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

小龍談歷史


導語: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在1974年發現它的時候人們都為它的壯觀景象所震驚,葬坑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裡面埋葬著大約7000件陶製車馬和兵俑。而且製作工藝精良,每個陶俑都惟妙惟肖,表情和神態特別逼真,為人稱奇。

馬俑的形成是因為當時秦始皇去世的時候,用陶製品代替秦始皇的士兵的埋葬品。古人實行人殉,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士兵都隨著秦始皇陪葬,秦朝的安危還需要他們守護。經過多年後被挖出出來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看到的那些土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兵馬俑中間的牆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些牆是原本就有的,也屬於葬坑的一部分,據考古專家進行研究,還原了整個墓葬的建造過程。整個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進行墓坑挖掘時,首先確定規模尺寸,根據規模挖一個深五米的大坑,打好地基。然後修建10道土牆將整個墓坑分為11個部分,這些土牆每隔3米就有一個,牆的中間就整齊排列著兵馬俑。最後在上面鋪上青石板,實際上這些土牆在當時建造墓坑時相當於承重牆,保證這些兵馬俑不被壓壞。

其實裡面根本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寶貝。

兵馬俑中間的牆為什麼不能挖?

一、這些土牆的作用就相當於承重牆,起到支撐棚頂的作用!

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後來棚頂坍塌,兵馬俑全部被土覆蓋,考古學家挖掘的時候可是費了很大一番功夫,一般情況下都是使用手鏟刷子等工具,接近陶俑的時候改用手術刀片、簽字等小工具仔細清理。

二、兵馬俑中間的牆沒有必要挖。

但是依據研究,那些土牆裡面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文物,並且保持原狀能更好地將歷史還原、維持美感,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將它們挖掉了。

兵馬俑的發現在中國文化發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上兵馬俑完好的保存下來,對於研究當時秦朝的陶器製造能力非常有效。對於古代留下的文物,在參觀的時候不要隨意觸碰,這很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壞。

總結: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長城、兵馬俑,但是從側面看,他為我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是其他國家沒有的,對歷史的研究也有所貢獻。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路之意


每當我們去看兵馬俑的時候,會很迅速的發展兵馬俑與兵馬俑之間隔著一個長長的土牆。這讓我們不禁感到好奇,為什麼明明是兵馬俑,卻還需要在其中做一個土牆呢?這個土牆對兵馬俑有什麼作用呢?難道是為了讓兵馬俑更好看一些嗎?

其實我認為兵馬俑之間的土牆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為了承重



當年修築兵馬俑的目的便在於以兵馬俑代替活人陪葬,為了保持生前的威嚴儀態,勢必需要保護好兵馬俑的形態,不能令兵馬俑遭到破壞。但是一個巨大的坑洞一但失去了支撐很有可能會形成坍塌,對兵馬俑造成巨大的破壞。

為了保護兵馬俑,秦朝的工匠們便決定在兵馬俑周邊堆砌土牆,以起到承載重量保護兵馬俑的作用。

二:為了美觀



兵馬俑作為威武秦軍的還原,勢必需要完整維持軍隊各種陣勢。一團散沙、胡亂擺放的兵馬俑似乎沒有章法、也沒有威武秦軍的意境。

可是在施工過程中工匠們又無力維持兵馬俑的陣勢,也無法時刻知曉兵馬俑是否整齊美觀。這時修築土牆的作用便凸顯了起來。

有了長條形的土牆之後,工匠們沿著牆線擺放便可以大致保證規模的齊整,陣勢的威嚴。極大程度的方便了工匠們的施工,加快了工程的進度,也有利於保持秦軍的威嚴氣勢。極大還原了秦軍的規模,有利於保持美觀。

總結:



所以說不要單看這堵土牆不起眼,其實無論是對於承受重量來說還是保持兵馬俑的整體美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兵馬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體現的秦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工匠技藝的精巧都可見一斑。我們要好好保護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好好珍惜。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先說結論:兵馬俑中間的牆之所以不能挖,不在於其中是否有寶貝,主要在於保護兵馬俑的完整性,即“欲得其形,必承其重”

