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之前,若是預估的結果出現了偏差,這支軍隊最終命運將會是如何?

史學達人


打仗的時候,這個戰役到底能不能打,發動戰爭的一方肯定是有一個預估的。

但是,預估有的時候,也是會出現偏差的。若是預估的對了,那肯定就是可以大勝仗的了,這樣的結果也是最為完美的。

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是,打仗之前的預估是和最終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急不可耐的發動了內戰。那時候的戰役就是從東北打響的,此次國民黨發動的戰役,蔣介石就是想要佔領東北。

甚至蔣介石還喊出了得東北得中國的口號。

為了能夠贏得這場戰役,他們還用飛機把所有的國民黨的主力軍隊給運了過去,還有被蔣介石十分倚重的陳誠、孫立人、杜聿明、衛立煌等人都先後指揮過東北戰場上的戰役。

但是,最終他們都是敗在了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的手裡。

尤其是遼瀋戰役之後,人民解放軍佔領了全部的東北地區。對於,國民黨來說他們打響的內戰,丟失了東北就是和預估出現了偏差。

這樣的話敗軍之師,要麼就是被殲滅了,要麼就是逃離了。當然了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國民黨軍隊是投降了我軍。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國民黨是不得民心的。士兵都不願意打仗,大部分士兵都是主動的投靠到了我軍這裡來的。

以上是我們說的發生偏差的時候。

但是,反過來再看看,林彪當時帶領的東北野戰軍之所以迎戰,就是因為我們預估的是這個戰役是可以打勝的。

最終果不其然,我們擊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把國民黨反動派給趕出了東北。

這樣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他們的威名就更加的響亮,在遇到敵人的時候,敵人就會對他們忌憚三分。

這樣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敵人給打敗了。

甚至在遼瀋戰役之後,蔣介石對林彪的評價就是說他一個人打敗了黃埔軍校畢業的學弟,學長,同學和老師們。

當然了還包括蔣介石這個校長,這就是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取得了遼瀋戰役之後,產生的巨大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在對戰國民黨軍隊的時候,就如同入無人之境了。正如後來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從東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島,解放了大半個中國。


不才講史


槍聲一響,作戰計劃作廢一半——陳賡

偏差一定會出現的,有經驗的指揮官如果發現一切照劇本在上演,反而要小心了。


“莫不是有內奸?敵人知道了咱的作戰計劃?前面準備了套子?”

如此等等,疑問一大堆。

只有偏差出現之後,才開始考驗指揮官的水平了。

戰場預估不出現偏差,就沒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了,打起仗來,趙括足以勝任了,哪還有白起混的可能性呢?

戰場情報真真假假,快快慢慢,誰也不能保證全知全覺。

為了保證勝利,指揮官除了咬定既定的最大戰役目標之外,(有時候也是可以改的)。

隨時修整命令是必須的。

至於說軍隊的最終命運?

那,影響一支部隊命運的因素多了去了,政治,經濟,天氣,地形,人事,資源,兵員,哪怕是指揮官的賢愚聰明笨蛋呢,這些都排在“結果出現了偏差”之前。

就連整個的解放戰爭的結果也出乎了毛主席的預估呢!

原本打算是五年呢,誰知道三年就打完了。

能怎麼辦呢?

“宜將剩勇追窮寇”唄!

當然了,也有預估著是勝利,最終結果對己不利的戰局出現。

指揮水平高的指揮官會帶著部隊“勝利大逃亡”,保存實力,來日再戰唄!

比如劉備的“白登之圍”。

指揮水平不高的指揮官呢?那就失敗唄!

所有部隊的最終命運從來是取決於政治家的領導水平和戰場指揮官的指揮水平。

和其他無關。


葭明通半瓶歷史


打仗之前肯定是有一個預估的,當然了只要是預估,就有可能出現一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戰役的結果和預估的一樣,把對手給打敗了。這樣這一支軍隊,就會繼續征戰南北,直到把每一次戰役都打勝利,取得戰爭的最終的勝利為止。

第二種:戰役的結果和預估的不一樣,被對手給打敗了。

若是自己被打敗了要麼就是全軍覆沒,要麼就是被俘虜,要麼就是剩下的殘兵敗將逃跑了。這個結果是誰都不想看到的。

這樣的一支軍隊,最後只能是收編到其他的軍隊當中,或是被處罰全部殺掉。

第三種:戰役的結果和預估的不一樣,和對手打了一個不勝不負。若是這種情況存在的話,也無傷大雅,大不了以後再戰而已。

若是落實到具體的戰役當中,我們再說一下他們的這支軍隊的命運是如何的?

