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的尾部起“水泡”怎麼回事?

楚鄉農


小龍蝦的尾部起"水泡"怎麼回事?

小龍蝦的尾部起水泡,這是小龍蝦的爛尾病導致的。是由真菌和弧菌感染引起的,一般都是小龍蝦先有物理損傷之後,傷口被真菌和弧菌感染,創口持續腐爛,最終導致小龍蝦的尾部全部爛掉,行動遲緩,無法活動,最後死亡。引起小龍蝦起水泡的原因或者說條件是什麼?


小龍蝦起水泡的原因是什麼?

1.蝦田(塘口)飼養密度過大,小龍蝦出現搶食自相殘殺的現象,導致尾部受傷,創口被真菌和弧菌感染出現氣泡的現象。

2.小龍蝦蝦苗或者種蝦在運輸過程中由於擠壓顛簸,受傷之後被病菌感染,傷口腐爛發炎也會出現氣泡,引起爛尾病的發生。

3.塘口(蝦田)底層生態環境惡化,腐殖質過多,有害細菌過多,在這種情況下,小龍蝦免疫力下降,由於各種損傷或者脫殼困難的情況。也會引起氣泡和小龍蝦的爛尾病。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蝦田(塘口)的生態環境以及小龍蝦自身的原因和人為操作不當引起的,那麼該如何解決呢?


解決辦法:

1.嚴格控制小龍蝦的養殖密度,投放蝦苗時,稻田養蝦模式保證每畝60斤左右,精養塘模式保證每畝100斤左右。在成蝦階段,多放地籠,加大捕撈量,同時保證餌料投餵充足,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小龍蝦自相殘殺。

2.在運輸種蝦或者蝦苗的過程中,要做好相關防護措施,儘量避免或者減少小龍蝦受傷,同時在投放種蝦或者蝦苗的時候,注意將病蝦和受傷的蝦挑出來。

3.積極改善蝦田(塘口)的生態環境,改底淨化水質,消毒殺菌要及時預防,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杜絕爛尾病的發生。建議用二氧化氯來消毒。

4.已經起水泡的病蝦,建議用五黃精華液全池灑潑,這樣能夠減少部分損失。


總結:

最根本的還是做好平時的管理工作,這樣可以有效杜絕小龍蝦爛尾病和其他疾病的產生。


小龍蝦曬太陽


小龍蝦尾部起水泡,其實它是一種病害,通俗點的叫法就是“水泡病”,而這個病害最終會導致小龍蝦尾部爛掉,所以也叫做“爛尾病”。


小龍蝦爛尾病它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特點就是尾部出現水泡、水腫,然後水泡邊緣慢慢的會出現潰爛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龍蝦的尾部逐漸爛掉,最終導致小龍蝦死亡。

引起小龍蝦出現水泡病的原因有幾種可能:

1,小龍蝦缺食出現打鬥,在打鬥中受傷。

2,捕捉小龍蝦的時候導致小龍蝦受傷。

整體來說小龍蝦出現受傷後被細菌侵入感染而出現問題。所以,在預防小龍蝦水泡病方面有幾個需要注意:

1,控制密度,不能過密養殖,免得小龍蝦打鬥厲害。

2,注意餌料投餵,保證小龍蝦不會出現缺食而相互打鬥搶食或者蠶食的問題。

3,搞好消毒工作。

出現水泡病怎麼辦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池塘進行消毒,可以使用二氧化氯或者強氯精對蝦池進行消毒殺菌。對於嚴重的蝦池可以隔天再用一次。


消毒過後再用五黃精華液來治療出現病害的小龍蝦,每畝每米水深用量150-250毫升,連續使用2-3次。也可以將藥劑噴入餌料中投餵給小龍蝦吃。

歡迎大家關注我,與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討、學習三農問題。

洞庭清水塘


我是一個準備養殖小龍蝦的大學生,沒有養殖經驗,但是看過一些小龍蝦養殖書,懂得一些書上的知識,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我仔細閱看了養殖書中關於小龍蝦的各種疾病、病因及症狀,最終,我認為小龍蝦的尾部起“水泡”是由於小龍蝦的尾部受傷後感染了嗜水氣單胞菌導致的。

沒有受傷的小龍蝦一般是不會感染嗜水氣單胞菌的,小龍蝦受傷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天敵的攻擊,或者小龍蝦之間相互打架,而尾巴相對於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傷,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導致尾巴起“水泡”。後期會越來越嚴重,擴散全身。

還有一個比較容易受傷的部位,那就是腹部,因為小龍蝦的附肢是比較脆弱的,容易在捕撈的時候脫落,或被同類夾掉,或被天敵咬掉,而附肢與腹部緊密相連,附肢掉落會導致腹部直接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引起小龍蝦腹部水腫,水腫液呈透明狀。


如果對病蝦進行解刨,會發現體內充滿水分。病蝦一般趴在池塘邊的草叢上,不吃不動,最後在池邊死亡。

防治方法:

防:①在投放和捕撈的過程中,儘量減少小龍蝦受傷。

治:②用土黴素拌餌料,每千克餌料摻1~2克土黴素,連喂7天。

水質良好的情況下可以不用消毒。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大家留言指點,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