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過的所有鏡頭中,哪一支的焦外最美?

蘇州三憶影像


要論焦外 還是蔡司老頭 200 F1.9 t2.1最柔美 ,此頭本人各種對比評測 比尼康佳能220 萊卡180f2都要好











冷情攝影



佳能85mm F1.2這樣的鏡頭,虛化是很好,有奶油散開一般的虛化效果(比如第一幅圖片)。但是大家是不是覺得太過於虛化了,很多時候反而不好。我拍攝人像的時候,還是選擇收縮一些光圈(比如第三幅圖片),將背景做一些交代。


不知從哪個時候開始,中國人對於大光圈和高感的膜拜變得越來越離譜。可是我們是否考慮過景深是如何構成的?這樣一個簡單而普及度高的知識。


上圖的虛化如何?


但是,那只是一隻普通的,最大光圈只有F2.5的鏡頭拍攝的。也就是說:你如果有50mm F1.8那樣的小痰盂,豈不是可以發揮的比我還要出色?


其實,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系統,哪怕是M43,都可以營造出非常美的虛化Bokeh,關鍵是你要會駕馭你的鏡頭。而不是被無謂的背景虛化所困擾。


說實話,我有很多高級鏡頭,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哪個是最美的,只是各有用途罷了!



有興趣的朋友,我強烈推薦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



大光圈困擾,小光圈困擾,跟齊老師學拍照實戰篇,解析構圖(3)

91拍照聊相機 2018-11-22 10:15:19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常常有機會去測試一些最新的鏡頭。在寫測評的時候,不免要配上圖片。於是乎,我經常要拍一些迎合大眾喜歡的照片,來凸顯先進器材的先進性能。

上圖,我是在測試奧林巴斯最新的Pro系列45mm F1.2鏡頭。沒有任何PS。


不可否認,這樣的照片確實挺好看。模特美,照片美,奶油般的虛化,德味,Bokeh, F1.2超級大光圈,毒。


甚至,一如我自己常說的,優秀的彩色照片轉成黑白照片肯定同樣優秀。

然而,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們看看布勒松老師拍攝的人像作品,在對比對比我上面拍的。結論:趕緊把我拍的扔進垃圾桶。


從理性的角度來自我分析一下我自己這幅照片的最大缺點:

F1.2的超級大光圈,將背景拍成了一幅背景布。和在攝影棚裡拍的沒有任何區別?

我沒有善用景深來交代與人物相關的背景、氣氛。


我沒有妥善地運用“空氣透視”。

說的再直白一些:我幹嘛不把光圈收小1-2級?


“拍人像的時候不一定用最大光圈,

而拍風景的時候卻儘量用最大光圈”

我說這話,肯定很多人說我瘋了!

前些天,我的一篇文章在頭條上被罵瘋了。


我自己有幾幅非常喜歡的風景攝影,

偏偏就是用最大光圈拍攝的。

而且還有很多。

不開玩笑,拍風光我儘量都用最大光圈?

其實沒有任何問題!


尤其是在拍攝風景的時候!

尤其是在拍攝風景的時候!

尤其是在拍攝風景的時候!


您是不是覺得我在說糊話?

但是我偏偏是這樣做的。




為什麼呢?

因為:

1. 拍風景的時候,基本上瞄著無窮遠,即使F0.5的超級大光圈(假設一下啊,別當真),再配合400mm的超長焦鏡頭,也有足夠的景深。(景深有拍攝距離、焦距、光圈三者共同組成。很多人只看見光圈,殊不知拍攝距離和焦距在景深作用中的權重遠遠比光圈要大得多)

上圖就是用280mm最大光圈拍攝。

即使放大,內部的細節也是歷歷在目


2. 現代鏡頭的設計都是在最大光圈下完成的。任何一個鏡頭在最大光圈拍攝都擁有很好的光學表現。儘可放心。


3. 最重要的:大光圈可以提高快門速度,同時降低ISO到原聲ISO。快門速度高,有利於提升畫面的清晰度(哪怕我用者三腳架,高速度拍攝都是可以顯著提升清晰度的),原聲ISO可以顯著抑制畫面噪聲。


目前,對相機成像清晰度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來自於拍攝者自身的手振(越是初學者越是如此),用大光圈最有利於提升清晰度。

