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富春一凡


當然不會,難到我們現在的考古學家發掘古墓都是為了挖出來前人的遺骨嗎?

我們什麼要考古?

古人儲藏曆史的方式很有限,要麼是官方的修書,要麼就是小說野史,但是官方史書和容易受到所在政權的影響,使得記錄出現偏差,比如所謂元末梟雄徐壽輝的天完政權據後來的考證就是明朝為了抹黑徐壽輝瞎改的,人家本來的國號是宋。諸如此類歷史上的記載可謂是屢見不鮮,至於小說野史就更可不信了。所以我們才需要去考古,以物證來認識以前的歷史


與古代相比,現代的技術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

現代的技術使得歷史已經不是官方一個人說了算的,大眾都可以參與。一句話,現代科技發達,文獻儲藏的方式十分完善,後人根本不需要通過什麼古蹟來研究歷史。再說現代的墓葬一般沒有豐富的陪葬品,沒有什麼文物或者說研究價值。 除非是直接研究人類體質,不然火葬與否沒有什麼區別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覺得還是會的。墓葬對於考古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墓葬中的遺骸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材料,考古學家不僅可以藉此研究古人的身高、年齡、性別、死因等生物學因素,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墓主人之間的親族關係,進而管窺社會。

二是墓葬中的隨葬品,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是可以反映生者死前的生活的,比如漢代,像海昏侯、滿城漢墓墓主中山靖王劉勝,都把衣食住行各種器用帶入了墓內,幾乎力圖在地下照搬地上的生活。當然,嚴格地來說,墓葬不能等同於現實世界,它應該等同於“理想世界”,比如現在的晚輩給故去的老人燒紙錢,一燒就燒個“幾萬”、“幾億”——想讓人有錢,這是和現實世界等同的,但是想這麼有錢就是“妄想”了。由此就可以說到墓葬中的一些壁畫、帛畫等美術圖像,它們往往“半真半假”,有西方接引、神獸開道這般的內容,還有墓主人對坐、打馬球等現實場景。不過換個思路看,人們的“妄想”其實也是思想史上的“真實”不是?也很有意義。總之,對隨葬品、墓葬美術的研究,是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三是墓葬本身,其結構、佈局等等,也帶有很重要的考古學信息。古人建墓不是挖個坑把人埋進去就完了,根據地位、輩分、性別、風水等等因素,安排墓位、設計墓形,這其中蘊含著包括親族關係、社會等級、風俗演變等等層面上的信息,可以引發考古學家極為豐富的解讀。

由此,相比來看,火葬雖然也不是徹底的“水過無痕”,多少還會剩下灰燼和焚燒地點,也算是一種社會風俗觀念的反映,但總體而言還是失卻了前述的很多信息留存可能。雖然墓葬考古只是考古學的一部分,未來的考古學家還可以發掘城市、沉船等等,未來的文獻史學(包括用紙和電子手段記載下的文獻)材料肯定也會豐富到爆炸,但墓葬考古這個分支領域,確實很可能因為火葬的普及而日漸失色。


挖啥呢


很多老人不想火葬,特別是農村的,因為他們怕挫骨揚灰。算是個傳統思想吧。

現在的現實也是,假如土葬的話,那麼不用很久,山頭上除了墳包就是墳包,樹木都被砍伐做成了棺木。很可怕的現象,覺得吐槽火化政策是有一點極端,因為這個真的是關係到這個地球還能不能給後代住下去的大事。當然,那些所謂的火葬的各種圈錢手段被人深惡痛絕,特討厭的還壟斷經營,這個噴一噴真的不冤枉,因為有點缺DE。

至於說不留屍體做以後考古的問題,那就不需要擔心那麼多了。

假如人類文明不中斷,那麼依照現在的科技文明,根本再也不要考古了,因為各種醫學數據,各種遺體捐贈之後的保留手段,比埋在土裡面高明的多。其他的各種文明形態的保留以及傳承,就更加不用說了。

假如人類文明中斷了,那麼我們還保留這些玩意幹什麼呢?

