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匈奴卻消耗漢朝100多年?

陳韜


有許多現代人讀著古時候的歷史記載,就會發現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說同樣的敵國,不同時期的狀態判若兩國——戰國時期趙國以一區區諸侯之力,便可壓著匈奴打,可為什麼到了大一統的漢朝的時候,匈奴卻居然可以壓制漢朝,逼得漢朝不得不選擇屈辱的和親政策,再之後更有綿延百年的漢匈之戰?

其實之所以會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看待歷史事物不能割裂的看待,而應該與時俱進的看向,就拿匈奴來說,可不是一直停在原地的,戰國時期的匈奴和漢的匈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戰國時期的匈奴被趙國壓制,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匈奴的生產力實在是太不發達了,缺乏必要的武器和科技。

而等到漢代建立的時候,別看劉邦成功的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按理說漢朝要遠超於戰國時期,但是那個時候天下殘破,作為皇帝的劉邦上朝時湊齊一樣毛色的馬匹都很難,相國蕭何張良等人只能坐著牛車去上朝。這就很尷尬了,我們都知道趙國在當時的戰國由於靠近邊塞地區以及曾經的婁煩地區,加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以趙國的騎兵力量一直很強。

而匈奴在漢代建立的時候通過掠奪工匠以及接管秦朝時期留下的大批技術,迅速實現了生產力的大突破。當年秦始皇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然後在那些曾經的匈奴人的領土上設置了很多的駐軍,並且還修築了大量的長城,但是隨著秦末天下大亂,長城兵團被抽調南下前去平叛,這就給予了當時落後的匈奴很大的機會,他們迅速來一下,將原先秦軍來不及帶走的大量技術和工具掠奪走,當他們生產力提高了,並且先後驅除丁零、擊敗東胡,成功的統一了北方草原,實力在漢初時期達到巔峰。

就這種情況下爆發了漢匈之間的第一次大戰,所以結果會出現白登山之圍也是理所應當的,當時據說匈奴單于搞了40萬騎兵前來圍困劉邦的軍隊,這4萬騎兵按照馬匹顏色的不同分為4個大方陣,每一個大方陣都擁有數10萬一色的馬匹騎兵,真是無比驚人,而寒冬天氣。被圍困的無數漢軍的手指頭都被凍掉了,最後還是陳平巧施妙計,通過賄賂匈奴單于的枕邊人以及許諾日後和親,這才把劉邦放了回去。

此後連續70多年都秉承著和親政策,原因無他,當時殘破的天下和匈奴羞辱比起來,是真的打不過:等到劉邦死後,匈奴單于寫了一封信來羞辱呂后,樊噲被激怒了,“願提十萬兵,橫行匈奴中”,結果被文武百官一頓狂噴,“當然劉邦高祖皇帝都打了敗仗,你算什麼東西”?結果漢朝廷就把這個侮辱的恥辱給忍下來了,繼續搞和親政策。

等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天下終於不再是一部殘破的景象了,是漢武帝覺得機會和時機都已經成熟,是時候報父祖之仇了!這一時期的匈奴依舊也在發展,他們試圖打通西域,對西域進行生產掠奪,但是此時的漢帝國畢竟是農耕社會,發展的明顯更快一點。此後漢朝匈奴之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戰,在漢武帝執政時期先後通過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遠遁千里。

但是由於常年戰爭也使得漢帝國的再次變得殘破,不得不休養生息一段時期,所以漢武帝晚年基本上停止了兵戈,等到了漢宣帝時期,通過各種手段分裂了匈奴,南匈奴選擇內附,此後匈奴每況愈下,不服王化的北匈奴逐漸式微,在歷史長河當中徹底消失了。


無筆


不僅趙國能把匈奴打趴下,最弱的燕國也能把東胡打趴下,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直接殺義渠王、滅義渠國。

戰國七雄,三個地接草原胡人,但個個都是好樣的,不僅外打匈奴而且還不耽誤逐鹿中原,而最後竟是秦戰國統一了天下。

那麼,為啥擁有華夏九州的漢朝卻跟匈奴人耗了上百年?

