親筆題寫的,張之洞也經常來捧場,因有張氏兄弟這層關係,“聚茂魁”在當時的京城不僅名聲響,生意也是異常的火。

大刀王五能在這裡落腳,當鏢師,是他的運氣,五年間,他不僅靠著膽大心細,藝義雙全,趟出了許多路,交了不少朋友,而且還積攢下了一筆單幹的銀子。

光緒五年,大刀王五在江湖朋友的幫助下,買下前門外西半壁街的一處房產,開了一家“源順鏢局”。

晚清,京城有八大鏢局,其中會友鏢局,負責給李鴻章看家護院,江湖聲威最大。“源順鏢局”雖然屬於小字輩,但憑藉大刀王五“重義解驂”、“德容感化”的金字招牌,生意做的也是順風順水,鼎盛時,其鏢局的勢力範圍,北及山海關,南及清江浦。

大刀王五雖是習武之人,卻不是一介武夫,衣食富足後,他頗懂得知榮辱。

他認識維新派的忠義君子譚嗣同就是在這階段。

上述講到的“聚茂魁”,因東家是寧津人,跟滄州挨著,許多滄州人進京後都喜歡投奔在這裡,久而久之,“聚茂魁”就成了一些熱血武林人士的聚會之地。

大刀王五單幹之後,也時常來這裡喝茶會友,譚嗣同便是在這裡,經由師兄胡一七介紹認識的。雖然大刀王五大譚嗣同二十一歲,但兩人一見如故,不但有了師徒情,還成了忘年交。

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說:“瀏陽(譚嗣同)少年,嘗從之受劍術,以道義相期許。”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維新運動,大刀王五積極支持,“源順鏢局”漸漸也就成了維新派的開會謀事之地。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驚聞維新派想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搜捕維新志士。

血氣方剛的譚嗣同不甘心失敗,請大刀王五出山,設法潛入禁地,救出光緒,以扭轉時局。

據說,大刀王五在守衛瀛臺的六名太監策應下,曾率十幾名武林高手潛入光緒囚禁地,但因行事不密,被禁地護軍發現,營救計劃沒能成功。

眼看形勢變得異常兇險,大刀王五一心救小友,苦勸譚嗣同趕緊撤離,但譚嗣同一心殺身成仁,終至被抓。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刑場問斬。

大刀王五聽說譚嗣同即將受刑,曾埋伏在宣武門,試圖劫法場,營救譚嗣同。怎奈監斬官剛毅,老奸巨猾,臨時改走崇文門一路,等到大刀王五反應過來,戊戌六君子已喋血菜市口。

譚嗣同被斬殺後,無人敢來收屍,是大刀王五不顧兇險,帶著幾個兄弟冒險將小友屍體扛回瀏陽會館,之後全程護送回湖南瀏陽老家,安葬了小友。

按照梁啟超的解釋,譚嗣同在監牢中寫下的名句——“我自橫刀問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中的兩崑崙說的就是康有為和大刀王五。

康有為是他在政治信仰上的導師,大刀王五是他在劍術和道德上的導師。

這大概是對大刀王五俠之大義的最高評價了。

大刀王五最後的結局,應該是對不起譚嗣同這種評價的。

光緒二十六年,維新派領袖之一唐才常在武昌發動兵變,想一舉推翻慈禧,重新擁立光緒,史稱“自立軍起義”。

大刀王五即參加了這場起義,並在起義失敗,唐才常被殺後,潛回了京城。

之後不久,京城便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入了京城。

據說,大刀王五率領鏢局兄弟參加了京城保衛戰,並最終死在了這場變亂中。

關於大刀王五到底是怎麼死的,民間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大刀王五為營救被八國聯軍強姦的婦女,被洋人槍殺了。

第二種說法,八國聯軍圍攻一所宅院時,大刀王五剛好路過,他拔刀相助,跟洋人打了起來,殺了幾十人後,中彈被俘殺,因為不知道他是大刀王五,最後被棄屍了。

第三種說法,京城淪陷後,德軍要求清廷抓捕大刀王五。當官軍闖進他家時,他鎮定自若地坐在椅子上,束手就擒。

之後清廷將大刀王五交給德軍,德軍在位於正陽門火車站旁的德軍司令部槍殺了他,並砍下他的頭顱,掛在城門上示眾。

無人收屍時,津門大俠霍元甲,趁夜登上城樓,取下摯交頭顱,唱了一出俠之悲歌。

第四種說法,大刀王五跟一夥土匪有仇,京城淪陷後,這夥土匪到德國軍營告密,說大刀王五屠殺了不少洋人傳教士。德軍聞訊,派兵到鏢局抓捕。德軍行至前門打磨廠附近,雙方爆發遭遇戰,大刀王五中槍而死。