舉個例子

上圖就是用奧林巴斯EM5相機配合17mm餅乾頭,用最大光圈拍攝的。隨手一拍,完全不需要三腳架輔助。景深也足夠。一般認為奧林巴斯這樣的小傳感器相機是不適合拍攝夜景的,其實不是。用最大光圈,對準無窮遠,ISO200,夜景風光隨手可拍。根本不需要考慮所謂的“高感”這些相機選購時的敏感詞。何況奧巴的ISO調高到800其實也沒事。


黃山的日落,美不美。這種畫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風景拍攝可以是靜靜的拍攝,比如中畫幅大畫幅攝影;但是風景攝影也可以是像我這樣的一種高機動性拍攝奧林巴斯,75mm F1.8,把光圈開足到F1.8, 適當的感光度,手持拍攝,才能拍攝道上圖這種旅行途中的景色。


這才造就了沒有手振,沒有噪點的圖像,技術上完美!意境表達上我自己也滿意了!


很多人拼命說高感,說大光圈,其實是根本沒有吃透相機的性能。該用大光圈的時候卻不用。那你花那麼多錢買高感好的相機幹嘛呢?


把亞當斯那套F64的概念扔掉!這個理論對於我們的全幅相機、APS相機、M43相機無效。


跟我,把光圈大膽開到最大。尤其是買了高級大光圈鏡頭的朋友們!


說完大光圈在風景攝影時的運用,回過來說說小光圈在人像攝影時的運用。


先來說說空氣透視。

空氣透視不是透視!


空氣透視(aerial perspective),是由於大氣及空氣介質(雨、雪、煙、霧、塵土、水氣等)使人們看到近處的景物比遠處的景物濃重、色彩飽滿、清晰度高等的視覺現象。又稱“色調透視”、“影調透視”、“階調透視”。如近處色彩對比強烈,遠處對比減弱,近處色彩偏暖,遠處色彩偏冷等,故空氣透視現象又被稱為色彩透視。

繪畫中的空氣透視所研究的,是關於空間距離與物體的色彩及清晰度之間相應關係的規律。由於距離近遠的不同,存在於這些距離之間的空氣堆積的厚薄也有不同,從而引起物象在人視覺上的色彩與清晰度的變化。


攝影中,空氣透視是表現空間深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說白了就是景深的把握。


我們絕大部分人的人像照片,生生地將好好的環境拍攝成了一幅背景幕布。


沒有了景深,也就失去了空氣透視。


失去了空氣透視,也就失去了環境,失去了氣氛,失去了攝影的敘事性。

(上圖由羅伯特.卡帕拍攝)

我們的人像攝影,

景深如果要是都能把握到羅伯特.卡帕或者布勒松這樣的水準就好了。


看到那麼多不惜一切代價購買大光圈鏡頭的朋友們,在那裡不顧一切地把光圈開到最大;


看到那麼多不惜一切代價購買大光圈鏡頭的朋友們,在那裡畏手畏腳地不敢把光圈開到最大;


我是多麼痛心啊!

不要鄙視模仿,讓我們跟隨大師的腳步好好模仿,好好揣摩!


攝影沒有定法,只有原則。


照片傳達不出氣氛,再美麗,也是廢片一張。


91拍照聊相機


你用過的所有鏡頭中,哪一支的焦外最美?

如題所述,鏡頭的焦外很多時候確實能為作品增添光彩。

人們通常把一隻鏡頭的二線性指標,來衡量一支鏡頭的焦外成像的優劣。一般好的鏡頭,其焦外會像奶油般一樣化開,非常油潤有質感。差的鏡頭,其焦外表現生硬幹澀,缺乏美感。



從市面上來看,一般定焦鏡頭的焦外都比較柔美自然,其次是一些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當然也要看鏡頭的生產廠家,比如徠卡蔡司之類的德系鏡頭,其焦外表現普遍高於許多日系鏡頭。

我現在手上的鏡頭大部分屬於定焦,所以整體上來說,焦外表現都還不錯。我認為我手裡焦外表現最好的鏡頭還是兩支蔡司的定焦鏡頭。我最開始購買的是一支蔡司的35mmf/2.4定焦。上一張35定焦鏡頭拍攝的試鏡照片,大家感受一下其焦外表現。