為了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兵馬俑坑的建造過程說起:實際上你完全可以將兵馬俑坑看做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坑道式的大型建築,簡單說其結構是這樣的:

以夯土隔牆和豎立的木柱作為整個地下空間支撐;在枋木和夯土隔牆上方用圓形棚木搭建坑道頂部,同時以草蓆覆蓋棚木防止上方封土漏下;在坑道底部則以青磚墁鋪。如此一來,就在地下構建起了一個高約3.2米的空間,其中用以放置陶俑和陶馬。

之所以採用這種建築結構,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首先,數十道夯土隔牆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散來自上方封土的巨大重力,防止坍塌造成的兵馬俑損毀。

2.其次,夯土隔牆的自然分隔,既可以形成不同軍陣的單位分割,又可以防止龐大的地下軍陣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3.最後,隔牆與棚木以及地磚,構成了一個完整封閉的地下空間,這可能出於秦始皇死後靈魂出遊巡視的需要。


接下來,我們看一些以上所說的幾處關鍵細節:

1.夯土隔牆

這些隔牆並不是之前沒有挖掉的生土牆,而是由人工用黃土夯築而成,土質純淨,夯層厚度多在10釐米左右,有的夯跡比較明顯。當然僅靠隔牆是不夠的,所以在隔牆的兩側還需要豎立木柱,平均間隔1.5米,以及在隔牆頂部也有為了搭建棚木而特意開的土槽。

2.頂上棚木

很多棚木因為被火焚燒的緣故,所以基本只留下了炭跡。這些棚木基本上為圓木,少數為方木,一般長度在8-12米左右,徑20-40cm。有的棚木在其一端還有凹槽,可以與夯土隔牆上凸起的泥塊相合,藉以防止棚木的移位。

而在棚木之上其實還覆蓋了一層席子,用來防止細小的土渣漏進去。這些席紋是在當時翻開棚木上覆蓋的硬土殼的背面時發現的,有粗細兩種席紋,採用人字形的編織方式。

3.青磚鋪地

這種用於鋪地的磚基本上是青灰色,密度很大且質地堅硬,表面並不是光滑的,而是裝飾了細繩紋。基本上有圖上所示的四種規格,最大的一種長42cm,寬19.5cm,厚度9.5cm,一塊青磚重達14.5kg。

總結:之所以不挖隔牆是因為沒有挖的必要,畢竟它只是前人夯築起來的土牆而已。


陽Sir的考古學之眼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秦朝對中國統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把四分五裂的各國經過不斷吞併,最終實現統一。秦朝覆滅至今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這個朝代也留下了不少的珍貴文物,兵馬俑就是其中一個。到兵馬俑遊玩的時候會發現,每條通道中間都有一堵牆,到底是為什麼呢?


兵馬俑的形成是因為當時秦始皇去世的時候,用陶製品代替秦始皇的士兵的埋葬品。古人實行人殉,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士兵都隨著秦始皇陪葬,秦朝的安危還需要他們守護。經過多年後被挖出出來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看到的那些土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些牆原本就有的,據悉,考古學家們曾模擬兵馬俑陪葬場景。根據兵馬俑的留下的痕跡,製作一個簡陋的原貌的模型,發現這部分的土牆其實就是一面受重牆。兵馬俑在頂部是用木塊覆蓋著的,因為年代久遠,頂部已經被風化侵蝕毀壞了。因此在挖掘的時候就沒發現頂部建築。

修建10道土牆從而將整個墓坑分為11個部分,土牆每隔3米就有一個,牆的中間就整齊排列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兵馬俑。最後在上面鋪上青石板,實際上這些土牆的作用就是相當於承重牆,用來保證這些兵馬俑不被壓壞,所以裡面根本沒有什麼寶貝。

那既然現在已經不用承重牆了,還留著這堵牆幹什麼,其實不是不敢挖,而是不能挖。雖然墓坑大白於天下,承重牆已經失去了他原本的作用,但是幾千年來,它始終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歷史文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保持整個墓坑的原生態,是我們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當時考古的時,經過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挖掘,才把整個兵馬俑的原貌挖出來。至於那些已經毀壞的木塊已經被清理乾淨了,而這些牆沒被挖掘的原因,是這牆本來就是古代建造的,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保留歷史文物的原貌。


