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祕面紗

魚文化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有些非常豐富的內涵,

首先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法寶:在遠古時代,有些遠古人生活在資源比較豐富的平原地區,因此發明了稻米和粟米這樣的糧食作物用來充飢,而生活在海邊的遠古人沒有那麼多的生存資源,他們除了平時在岸上打獵,遠古人的領地意識很強,打獵的範圍也極其有限,其它時間只能依靠海里的產物來生存下去,於是打漁就成了一門重要的行業,人們經常說的“漁獵”,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一種“行業”。

到了殷商時期,已經有了專門養魚的魚塘,還有專門供達官貴人欣賞的魚,比如著名的金魚。隨著時代的發展,魚也被賦予了吉祥的意思,“魚”與“餘”同音,因此“年年有餘”也可以說是“年年有魚”,寓意著財源滾滾、人丁興旺。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有鳥、魚之瑞”,寓意著周王朝興旺發達。除此之外,魚也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風景線,吃魚是人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餚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如此肥美的鱖魚,是不是讓“吃貨”們垂涎三尺了呢?

除了以上的描述,魚文化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和用途,比如古代的魚幣和魚紋飾的器具,說起魚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那就非盛唐莫屬了,“秋水澄清見發毛,錦鱗行處水紋搖”,讓我們揭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一、魚文化的起源

中國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獨特性,造就了各種品質上乘的魚類,它們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很好的食療和滋補的作用,在人們通過吃魚讓身體變得強壯之後,他們也更加喜歡釣魚和賞魚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除了這些,魚文化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它不僅是供人們食用,還象徵著吉祥如意,擁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魚文化的起源。

1、原始社會的產物

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代就感受到了魚的重要性,他們經常下海捕魚,靠著吃魚生存下去,但是那是原始人類還不會用火,於是只能生吃魚,而魚中的寄生蟲沒有被消滅掉,很多人就因為吃了生魚而消化道感染,因此死亡率極高,這一時期的魚也不太被人們所認可。直到後來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技術,人們才懂得了烤熟後的魚味道更加鮮美,同時殺死了寄生蟲,提高了魚的醫療價值,也提高了他們的壽命,所以吃魚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流傳下來了。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在吃魚的同時,人們也學習瞭如何下水不捕魚,還學會了如何繁殖魚類,在近年出土的原始人墓葬中,專家們發現了大量的漁網、魚鰾,這些都是原始人用來捕魚的工具,古人的聰明智慧,很大程度促進了捕魚業的發展。到了殷商時期,不僅有了專門養魚的場所,還有了“魚”形文字的出現,從殷商古墓中出土的很多甲骨文上,都能看到清晰的“魚”字,魚文化在那是就發展的有模有樣了

在春秋時期,甚至還有以魚為姓的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陝西寶雞的一處村莊中發掘了一座春秋早期的古墓,根據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專家們得出結論,墓主人名叫魚季,被周王封為魚伯,他的封國叫魚國。由此可見,魚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能夠以魚為國姓,也是周王的一種恩賜。

2、魚類書籍的發展

中國吃魚和捕魚的歷史悠久,當然關於文化的記載也不在少數,我國最早的文學經典《詩經》中就有對魚的記載:

《詩經·陳風·衡門》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妻。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這裡出現了魴和鯉兩種魚,是關於魚的最早記載,同時也巧妙的將魚和嫁娶聯繫起來,意外說明女子嫁進門後會有魚一樣的繁殖能力,時夫家人丁興旺、香火代代相傳。

《養魚經》是中國最早的具體記載如何養魚、選種、交配、繁殖的專業類養魚手冊,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被後世所借鑑,漢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稻田養魚的養魚手法,巧妙的結合了農業和物漁業資源,使養魚業進一步發達,到了唐朝,人們開始培養不同的魚種,鰱魚、鱅魚、草魚、青魚等等,我們今天司空見慣的魚,都是唐朝時期培育而來的。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3、飲食中的魚文化

