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算得上一代明君嗎?

史海深處


嘉慶皇帝只是一個平庸的皇帝,他離明君還相差太遠!看看以下的資料你就明白了,

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在乾隆太上皇剛剛駕崩10以後,嘉慶皇帝下詔明宣鈕祜祿·和珅二十款罪狀,對其以“大逆”論罪,下旨抄家入獄。正月十八日,嘉慶皇帝念其“嘗任首輔,不忍令肆市”,賜和珅於獄中自盡。從動手到入獄,嘉慶皇帝僅用了10天時間,便完成了對權傾朝野、勢力龐大之和珅的清算行動。

乾隆四十一年,從御前侍衛一躍成為朝中一品大員,並任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的開掛人物。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又被擢升四庫全書正總裁,兼理藩院尚書,成為“寵任冠朝列”的所在。更重要的是,自乾隆四十五年到嘉慶四年,長達20年的時間裡,和珅深受皇恩而不倒、位極人臣而穩固,乾隆朝幾乎所有的實權高等官職,和珅身兼數十。

乾隆五十年後,和珅開始獨攬朝政大權,成為僅次於乾隆皇帝的清廷二號人物,以其為首的“貪官派”成為乾隆朝堂乃至地方政府中勢力最為龐大的政治集團。乾隆六十年,和珅更是成為了年老昏聵之乾隆太上皇的代言人,權勢一度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成為清朝的“二皇帝”。

在剷除和珅及其黨羽的過程中,或許是“平庸天子”——嘉慶皇帝,在位期間乃至一生中帝王心術、權謀手段的巔峰時期。

嘉慶四年正月,新年剛過,乾隆太上皇駕崩於養心殿,一陣“捧足大慟,擗踴呼號,仆地良久”後,嘉慶皇帝正式開始了對和珅的清算。

《清實錄·仁宗實錄》記載了乾隆太上皇駕崩後,嘉慶皇帝發佈的第一道諭旨,其中就有對和珅的“重用”:

也就是說,嘉慶皇帝將鈕祜祿·和珅任命為大行太上皇喪葬典禮的負責人之一,而且在乾隆太上皇的治喪委員會中,就政府官職和政治影響而言,和珅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總領喪葬事宜,責無旁貸。而一旦成為了喪葬儀式的負責人,在治喪期間,和珅就必須時刻留在皇宮,總領事務。也就是說,嘉慶皇帝用一道“使中外知之”的諭旨就將和珅軟禁在了宮中,中斷了其和京中武裝力量的聯繫。

嘉慶皇帝要求,除了距離京城最近的直隸一省“總督、提督、鹽政”,可以“來京恭謁梓宮”外,地方武裝力量的各級武職官員不必“儀節虛文”,被明令“不必來京”,而且必須“實心任事,不得擅離職守”。

也就是說,嘉慶皇帝的第二道諭旨,斬斷了和珅利用地方武裝力量發動武裝政變的可能,讓其真正成為了“光桿司令”,幾乎無一兵可調。

在這份看似依慣例而行的封賞恩旨中,嘉慶皇帝甚至連皇室宗親中的“年幼未授職者”都進行了周密、妥善的安排和恩賜。這份加封諭旨涵蓋了乾隆太上皇幾乎所有的在世皇子、皇孫乃至重孫輩,讓嘉慶皇帝最大程度上掌握了這群朝局影響最大的政治勢力。

進行完上述周密的安排後,嘉慶皇帝將其帝師朱珪,以“來京供職”的名義,調回京城;並令其安排王念孫、廣興人等,展開對鈕祜祿·和珅的“總攻”——彈劾。

諸事完備以後,嘉慶皇帝“命王大臣會鞫,俱得實,詔宣佈和珅罪狀”,乾淨、漂亮地完成了對一代權臣鈕祜祿·和珅的清算過程。

不可否認,嘉慶皇帝較之其父乾隆皇帝、其祖雍正皇帝而言,資質平平、作為甚少,將其稱為一代“平庸天子”,並不是毫無根據的汙衊和詆譭。但在清算一代權臣鈕祜祿·和珅的過程中,嘉慶皇帝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以雷霆手段完成了對費心經營二十年之久的和珅及其黨羽勢力的清算,其帝王心術運用之純熟、權謀手段使用之順暢,也絕非尋常帝王能及。

鈕祜祿·和珅,何許人也?

面對費心經營長達20年,勢力異常龐大、黨羽遍佈全國的鈕祜祿·和珅,雖然已經登基4年,但統治根基未穩、皇權並未穩固的“稚嫩皇帝”——愛新覺羅·顒琰,是如何在10天之內,將其及其黨羽一舉殲滅、徹底扳倒的呢?