江水趣談


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

答:大家一定對秦始皇的兵馬俑不陌生了,關於兵馬俑的故事也是時有耳聞。雖然現在的兵馬俑並未完全挖掘出來,但就現在的技術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一個奇蹟了。看過兵馬俑的人一定會注意到,這中間一列列的土牆擋在其中,那這些土牆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呢?為什麼沒有被挖掘開來,今天就為大家揭曉,為什麼這些土堆沒人敢動。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修建兵馬俑是個巨大的工程,為了避免自己死後,陵墓被那些盜墓的小賊盯上,秦始皇當然希望自己的陵墓越隱蔽越好。那麼在挖掘地下陵墓的時候,土如果外運的話,很容易就被別人知道這裡在幹什麼了。因此,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土作為兵馬俑的承重牆,既不會被外人發現,同時也能避免挖掘時產生坍塌。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這個一舉兩得辦法,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兵馬俑中間的那些土堆。

兵馬俑中的這些承重牆每隔3米就架起一道牆,由東向西,兵馬俑就整齊的排列在兩列牆的中間。然後上面用棚木覆蓋,再在棚木上蓋上席,然後以土填之。這種處理方式廣泛運用於古代帝王的陵園中。古人們邊用這種方法讓陵墓相對封閉起來,避免和外界接觸,同時處於壓力均勻的狀態,也就意味著不會出現突然坍塌,從而毀壞內部結構,這樣也就可以最大的保留住兵馬俑的原樣。

根據文獻記載,項羽曾經路過秦始皇陵,由於對秦始皇有很大的恨意,便下令防大火焚燒,現在隔牆上有明顯人為的火燒痕跡,證明秦陵地宮確實曾遭到焚燒。大家想,如果當時不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土堆隔離了火勢,那一把大火或許會毀壞了那些兵馬俑,也就不存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了。可以說土堆作為兵馬俑發掘中原貌最高的存在,一直被原樣保留下來,自然是不能隨意挖掘的。況且現有的保護水平還不能確保文物完好度,更是不敢輕易挖。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也認為,這些土堆除了當承重牆,還有可能是為了區分兵馬俑兵種,這道牆其實就是個隔離不同兵種的分界線。這樣看起來兵馬俑也會井然有序。其實兵馬俑保留這些土堆,保存原貌,也可以讓現在的我們更好的感受和了解當時秦朝時的人文地貌,這是先人對我們最好的饋贈。










天龍風水


說起兵馬俑,大家不管是去實地參觀過,還是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過,一定會被它恢弘的氣勢,整齊排列的隊伍和高大的造型所震撼。的確,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備受人們的矚目,在驚歎古人傑作的同時,人們會發出一些疑問,為什麼不把秦始皇兵馬俑中間的土牆拆掉?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秦始皇兵馬俑軍陣中的土牆是幹什麼的。古代的帝王陵墓建設的豪華巨大,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地下滲水和地質晃動,以及盜墓賊的破壞。秦始皇兵馬俑數量大,體型大,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兵馬俑的永久性破壞。

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古代的工匠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兵馬俑的軍陣中建成土牆,這些土牆又寬又厚,可以有效的承受封土的壓力,工匠在土牆上搭建了木頭,承受封土的壓力,土牆上的遺留至今的印記就是封土壓出來的,可見封土的重量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土牆成了秦始皇兵馬俑軍陣的承重牆,起到了支撐陵墓上建築和封土的作用。同時也引出了第二個原因——防止封土可能會對兵馬俑造成破壞。

其二,秦始皇兵馬俑體型比較高大,長期掩埋在地下,很容易因為地質運動而損壞。建起一道又寬又厚的土牆,除了承重,還可以起到保護兵馬俑的作用,因為一道道土牆把整個兵馬俑軍陣劃分成了相對獨立的多個區域。