早期的原始人類吃了烤熟的魚覺得味道無比鮮美,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也就沒有添加任何佐料,這就引發了後人的無限腦洞,他們在魚中加入花椒、辣椒、香菜、孜然、芝麻、胡椒粉等各種調料,到了春秋時期,魚已經是人們餐桌上的最愛了。

當年吳國的公子光想篡奪王位,派專諸去刺殺吳王僚,公子光知道吳王僚酷愛吃魚,於是讓專諸把刀藏在魚肚子裡,在眾目睽睽下賜死了吳王僚。孟子的名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魚都是情有獨鍾的,吳王僚為了吃魚送了命,而孟子更是為了魚有了“選擇恐懼症”。

綜上所述,魚文化在早期社會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並且深受人們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魚的醫療價值、食用價值、文化價值更加凸顯出來,魚文化在唐朝的發展到達了巔峰。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二、魚文化在唐朝

1、魚在食用和醫療方面的價值

唐朝人喜歡製作魚鱠,其實早在三國時期,製作魚鱠就已經有了雛形,孫權曾經和大臣介象探討魚如何製作更加美味,介象認為用鯔魚製作魚鱠,味道最為鮮美,於是就誕生了以鯔魚做魚鱠的食魚方法。唐代疆域遼闊,海上漁業也非常發達,引進了各種不同的魚類,因此製作魚鱠的魚種類繁多。其中以鯽魚製作魚鱠口感最為絕妙,其次以海魚、鱸魚、鯉魚製作的魚鱠也各有特色,口味也很上乘。唐人制作魚鱠,首先把魚肉切成細絲,然後把魚白色的脂肪和紅色的魚肉分開,這就需要非常高的切割技術,只有製作魚鱠幾十年經驗的老廚師,才能勝任這種技術。

史書記載:唐人制作魚鱠,手法精妙,舉世無雙:他們在製作魚鱠時,可以把魚切的像紙一樣薄也能切的像豆腐絲一樣細,更有甚者,可以讓魚片或魚絲輕薄的飛起來,在操刀時,他們可以根據節奏來切出最輕薄、最美味的魚,其境界已經登峰造極,手藝也是爐火純青,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只需要根據感覺,就能做出上好的魚鱠。

杜甫的《觀打魚歌》有云:“饔子左右揮雙力,膾飛金盤白雪高”;李白的《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於逆旅見贈》中也有云:“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都是清晰的寫出了製作魚鱠的絕技,他們精緻的刀功,一時間將盛唐的魚鱠技術推到了頂峰。魚鱠也經常用來聯繫君臣之間的感情,製造“安史之亂”之一的安祿山早年間由於阿諛奉承,以唐玄宗為父,以楊貴妃為母而深得皇帝寵愛。

根據《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賞賜了安祿山很多財物,其中就包括鯽魚和魚鱠手刀,這是因為魚鱠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美味,皇帝給他這樣的賞賜也是無比的恩寵,魚鱠也是用來聯繫君臣感情的紐帶。除了最主要的魚鱠,唐朝人也製作魚鮓,用鹽和米混合在一起把魚放入其中醃製,等到完全入味了就可以拿出來食用

,很想我們今天的“醃鹹魚”;還有魚炙,顧名思義,即為烤魚,撒上各種調料在火上翻考,光是聽起來就讓人垂涎三尺。

魚在滿足人們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在醫療價值方面體現了重要的作用。唐朝人發現身體很差的人,在喝了魚湯之後會變得面色紅潤,多喝幾次就能恢復精神,從而發掘出了魚的食療價值。根據《酉陽雜俎》記載:潯陽青林湖中的鯽魚,不僅味道鮮美、肉質肥嫩,而且適當飲食可以治療體寒體熱,也能緩解小兒丹毒,治療腸胃方面的疾病,同時將鯽魚肉在傷口上外敷,也能緩解疼痛,並吸收出膿血,讓傷口完全癒合。