按照孟良崮戰役舉例說明吧。

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戰役是張靈甫發動的,他發動這一場戰役,當然是想要打敗粟裕的華野軍了。

孟良崮之戰開戰之前,他就是想要取得孟良崮戰役的勝利。

但是,事實上這一場戰役打響之後,張靈甫才知道自己預估錯了,因為他們不但被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給打敗了,而且整個軍隊,也都是全軍覆沒了。

所以,戰役的結果和自己預估的不一樣的話,面臨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

同樣在孟良崮戰役當中,若是站在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的角度上來分析這件事,戰役的結果就是和粟裕的預料一樣的。

因為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去孟良崮打這一場戰役,為的就是消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取得這一場戰役的偉大勝利。

最終他們也是打敗了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打敗七十四師的結果,就是讓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更加的聲名赫赫了。

敵人若是再見到他們的時候,就會對他們忌憚三分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打起仗來就更加的遊刃有餘了。

正如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的表現, 他們每一次大戰都能做到戰必勝攻必克,直到所有的戰役,進行到最後為止。

當然了無論什麼時候打仗,雙方都是想要取得勝利的。但是,最終會有一方,是會出局的。至於最後誰能勝利,就要看誰的智謀更高了,誰的軍隊更加的勇猛了。


漢史趣聞


題主的問題是:打仗之前,若是預估的結果出現了偏差,這支軍隊最終命運將會是如何?

戰場上拼的就是應變能力,因為幾乎所有的戰爭都不會和預估的結果一致。

為什麼打仗的時候會出現偏差?!

軍隊作戰是一種互動,而且是極為激烈的互動。所以,除非對方太弱雞,否則在戰場上雙方都會不斷調整來試圖擊敗對方,所以戰爭的進程就不可能會像劇本一樣按照提前定的步驟一步一步演進了!

遇到偏差怎麼辦?

既然偏差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士兵的素質、將領的指揮就變得尤為重要!

所以,由優秀將領所指揮的精兵最有可能取勝,如果將領不行或者士兵不行,他們很可能會迎來覆滅的命運!

幾個例子!

  • 將領不行!

所謂的將領不行,不見得是將領的才能不高,很可能是對方的將領太厲害了!

戰國中期有兩位著名將領孫臏和龐涓!

他們是師兄弟,兩人都曾經在鬼谷子老師門下學兵法。孫臏的能力要比龐涓高的多,於是孫臏率領的稍微弱一些的齊軍,打敗了龐涓所率領的天下最強軍魏武卒!

過程是這樣的,龐涓率領魏軍攻打韓國,孫臏就指揮齊軍進攻大梁,龐涓指揮回師。

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掉孫臏這個對手,龐涓率領最精銳的魏武卒追擊。這時,孫臏用減灶的計策向龐涓示弱。讓龐涓認為齊軍出現了潰逃,所以加快了追擊速度。

然後,孫臏在馬陵的山谷中設伏擊敗了龐涓!戰爭的進程沒有按照龐涓的預想進行,是因為對手比他的段位高,這是將領不行,導致戰敗的例子!

  • 士兵不行!

好的將領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但也得尊重基本事實,當己方士兵和對方差距太大的時候,照樣會失敗!


牧野之戰的時候,面對閃擊而來的周國軍隊,商紂王只好臨時組織城中的奴隸迎敵。周軍當時精銳異常,總兵力雖然只有5萬,但訓練有素,戰鬥中周軍步兵排著整齊的方陣推進,如同一面厚厚的城牆!

而商軍大多是奴隸,裝備差訓練也不行,更沒有忠於紂王的想法,結果在面對周軍攻擊的時候一鬨而散!

試想,如果商紂王派往東夷的遠征軍能夠及時回援,周軍還真不見得取勝!

  • 說完不行,再說行!

打仗的時候,要是士兵優秀,指揮官也優秀,那就不得了了,足以把遇到的困難一一化解,從而實現戰前制定的目標!

轟炸長崎!