與時俱進,為現代人的後代保留最大的生存空間,應該是我們最大的義務了。環保,應該是最大的保護地球的方法。

(如果我估計沒錯的話,未來一定會嫌棄火葬消耗的能源太多。人類的屍體,估計會用生物的辦法解決。)


老龔說勢


火葬是當代人的一種喪葬方式,其根本目的在於節省土地資源。那麼這對今後的考古工作有沒有影響,這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

想要了解火葬對考古的影響就要對考古這個名詞進行一個剖析。簡單來說,考古就是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遺存,但是發掘的範圍,研究的維度以及考古的目的和意義無法一言以蔽之。

首先考古發掘的範圍並不侷限在墓葬,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城址、作坊等各種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古遺蹟都是考古的對象。問題中的“火葬”僅僅是把問題侷限在了墓葬上,當千百年後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考古的範圍依舊不會僅限於此。

其次考古的目的是通過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生活,並以此來啟發當今的社會。中國範圍內從舊石器時期至晚清民國曆經了一百多萬年的滄海桑田,即使是經過這麼久的變幻,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文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可以藉助考古發掘研究古代各時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無所不觸及。墓葬考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代墓葬可以讓我們瞭解古代人的墓葬制度、氏族關係、等級制度。古代墓葬進一步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但是當今社會結構的大框架不是一個墳塋可以反應的了的。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家做主,打破了分封、氏族的關係,所以考古現今的墓葬意義並不大。

最後,考古的範圍再廣闊,內容再豐富,但其根本是著眼於人類本身。古代的信息記錄並不發達,雖說古籍是卷帙浩繁,但是依舊不足以讓現今的人做到無死角的研究。當今信息存儲量巨大,醫學、科學、文學等各種有關人類的信息通過網絡都可以查得到。簡單粗暴來講,只要千百年後還有網絡,就不愁瞭解不到如今社會的狀況。至於火葬自然對於今後的考古不會產生過多的影響。


北京民俗


這個問題倒是挺有趣的,答主看到後莞爾一笑。我的答案是Yes,也是No。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簡單點兒思考問題,火葬會讓人的遺體消失,以後的考古學家不能通過骨灰來研究當時人的體質了,這沒有疑問。從這個方面來說,火葬確實會影響後來的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的屬性。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火葬行為本身就是考古學家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和人類過去數千年來的處理自身的遺體的方式格格不入,這種轉變發生的原因和動力會是今後考古學家關注的重要課題。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YES, 也是NO。火葬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所以它在“消滅”考古資料(屍骨)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考古線索。這是其有趣的地方。

第二,其實即使不火葬,人類遺體在地下的完整保存也是有諸多苛刻條件的。比如我們在楚墓中很少發掘出土人類骨骼,因為人骨長期在地下不好的保存環境下,已經自然化作泥土消失掉了。在沒有人骨出土的情況下,我們還會問它會影響考古嗎?顯然不會!所以,火葬的效果也等同於這種“消失了的人骨”。但是,這並不會非常影響我們考古,屍骨只是海量考古資料的一部分而已。

第三,古人埋藏遺體並不是為了後人考古的,同理,現代火葬也好,其他的各種埋藏方法也好,是否會影響後人考古這個問題不是當時的人所需要考慮的。作為個體,每個人都處於一定的文化之中,有著一套世界觀和價值觀約束我們處理死者的遺體,我們只需要遵守這樣的規則就行了。

總之,現代火葬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流行的處理人類自身遺體的方式,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態度,至於它為何會流行起來,這是將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別人家的博士


這個問題再深一步:會不會有一天,考古學將要終結?大學不再設考古專業了,不單一門學問沒了,考古工作者也沒事做了、沒飯吃了,集體失業?!