正是因為第一次感受到了蔡司鏡頭優秀的色彩還原以及焦內銳利焦外柔美的鏡頭表現,我才繼續購買了第二支28mmf/2.0的定焦蔡司鏡頭。同樣上一張28mm定焦拍攝的照片。



我目前手上只剩兩支變焦鏡頭,一支廣角,一支長焦,都是恆定光圈。論焦外成像,我還是比較喜歡尼康的這支80-200mmf/2.8長焦鏡頭。長焦距加大光圈拍攝時,鏡頭的虛化能力特別出眾,所以其焦外表現也可圈可點。用這支鏡頭拍攝是經常會營造出一種夢幻的意境。當然尼康的70-200mm,以及200mm以上的定焦鏡頭即虛化能力和焦外表現會更加出眾。同樣上一張尼康80-200mm拍攝的照片。



以上就是我現有用過的定焦和變焦鏡頭的焦外表現。當然比這些鏡頭焦外表現更好的鏡頭數不勝數。大家如果有好的鏡頭作品,也可以在評論區裡面貼出來,共同欣賞,大家相互交流學習,互相提高。

喜歡我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蘇州三憶影像。


蘇州三憶影像


焦外美的還是要數定焦鏡頭,焦距越大背景虛化越好,比如我用的600定焦4.0光圈拍的下面一組照片。









北京天涯過客


這個要看個人的喜好,最柔美的大概是索尼的135stf,就算是最廉價的也有些焦外很有特色。

各種相機鏡頭結構、鏡片、鍍膜的不同,以及焦距、光圈、景深的不同,所產生的焦點以外的光斑和朦朧唯美的感覺,讓人慾罷不能!

微單,由於較短的法蘭距,可以轉接玩遍老鏡頭。即便是幾百元的廉價老鏡,也有很多個性貨:比如茵度斯塔爾小微距,其變化的光圈可以產生從圓到星星和齒輪形的焦外;蔡司小B、八羽怪可以產生旋轉的焦外;梅耶50/1.8、美能達45/2可以產生類似鑽石形的焦外;梅耶trioplan100/2.8有迷人的泡泡焦外,博朗尼卡某款鏡頭有五星焦外,kilfitt90/2.8鏡頭有獨特的圈圈焦外。

有的焦外輕柔的熔化在空氣中,讓焦點跳脫;有的夢幻飄逸,有的硬朗中任性繪畫著抽象,你掌握了、馴服了甚至可以用焦外來作畫。

老鏡頭的焦外普遍優於現代鏡頭,都有她的特點和個性,分辨率也許不如現代鏡頭,但她們的做工層次和過渡很棒,散發出不同的味道,有的沉靜憂鬱,有的濃豔,有的蒼桑。有的光圈很圓多達15片光圈葉片,有的有迷人的焦外光斑和散景,使片子有著獨特的魅力, 俄羅斯鏡頭,沉靜,會有些許憂鬱滄桑的感覺,各國的鏡頭都與該國的民族性格相通,法國鏡頭的色彩都很美,體現了法國人豐厚的藝術底蘊,例如安琴鏡頭有自由奔放的氛圍,法蘭西民族生性浪漫又不拘小節。英國鏡頭,如庫克鏡頭它不像法國鏡頭那麼熱情奔放、明豔照人,而像英國紳士一樣,內斂而不張揚,顏色沉穩厚重,一如保守懷舊的英國人,許多英國鏡頭拍出的片子,調子懷舊寫意、藝術感極強。德國鏡頭實力很強,少了點風情和浪漫;相比英國鏡頭,它又少了點畫意和趣味,一些老的鏡頭,萊卡、蔡司、梅耶、施耐德等尤其一些二戰前後產品更有個性和藝術感覺。法國和英國的一些老鏡多是電影鏡,普通人玩不起,但可以淘一些俄羅斯、德國、日本的老鏡體驗不同的個性尤其是焦外不同於現代數碼鏡頭的感覺!