1.草原還是那個草原,但匈奴已不是那個匈奴

中原華夏在質變,從列國諸侯到統一帝國。

草原大地也在質變,而且質變的程度一點不比中原帝國小。

匈奴的冒頓單于弒父篡位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統一戰爭,當然他不是統一華夏,而是統一草原。

向東,攻滅了東胡;向西,趕跑了大月氏,同時已經開始著手控制西域諸國了。

所以,等到劉邦建漢稱帝,匈奴早已建成了幅員萬里的草原帝國。

這個帝國的實力有多強?

首先是強大的軍隊,號稱控弦之士30萬。

劉邦首次出擊匈奴而白登山被圍,也就帶了32萬軍隊;70多年後,漢武帝馬邑之謀,總共動員了30萬軍隊。

也就是說,在軍隊數量方面,匈奴人已經能跟中原帝國打成了平手。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草原作戰靠騎兵,步兵基本就是靠邊站,戰馬不如匈奴、騎兵不如匈奴、戰士不如匈奴,在兵力對等的情況下,打起來,漢朝方面真心沒啥優勢可言。

其次就是匈奴已經建立了政權,也就是步入了國家形態,成為草原帝國。

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

之前,趙國、秦國以及燕國能打敗胡人,那是因為胡人的組織形態是遊牧部落。

國家打部落,就跟歐洲人殖民非洲和美洲一樣,基本上就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但是,抹除了文明代差之後再交手,那就不可同日耳語了。

2.中原在變弱,而且已經殘弱非常。

劉邦建國之時,中原是個什麼形勢?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這就是中原之形勢,經濟已經破產了。

而經濟破產原因就是從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之後就開始打仗,而且一直打到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打了整整八年時間,這時間已經是足夠長了。

更關鍵的是,中原帝國不是局部的打,而是全面的打,基本上每一寸土地都被戰火燃遍。

關中秦地、韓魏之地、趙地、齊地、燕地以及楚地,基本上都打遍了。

打的時間足夠長、打得空間足夠大,秦末戰火是“世界大戰”的級別。

歷經此等級別的戰火,中原帝國能不殘破嗎?

除了經濟破產,還有政局不穩。

劉邦統一天下,可並未擁有天下,整個大漢帝國遍地是諸侯王,而且多是實力雄厚的異姓諸侯王。

他們不僅削弱了中原帝國的力量,而且都是不穩定因素。

韓王信造反,是勾連了匈奴的。

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人在造反,匈奴人已經在干涉中原內政了。

劉邦帶三十萬大軍北伐韓王信,也想趁機一戰定匈奴,效仿一下始皇帝的大將蒙恬。

但是,劉邦或有蒙恬的武力值,但匈奴已經不是秦時模樣,而且匈奴也出了一個“始皇帝”——冒頓單于。

先出兵示弱,再退卻誘敵,見你孤軍深入,便準備來一個包圍殲滅戰,所以劉邦有了白登之圍。

可以說,冒頓單于組織戰爭的能力,是相當強的。他既不是死命地硬打,也不是無利便退,而是極有章法的。

韓王信造反、勾連匈奴;陳豨造反,也勾連了匈奴,而且動靜更大。再之後,還有盧綰造反、彭越不出兵,英布徹底造反。

等等此種境況,中原帝國自顧不暇,怎麼還有力量去收拾匈奴。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稱帝之後,便是消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這可不是簡單的平叛戰爭,而是中原帝國的又一次滅國統一戰爭。

這場統一戰爭,劉邦一直打到死都沒有打完。

燕王盧綰是大將周勃給平定的,而此時劉邦已經駕崩長樂宮。

經濟不行、政局不穩、內戰連年,要打匈奴是不可能了,能不被匈奴打,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所以,劉邦和親匈奴,得說是走了一步高明的棋。

如果匈奴入侵和異姓諸侯王造反徹底攪和在一起,那天下大亂不知會幾時休。

3.匈奴就那麼難打嗎,非要打一百年

可能,一百年都說短了,而是打了兩千多年。

這不是漢人與匈奴人的較量,而是兩種文明的較量: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

中原帝國跟草原帝國的競相較量,一直較量到清朝中期才算結束。

哪是什麼一百年就能完事的。

雖然漢武帝追亡逐北地打了幾十年,把匈奴人的囂張氣焰給打滅了,但草原帝國還在,所以邊地問題一直就是中原帝國的生死劫。

這個問題總是處理不好,而且總是在這個問題上亡國滅家、改朝換代。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明。