當時的鈕祜祿·和珅,兼任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都統,幾乎掌握了京城之內包括皇宮之內全部的武裝力量,這對於嘉慶皇帝接下來的清算活動,絕對是一個絕大的威脅。所以,嘉慶皇帝必須先想辦法將和珅和其掌握的武裝力量隔離,中斷和珅對京畿地區武裝力量的掌握。

至一切喪儀。著派睿親王淳穎、成親王永瑆、儀郡王永璇、大學士和紳、王傑、尚書福長安、德明、慶桂、署尚書董誥、尚書彭元瑞、總管內務府大臣縕布、盛住、總理。其詳稽舊典。悉心酌議。隨時具奏施行。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中斷了和珅和京內武裝力量的聯繫,皇宮戍衛和步軍統領衙門就只能直接聽從嘉慶皇帝的命令。但是,和珅的勢力並不僅僅限定於京內,還有著數量龐大之地方武裝力量的支持。

於是,嘉慶皇帝的第二道諭旨來了:

總兵藩臬以下。俱不必來京。致曠職守。其各省將軍、督、撫、副都統、提、鎮、城守尉、並盛京侍郎、奉天府尹、及西北兩路將軍大臣、並鹽政、織造、關差等。均著遵照前例。不必來京。

解除了武裝政變威脅後,對皇室宗親、滿洲勳貴大臣也有著相當程度滲透的和珅,對嘉慶皇帝還有著傳統意義上的政變廢黜,文鬥篡政的巨大威脅。

所以,在將和珅的心腹黨羽之福長安等編入治喪委員會,予以變相圈禁候,嘉慶皇帝在第三道諭旨中大肆封賞皇室宗親、予以拉攏和安撫:

朕兄弟中。惟儀郡王居長。著加恩晉封親王。貝勒永璘、系皇考之皇幼子。綿億、系五皇兄之長子。五皇兄原系親王。薨逝後。皇考將綿億遞減二等、襲封貝勒。茲均著加恩晉封郡王……

愛新覺羅·昭槤所著《嘯亭雜錄》中,記載了和珅被捕的大致過程,直接驗證了嘉慶皇帝整個清算佈局的周密和明智:

及純廟崩後,王黃門念孫、廣侍御興等先後劾之。上立命儀、成二王持旨逮珅,並命勇士阿蘭保監以行。珅毫無所能為。控制上相,如縛庸奴,真非常之妙策。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百六》、《清史稿·仁宗本紀一》、《清實錄·仁宗實錄》、《嘯亭雜錄》










嘉慶皇帝算得上是想做好皇帝而沒有做到的一位皇帝,歷史結論就是一位平庸的君王。嘉慶往上三位皇帝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與這三位的康乾盛世相比,嘉慶相距甚遠,與他之後的道光等開啟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等道鹹衰世比起來又起碼不是昏聵無能之君。


嘉慶自乾隆之後登基,一共在位25年,繼位四年後開始正式親政,其在位期間主要的事蹟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方面

嘉慶主政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頓吏治,乾隆後期其實清朝吏治已經很敗壞,言路堵塞,權臣當道,貪腐嚴重是當時的特點。嘉慶上任後首先廣開言路,褒獎起復了部分以言獲罪的官員,其中有名的事件就是誅殺權臣和大貪官和珅,嘉慶本身也厲行節儉,限制地方進貢寶物,重用了一批清廉的老臣,比如王傑、朱珪、董浩等,但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吏治問題,反而在後期更為嚴重。


針對當時清朝普遍的官員翫忽職守之風,嘉慶從自己做起,每天勤於政事,但是隻是自己做到了,並沒有形成對下的壓力,沒有形成一套監督百官的制度,導致翫忽職守之風愈演愈烈。

二、軍事方面

乾隆末年,國內矛盾越來越尖銳,加上文字獄等一系列矛盾,在西南和西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乾隆在位時雖然也出兵鎮壓,但是未能徹底解決問題。

嘉慶繼位後,誅殺了大貪和珅,將一部分責任推給了和珅,緩解了一部分矛盾,另一方面更換統兵大將,實行剿撫並重的政策,瓦解了起義軍,歷時九年多,花費軍費兩億兩,才將起義徹底鎮壓,極大地消耗了清朝的元氣。

此外,嘉慶期間還鎮壓了東南匪亂、天理教起義等,這些起義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耗了清朝的元氣,加速了清朝的衰敗,同時也反應了當時國內矛盾已經極為凸顯。

三、經濟建設方面

嘉慶在位期間,做的比較好的一件事是年年豁免災區的稅糧,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爆發,但因官員貪腐,吏治腐敗,政策在落實上打了很大折扣,朝廷免糧,但是下面又巧立名目,各種苛捐雜稅多不勝數,歸根結底還是在末端落實沒有做好,缺乏一套有效的官員管理體制。