根據《食醫心鑑》記載:鯽魚可以治療痢疾和婦女產後虛弱,書中明確記載,婦女產後如果有嘔吐和食慾不振等現象,可以用鯽魚和蔥白熬湯,空腹服下就會緩解病情,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婦女生產之後,要多喝鯉魚湯的緣故。根據唐代各種醫療書籍的記載,魚的食療作用都是很強大的,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了證實,人們稱之為“魚藥”。魚藥的出現使很多人變得身體健康起來,

從醫學角度來看,唐代的魚藥文化傳播了最早的人體科學知識,也是很先進的用食療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理念。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2、魚符和魚袋:魚文化的高速發展

古代君王統治軍隊的象徵,最重要的就是虎符,虎符一半在管理軍隊的將領手中,另一半則在皇帝手中,二者合二為一,才能號令軍隊。在唐朝以前,軍隊使用的都是虎符,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為了避祖先李虎的名諱,

改虎符為魚符,統治軍隊。

魚符的形狀大多數是鯉魚形的,這是因為唐朝統治者信奉“鯉”與“李”同音,把魚符做成這種形狀,是為了取鯉魚的祥瑞之意,中國自古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因此統治者也相信鯉魚是龍的化身,而龍是上古的神奇瑞獸,有著長壽的象徵,唐朝的統治者希望李家王朝代代相傳,像魚一樣繁衍生息。而根據這一理念製作的魚袋也有相同的意思。從中可見魚文化對於當時統治者的重要性,以魚為象徵,號令軍隊、維護統治、代表吉祥如意,這應該是唐人對於魚文化最高的崇拜了,也是在唐朝樹立了魚文化的各種豐富內涵,一直流傳到今天。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3、文人筆下的魚文化

(1)、君臣之間的“魚水”關係

人們常說“軍民魚水情”,象徵著老百姓和軍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在古代封建社會,老百姓對於軍人比較懼怕,因此沒有這種說法,比較廣泛的說法則是“君臣魚水情”。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和張飛對於諸葛亮的到來表示不滿,認為諸葛亮破壞了他們兄弟的感情,想讓劉備趕走諸葛亮,劉備對他們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望諸君再勿復言。”這也成了最早的君臣之間魚水關係的來歷,

從此以後,魚水關係就象徵著君臣之間的和諧關係。武則天在《迎送王公》中說:“君臣德合,魚水同斯”;李白詩中有云:“魚與龍同池,龍去魚不測”;和凝有“君聖臣賢魚水契,鴻基須賀永清平”

的佳句,這些詩歌都是用來形容君臣魚水關係的重要性,意外說明只有君臣和諧,彼此真誠相待,才能讓這種魚水情延續下去,開創盛世王朝。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2)、象徵美好愛情

詩經中有用食魚和娶妻寓意愛情長存、子孫興旺。唐朝也有這種詩歌,比目魚就是唐人最喜歡用來比喻愛情的魚:如駱賓王的

“芳沼徒遊比目魚,幽徑還生拔心草”用來比喻情侶間的親密關係和難以割捨的愛戀之情;還有權德輿“禊飲尋春興有餘,深情婉婉見雙魚”,通過描寫兩條魚的幸福生活,來表達自己和妻子之間的伉儷情深、相敬如賓。在唐代詩人的筆下,魚不再只是一個讓人們食用的東西,而是代表了一種文化,代表多愁善感的詩人們對於愛情的美好向往,藉助魚的快樂來表達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和夫妻之間親密無間的信任。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探討了唐代魚文化的食用、醫療作用,以及魚文化在唐朝的發展和代表的象徵意義,充分展示了唐代魚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通過這些精彩的描述,我們彷彿置身於千年之前的盛唐時代,感受魚文化在社會每一個角落的滲透,感受它千年發展的獨特魅力。

軍用、食用、愛情、君臣關係,揭開盛世大唐下魚文化的神秘面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