從中原文明的思維方式去處理草原邊地的問題,就始終處理不好。

既然處理不好,那沒辦法,只能一直打,要麼中國打草原要麼草原打中國。

能把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處理得比較好的,唐代算一個,但只是開始,安史之亂之後便徹底崩盤,中原算是處理好了但草原出問題了。

契丹遼國,算是一個,草原和中原分治,但金人做強,還是被滅了,問題還是出在了草原。

元代也是一個,但是它能搞定草原,因為自己本就出自草原,卻始終搞不定中原,所以有國90年後便被朱元璋取而代之,問題出在了中原文明。

清代雖然各種非議,但卻是把草原和中原都處理好的,可以說清朝全部實現了對中原和草原的有效統治。

但是,如果非要仔細論的話,滿人還是沒處理好中原文明,包容性更強的中原文明已經準備跨越至現代文明瞭,但滿洲貴族卻不能與之同步、成為文明進步的絆腳石,所以愛新覺羅家族便被歷史一腳踢開。


減水書生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

簡單地說,就是漢朝的實際戰鬥力遠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國。要承認這一點,真的很痛苦。但是,事實真的就是如此。

戰國時期的諸國,尤其是趙國(人口不足500萬)、燕國(人口不足300萬)、秦國(人口不到600萬)這三國,戰鬥力都是爆表的,草原蠻族與之相比,是處於絕對劣勢的。

這一時期的戰國諸國,國內人口雖少、但可戰之兵卒卻遠多於後世。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萬大軍,但並沒有因此滅亡,而是仍舊堅持了三十多年,這顯得非常的奇怪。

究其原因,戰國時期的各路諸侯倚靠的還是各家國內大大小小的門閥或更小規模的諸侯,以及下面的門客。說白一點,他們相當於歐洲後世的職業騎士。

國家出糧少、成本低,但戰鬥力強,更有旺盛的戰鬥慾望。因此,國家也願意發起各種規模的戰鬥。

但是,再後來,大一統的封建極權社會慢慢形成,門閥和大小諸侯消失,下面的門客也跟著消失了,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和戰爭成本的大規模增加。


費其士


當位列諸侯之一的趙國在戰鬥中將匈奴人擊敗並且打得他們不敢南下而牧馬時,我們又會產生一個質疑,那就是為什麼區區趙國都能夠擊敗匈奴,而天下大一統的漢朝卻在劉邦被圍之後陸陸續續被匈奴騷擾了數百年的時光?難道漢朝作為統一的封建王朝都比不上一個中原諸侯趙國嗎?



其實,我認為趙國能夠擊敗匈奴而漢朝被匈奴騷擾數百年,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是存在著非常複雜的情況與客觀環境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為什麼趙國與漢朝之間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區別呢?

一:匈奴的強弱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人正處在發育成長期,雖然有一定的戰鬥力與軍事實力,但是面對著來自成熟期的趙國,無論是戰術還是單兵素養,匈奴人只能被趙國按在地上捶。

但是經過了先秦的混亂與秦朝末年發生的農民起義,中原各諸侯以及中央朝廷對邊境的掌控逐漸削弱。匈奴人趁著這個機會大肆發展自身實力,搶奪地盤。當漢朝再次統一天下時,匈奴以及發展得足夠強大·,成為了可以與漢朝叫板的強大勢力。

二:國力的強弱



趙國徹底擊敗匈奴的時期在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經過大規模的軍改以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改革,趙國一躍成為了諸侯中最為強大的勢力之一。國富民強,擊敗開化不久的匈奴自然不在話下。


而漢朝剛剛成立的時候天下百廢待興,經過了數時年乃至上百年的混亂,百姓疲敝、倉廩空虛,漢朝上下已經無法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也談不上打敗匈奴了。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不可與漢朝初期的匈奴同日而語,而漢朝初期情況的複雜程度也不是趙國所能比較的。但是隨著漢朝實力的逐漸恢復,也是最後將匈奴徹底擊敗了。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一個小小的趙國,一個龐大的大漢王朝,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這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一個是王朝一部分土地曾經的領主,一個則是龐大的王朝,但實際上,趙國真的就那麼弱嗎?趙國一點也不弱。

其實趙國被秦國輕易擊敗這件事,還是很讓人懷疑的,在戰國後期,趙國可以說是諸侯國中唯一能夠與秦國比肩的一個強大國家,趙軍的戰鬥力很強,兵丁數目也不少,比之秦軍也是絲毫不差,可是最終卻因為一個趙括的紙上談兵失了國之根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與秦國對抗。