這樣一來,等於把雞蛋放進了不同的籃子,一旦出現地質災害,很大程度上也以保全一部分兵馬俑。否則的話,一旦遭遇地質災害或者其他意外,整個兵馬俑軍陣可能會遭到全部破壞,這其實是降低損失的一種保護措施。

第三,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這些高大的土牆完全是用土堆積起來的,裡面沒有什麼埋藏物,不具有考古價值,也就沒有必要挖掘或者剷平。如果這些土牆裡面有文物,那就有考古價值,就值得挖掘。而且這些土牆都是夯築而成,又高又厚,若是全部挖掉是要耗費很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因此沒有必要幹這種徒勞無益的事情。

基於以上幾點,產生了最後一個原因——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既然這些土牆可以保護兵馬俑,而且本身也不具有考古價值,挖掘起來又太耗費功夫,於是乾脆不挖了,這樣可以保持文物的原貌,讓人們直觀地看到兵馬俑軍陣的原始分佈形態。

這樣做就把人為因素降到最低,而使兵馬俑的原貌最大限度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可以讓人們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古人的高超技藝、高度智慧和宏大氣魄。

秦始皇兵馬俑是一個強大帝國的實力展現,也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把這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一代代的流傳下去,告訴後世子孫,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創舉,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強大而努力,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因此努力保持秦始皇兵馬俑的原貌,讓人們能夠近距離的觀察、欣賞,就很有必要了。


小小嬴政


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看到這個問題,真的好巧,我這個月初剛剛到西安的西北大學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後,利用週末時間,順便到了大名鼎鼎的華清池和兵馬俑博物館參觀了一下。


去之前特意瞭解了一下兵馬俑,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參觀期間刻意請教了一下我們的導遊,沒想到,兵馬俑之間的土牆作用還真不小。

那天雖然是週末,但是人並不是太多,買票進入後,導遊囑咐不要把票丟掉,因為景區還要驗票。

走過一片草地和樹林就到了兵馬俑所在地,我們首先跟著導遊參觀了展覽館,大概瞭解下兵馬俑的歷史和發掘過程,然後就到三個館參觀,由於四號坑還沒有發掘,可能是技術原因,目前處於保護狀態,所以,我們就參觀了三個坑。

這是一號館,基本已經全部發掘完成了,裡面真的好大,非常震撼,在這張圖片的另一頭有很多的兵馬俑擺放在上面,有很多工作人員的電腦和各種工具,在那個位置可以近距離的看到兵馬俑。

這是二號館,感覺大小和一號館差不多,二號館絕大部門都沒有發掘,兵馬俑都埋藏在下面,第一張圖片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一層比較薄的土層蓋在兵馬俑上,聽導遊說,這些兵馬俑建好後,上面鋪著厚厚的席子,然後往席子上撒土,現在席子已經腐爛消失了,但是這些封土上仍然留著席子清晰的印跡。

這是三號坑,這個坑比起一號和二號來說就小太多了,大概有一號坑的二十分之一大小把,三號坑也全部發掘完成了,這個坑裡面有馬和車輛,但是損壞也是比較嚴重的,很多兵馬俑都沒有頭顱。

一號坑和二號坑裡面兵馬俑之間的土牆究竟有什麼用呢?

大家可以看到,大約四路兵馬俑之間就有一道土牆把這些兵馬俑隔開,很多人不由得聯想到,這些土牆裡面是不是藏著什麼寶貝兒,或者是更加珍稀的兵馬俑在裡面沒有發掘?

其實,真是想多了,裡面什麼都沒有,他就是土牆,只不過又寬又大而已,這些土牆經過當時人工的處理,非常的堅硬。

究竟有什麼用呢?