同時嘉慶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國策,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正值工業革命高潮,而嘉慶還嚴禁開礦,恪守祖制,壓制各類企業,閉關自守,錯過了改革的機會,也使清朝繼續走向了衰敗。

四、在社會文化方面

嘉慶期間,比較重視治理河工,這與重農抑商是一起的,但是人地矛盾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隨著歷史發展,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到了官員鄉紳土豪的手裡,老百姓可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同時人口又不斷增加,東北又禁止漢人遷居,導致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

同時皇室弟子和八旗子弟越來越成為清朝沉重的包袱,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錢財供養,但是這幫人卻是每天無所事事,不事生產,嘉慶雖想改變,卻沒有良好的手段,導致這一問題越來越嚴重。

嘉慶期間多次重申嚴格禁止鴉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鴉片的泛濫。同時繼續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依舊以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態度面對外來事物,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結論:

嘉慶總體來說是一位平庸的皇帝,並且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國內矛盾迅速激化,集中爆發的時期,又是世界極速發展的時期,國內沒有有效的行政手段和魄力去解決,對待融入世界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清朝一方面元氣不斷消耗,吏治進一步敗壞,貪腐更加嚴重,人民起義此起彼伏,一方面又錯過了融入世界的機會,錯過了工業革命的機會,為後來清朝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埋下了禍根。


阿楚講歷史


嘉慶帝是明君還是昏君,這麼一件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好的鑑定界線。若真要評判嘉慶帝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我認為嘉慶帝是個極為平庸的皇帝。他沒有太大的成就,也沒有犯下什麼大錯,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在嘉慶帝的《遇變罪己詔》中,他是這樣說自己的,“我大清國一百七十年以來,定鼎燕京,列祖列宗,深仁厚澤,愛民如子,聖德仁心,奚能縷述?朕雖未能仰紹愛民之實政,亦無害民之虐事,突遭此變,實不可解。總緣德涼愆積,惟自責耳。”


典故知中國


那要看對於明君的定義了,古代文人定義的明君大概有以下幾點:親君子遠小人,虛懷納言,不驕奢淫逸,勤政節儉,體恤臣民,孝順父母,差不多大概這些就算是明君了。

如果可以打分的話,那麼嘉慶不是傑出的但絕對是優秀的,完全按照正常的聖德典範來行事的君王。

孝順父母,皇后死後,康熙經常去的地方他都會盡量避免去,不願喪妻之晦染上太上皇。

勤政到變態,傳統娛樂節日看完表演也要辦公,下臣猜測他應該會很累,沒上奏摺,他居然申斥全國所有官員,讓他沒事幹…而且好幾次。

不愛任何玩樂,僅有的木蘭秋狩是他恢復的,還是為了保留祖先的尚武精神,去了也就是象徵性的比劃比劃。

————等等等等…反正這類事太多了。

而且以當時的認知他也是有作為,敢作為的。

一上任,除了和珅外,全國十一個總督罷免六個,而且老虎蒼蠅一起拍。

簡政放權,還帶著大臣們回祖地憶苦思甜。

並且正史上沒有任何他昏庸無道的記錄。

但當時局勢如此,努力無果,也僅能做個守成明君。


屹然談古


朱厚熜是明朝的第11個皇帝,本來只是一個藩王,但是機緣巧合之下竟然當上了皇帝。他堂哥朱厚照死的時候沒有留下兒子,皇位的繼承人的位子就空出來了,然後在朝臣和太后的商議之下,朱厚熜就被選做了皇上,他這一做就是四十五年。

在朱厚熜早年間的時候,還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的,重用能臣,改革吏治,輕徭薄賦,在治理倭寇問題上也有突出的表現,從這些來看,他也可以稱之為明君。但是當了十幾年的好皇帝之後,嘉靖就開始放飛自我了,沉迷修仙煉丹,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能牢牢的掌握住朝政大權,還真是不簡單。

說嘉靖是個好皇帝是有理由的。一方面,嘉靖上位之後,打擊權貴,整頓軍紀,改革科舉,誅殺錢寧、江彬兩個大奸臣,至此明朝問題較為嚴重的宦官時代告一段落,武宗一朝的劉瑾時代結束。執政前二十年,嘉靖帝勤於朝政,淨臣批閱奏章到深夜。後來有人推崇這一時期稱為“嘉靖中興”。另一方面,嘉靖帝十分孝順,當初以藩王的身份繼承大統,言官要求其改稱其父興獻王為“皇叔考“,而稱明孝宗為其父,嘉靖皇帝十分惱怒,通過著名的”大禮儀事件“,為了給父母一個名分,廷杖百官,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左順門事件“了,最後的結局,楊廷和辭官養老,嘉靖帝如願以償。有人說,嘉靖帝的一輩子除了父母沒有愛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說嘉靖是昏君那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嘉靖執政後期,二十多年不上朝,信奉道教,沉迷於煉丹修道,追求長生不老,更為可怖的是要取處女之血作為煉丹製藥的原料,導致由宮女楊金英為首的十幾個宮女企圖勒死他,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宮女發動的起義。嘉靖的昏庸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寵信嚴嵩這個大奸臣,縱觀明世宗的一生,自負聰明,剛愎自用,而嚴嵩父子也正是利用了嘉靖的這一特點,在嘉靖父子的胡作非為下無數忠臣慘死其中。嘉靖執政期間是明朝倭寇最為猖獗的時期,同時漠北的韃靼俺答汗也蠢蠢欲動,邊患問題始終存在。