曾經的趙國,面對北方胡人的入侵,早就習以為常,北方胡人雖然入侵趙國,卻逃不到便宜,這是為何?趙國的強大是一方面,胡人不團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分割的可不僅僅是華夏大地,即使是北方匈奴之地,也是處於一種分割狀態的,當時的匈奴人也不是統一的,因此,趙國面對的僅僅是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兩者實力相當,以趙軍的剽悍戰力,攻破胡人的一次次南下還是輕而易舉的。

而漢朝建立以後,匈奴也完成了統一,這時候的匈奴雖然在人口,經濟上完全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提並論,可是在軍隊戰鬥力上,中原王朝卻也不一定是匈奴的對手。

眾所周知,數千年來,華夏民族之所以被北方遊牧民族步步緊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強悍的民族風氣,數目眾多的卓越騎兵。基本上可以這麼說,但凡是北方遊牧民族,總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在手。

特別是當年秦國崩潰的時候,匈奴人其實也從中分得過一杯羹,匈奴的力量進一步壯大,加上匈奴人全民皆兵的現狀,對於劉邦而言,匈奴的確是一個惹不起的存在。

漢初最大的窘境是什麼?漢初最大的窘境正是劉邦雖然是皇帝,卻不能完全掌握全國要務,劉邦曾經分封過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都不是劉邦能夠輕易動得了的,因此,與匈奴大戰之際,劉邦其實並不能舉全國之力抵抗匈奴,而匈奴卻可以盡全國之力南下擊潰劉邦。

趙國不在了,曾經的匈奴也不在了,趙國面對的匈奴尚且較為弱小,而劉邦面對的匈奴人卻是剽悍不可抵擋,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再加上,劉邦治下的漢軍,其實在質量上與之趙軍還是有些差距的,面對同等水平的對手,趙軍可以大獲全勝,而漢軍卻可能全面潰敗,這就是失敗根本原因。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終於達到了巔峰,這時候漢軍才能夠將匈奴打的節節敗退。


魏青衣



我一直認為,趙國七雄中,趙軍的戰鬥力強於秦軍。

一是李牧率領戍邊的趙軍(還不是全部主力)。消滅匈奴十餘萬。

二是在閼與之戰中,趙奢率趙軍對抗秦軍。斬首八萬。閼與地形狹窄。任何迂迴包抄的計謀都用不上,將軍只有正面硬碰硬。閼與之戰,趙奢率領的趙軍大破秦軍。斬首八萬。

三是長平之戰中,趙軍陷入包圍中,糧草箭矢用盡。沒有後勤補給,才被全殲的。在趙軍被圍前,秦趙兩軍正面硬碰硬。趙軍只損失幾萬人,消滅秦軍30萬。

四是長平之戰後。趙軍45萬主力全軍覆沒。燕國20萬大軍伐趙。廉頗率5萬趙軍抵抗。斬首15萬,殺燕軍主將。廉頗反攻燕國。燕王求和,廉頗不許。燕國割讓城池。廉頗才同意求和。

正因為趙軍強大的戰鬥力,李牧才能斬首匈奴十幾萬。滅匈奴三國。


楊朱學派


都別搶,我來答。

如果趙國把匈奴給打趴下,那漢太祖劉邦可得謝謝趙國了,畢竟白登之圍確實挺丟人。

另外整個漢朝也得謝謝趙國了,這樣一來就不必大費周章深入漠北攻打匈奴了。

實際上匈奴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從戰國時代開始就被各個諸侯壓著打,但是匈奴有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太強。

畢竟是遊牧民族,走到哪就是家。

所以中原各諸侯也很尷尬,雖然把匈奴人打敗了,但是也僅僅只是獲得戰術上的勝利,沒有獲得戰略上的勝利。

你今天把它打敗了,它騎著馬一溜煙就跑回大草原上躲起來。

等實力恢復了,明天又來騷擾你。因此匈奴招人煩的就是這點,正面衝突它打不贏,只能跟打游擊似的,今天來打你一下,明天來打你一下。

所以秦國人也比較苦惱,只好修築長城,試圖把這些匈奴人擋在外面。

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

趙武靈王時代,為了能夠在諸侯爭霸中脫穎而出。他學習胡人的服飾和騎射,這在當時“華夷觀”的背景下,趙武靈王能夠做出這個決定可以說是十分偉大的。

但不管是趙國,還是燕國都無法完全消滅匈奴人,上面說過遊牧民族機動性太強,居住地點不固定。

所以即便把匈奴人打敗了也解決不了事情,等它恢復實力了還是會來侵擾你。

因此當時主流的辦法就是修長城,這對攔截匈奴人還是很有效。

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

到了戰國末期,趙國即便在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但是在大將李牧的帶領下,匈奴人依然被打的抬不起頭,連趙國邊境都不敢接近。