第一,支撐作用。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坑道,沒有支撐物的話,這些兵馬俑就很難保存的這麼完整,古人沒有我們現在的技術,不可能造一個非常大的蓋子把兵馬俑軍團一次性掩蓋起來,所以,就只能採用隔段掩蓋的方法了。你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些夯土牆的存在,一個大坑裡數百個兵馬俑,一旦一個倒下了,其他的會不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倒下,這樣的損失將是巨大的,所以,古人就利用這些土牆,把兵馬俑各自保存到不同的區域。

第二,分類保存。我們知道,這些兵馬俑都有不同的級別,古人非常注重身份,不同級別的兵馬俑會放到不同的區域,通過這些夯土牆把他們區分開來,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上面的三張圖就是三個不同身份的兵馬俑,他們身上的盔甲都有細微大差別,第一個兵馬俑右下角的介紹中寫得很清楚“高級軍吏俑”。

第三,保護作用。之所以用土牆把兵馬俑劃分為不同的區域,除了怕兵馬俑倒塌引起連鎖反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區保護,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淹、火燒等災害,如果發生水淹的情況,這些土牆就會通過隔離作用,將損失降到最低。

據介紹,當初,考古學家發掘的時候可是費了很大的功夫的,一般情況下都是使用手鏟刷子,等接近陶俑的時候就用手術刀片和小竹籤等小工具清理,幾千年過去了,任何的疏忽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看似簡單的夯土牆,它早就和這些兵馬俑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裡面蘊藏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有了這些聰明和智慧,我們才能夠建造出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蹟。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無論是在實地還是在手機上亦或是電視上等方式看到兵馬俑,就知道兵馬俑之間有土堆沒有清理。按理來說清理了這些土堆,那麼兵馬俑就更像一個軍陣了,這樣不更好嗎?所以就有了題主這個問題,下面來說說為何不清理掉這些土堆。

沒有現在的建造技術

建造技術發展到了今天,雖然不能做到無限跨度的屋面建造,但相比古代,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建很大跨度的屋面了。若是當年建造兵馬俑的時候有如今的這種建造技術,可以解決大跨度屋面的問題,那麼再被髮掘,那中間的那些看似土牆的東西的確可以清理掉。不過有了如今的建造技術,設計也會更不一樣了,所以這裡只是說大跨度的屋面問題。正因為當時的人們解決不了這個技術問題,又想要地下的空間,所以就得想辦法從其他方式實現,然而今天我們看到的那一堆堆土牆,就是當時人們想的辦法。



兵馬俑的結構

為什麼說那些土牆就是古人想的辦法?這個就得先了解兵馬俑的結構。一般人會以為兵馬俑坑是填埋式的叢葬坑,所以就有了題主的這樣的疑問。其實不然,兵馬俑坑的結構是一個地下土木結構建築,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形成一個地下空間來擺放兵馬俑,就和如今看到的這樣,而不是挖個坑把俑放進去然後用土填埋的做法。古人也很想直接就造一個很大的地下空間,上文也說了技術上做不到,古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深五米左右的大坑中建造起一道道東西向的隔牆。兩道隔牆的中間就形成了“過洞”,這就是古人想要的地下空間。

除了有隔牆,古人為了穩固,還在隔牆的底部安置木頭作為立柱,作為承重所用。在立柱的上面又用坊木連接,並且和土牆齊平。然後再用柵木板蓋住這些過洞,在柵木板上面再鋪設蘆蓆、膠泥和黃土,這就是兵馬俑原本應有的結構樣子。現在發掘的兵馬俑坑有四個,一、二號坑遭到火燒而坍塌了,三號坑則是因人為的破壞造成塌陷,四號坑則是沒有建造完成就廢棄了,所以兵馬俑本應有的地下空間因各種原因破壞了,而那些俑也淹沒在了泥土裡面,已不是原有的樣子。




知道了兵馬俑的結構,就明白這中間的一道道隔牆為什麼不能挖,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寶貝,是兵馬俑原本應有的樣子的一部分,只是兵馬俑本身早已遭到了破壞又受到歲月腐蝕,早已經面目全非了。雖然已是面目全非,但若是挖了這些牆,則是破壞了兵馬俑原本的東西。


淡看天上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田野考古裡面必須遵守的地層學原理。簡單說來就是考古發掘的時候怎麼去挖土,什麼可以挖,什麼不能挖,先挖哪個,後挖哪個。