凌宇攝影


我用過佳能的85f1.2的定焦,這也是我用過的最大光圈的定焦鏡頭,感覺焦外很漂亮,但是這個鏡頭說實話啊,十年沒用過了,為啥呢?這是一款人像鏡皇,個頭大,重,而且大部分場合都用不上,我平時出去都是騰龍的24—70f2.8防抖和佳能的70—200f2.8防抖兩款鏡頭,能應付大部分的拍攝場景。


遠離5819201


你好,焦外虛化這個玩意,確實有點玄學的意思了,就我的拍攝體驗和審美品位來說,我覺得專業鏡頭的焦外虛化都沒啥意思的了。


根據你的濾鏡口徑,買一套光圈吧,有了這個,你的背景虛化,就有趣多了哦


反而是一些業餘鏡頭,或者一些特殊類型的廉價鏡頭,其焦外虛化更有意思,也更美一些。

我具體談談:


1,廉價的50mmF1.8,佳能尼康的。

這個虛化,雖然說可能是不完美的,可能是遠遠不如專業鏡頭那麼完美。

但是,說實話,廉價50mmF1.8的焦外虛化,有意思多了,我個人覺得美極了。


2,俄羅斯的八羽怪鏡頭,這個焦外虛化,也是真的有意思多了

真的,比廉價50mmF1.8更有意思。

誰用誰知道。

你不用,你永遠無法理解的了。

反正也不貴,強烈建議你買一個回來,你買回來之後,就啥都明白呢。

即便你不喜歡,重新賣二手賣掉就是了嘛。

這個二手還是好脫手的了。

不會讓你砸在你手裡的了。


3,大胖子鏡頭,200mmF2.0,這個真的是有一手

確確實實,就是價格貴點,用途窄點,性價比很差。

如果你是土豪,真心建議你買這個來玩玩。

真的是越玩越喜歡,欲罷不能的了。

焦外虛化,真的是非常迷人啊。


4,折返攝鏡頭,這個,也是主要拍攝荷花或者梅花的鏡頭了

畫意攝影大師們的最愛。

我也喜歡,但是因為用起來太麻煩,所以我不是很喜歡用。


5,你可以在某寶購買一套特殊光圈,比如說心形的光圈

大概不到100塊錢吧。

有了這樣的特殊光圈,你的鏡頭,就能夠有非常奇怪的背景虛化了。

這個很好玩的了。


光線攝影學院


你用過的所有鏡頭中,哪一支的焦外最美?

尼康85 1.4鏡頭。


解元3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關鍵其實每個人對“美”都有不同的解釋,怎麼確定這個美,那個不美。談到焦外,不得不談彌散圈。我理解的焦外好是這樣:第一,彌散圈比較大,也別太大,一個比較舒服的感覺,這個沒有標準,根據每張圖去確定比例。第二,彌散圈的清晰度。焦外要柔,我理解的“柔”,就是彌散圈的清晰度比較低,與焦內的清晰形成鮮明對比。第三,焦外到焦外的過渡。這個過渡要自然,由清晰到模糊的過程越豐富越好。那我們的鏡頭一般有這種特點:焦內越銳利,焦外也“銳利”,彌散圈也很清晰。按照這個特點,恐怕越“肉”的鏡頭,焦外越好。但是,這也與鏡頭工藝有關係,甚至有時很難分辨。本人也玩過20多個鏡頭,有便宜的,有貴的,主要以尼康和索尼為主,蔡司,適馬,騰龍這個副廠也玩過。總之,貴的鏡頭,焦外都來可以,便宜的彌散圈就比較清晰了。(手機尤為明顯)發幾張圖,也讓大家猜猜,哪個你們覺得好,如果能把鏡頭都才出來,那可是高手了,說實話,我都分不清。











zhangjunsun3365287


我手頭虛化最強烈的鏡頭是300mm f/2.8。在此之前,我也用過佳能的EF70-200mm f/2.8LII,但由於大部分的70-200mm鏡頭在200mm焦段的畫質都比較鬆散,而且內變焦、內對焦的鏡頭在近攝還有焦距縮水的情況。所以300mm f/2.8的虛化效果會比70-200mm強很多。一般用它拍一些完全不需要背景的題材。

至於中短焦距的鏡頭,我特別懷念的就是一枚“斯坦海爾”的55mm f/1.9macro微距鏡頭。它雖然是雙高斯結構,但這枚鏡頭的焦外有一種特別的美感。可惜那個時候微單相機還不成熟,EXA卡口的鏡頭上了5D2又會打板……出掉之後還是時不時的後悔……

最後,就是折返鏡頭的“甜甜圈”了,也蠻有意思的。我用的是尼康的500mm f/8,新舊玩過3個版本,帶微距的“橙圈版”是我評價最高的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