可見匈奴人真的就屬於游擊隊似的,實力不咋地,但是能折騰。

在秦始皇時代,他派遣蒙恬率軍十萬北上攻擊匈奴,不用說也獲得了勝利。但是這支軍隊主要是拿來鎮守邊疆。

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史記·匈奴列傳》

真正開始和匈奴人較勁的是漢武帝時代,漢朝前期匈奴人很強大,因為它完成了對其它民族的統一,人口大增。

劉邦率領三十多萬軍隊都沒能把匈奴人擊敗,結果還被圍了起來。

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對匈奴不再放縱了,開始主動出擊,一共發動了四場戰役: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兩次)、漠北之戰;

其中漠北之戰就是讓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的著名戰役。

經過這四次大規模打擊後,匈奴人實力大損,而漢朝也擁有了對西域的掌控,絲綢之路也才得以順利建立起來。

而匈奴人也被打得分裂,南部匈奴開始臣服漢朝,再加上又採取和親的方式,漢朝和匈奴還是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東漢時代,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後期也被打的抬不起頭,只好西遷。

即便在三國時代,匈奴人也被北方的曹操壓的死死的。

終漢一朝,匈奴人都始終被漢朝壓著打,最後直接被打的內附稱臣,應該說這是戰國時代諸侯遠沒有取得的成就。

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各個諸侯的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區,所以對匈奴都只是被動防禦。

而漢朝自漢武帝開始,就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追著匈奴人打。

魏晉以後,由於統治者自身的腐敗加上社會局勢的混亂,最終才開啟了“五胡亂華”。

自此以後,那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榮耀時代就再也一去不返,唐朝也只是在李世民時代重現這一榮光過,但是一場安史之亂把唐朝沒差點折騰死。

縱觀中國大一統王朝,獨漢朝的強盛如此迷人,文治武功,可謂殊絕一世。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趙國從來沒有把匈奴打趴下——李牧時代只能讓匈奴不敢入邊掠奪

戰國時匈奴和趙國的關係記錄:

《匈奴列傳》:

“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李牧列傳》:

“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這些記錄都說明一個事實:

李牧雖然擊敗匈奴,但也只能達到讓匈奴不再入關掠奪,只是防守性質,談不上擊垮。

這就和漢文帝時期李廣等守邊疆對抗匈奴的將軍一樣。

秦朝時蒙恬對匈奴的出擊才真的重創匈奴:

“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
“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

蒙恬奪取了匈奴世代所居的河南地,迫使匈奴逃跑到漠北。這是和衛青、霍去病一樣的進攻性質。

從上面的記錄來看,戰國時期的匈奴,主要是在漠南活動;秦朝蒙恬奪取漠南,匈奴才被迫遷徙到漠北,進而在秦末漢初一統漠南、漠北地區。在統一漠南、漠北的基礎上擊敗月氏和東胡。

戰國時的匈奴僅僅擁有漠南,漢朝時匈奴擁有漠南、漠北、東胡、月氏等地,一統北方草原,匈奴汗國一分為三:匈奴王庭、左賢王、右賢王,即西方的月氏地、東方的東胡地、匈奴故地三塊。

漢高祖白登之圍時,匈奴兵力就高於西漢:

“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西漢全部兵力32萬——漢悉兵,說明這是西漢能夠調動的全國全部兵力。

匈奴兵40萬把32萬兵切割為兩部分。

李牧擊敗匈奴時,匈奴全部兵力才有10多萬。

也就是說,戰國時的匈奴,是西漢時匈奴實力的四分之一。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戰國時期,有三個國家一直飽受匈奴的騷擾,一個是趙國,一個是燕國,還有一個就是秦國。這個時期的匈奴和中原各國一樣,也是大小部落之間連年戰爭,相互搶奪地盤,呈分裂狀態。這個時期,就是分裂的諸侯國迎戰分裂的匈奴各部落。