不會的。

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源於一個誤解,以為考古就是挖墓,甚至有人極端地說,考古就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盜墓。

誠然,對普通人來說,挖墓是最有意思的考古活動,充滿了神奇色彩,有人看了《盜墓筆記》就自稱愛上了考古!但考古絕不等同於挖墓,或墓葬的發掘。考古還包括古代遺址、遺蹟和遺物的發掘,比如上古、先秦時期的城址,在這些城址裡,有城牆、宮殿、作坊、冶煉場所、祭祀臺、天象觀測臺、水利設施等等,當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墓葬和殉葬坑。可見,墓葬只構成考古的一部分內容。



然而這個問題也不是毫無價值的。

從考古學存在的基礎來說,主要面臨兩個問題:

首先,古代遺址遺蹟隨著大規模的發現與發掘,必然會越來越少,這個大趨勢是沒法改變的。人類活動會不斷留下新的遺址,然而我們從現實中看到,今天的現代化城市裡,連五十年以上的老房子都很少見了,不斷的拆拆拆、建建建,當代文明留給後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將非常有限。電子化生存的時代,一切都在加速,似乎再也沒有時間進行沉澱了。

其次,今天除了部分特殊地區,大多數地方都強制推行火葬。火葬的意義不僅僅是遺體的火化,而是喪葬文化的根本變化。雖然人死後,還會留一把骨灰,但骨灰多安葬在公墓裡,一隻木匣、一處小穴、一塊異常簡單的墓碑而已(當然還有一份20年一續的公墓續租合同),千墳一面,再無任何文化和遺物的附著。


古人實行土葬,遺體入土時,地上地下都會留下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物的遺存,如墓穴(不同的葬式、葬俗)、陪葬品、棺槨、遺體、碑刻(墓誌銘、神道碑)、墳塋、地面建築(及其附屬物)等,為考古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材料。而幾十年來,除了分散的民間墳包(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迅速消失),再就是集中入葬的商業性的公墓、陵園,人死之後入葬在標準化的公墓裡,已成為時代的新趨勢。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墓興起以來,到今天已過去一代人的時光,這二十多年到底為將來的考古留下了什麼呢?怕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人類的器物化歷史:遺蹟、遺址、遺存、遺骨,如同地球人的自然資源一樣,整體上將是不斷減少的趨勢,但何時耗盡還不好說,畢竟現在每年還在評選年度的“考古十大發現”。或許很快,當“十大”很難再評選出來,那時危機就會明顯了。

然而“考古文博”這個學科和專業不會無事可做,即便很少有“古”可考(發掘活動)了,但還有海量的文物要保存、整理和研究,屆時,文博事業(各類博物館和收藏機構)還會繼續興旺發達下去。

說到這,我想說一句,我其實是挺為人類的命運擔心的,現在發展這麼快,二百年超出了過去三千年,當今消費文化盛行,一次性產品、電子產品大行其道,而缺乏文明的積澱,會不會人類最終把自己也當成了快速消費的一次性產品?說不定未來二百年不到,都不用考古了,因為人類自己先已經滅亡了!人類的墳墓就是一個堆滿了廢品的巨型垃圾場。

希望這只是危言聳聽和杞人憂天。


皇帝不稱朕


這個大家不用擔心,因為現代人墓葬已經沒有考古價值。

中國過去幾十年對古代墓葬的發掘,有少數如明定陵的主動發掘,大多數是工程建設中的被動性發掘。今天國家政府已經很明確的必須是保護性搶救性發掘才能獲得批准。社會對古代墓葬的文化內涵和倫理價值越來越重視,而不再單單關心那些墓中的文物。

從考古發掘角度,古墓的價值點主要在於:

1、墓主人的身份和事件,如有出土墓誌等文字記錄,可以對比補充史書的記載。

2、墓葬本體結構及地面建築。

3、墓室壁畫和葬具、陪葬品,及其所傳達的歷史信息。

4、喪葬制度和文化習俗

這些價值點在現代火葬墓中都是不具備的。一般社會上常見的公墓,都是不到一平米的淺淺的墓坑,放個骨灰盒,幾乎沒有值錢的陪葬品,更談不到宏大的地面建築。

一些朋友評論說,骨灰也有價值,有點開玩笑的意思了。現代醫學研究的標本已經很多了。

另一方面,因為古代保存下來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只有書籍文字、繪畫壁畫、各種文物,缺失的太多,所以古墓考古發現變得重要。而今天信息化時代,社會各個角度、各個時間點上的多媒體信息比海量還海量,儲存和傳播技術高速發展,完全不需要去從墓葬中找了,找也找不到。

至於當代極少數的大墓,更不會被考古的,如果有一天被挖開,那也不是考古。同樣也是文明的退步。


幾葦渡


火葬影不影響考古?難不成留了具屍體,若干年後化身一堆白骨,然後被百年千年之後的所謂考古學家們挖出來就有考古價值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考古的定義,什麼叫考古,絕對不是挖出幾具骨頭然後給你定義唐朝人,明朝人,中國人。

考古考的是什麼?一,是名勝古蹟,文化增值類的東西,如古宮殿遺址,如古文明遺址。二,是陪葬品,若青銅陶瓷玉石等冥器,被人挖出來可以看到研究到當時的文化習俗,生活背景。

據我所知,目前很多地方火葬,還是會放到棺材裡下葬,當然更多的,還是放到骨灰盒或者骨灰罈裡,畢竟現在墓地的價格和房價一樣,越來越高。

另外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學作品和我們的新聞報道中,把我們考古直接等同於挖墓,這一點是及其不正確的。

我個人覺得,你的屍骨遠遠沒有什麼考古價值,真等到哪天你的墓地被挖掘了,放心好了,你小時候玩過的一顆玻璃球都會比你的屍骨更有考古價值。

也許是千百年之後,也許是下一個輪迴之中,又有誰在乎呢?須知死去萬事空。


17K陵南煙塵


這問題問的很好,火葬確實會對以後的考古有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讓考古學家失業!



我們之所以考古是為了用更科學的方法去了解我們的過去,古代文明與智慧!

人骨是考古學家最好的辨別埋葬者身份,性別,地位等信息的主要參考!有了火葬以後,以後的考古學家就很難獲得這些信息了。



但是從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來看,火葬也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你想想,要是沒有火葬,到處都會發現屍骨,警察叔叔該如何破案?


芒種先生


這個問題挺牛的,已進入了哲學的範疇。這裡我們要明白,考古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考古?考古是通過科學的調查,發掘,取證,得到完整的系統的有說服力的揭示和收集。在歷史,人文,藝術,宗教,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給我們更精確的佐證,幫助我們建立完整的資料,便於後人站在現有的平臺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

火葬是必然的,地球上已經這麼多人,住得已經很擁擠,還哪有那麼多地方埋人呢?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我們雖然沒留下頭骨供後人研究,但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資料和發掘保護的古物。後人會有更高的空間進行下一步的研究,這是我們為後世所做的事情,就算我們不做,後人也會做的,為他們的後人而做。

再,世界這麼廣闊,還有無數未知在等著我們發現,發掘。只有起點高了,新發現的遺蹟發掘才會有更精確的定位,更高的價值。這也是考古為後世所留下的遺產。

最後,比起擔心後世找不到我們這代人畜頭骨,我們不如從更實際的角度出發,如何更好的,更長久的保護保存我們已經發掘的遺蹟,古物,最大程度的留給後人。不要等到後世找我們時找不到,再找我們之前的,發現也沒有了...

想起鄭大聖的電影《古玩》,一個出色的畫師收藏了很多古畫,後來古畫沒了,留下一本印刷畫冊...電影很多人看過,例子舉的並不恰當,不過可以想象後人拿著畫冊時的心情,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事情,不要讓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