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最近在跟朋友聊天時,他跟我說了這麼個感受:

每次跟朋友聚會,他都是充當組織者的角色。

KTV負責切歌加酒水,吃飯負責找位置搞氣氛,一圈下來自己很累,玩得也不盡興。

還有可能出現些眾口難調,自己夾在中間的尷尬情況。

我反問他:

“你每次都在付出,其實你內心更希望當個參與者吧?”

他發了個無奈的表情,說道:

“我也想啊,可是為了搞好人際關係,多做點什麼不是應該的嗎?”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無論是從小接受的教育,還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種雞湯,似乎都在教我們:

吃虧是福,無私付出才能換得真心。

然而,理論終歸是美好的願景,現實卻沒有掉落的餡餅。

有時候,我們付出的是勞累,收穫的是心累。

付出後,別說沒把所謂的人際關係做起來,甚至還可能裡外不是人。

我把這種情況,毫不誇張地稱之為“自殺性付出”。


01 非順應本性的付出=自虐

上面那個小夥伴,看似是在為了能跟大家搞好關係而付出,可最後還委屈了自己。

終其原因,是因為他的骨子裡,就不是組織者的角色。

有些人,本性就是喜歡忙前忙後,幫大家解決一切,然後享受這個成就感。

他們在別人眼裡是熱心的老大哥,但在自己眼裡,他是樂在其中的,完全不覺得這算是犧牲和付出。

但我這個朋友不是這樣的人。

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是後天學習到的價值觀念,所形成的“超我”告訴他:

這麼做可以給人留下好印象,有利於搞好關係。

而人與人之間,是有情緒感知力的。

一個是用本性去付出,另一個是在“超我”的規範下付出。別人的體驗不一樣,你自己感受也不一樣。

我們常把情商掛在嘴邊,但情商究竟如何定義,很多人說不明白。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 薩洛維和梅耶,在《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中,給出了情商5個維度的定義:

瞭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

情商的定義,把“瞭解自身情緒”,放在了第一位。

由此可見,先把自己活明白了,是談人際關係、談付出的大前提。

蔡康永曾在採訪中,被問及什麼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他表示,傳統意義上來說,林志玲應該是公認的高情商。

因為她總是掛著笑臉、溫柔待人,寧願不帶個人情緒,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

其實,周杰倫才是真正的高情商,因為他在公眾面前是有情緒的人。

而且他的喜怒哀樂呈現出來的時候,你並不會覺得被冒犯。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本性沒有正確認知,體察不到自己的時候,很難想象他能正確地感知他人。

此時委屈自己,為了搞好關係的目的,一味地付出,自然有可能出力不討好。

當你感覺到刻意地付出,讓你在一段關係中日漸疲憊的時候。

不妨摘下面具,用你本來的面目去交朋友混圈子。

能在你最自然的狀態下,和你處得來的朋友,才值得你去付出。


02 “吃虧是福”式的付出,為何沒能幫你升職加薪

“吃虧是福”,恐怕是不少職場老好人的人生信條。

關於這個說法,自媒體作者“和菜頭”用自己的故事,親身證明:

在有些人面前,你吃多少虧,都是沒用的。

作者剛到民航上班時,作為新人,打掃衛生、端茶送水、幫忙打飯都是潛在的必修課。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忙活了一陣他發現:

那些堅決不讓自己端茶送水的前輩,後來都成了自己的朋友,一路領自己入行,教自己避坑,對自己的態度始終如一。

那些理所當然接受自己服務的人,對自己的態度,隨著自己在單位裡的地位起伏而變化。

面對第一種人,你想主動吃虧,他們也不會接受。這種對等的關係,到最後很可能發展成相互尊重的夥伴關係。

面對第二種人,你吃再多的虧,也是白搭。他們從開始就沒把你看做是對等的,巴不得在你身上榨取點好處。

吃虧是福,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

真正重要的,是通過前期吃虧和付出,迅速篩選靠譜的前輩與合作伙伴。

那些職場老好人們之所以吃虧多年,工作仍不見起色。

虧就虧在雜活瑣事是幫別人做了,但是並沒有通過吃虧來看清人。

最後被上面說的第二種人,牽著鼻子走,庸庸碌碌地混個溫飽。


03 只感動自己的付出,都是白費

還有一類付出,看起來顯得很珍貴,甚至是悲壯,故事的主角也是真心的。

然而,這種付出通常是隻感動自己,讓對方無感,甚至還給人帶來困擾。

這類付出,在愛情裡更為常見。

大學校園裡,總能看見捧著鮮花、擺蠟燭告白的男生,呆呆地站在女生宿舍樓下。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等了一晚上,除了被風吹感冒之外,不僅沒等到女神,最後還可能被拉黑了。

在他們的邏輯裡,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覺得自己付出了做到位了,就完事了。

至於對方需不需要,自己有沒有對他人造成困擾,腦子裡是沒有概念的。

記得以前公司裡,有個家裡在海邊的小夥伴,過完年回來就帶一些小魚乾在辦公室分給大家吃。

這個同事其實人還不錯,確實也是好心給大家分享家鄉特產。

但是很多同事都是內陸人,是吃不慣海鮮的。

而且小魚乾腥味特重,辦公室一整天都是味兒,當天這個事兒還被領導批了。

相較於非順應本性的付出,這種付出雖然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最後白費心機事小,適得其反把關係搞砸,那就更不值當了。

付出之前,先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動動腦。

否則,這種只感動自己的付出,就是你心中的水蜜桃,別人眼裡的毒蘋果。


04 等著別人“湧泉相報”的付出,心態最容易崩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大概是大部分中國人,童年時期就被灌輸的傳統美德。

美德這種東西,用來要求自己可以,但永遠別天真地想著別人也這麼對你。

有些人買單的時候喜歡爭得頭破血流,顯得自己大度。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最後單子是他買了,內心卻想著:

“你欠我一個人情,下次要麼你請我吃頓更好的,要麼我找你幫忙你別拒絕。”

然後下次,朋友請他喝了杯咖啡,他就心理不舒服了。

他覺得自己被佔了便宜,甚至受到了侮辱。

人在江湖飄,帶著目的性甚至功利心去交友,沒有什麼奇怪的。

但當你把賬算得明明白白,付出之後,要求對方要給你同等,甚至得更高價值的回報。

這就讓關係,淪落為變味的付出攀比,變成了低級的情感勒索。

倘若你真的珍惜這份感情,或者想長期發展某段關係作為目的性社交。

就別把寓言裡“十年前給乞丐一碗飯,十年後乞丐拿著公司股份找到你”的老掉牙故事,當成人生準則。

為什麼付出的是你,受委屈的也是你?談談“自殺式性付出”的坑

不能豁達看待自身的付出,就會在患得患失中迷失自己,最終也會失去接受你付出的人。


05 結語

人非聖賢,毒雞湯裡那種完全不求回報的付出,或許我們做不到。

況且,真正的穩定成熟的交情,遠不是靠一廂情願的“自殺式付出”,就能維持的。

非順應本性的付出,壓抑情緒成全他人,虐的終究是自己。

“吃虧是福”式的付出,若沒有辨人的本事,就是當一輩子老好人的命。

只感動自己的付出,不僅白費功夫,還容易帶來反效果。

等著別人“湧泉相報”的付出,等於活在理想化的寓言裡,最後交情沒了,自己還莫名委屈。

“自殺式付出”換來的交情,投入越多,崩得越狠。

你以為的“付出”,有時只是自己的“付出感”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