秦國在宣太后主政時期,就開始收編或逐趕盤踞在隴西一帶的義渠戎人,從而佔居了隴西、北地、上郡,並開始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趙國長久積蓄下,才有決勝之力

而趙國在趙武靈王繼位前,就一直在和匈奴人死磕,主要面對的是林胡、東胡、樓煩和西胡等部落。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戰果並不是多大。由於一直受匈奴威脅,所以,也就迫使趙武靈王痛定思痛,開始著手軍事改革,

《史記趙世家》: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籓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 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

在趙武靈王十九年的時候,他召來大臣樓緩,說先王依漳河和滏河之險,又修築了長城,雖然擊敗了林胡,但並沒有取得大的成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作後盾,趙國仍然遭受匈奴各部對邊患的威脅。甚至亡國。只有突破俗世常規的改變才能有可能成功。於是,他打算不懼俗世的責難,準備向胡人學習。先從改穿胡服開始,學習胡人善戰的一面。

趙武靈王的學胡令很快就在全國實行,讓士兵學習胡人的騎射技術,這種效果很快就在戰場中得到了體現。在第二年,趙武靈王就率軍進攻西胡,奪取了榆中的土地,在趙國的威懾下,林胡王還向趙國進貢了馬匹。在隨後的用兵中,接連奪取了匈奴控制的雲中和九原等地,其兵勢已經到了可以直接證調匈奴另一個部落樓煩跟隨一起作戰的地步。

而趙國對匈奴最決定性的的一戰莫過於李牧率軍擊敗十萬餘匈奴聯軍。連敗襜襤、東胡,收降林胡,以致匈奴十餘年都不敢再來侵犯趙國邊境。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派蒙括率十萬大軍迎擊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地區。然後又越過黃河,繼續逐趕匈奴,匈奴人是一退再退。中原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優勢直到秦始皇死後,秦末大亂,衛戍長城一帶的軍隊陸續調離回來平亂,北部軍事力量出現真空,匈奴人的勢力才又逐漸發展起來。

匈奴的強大

在劉邦還在忙著和項羽爭奪天下之時,差不多同期的匈奴卻出現了類比秦始皇的大人物,這就是冒頓。匈奴在前期和秦趙兩國開打時,其實它的日子並不好過,匈奴內部是分裂的,在外部還受著西北強大的月氏和東部的東胡的擠壓。所以,這也造成它和秦趙甚至和春秋時期伯晉國開打時,佔不了優勢。

但是,一切到了冒頓的時代,形勢就改變了。冒頓是匈奴單于頭曼的大兒子也是太子,後來頭曼又想立最小的兒子為太子,就把冒頓送到了月氏當人質。頭曼乘機攻打月氏,冒頓要不是偷偷跑掉,差點就被月氏殺死。

偷跑回來的冒頓就開始了他的上位表演,很快就訓練了一批只聽命於他的軍隊,為了試驗士卒對他下達的命令的執行力,他甚至拿他的妻子來當試刀石。在有了自己的軍隊做實底後,他弒殺了自己的父親頭曼,奪取了單于的位置,處死了一切不聽命於他的人,整頓了匈奴。接著,消滅了強大的東胡,擊敗月氏,向南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奪回了秦時蒙恬曾經佔領的所有土地,這時的匈奴實力空前強大。

在冒頓單于整固匈奴後,便開始四處擴張實力,征伐周邊強敵,到了劉邦統一天下時,連年的戰爭導致國內民生凋敝,餓殍遍野,國力十分羸弱,還得忙著清理異姓王,而這時的匈奴已經統一了北方,好整以暇的向漢朝開戰,出征的軍隊已經可以達到40多萬之巨,這已遠不是趙秦時期那支最多隻能集結十來萬的匈奴可以比的了。

於是在漢初時就出現了白登山之圍,劉邦差點全軍覆沒,幸得陳平用計向冒頓單于的王后行賄才得以脫險。

劉邦此次能脫險,關鍵在於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匈奴這時並不在意佔領土地,只是以劫掠財物為主。他們習慣了草原上逐草而生的生活,對於農耕生活並不感興趣。不但是匈奴,即便是後來唐朝時期的回鶻也是如此,在幫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時,大唐的天下對於他們來說是垂手可得,但習慣了遊牧生活的回鶻也只是縱兵在長安和洛陽這些繁華城市大肆劫掠一番後就退出了中原之地。