美國對廣島和長崎投擲的原子彈是結束二戰關鍵性的事件。其實,在第二枚原子彈投擲的時候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1945年8月9日,斯威尼機組接受轟炸長崎的任務,駕駛B-29轟炸機前往日本上空,目標小倉!剛起飛一個油箱就出了問題,有大約600加侖燃油不能使用。

沒想到飛機飛到小倉上空的時候烏雲密佈,飛機一直找不到投彈的機會,這麼盤旋也不是辦法,因為再猶豫下去飛機就回不去了。而且,此時小倉的防空指揮部察覺到來者不善,已經起飛戰機攔截,如果再不走搞不好會被擊落,指揮官斯威尼只好下令飛往第二目標長崎。

飛到長崎上空一看,也是烏雲密佈!飛機只好繼續盤旋尋找投彈機會,此時燃油急速下降,就算成功投彈,他們也回不到出發地了。

到了快11點的時候,斯威尼才找到機會,從一個雲彩縫裡把原子彈投了下去,算是完成了任務!

長崎原子彈造成了10萬人傷亡和失蹤,把日本嚇一跳,5天后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所以,優秀的指揮官和士兵,可以化解遇到的苦難,堅決完成任務!


歷史風暴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每個預估都是準確的,那就不用打仗了。敵我雙方,只需要在一個房間裡面進行兵棋推演,然後輸的一方投降即可。

實際上,即便今天最強的大數據也無法推測出戰爭很多的變化,因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

就比如,美軍在太平洋某島的搶灘登陸時,一個營的部隊乘坐登陸船搶灘時,發現地圖上的海灘的潛水中,竟然有大量珊瑚暗礁。

結果登陸船全部擱淺,成為日軍炮火的靶子。

美軍官兵無奈,只能被迫揹著沉重的裝備跳入海中,靠半浮自行上岸。

雖然他們是海軍陸戰隊,人人都會游泳,但仍然一些人或者淹死或者被炸死在海中。

等到登陸成功,該營就已經傷亡近半了。

更重要的是,該營是作為奇襲部隊使用,此次沒有能夠完成任務,導致其他部隊只能強攻,損失慘重。

所以說,預計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沒有船經過這裡,怎麼可能發現珊瑚暗礁呢?甚至這裡的日本守軍也不知道這點。

一旦出現偏差,這支部隊很容易出現較大傷亡,甚至全軍覆沒。

在這種情況下,就最考驗指揮官的現場應對方法,不能拘泥於上級的命令。

比如諾曼底登陸時,奧馬哈海灘成為德軍機槍的射擊場,大量美軍倒在灘頭,而美軍支援的水陸坦克大部分登陸失敗, 直接沉入海底。

眼見灘頭的美軍就要被殺光,關鍵時候美軍驅逐艦部隊衝到距離海灘幾百米距離,進行近距離火炮壓制。

這是極為危險的,因為偵查發現德軍在二線陣地設有大口徑海岸炮,幾炮就可以摧毀一艘驅逐艦。所以,上級命令是驅逐艦必須退到數海里之外,只能進行遠距離炮擊。而當時的技術,海軍遠距離炮擊命中率很低,不能用於一線火力支援。

但到了這種情況下,驅逐艦已經無法顧及自己的安危,必須迅速進行火力支援營救戰友。

結果就是,驅逐艦在近距離摧毀了大部分德軍火力點,最終美軍才搶灘成功。

事後發現,德軍的海岸重炮是假的,都是木頭做的模型。

如果不是這樣,德國驅逐艦隊早就完蛋了。


薩沙


打仗之前的預估,當然估計的是自己可以取得戰役的勝利了。若是預估出現了偏差,結果就是一個,吃了敗仗。

吃了敗仗的軍隊,一般要麼就是被人給消滅了,要麼就是落荒而逃了。

大致就是這兩種結果。

就如同土地革命的時候,國民黨派了二十萬大軍,對紅軍進行了圍剿。

這一次在歷史上的戰役叫做四渡赤水之戰。

本來蔣介石發動二十萬軍隊,是想要殲滅全部工農紅軍的,畢竟工農紅軍僅僅只剩下三萬人了。

在蔣介石看來,這個戰役自己無論如何,肯定是可以取得勝利的。

畢竟自己的武器裝備要比工農紅軍的好,隊伍的人數要比工農紅軍的多,這一場戰役,他沒有理由失敗呀。

可是,結果偏偏就是出現了很大的逆轉。

他們不但打敗了,而且還且還敗的十分狼狽。

因為這一次戰役是毛澤東領導的,儘管那時候只有三萬工農紅軍了,毛澤東一樣可以把國民黨的大軍給打敗。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在這一次戰役當中,用了很多巧妙的戰略戰術,把敵人給分解成很多股勢力,然後對他們實施各個殲滅的。

