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用年号称呼,以前为什么不用年号称呼皇帝?

匆匆过客59157110499


经常看历史文献的很容易看到明清两朝的皇帝,比如嘉靖帝、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称号,在帝前面的两个字都是他们曾经用过的年号,年号在中国古代很早就用,明清之前很少出现用年号来称呼一位帝王,具体是什么原因的呢?

其一,明朝之前的帝王大都不是一个年号。年号是汉朝武帝首创,中国历史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汉武帝自己就使用了十二个年号,其后的皇帝使用的年号一般都不止一个,很多时候出现天降祥瑞或者出现大灾难改元。不能用一个年号来代表这个皇帝,比如唐玄宗有三个年号,集中时间比较长的是开元和天宝,如果称他为开元帝,那么人们只能想起他开创的开元盛世,就不会把天宝治乱(安史之乱)和他联系在一起,而从明朝开始,基本实现了一帝一个年号,用年号称呼皇帝更合理。

其二,谥号和庙号完全可以表示清楚明朝以前的帝王。西汉至隋的帝王除了开创者,大部分都用某帝表示,如汉文帝、魏文帝、隋文帝等,既有当时谥号字数较少便于表示的原因,也有对宗法比较全面周的传承,如周朝的王称号为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周赧王等,中间用的都是谥号。从唐朝开始,后人不断给去世的皇帝加谥号,造成用谥号称号皇帝的困难,所以改用庙号更简洁和便于区分帝王。

其三,明清以后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明清两朝大部分时间比较稳定,除了靖难之役外,未出现大的波动.这种局面也是前面历朝历代没有的。没有变动的情况,出于稳定需要,帝王也不会改变年号。而明清恰恰各有一位皇帝不能用某某帝来称呼,一个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其被瓦剌俘虏,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为了避免瓦剌勒索,拥立其弟弟朱祁钰为帝,在朱祁镇被放回后,朱祁钰不愿意退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实现了复位,这个时候因为自己之前的年号有中断且为了表现出自己出现掌权,进行了改元。而清朝的皇太极认为明朝的汉人对于大金这个国号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加上他成为蒙古的博格达汗,决定改国号为清,同时改元。

最后,历史学家的习惯叫法。对于一个比如刘邦,称他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都没有毛病,因为他是开国君主,史学家习惯叫称他为汉太祖并延续下来。习惯用年号表示的明清皇帝,除了宣统皇帝都有庙号,用庙号来称呼他们也没有问题,比如乾隆皇帝,称他为清高宗也是没有问题。一些皇帝的庙号在历史出现过变动,为了避免争议出现,称呼其年号更为贴切。

综上,结合谥号的变化和明清几乎一帝一个年号等情况,称呼明清皇帝更习惯用年号。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指正。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明清以前多数皇帝拥有多个年号,每逢特殊时期往往就会改年号,以表示自己顺应天意,是真龙天子。而到了明清时期,乃是中国的中央集权,皇帝集权巅峰时期。皇帝作为实际上的最好统治者,其本身已经被彻底神化了,不需要再玩以前顺天命,更年号,下罪已诏的时候了。

皇帝所代表的至高无上,已经不允许皇帝去改,皇帝也不会轻易去改,以表示自己的一统万年。这时皇权的自信与强大,让皇帝的年号不再需要以前的那种伪装性。


叶下风尘


对皇帝的称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朝人对皇帝的称呼;另一种是皇帝死后后人对皇帝的称呼,这又分两种:一是后帝对前帝的称呼;一是后朝史家对前朝皇帝的称呼。

一、当朝人对皇帝的称呼:

大臣尊称皇帝为陛下(bì xià)、帝等。秦朝时称:始皇帝等。

二、同朝后帝称呼前帝:

1、有庙号的称庙号,如汉朝:高祖;唐朝:太宗,高宗、中宗、文宗、玄宗、肃宗、文宗、昭宗等;宋朝:太祖、太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理宗等;明朝:太祖、太宗(后改为成祖)、中宗、宪宗、代宗、孝宗 、神宗、熹宗、思宗等;清朝:圣祖等。