除了死於變亂,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大刀王五在京城淪陷時,僥倖逃出,後前往東南亞,不知所蹤了。

這種說法恐怕只是民間的一種美好期望。

亂世大俠,有血氣忠義,是很難善終的——


黑句本


他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人齊名。他一生行俠仗義,支持維新變法,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在維新變法失敗後,他曾試圖營救譚嗣同,但以失敗告終。那麼,他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他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他在當時的名聲遠遠大於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人,只是後來他沒有怎麼被搬上熒幕,而不為人所知。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他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混跡於江湖。他愛好武術,先拜肖和成為師,打下了武術基礎。後來,他又拜當時滄州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為師,正式開始了自己武俠之旅。他在拜雙刀李鳳崗為師後,因自己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後來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在學成出師後,開了一家鏢局,幹起了鏢師的營生。他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鏢師,還是一個愛國者。在維新變法期間,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變法。大刀王五甘願擔任譚嗣同的保鏢,負責譚嗣同的安保和衣食住行工作。後來,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下令抓捕戊戌變法的人員,譚嗣同本可以逃走,但他決定以死喚醒大眾,甘願受捕。在譚嗣同被捕後,大刀王五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

隨後,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大刀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的,多次組織人員對清廷的官員進行暗殺活動。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刀王五率眾積極參戰,與外國侵略者英勇作戰。然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為了與八國聯軍媾和,出賣義和團,他們派兵與洋人一起聯合絞殺義和團。10月25日,滿清政府派兵將大刀王五的順源鏢局團團圍住。大刀王五本可以逃脫的,但是當時他的鏢局裡去了100多人避難。他擔心自己走了,清兵會難為這些無辜的人。

於是,大刀王五將組織義和團,刀劈洋鬼子的事都擔了下來,束手就擒。在大刀王五被捕後,清兵將其交給了德國軍營,爾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大刀王五被殺後,他的頭顱被掛在城門上,不得入土為難。這時候,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到,在夜裡將大刀王五的頭顱取下,安葬!

大刀王五雖為一介武夫,但他一生行俠仗義,在民族危亡面前,奮起抗爭,期望國家富強,扶清滅洋,滿滿一腔愛國熱血,怎奈得換來的卻是清政府的出賣,落得一個被砍頭的下場,令人可惜可嘆呀!


密探零零發


在晚清十大高手中,王五排名第二。

因為他慣使青龍偃月刀,刀法出神入化,江湖人稱“大刀王五”。

1879年,王五創辦了源順鏢局。由於德藝雙馨,所以,源順鏢局生意火爆、聲名遠播。

義救嗣同,彰顯王五德與義

譚嗣同曾經拜王五為師,學習刀與劍,由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1898年,譚嗣同應詔入京,光緒帝任命譚嗣同為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譚嗣同的安保工作由王五負責。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並大肆逮捕維新人士。

出於對民族前途的擔憂、出於愛國情懷的牽掛,大刀王五多次勸諫譚嗣同遠走高飛,避開抓捕。

但是,譚嗣同不願躲避,寧願面對現實,甘願用自己的鮮血喚起民眾的覺醒。

譚嗣同被捕後,王五坐臥不安、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並買通獄吏,與武林志士一起,密謀營救譚嗣同,被譚嗣同拒絕了。

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押往宣武門外菜市口時,王五等一批武林義士準備瞅準時機法場救人,可是,清軍監管、守衛太嚴,始終無法下手,劫法場的計劃最後流產。

譚嗣同被斬首後,王五悲痛欲絕。

王五冒著生命危險,帶領徒弟們為譚嗣同收屍,並將其運回譚嗣同家鄉妥善安葬。

營救譚嗣同失敗後,大刀王五去了哪兒?幹了什麼呢?