一般來講田野考古中的工作對象就是遺存,包括遺蹟和遺物,遺蹟就是過去人類活動留下的各種痕跡,遺蹟是不可移動的,或者移動後會被損壞的,比如廢棄的房屋、墓葬等等;遺物就是出土的各種文物等等,像挖出的陶片、青銅器等等。

在考古發掘的時候,把上面的表土清理完後,考古工作者就會拿個小鏟鏟在那刮土,時而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這是在幹什麼呢?其實這就是在區分遺蹟單位,弄清有哪些遺蹟,以及遺蹟之間的相互關係後再考慮下一步怎麼去挖土。一般來說,不同的遺蹟的土壤的質地、顏色包含物等等都是存在差異的,通過認土,考古工作者會劃出一條條線,每個封閉的線圈就是一個遺蹟單位。比如古人在地面挖了個坑埋垃圾,幾千年後考古工作者就會根據土質土色先劃出垃圾坑的範圍,然後把垃圾坑裡面的填土挖出來,取出裡面的遺物,但不會再去挖坑旁邊的土。再比如古人建了一道牆,若干年後牆被風沙掩埋,考古工作者就會將覆蓋在牆上的土清理掉,而把牆本身保留下來,這樣才能弄清牆的結構,如果把牆也挖了,那就分不清這是什麼遺蹟了。

兵馬俑坑就是土木結構的地下坑道式建築,當時的人先挖成不同大小、形制的土坑,然後在緊貼土壙四周的內側,包築夯土以起加固的作用。這些牆都是兵馬俑坑建築建構的一部分,為了完整展示整個俑坑的結構,這些牆是必須保留下來的,如果挖掉,那麼就破壞了兵馬俑坑原本的面貌。


別人家的博士


土牆本身就是寶貝,它是墓中建築的一部分,並且,通過土牆的分隔,兵馬俑的排列變得井然有序,我們也能大致看出當時的軍陣佈局。這其實也是一個“軍事博物館”。不過,一般人去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大多隻是盯著兵馬俑看,沒人會俯視全局。我這裡有幾張圖,從這幾張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布軍方陣。


  • 一號兵馬俑坑

整體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長62米



圖中的條形就是夯土牆,牆寬為2米,共有10條。這10道牆形成了11個過洞,過洞中就是站立的軍俑及木質戰車。其佈局大致如下:



從這張復原圖上也能看出當時的整體建築結構,

當時在這些俑的頭頂搭有棚木結構的屋頂,棚木上再蓋上席子,在席子上封土。而這些土牆就相當於當時的承重牆。兵馬俑腳下還鋪著青磚。其它幾個兵馬俑坑的結構也是大致如此的。


一號坑的軍種佈局較簡單,二號、三號坑就複雜的多了。一號坑更像是一個靜態的防守型軍陣,二號坑是一個動態的攻擊型軍陣,三號坑則是一個指揮部。


  • 二號兵馬俑坑

呈鋸齒狀,東西長124米,南北長98米


圖中空白的長方形就是土牆。兵馬俑同樣是處在過洞中。從這個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出當時的軍陣。曲尺形東端組成一個弩兵方陣,四面長廊為立姿弩兵,中間4條過洞為8隊跪姿弩兵。曲尺形南端組成一個由8條過洞、每條過洞8乘戰車編列的車兵方陣。曲尺形中間的夾角部有兩個矩陣,南邊是一個佔3條過洞的車、步、騎三軍混合矩陣,北邊是一個佔3條過洞的純粹騎兵矩陣。所以,這是一個車、步、騎混合的軍陣。


  • 2號坑出土的高級軍吏俑,復原圖


  • 三號兵馬俑坑

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


從三號坑發現了級別較高的將軍俑,並且,其乘坐的指揮車也是有別於一號、二號坑的,這座馬車有圓形華蓋,車體也是通體彩繪。非常的華麗。



目前發現的兵馬俑坑一共有4個,比較可惜的是,其中一個為空的,未建成。三號坑,該是怎樣的軍陣佈局呢?大家不妨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所以,兵種與兵種的區別,兵士與軍官的區別,都被這些土牆一一隔開,同時這些土牆也是承重牆,是當時建築的一部分,所以,要保持原狀。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留言互動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