2、无庙号的称谥号,如:汉:孝文帝、孝武帝、汉献帝;隋朝:文帝,炀帝;唐朝:殇帝等。

一般情况下,唐朝、宋朝、明朝大都时兴有庙号;末代帝没有庙号,有谥号的则称谥号,如宋恭帝,就是谥号,宋端宗为其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元人上谥号”恭皇帝“等。

三、后朝史家对前朝皇帝的称呼:

后代史学家整理前朝历史书籍时,一般都根据前代史料的称呼而称呼之,基本不做改动。但是也有例外,如清朝人修明朝的史书《明史》,就没有按照明朝的庙号称呼之,而是根据清朝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把明朝的以庙号称呼,都改成了按年号称呼,如:洪武帝、永乐帝、宣德帝、嘉靖帝、崇祯帝等。这样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在称呼上,都变成了按年号称呼。

虽然说从唐朝开始,谥号越封越长,称呼起来不方便,但实际上,只有清朝一代是称呼年号的。而唐朝、宋朝、明朝三个朝代是以庙号为称呼的。

为什么清朝要改变明朝的庙号呢?大概是清朝以满清而统治汉人,缺乏自信心,有意淡化汉人对明朝的印象,以巩固统治地位而有意为之。


南宫外史


其实汉朝的汉武帝之前的君主,是没有年号的,只有谥号与庙号。在商朝,称呼君主多称呼其庙号,而后来周朝则称呼谥号更多。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不满“子议父,臣议君”的做法而自称“始皇帝”,废除了庙号与谥号。汉朝建立以后,高祖刘邦再次恢复了谥号与庙号。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其中改朝换代的事情也是非常常见,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每一位皇帝登基都会改年号,甚至有的皇帝要改好几个年号,但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明清以后就不常见了,因为每个皇帝都开始只有一个年号了。这是因为朱元璋登基后定制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成为祖制,后代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前的皇帝很重视年号,明朝以后就不重视了吗?大家都应该知道,皇帝每改一次年号,就有许多东西都需要修改,比如说货币铸造,撰写文件,政令的通行等等,明朝之前我们国家的人数并不是太多,但是明朝以后,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开始增长,所以因为修改年号制作图章这件事上就显的非常麻烦了。并且年号过多,非常引起混乱。明清之后,只用一个年号,这样就方便多了。


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做上皇帝后的他非常懂得民间疾苦,比较体恤民情。对于年号这种事情应该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他的初衷是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一心只想把国家治理好,他不想让百姓都受他受过的苦,换一次年号就会劳民伤财,所以这不是他想看到的。


1KM1


古代中国的纪年都采用帝王来纪年,通用格式是“帝王+X年”。帝王登基那年称为元年,之后则是按年岁记,比如秦始皇登基后的第37年,史书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七年,用公历记的话则是公元前210。

纪年格式"帝王+X年”中的“帝王”通常有三种格式,分别是谥号、庙号、年号。谥号是对帝王的综合性评价,庙号是帝王在家族中的辈份,年号则是帝王在位期间使用的纪年名字。隋朝之前采用谥号,唐元之间采用庙号,明清则采用年号。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书写,失去了谥号的原本作用,故弃谥号用庙号。

庙号并非每个帝王都拥有,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帝王才拥有,不过唐朝开始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虽然跟谥号有别,但是演变到最后庙号也有了谥号的部分功能,因此明清两朝采用年号来表示。明清以前,一位帝王的年号可以有多个,明清开始,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汉武帝的本名是刘彻,谥号是汉武帝,庙号是汉世宗,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

唐太宗的本名是李世民,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是唐太宗,年号是贞观。

康熙皇帝的本名是爱新觉罗·玄烨,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是清圣祖,年号是康熙。


大秦铁鹰剑士


历史上明清之前,皇帝如遇重大事件会频繁更改年号,这样造成一个皇帝往往会有好几个年号,如果仅以年号称呼,你知道究竟是哪个皇帝吗?恐怕也会引起混乱。

而明清皇帝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因夺门之变二次上台和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更改过年号以外,历代各皇帝都是一个年号,没有其他,这样自然就可以以年号称呼,


—只道是寻常


明朝以前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而明朝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吾身独清


这可能是明朝开了先例,后来清朝就跟着越过承传前朝的惯例,其实清朝很多东西都是学明朝的,从官服就可以看出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