參團滅洋,昭示大刀王五情與義

營救失敗後,大刀王五決心替維新人士報仇雪恨。

針對大清權臣載漪、榮祿、剛毅、袁世凱等人,大刀王五多次組織暗殺活動。由於防備很嚴,暗殺活動沒有成功。

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大刀王五率領弟子積極參加。大刀王五率領義和團戰士打殺洋人、圍攻教堂,沉重打擊了外國侵華勢力。

西逃路上的慈禧太后,順應洋人,命令清兵鎮壓義和團。義和團遭受洋人與清兵雙重攻擊,生存異常艱難,大刀王五成為清兵和洋鬼子共同追殺對象。

大刀王五悄悄返回北京的源順鏢局,尋找機會出關躲避。

100多名義和團戰士,來到源順鏢局,請求大刀王五保護。大刀王五把義和團戰士安置在鏢局中,自己留下來保護他們。

由於奸細告密,1900年10月25日,順源鏢局被清兵層層包圍,大刀王五沒有任何抵抗。

大刀王五主動承認自己組織義和團拳匪、多次刀劈洋鬼子,並告誡清軍不要株連源順鏢局其他任何人。在場的清兵捕頭說:“夠條漢子,你放心吧。”

清軍把大刀王五交給德國洋鬼子,兇殘的德軍在前門外東河沿把王五槍殺了,歿年56歲。

毫無人性的德軍割下大刀王五的頭顱,懸掛在朝陽門外的城樓上,並且不讓親屬朋友收屍入殮,以此威懾中國人民。

具有民族正義感和擔當責任感的中華民眾,悲憤交加,但在殘忍的侵略者面前無力迴天。

遠在天津的霍元甲獲悉後,悲痛難忍、義憤填膺,帶上兩個愛徒,趕到北京,乘著夜色掩護,施展輕功飛身上牆,從城樓上取下大刀王五的頭顱、並安葬入土。

那天晚上,師徒三人就睡在大刀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臥室中。

英雄相惜,情意深重,感人至深,世代傳揚。


岳飛的飛


1900年,入夏,北京城燥動不安。隨處可見濃濃黑煙,刺鼻的燒焦味,充斥於中,混雜其中的還有市民的恐慌。“義和團進城了”,有人邊跑邊喊!

但位於京城前門外東珠市口的小衚衕,卻一片安詳,居民照常鄰里打招呼,要知道現在小衚衕,已被戴紅頭巾的士兵站滿,其中一個大漢徑直走到“源順鏢局”,停住腳步,用手輕釦大門,木門上的椒圖,發出嗡嗡之聲。


敲門的大漢,並不是一般人,此人正是義和團大師兄張德成,因聽說大刀王五的威名,專程到源順鏢局,來拜會大刀王五請求其出山,共舉滅洋大旗。

原來,大刀王五自好友譚嗣同遇害後,不惜冒死幫其殮屍,並從京城一路將譚送到湖南瀏陽老家安葬。經此義舉,一時大刀王五的名號響徹南北江湖界。


因痛失好友,王五除了必要公事外,甚少出頭露面。現看到義和團來請,便答應出山。只不過,令王五沒想到的是,這會成為他臨終前,做過的最後一件事。


庚子事變結束後,在當地“混混兒”的告密下,清政府將王五逮捕,送到八國聯軍德國人手裡,最後被他們槍殺於前門外東河沿。


那王五身邊那把舉世聞名的大刀呢?

據王五的後人追憶,王五身邊的大刀,甚至譚嗣同攜帶的寶劍,在1958年的時候,都拿去為祖國做貢獻,拿去鍊鋼了。以前這把大刀,一直由其妻子王章氏保,每到王五的忌日,這把大刀都會拿出來,向子孫後人講述王五的事蹟。


本草百曉生


晚清10大武林高手,坊間傳說大刀王五能排第一,在同為晚清十大高手的董海川、大刀王五、黃飛鴻、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韓慕俠、燕子李三、孫祿堂、郭雲深中,會佛山無影腳的黃飛鴻、迷蹤拳的霍元甲這些久負盛名的“功夫之星”,與大刀王五比起來竟然還稱遜一籌。大刀王五本命王正誼,因為排行第五,又善使大刀,因此江湖人稱大刀王五。王五本是綠林強盜出身,後來以保鏢為業,他性格剛直,為人仗義,愛好劫富濟貧,是清末京師一帶有名的大俠。就是這樣一位功夫高手,為什麼會去救譚嗣同,營救失敗後他又去了哪裡?