總體來說,嘉靖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手段最高明的皇帝之一,他狂妄自大,但又絕頂聰明,奸臣賢臣並用、忽智忽愚的治國方式,四十五年如一日的將全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正如當年明月說的那樣,明朝沒有蠢的皇帝。當初海瑞上書痛罵嘉靖的消極怠朝、縱容奸臣,嘉靖帝說道“海瑞堪比比干,但我不是紂王”,能說出此話的皇帝你很難去說他是一位昏君。雖然後期的消極怠政,但正是這一時期明朝的文化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為後期明朝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銘鑫的爸爸媽媽


嘉慶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但清朝還是走向了衰弱,原因引人深思。

嘉慶皇帝作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在歷史上也算是為數不多的能稱為明君之一的君主了,但是在其在位的時候,清朝也就此開始了由盛轉衰,這也讓人感到十分的好奇,按理來說所有朝代在明君的統治下,就算不能一步步強盛,但是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衰弱。

其實嘉慶皇帝在當時是非常受到百姓愛戴的,在乾隆皇帝退位後,嘉慶皇帝開始掌權,而且這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懲治了清朝乃至在歷史上都有名的大貪官和珅,但是儘管對貪官汙吏進行了嚴厲的整治,但是始終沒有讓貪汙的事情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但是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嘉慶也只是殺雞儆猴,如此一來讓事態的發展愈發的嚴峻,貪汙之風較比之前更勝。

而且在嘉慶在位期間,恰好趕在工業革命剛剛興起,世界各國的發展速度迅速上升,但是中國並沒有乘著這股大潮航行,而世界各國的實力愈發強盛,經濟就要流通,自產自銷已經完全滿足不了他們,只能不斷的向外出口,這個時候中國就被充當做一個大蛋糕,每個人都想來分一塊,所以用鴉片作為敲門磚的事情就不奇怪了,鴉片一旦流入,國民身體素質下降,資金流出,國力下降也不是一個奇怪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乾隆在位時期,清朝已經有了衰弱的跡象,而乾隆所留下的爛攤子,只能由繼位者也就是他的兒子嘉慶來收拾,乾隆在位的早期其實發展的還算是不錯,但是到了後期,明星乾隆就有一些力不從心了,白蓮教的起義幾乎是耗盡了清朝的人力、財力、物力,光是大將就折損了幾十位。而這一情況的發生就已經讓清朝明顯的走進了一個怪圈,精銳已經被打光,其次也沒有精力去發展軍隊,清朝開始走向了衰弱之路,一去不復還。

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嘉慶儘管被作為明君來看,那也只是他肯為國家的未來去著想,但是我們從他的功績上來看,他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加在一起較比乾隆都要低上不少,如果按照這個來看,他算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一個皇帝,沒有太大的才華,儘管看似努力,但是實則沒有任何的好政策出臺,做不出功績來,也只能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無法阻擋清朝的滅亡之路。

所以說在古代,作為一國之君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也沒有做任何能讓國家更好發展的事情,儘管沒有荒淫無道,也是一種罪過。


大鵬帶你看古建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所以,算不上明君,但也不是昏庸的人,是個平庸的君主。一生唯一的雷厲風行的政治動作就是剷除了和申,抄沒了他的財產。所謂“和申跌倒,嘉慶吃飽”。


小驚喜來一沓


嘉慶皇帝不是一代明君。嘉慶皇帝是在乾隆帝死後,才真正開始親政。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顒琰即位後,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嘉慶皇帝沒有把他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盛世繼續下去,也沒有培養一個明君後代。

總得來說,不是一代明君,也不是一個壞皇帝。


樂山小青年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r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r

曾經強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r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步峰文藝


嘉慶皇帝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初期由於乾隆禪位擔任太上皇,因此嘉慶還並無實權。等乾隆帝死後,嘉慶才開始獨攬大權,實際上嘉慶生平最討厭的就是貪汙,所以他一上來就大理懲治貪官,並且第一時間將和珅治罪。嘉慶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貪汙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還比以前更加猖狂。此後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問題越來越多,導致國力開始走衰,嘉慶本想當一位明君,卻沒能朝著他希望的方向在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