他先是帶領著工農紅軍遊走在四川、貴州和雲南的邊防線上。主要是為了吸引和分散敵人的力量,然後又集中了我軍的優勢兵力,對國民黨的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關鍵是他帶領的工農紅軍,四次出現在了赤水河。

國民黨的軍隊,在一個地點被打敗了四次,而且四次是完敗,這是他們想不到的。恰恰也正是這四次出其不意的戰爭,把國民黨打了一個落荒而逃。

就這樣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和,打了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的勝利。這一次戰役被毛澤東視為自己一生當中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場戰役。

蔣介石派來的那二十萬大軍,要麼是被殲滅了,要麼就是落荒而逃了。他們的命運,也只能是這兩種了。

一般打了敗仗的軍隊,就是有如下幾種情況:

  • 被對手給殲滅掉了。

  • 突圍出來,落荒而逃了。

  • 叛變了原來的軍隊,當了逃兵。

  • 投降成了俘虜。

大致也就是這幾種情況吧。

史學達人


計劃沒有變化快。戰爭這個東西,從不以人的單方面意志為轉移。許多大戰,開打之前運籌的算無遺策。一開打,各種意想不到的意外接踵而至,而後,措手不及,一敗塗地。古今中外,類似很多。

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不測之地,不可不察也”

一般打仗前,優秀的統帥或戰鬥指揮員,在籌劃戰爭或戰役,或者進行一場具體戰鬥時。首先都要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先預想到,然後一一作出相應預案,使之有備而無患。

如果,戰爭中突然出現意外,或與預估結果偏差。軍隊最終如何云云。這問題,有點大。非一言可釋,

從大的戰爭或到小的一場具體戰鬥,意外與偏差的出現,那是必定會有的!而且經常會如此。。至於會引發什麼結果?那就完全取決於統帥部與指揮員的應對能力,以及軍隊的訓練裝備水平二者。

所以,兵家常講,戰鬥指揮員,要有臨機決斷與處置的能力與權限。千鈞一髮之際,能否依據情況變化而作出正確決斷。這是成敗之關鍵。



風去了無痕D


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場戰爭是完全按計劃打的,出偏差是高概率事件,出現時,就看指揮官的現時應對和發揮了,交戰雙方誰也免不了,只在於誰出現的偏差更多,誰出的偏差更致命。孫武子認為,勝利就是敵人用自己的錯誤,或者說是偏差,送給勝利者的,勝利者本身不能保證自己會勝利,而只能保證自己不失敗。他所說的多算勝卻非簡單針對勝利方的,而是在失敗方出偏差,失敗方少算,反襯出勝利方多算,並非勝利方算無遺策。戰鬥中仍然存在很多巧合和無法預知的情況,部分印證了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到的戰場迷霧。孫武子所說的知己知彼也是相對的,並非絕對,什麼都知道,是絕對不可能的。蘇沃諾夫認為戰爭是科學,但實踐證明,它不是科學,沒有固定的可驗證的公式,而是一種藝術——戰爭的藝術。


沉140769451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所以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不算什麼大事兒。至於結果如何,就看將領及其謀士/參謀部的應變能力如何了。優秀的將軍和參謀人員善於隨機應變,能根據變化調整計劃或制定出新的計劃,進而取得勝利;能力不足的則會茫然失措,倉促修改的計劃往往不能籌劃周全,進而導致失敗。


薺菜糰子


在常規戰爭年代,以陸軍為主的戰場,出現偏差,通過官兵的英勇頑強,還可挽回一些局面,不至於出現全局毀滅性。而出現全局性失誤(也就是戰略性失誤),官兵再頑強,也全面毀滅。例如德國攻打蘇聯,日本攻打美國。

而在現代化高科技戰爭面前,就是戰術失誤,都會帶來整個戰爭的失敗。因為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立體性、多維度、精確制導打擊高速高效性、各種高科技戰器的碾壓性,摧枯拉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