先看一下大刀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

譚嗣同10歲時,到北京讀書,同時向王五學習劍術。梁啟超後來在《譚嗣同傳》中說他是“好任俠,好劍術”,即是受到了王五的影響。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王五不是一般的草莽武夫,他跟譚嗣同還有更高層次上的精神共鳴。戊戌之變,光緒被慈禧囚於瀛臺。當時,譚嗣同便找到了王五,商議如何以武力將皇帝從宮中救出,可是未能實現。王五還勸說譚嗣同出走,可當時譚嗣同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終至被捕遇害。

再看看王五是怎樣營救譚嗣同的

大刀王五經營的源順鏢局有兩塊匾:一塊是“重義解驂”,一塊是“德容感化”。“重義解驂”是說這人很仗義。“德容感化”是說這人以德服人。當莫逆之交譚嗣同因維新變法為醒悟大眾,甘願受捕,大刀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但大刀王五仍然不想放棄,準備在菜市口劫法場,可是因為戒備森嚴,不能出手。而在譚嗣同最終就義以後,他的親朋故友因怕被牽連,不敢靠近,只有王五毅然為其收屍,並將其運回湖南瀏陽家鄉安葬,一時間成為京師之美談。

譚嗣同死後大刀王五又去了哪裡

1898年9月28日,被稱為“維新四公子”之一的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被清廷執行死刑。不過,在監獄侯刑時,譚嗣同曾經在獄內提了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關於譚嗣同的這首詩,梁啟超曾經在自己的《飲冰室詩話》中解釋道:“所謂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大刀王五。”這首詩,實際上反映了當時譚嗣同義無反顧的必死決心,也體現了他對康有為和大刀王五的關切和期望。

關於王五去哪裡的兩種說法。

第一說法:

在北京淪陷以後,德軍要求清朝官府交出大刀王五,就在城破一個月之後,官兵闖入王五的家,王五早有預料,端坐在椅子上沒有反抗,官兵把他帶到德軍司令部,最後王五被槍殺了。不僅如此,侵略者還將王五的頭顱砍下來,掛在城門樓示眾。天津著名拳師霍元甲聽說這件事後,連夜就把王五的頭顱取了下來,送給了王五的家人,把他的頭顱和屍體縫合在一起,按照回族人的風俗,加以安葬。

第二個說法:

在狄平子的《平等閣筆記》有這樣的記載:十一月某日,有石某之宅為西兵圍困,(王)五經其地,憤而與鬥,手殺數十人,繼以中彈過多,遂被執。西人……槍殺之,棄其屍,而不知為五也。意思就是說: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包圍了一個姓石的人家的宅院,王五剛好路過,就和聯軍打了起來,殺了幾十個八國聯軍的士兵,後來中彈過多,被人活捉,八國聯軍的士兵就就將他槍殺了。狄平子和王五是同時代的人,所以他的說法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烏拉雜談


王正誼(1844年—1900年)京師武林名俠。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了,但社會上的矛盾仍十分尖銳,小的治安事件層出不窮。所以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北京的鏢局如雨後春筍,那時候有八大鏢局,以會友鏢為首,會友鏢局的鏢路跟外埠分號遍佈了半個中國。名聲遠揚的大刀王五有個源順鏢局,源順鏢局其實是個小鏢局,也就是四五十人,但它影響很大,我稱大刀王五為“鏢界的楷模”。


王五很有愛國情懷,他支持戊戌變法,和譚嗣同是好哥們,他傾心教給譚嗣同各種武藝和刀法。戊戌變法失敗後,王五多次勸告譚嗣同逃命但被拒絕。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為了激勵更多的愛國者的救國之心和自己變法的決心,他決定捨生求死,放棄逃跑的機會,甘願被捕。王五焦急萬分,又四處奔走買通獄中人員,聯繫武林豪傑去救獄中的譚嗣同,但譚嗣同一心求死拒絕了王五的營救。當譚嗣同被砍頭那天王五手持大刀去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準備劫法場,因刑場有重兵層層把守,戒備森嚴,他根本無法下手只好放棄。那麼營救失敗後的大刀王五後來去了哪裡了呢?