遊牧民族對農耕土地態度的改變是東胡系的崛起,如女真、鮮卑,他們先後建立的金國和北魏就一改只劫掠,而開始對農耕之地有了佔有慾,開始依土地而作,而和東胡雖有淵源但更旁遠的蒙古在最初奪取天下時,還想把南方都改為草原進行遊牧,甚至於在元末時,元順帝對朱元璋都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快快的撤退到草原上去了。

也因此,匈奴對漢朝始終只是侵擾劫掠為主,搶完東西就走,並不多作停留。

漢朝的窘境

漢初時的國力匱乏,根本無法與匈奴進行大規模的直接對抗,即便是冒頓給呂后寫信時用詞極盡輕佻和侮辱,呂后震怒之下想要起兵時也被群臣勸阻,可見,匈奴的強大已不是漢這時所能抗衡的。只得委屈求全的採用和親政治來籠攏和安撫匈奴,和親可並不單單是送個女人過去就可以了,這是要贈送大量的財物作為嫁妝的。

在經過漢景之治的數十年的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積蓄國力,也才有了漢武帝時的厚積薄發,才有了衛青、霍去病的遠逐匈奴而使其數十年不敢南窺。蕩平了漠南的匈奴,即便如此,漢朝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漢武帝是傾國之力才打贏了這場戰略上的勝利,也是耗空了數代人的積蓄,導致民生凋敝,國庫虧空,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直到漢宣帝時,漢朝才徹底的打殘了匈奴的有生力量,剪除了主要威脅。

小結

綜上可知,其實趙國和漢朝面對的並不是同一支匈奴,趙國雖然只是一個諸侯國,可在當時,趙國自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後,軍事力量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可不是“區區“兩字能形容的。即便是趙國後期面對強大的秦國,在長平之戰,在四十萬餘趙軍投降的情況下,秦軍也是付出了傷亡二十餘萬的代價,秦國也是慘勝。可見趙軍作戰能力之強悍。

擁有強悍戰力的趙國面對的只是一隻鬆散分裂的匈奴軍隊,甚至於只是其中的幾個部落聯軍,這時的匈奴不但內部並沒有統一,還要面臨來自強大的東胡和北方的月氏等外部戎族人的傾軋,這才讓趙國得以取勝。

而到了漢朝時,這時的匈奴不但已經內部各部落已經統一,而且還收復了北部的各戎族,實力是空前壯大,這才使得漢朝花費近百年的持久戰,才耗垮了匈奴。


飛越滄海新史觀


在戰國時期,趙國的實力相當的強大,並且當時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曾經重創過匈奴,導致匈奴短期之內一直不敢侵犯趙國的邊境。但是幾十年之後漢朝建立,應付匈奴的入侵卻相當的吃力。

我覺得這裡面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是匈奴在戰國的時候,並沒有像在漢朝時候那樣的強大。因為按照歷史書中記載匈奴的強大是因為匈奴單于冒頓,當時統一了北方各個遊牧民族的部落,對漢朝形成了強大的威脅。而在之前的時代的匈奴,雖然也有一定的實力,但是還遠遠無法和冒頓時期相比。因此在匈奴語中,冒頓被稱為勝者。

其次我也覺得秦末的那場戰爭事實上消耗了中原王朝很大一部分實力,導致漢朝建立的時候,實力比秦始皇時代要差不少。在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改朝換代都意味著天下大亂和實力的消耗。隋末到唐初中間大亂的時間非常的短,但是據記載當時唐朝初年的人口只有隋朝末年的1/3而已。而像三國那種時間相當長的大亂,人口連1/10都不到了。

所以雖然沒有具體的記載,但是秦朝末年的那場大混戰,估計也使中原王朝的人口喪失了不少。漢朝建立的時候,估計人口已經達不到秦朝末年的一半。當時史書記載,天子出巡的時候甚至都找不到同樣顏色的四匹馬,達官貴人甚至用牛車代步。所以在中原王朝實力大損的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從更加強大的匈奴對抗了。經過幾十年的修身養息,到了漢武帝時代,中原王朝實力再度強大起來,所以就幾乎滅亡了匈奴。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