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用年號稱呼,以前為什麼不用年號稱呼皇帝?

匆匆過客59157110499


經常看歷史文獻的很容易看到明清兩朝的皇帝,比如嘉靖帝、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稱號,在帝前面的兩個字都是他們曾經用過的年號,年號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用,明清之前很少出現用年號來稱呼一位帝王,具體是什麼原因的呢?

其一,明朝之前的帝王大都不是一個年號。年號是漢朝武帝首創,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為建元。漢武帝自己就使用了十二個年號,其後的皇帝使用的年號一般都不止一個,很多時候出現天降祥瑞或者出現大災難改元。不能用一個年號來代表這個皇帝,比如唐玄宗有三個年號,集中時間比較長的是開元和天寶,如果稱他為開元帝,那麼人們只能想起他開創的開元盛世,就不會把天寶治亂(安史之亂)和他聯繫在一起,而從明朝開始,基本實現了一帝一個年號,用年號稱呼皇帝更合理。

其二,諡號和廟號完全可以表示清楚明朝以前的帝王。西漢至隋的帝王除了開創者,大部分都用某帝表示,如漢文帝、魏文帝、隋文帝等,既有當時諡號字數較少便於表示的原因,也有對宗法比較全面周的傳承,如周朝的王稱號為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周赧王等,中間用的都是諡號。從唐朝開始,後人不斷給去世的皇帝加諡號,造成用諡號稱號皇帝的困難,所以改用廟號更簡潔和便於區分帝王。

其三,明清以後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明清兩朝大部分時間比較穩定,除了靖難之役外,未出現大的波動.這種局面也是前面歷朝歷代沒有的。沒有變動的情況,出於穩定需要,帝王也不會改變年號。而明清恰恰各有一位皇帝不能用某某帝來稱呼,一個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其被瓦剌俘虜,以于謙為首的大臣為了避免瓦剌勒索,擁立其弟弟朱祁鈺為帝,在朱祁鎮被放回後,朱祁鈺不願意退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實現了復位,這個時候因為自己之前的年號有中斷且為了表現出自己出現掌權,進行了改元。而清朝的皇太極認為明朝的漢人對於大金這個國號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加上他成為蒙古的博格達汗,決定改國號為清,同時改元。

最後,歷史學家的習慣叫法。對於一個比如劉邦,稱他為漢太祖或者漢高帝都沒有毛病,因為他是開國君主,史學家習慣叫稱他為漢太祖並延續下來。習慣用年號表示的明清皇帝,除了宣統皇帝都有廟號,用廟號來稱呼他們也沒有問題,比如乾隆皇帝,稱他為清高宗也是沒有問題。一些皇帝的廟號在歷史出現過變動,為了避免爭議出現,稱呼其年號更為貼切。

綜上,結合諡號的變化和明清幾乎一帝一個年號等情況,稱呼明清皇帝更習慣用年號。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指正。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

明清以前多數皇帝擁有多個年號,每逢特殊時期往往就會改年號,以表示自己順應天意,是真龍天子。而到了明清時期,乃是中國的中央集權,皇帝集權巔峰時期。皇帝作為實際上的最好統治者,其本身已經被徹底神化了,不需要再玩以前順天命,更年號,下罪已詔的時候了。

皇帝所代表的至高無上,已經不允許皇帝去改,皇帝也不會輕易去改,以表示自己的一統萬年。這時皇權的自信與強大,讓皇帝的年號不再需要以前的那種偽裝性。


葉下風塵


對皇帝的稱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朝人對皇帝的稱呼;另一種是皇帝死後後人對皇帝的稱呼,這又分兩種:一是后帝對前帝的稱呼;一是後朝史家對前朝皇帝的稱呼。

一、當朝人對皇帝的稱呼:

大臣尊稱皇帝為陛下(bì xià)、帝等。秦朝時稱:始皇帝等。

二、同朝後帝稱呼前帝:

1、有廟號的稱廟號,如漢朝:高祖;唐朝:太宗,高宗、中宗、文宗、玄宗、肅宗、文宗、昭宗等;宋朝:太祖、太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理宗等;明朝:太祖、太宗(後改為成祖)、中宗、憲宗、代宗、孝宗 、神宗、熹宗、思宗等;清朝:聖祖等。

2、無廟號的稱諡號,如:漢:孝文帝、孝武帝、漢獻帝;隋朝:文帝,煬帝;唐朝:殤帝等。

一般情況下,唐朝、宋朝、明朝大都時興有廟號;末代帝沒有廟號,有諡號的則稱諡號,如宋恭帝,就是諡號,宋端宗為其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元人上諡號”恭皇帝“等。