關於王五去哪裡有種說法是在北京淪陷以後,德軍要求清朝官府交出大刀王五,就在城破一個月之後,官兵闖入王五的家,王五早有預料,端坐在椅子上沒有反抗,官兵把他帶到德軍司令部,最後王五被槍殺了。不僅如此,侵略者還將王五的頭顱砍下來,掛在城門樓示眾。天津著名拳師霍元甲聽說這件事後,連夜就把王五的頭顱取了下來,送給了王五的家人,把他的頭顱和屍體縫合在一起,按照回族人的風俗,加以安葬。

王五英雄一生,但是最終卻死在了洋人手裡,王五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一輩子以信義為重,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名揚後世,反觀清政府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只知溜鬚拍馬,面對國恥家仇絲毫不放在心上,慈禧甚至喊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宣言。歷史自有公道,是非善惡都逃不過歷史的裁判。


大老二爺


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因為刀法無人能比,再加上排行老五,所以被稱為“大刀王五”。他與譚嗣同是很好的兄弟,在戊戌變法期間一直負責保護譚嗣同的安全。當然,最終的變法失敗了,譚嗣同也被抓了。大刀王五怎麼可能坐視不管,他積極營救譚嗣同,可惜以失敗而告終。

譚嗣同決定以身殉法,大刀王五因此營救他失敗

大刀王五出身貧寒,從小父親就死了。為了幫助母親排憂解難,王五從小就很懂事,基本上什麼事情都會做。因此,他的身體素質非常的好。王五從小就對功夫非常的痴迷,經常幻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大俠。

於是,王五為了表達自己學武的決心,在武師李鳳崗門長跪不起,最終感動了李風崗。李風崗決定收他為徒,傳授自己的長拳和雙刀。王五刻苦練習,聞雞起舞,他進步神速,令李風崗非常高興。眼看著自己已經沒什麼能夠教他的了,李風崗便把他推薦給師兄劉仕龍,讓王五跟隨他行走江湖。幾年過後,王五便自立門戶,開創了順源鏢局。

不久,王五便結識了譚嗣同。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吧,譚嗣同崇拜王五這種武藝高強,喜歡鋤強扶弱的英雄,而王五也仰慕譚嗣同這種憂國憂民,甘願為了國家奉獻自己生命的愛國人士。王五曾經教過譚嗣同刀法,二人不是親兄弟,但是勝過親兄弟。

在戊戌變法期間,王五一直在協助與保護譚嗣同,可是變法很快就失敗了。譚嗣同被抓,王五便買通獄卒,召集了很多的江湖好漢,打算救出他。可是,令王五沒有想到的是,譚嗣同並不願意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決定以死來表明自己的決心。王五沒辦法,只能逃走了。

營救失敗後,王五參加義和團,可惜結局太悲慘

在沒有救出譚嗣同後,王五組織過多次暗殺,目標就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可惜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王五深受譚嗣同的影響,他的強烈的愛國情懷始終沒有減弱過。在譚嗣同死後大約兩年的時間,“義和團”運動便轟轟烈烈的展開了。當時帝國主義對中國開始百般蹂躪,大刀王五心中很是氣憤,於是他參加了義和團。

俗話說的好,再厲害的武功也比不過槍子。義和團裡面的高手很多,但是八國聯軍的火力更猛。義和團運動沒有持續多久,便失敗了。大刀王五殺了很多的洋鬼子,洋鬼子對他是恨之入骨。於是,洋人便要求腐敗的清政府和他們一起捉拿王五。最終,在一個晚上,王五被清軍捉住了。

清軍把王五交給了洋鬼子,德國人先是用槍把王五打死,後又用刀把王五的頭顱砍了下來,掛在了城門上面。後來,霍元甲在夜裡拿下了王五的頭顱。

結束語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用來形容王五是再好不過的了。王五是值得銘記的一名真正的“俠客”,令人敬佩!你們覺得呢?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徐聊


大刀王五真實的名字叫王正誼,出生於河北滄州。滄州素有武術之鄉的美名,王五也是自小就喜歡習武,後來拜滄州有名的雙刀武師雙李鳳崗為師,他在同門裡排行第五,所以有了王五這個別名。

王五學武很有天分,加上他平時勤於練習,所以成為了同門裡的佼佼者,後來經師父李鳳崗的推薦,王五跟著師伯劉仕龍走鏢,從此走上了鏢師這條路。

1977年的時候,王五自己開了一家鏢局,取名源順。因為王五武藝高強,而且他為人爽直,做事講義氣,江湖上的朋友都很敬重他,所以源順鏢局的鏢很少有人會去動,生意自然也興隆了起來。

王五的武藝到底有多高,因為歷史上有名的武師傳說比較多,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因此不好簡單評定,不過大部分說法都認可王五是清末的十大高手之一,由此可見王五人望之高。

不過王五一生中比武藝更有名的是他確實當的起一個俠字。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王五的俠可不光是對江湖朋友講義氣,而是真的愛國。早在甲午戰爭時,御史安維峻上書反對議和,被免職流放邊疆,王五得知以後親自前去護送。

而他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和維新派譚嗣同之間的友誼。譚嗣同是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在清末因為參加維新運動而出名。王五和他私交甚厚,戊戌變法期間,王五一直在他身邊充當保鏢。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被捕,王五曾經試圖劫獄,只是因為譚嗣同希望以自己一死換取警醒世人而告終。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王五一直密謀暗殺守舊大臣,還參加了義和團運動,最後為了避免連累他人,慷慨赴死,被捕殺害。

關於義和團運動現在有很多說法,不過王五在源順鏢局生意興隆的情況下,關心國家,從事維新運動,是真的“為國為民”,最多隻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他沒有找到更好的路而已。不過就王五的行為來說,比那些只知道爭奪武功第一的武夫要強得多了。


不沉的經遠


在晚晴十大高手排行榜中,大刀王五名列前茅,與霍元甲、黃飛鴻、燕子李三等人都是名震一時的人物。除了武學上的造詣,大刀王五最令人欽佩的,是他的愛國義舉。歷史上的這位大俠,是被八國聯軍槍殺的,死後還被砍下了頭顱示眾。

大刀王五本名叫王正誼,字子斌,生於1844年,祖籍河北滄州。由於王正誼曾拜武林高手李鳳崗為師,在師門中排行第五,故被人稱作“小五子”。後來,小五子盡得恩師真傳,練就了一套純屬的刀法,所以又有了“大刀王五”的綽號。

晚晴時的北京,曾活躍著不少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算是頗為著名的一位。大王王五出身貧寒,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曾吃過不少的苦。早年的經歷,使得這位大俠對貧苦百姓十分同情,故而始終都行俠仗義,儘自己所能來扶助鄉鄰。

同治年間,大刀王五曾往返京津,結交了不少武林好漢,併網羅一批高手成立了源順鏢局。在大刀王五的經營下,源順鏢局的名氣和生意都蒸蒸日上,其活動範圍南至江蘇,北抵山海關,也是京津地區小有名氣的一家鏢局了。

除了開設鏢局,大刀王五還十分關心時局,對維新派特別敬重。其中,大刀王五和譚嗣同之間還有一段令人稱道不已的往事。相傳,大刀王五曾傳授譚嗣同刀法,兩人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戊戌政變中,譚嗣同被逮捕,大刀王五還曾動用自己的關係,買通了獄卒、聯絡了一批高手,到獄中劫獄。可是,譚嗣同決心用自己的血來喚醒民智,拒絕了營救。

在譚嗣同被殺後,大刀王五決定刺殺慈禧等頑固派。不過,由於紫禁城守衛森嚴,那些達官貴人也是惜命如金,大刀王五一直沒有得手。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大刀王五與一群好漢同義和團並肩作戰,打教堂、殺洋人。

八國聯軍來勢洶洶,大刀王五及鏢局上下都成了被捕殺的對象。關鍵時刻,原本已經逃脫的大刀王五,決定自投羅網,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一百多人的安全。後來,這位大俠被送往德國軍營,在北京的西河沿慘遭殺害。

大刀王五被殺或,那些殘暴的洋人將其頭顱砍下,沒人敢去收屍。遠在天津的大俠霍元甲聞聽此事,隻身前往,並於夜間偷走了首級,並將其秘密安葬。霍元甲與大刀王五之間的這段情緣,也被後人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