三、後朝史家對前朝皇帝的稱呼:

後代史學家整理前朝歷史書籍時,一般都根據前代史料的稱呼而稱呼之,基本不做改動。但是也有例外,如清朝人修明朝的史書《明史》,就沒有按照明朝的廟號稱呼之,而是根據清朝自己的喜好和習慣,把明朝的以廟號稱呼,都改成了按年號稱呼,如:洪武帝、永樂帝、宣德帝、嘉靖帝、崇禎帝等。這樣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在稱呼上,都變成了按年號稱呼。

雖然說從唐朝開始,諡號越封越長,稱呼起來不方便,但實際上,只有清朝一代是稱呼年號的。而唐朝、宋朝、明朝三個朝代是以廟號為稱呼的。

為什麼清朝要改變明朝的廟號呢?大概是清朝以滿清而統治漢人,缺乏自信心,有意淡化漢人對明朝的印象,以鞏固統治地位而有意為之。


南宮外史


其實漢朝的漢武帝之前的君主,是沒有年號的,只有諡號與廟號。在商朝,稱呼君主多稱呼其廟號,而後來周朝則稱呼諡號更多。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不滿“子議父,臣議君”的做法而自稱“始皇帝”,廢除了廟號與諡號。漢朝建立以後,高祖劉邦再次恢復了諡號與廟號。


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個朝代,其中改朝換代的事情也是非常常見,從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每一位皇帝登基都會改年號,甚至有的皇帝要改好幾個年號,但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到明清以後就不常見了,因為每個皇帝都開始只有一個年號了。這是因為朱元璋登基後定製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成為祖制,後代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以前的皇帝很重視年號,明朝以後就不重視了嗎?大家都應該知道,皇帝每改一次年號,就有許多東西都需要修改,比如說貨幣鑄造,撰寫文件,政令的通行等等,明朝之前我們國家的人數並不是太多,但是明朝以後,我們國家的人口數量開始增長,所以因為修改年號製作圖章這件事上就顯的非常麻煩了。並且年號過多,非常引起混亂。明清之後,只用一個年號,這樣就方便多了。


可能是因為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做上皇帝后的他非常懂得民間疾苦,比較體恤民情。對於年號這種事情應該不是他關心的重點。他的初衷是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一心只想把國家治理好,他不想讓百姓都受他受過的苦,換一次年號就會勞民傷財,所以這不是他想看到的。


1KM1


古代中國的紀年都採用帝王來紀年,通用格式是“帝王+X年”。帝王登基那年稱為元年,之後則是按年歲記,比如秦始皇登基後的第37年,史書記載為秦始皇三十七年,用公曆記的話則是公元前210。

紀年格式"帝王+X年”中的“帝王”通常有三種格式,分別是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對帝王的綜合性評價,廟號是帝王在家族中的輩份,年號則是帝王在位期間使用的紀年名字。隋朝之前採用諡號,唐元之間採用廟號,明清則採用年號。唐朝開始諡號越來越長,既不方便記憶,又不方便書寫,失去了諡號的原本作用,故棄諡號用廟號。

廟號並非每個帝王都擁有,只有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帝王才擁有,不過唐朝開始每個帝王都有。廟號雖然跟諡號有別,但是演變到最後廟號也有了諡號的部分功能,因此明清兩朝採用年號來表示。明清以前,一位帝王的年號可以有多個,明清開始,一位皇帝只有一個年號。

漢武帝的本名是劉徹,諡號是漢武帝,廟號是漢世宗,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等。

唐太宗的本名是李世民,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是唐太宗,年號是貞觀。

康熙皇帝的本名是愛新覺羅·玄燁,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是清聖祖,年號是康熙。


大秦鐵鷹劍士


歷史上明清之前,皇帝如遇重大事件會頻繁更改年號,這樣造成一個皇帝往往會有好幾個年號,如果僅以年號稱呼,你知道究竟是哪個皇帝嗎?恐怕也會引起混亂。

而明清皇帝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因奪門之變二次上臺和清太宗皇太極建立大清,更改過年號以外,歷代各皇帝都是一個年號,沒有其他,這樣自然就可以以年號稱呼,


—只道是尋常


明朝以前一個皇帝有多個年號,而明朝皇帝只有一個年號。


吾身獨清


這可能是明朝開了先例,後來清朝就跟著越過承傳前朝的慣例,其實清朝很多東西都是學明朝的,從官服就可以看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