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如史如畫


首先要說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並不是詩,而是駢體文的一個對仗工整的句子。嚴格說來,這是一句賦文。出自王勃的《騰王閣序》。說此句是詩也未嘗不可,因為它有詩的特質。

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市,始建於唐永微四年(公元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為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所建。因李元嬰曾被封為滕王,因此,此閣便以他的封號命名。

王勃為初唐四傑之一,文釆出眾。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遊覽此閣,為此閣的宏偉壯麗所感嘆,臨別時寫成此文,故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王勃遊覽此閣時,正值秋天。這在文中寫得很清楚: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根據此文的表述,王勃寫此文的時候已是暮秋時節,因此才會有寒潭清、暮山紫的奇特山水景色。順理成章,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由此誕生了。

怎樣欣賞這一千古名句,我們不妨恢復一下當時的場景:

傍晚時分,王勃應留在滕王閣的頂層不忍離去。此時,晚霞即將落下,天色漸暗。放眼望去,在晚霞的映襯下,一隻野鴨子正獨自飛翔在霞光裡,彷彿與落霞一起飛動,共同將隱沒在山後。這時的潦水在晚霞中,呈現出同一種暗紅的顏色,好一幅壯美的畫面啊!

動與靜,遠與近,再加上色彩的渲染,一幅潑墨大寫意的圖畫便展現在讀者面前。

此句不僅寫出了駢文之美,說它是詩,也是技壓群芳。

滕王閣從修建至今,已不斷修建達29次,最後一次修建是1989年。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滕王閣,已經不再是它的最初模樣,之所以反覆重建,完全是出於文化意義上表達的需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子實在是太美了,人們不想讓滕王閣消失,就是想為這千古名句提供一個實物證明。


徐文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首先要說一下:"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作者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的精妙之句,廣為傳唱。

我認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水平,可以說是達到了很少有人能與之比肩的地步,至於在古詩詞中的水平高低,也是不言而喻的。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如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詞字字珠璣,足以見出詩人的頗具匠心。情、景、意相結合,點、線、面巧妙的融入,寫景極富層次性,彷彿眼前立即呈現出詩人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象,清晰的浮現在你的眼前。


我認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給出所有讚美的言語都不為過。這句詩,

首先是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耀眼,而鶩因為逆光,近乎是一個暗影,因為孤鶩的襯托,使晚霞和碧空更加燦爛,隨之構成了最強的對比效果。

其次是動態美。孤鶩是在往上飛,雲霞是在往下沉落,而秋水雖然平靜,但微風吹過,水面上倒映的景物,隨著泛起漣漪,慢慢被盪開,形成了一幅流動著的美圖。

其三是虛實美。碧空、晚霞和孤鶩形成了不同的三個層次,與秋水的倒影構成了實景與虛景的對比,由此構成了一種虛實之美。



其四是立體空間美。"秋水共長天一色",把人們的視線引到水天相接之處,而"落霞與孤鶩齊飛"又把人們的視線引到天頂,給人一種強烈的立體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孤鶩是天空中的匆匆過客,而晚霞與碧空則亙古常存,令人心生短暫和永恆的感觸,從而引發了無窮的遐想。

試問,這麼美的詩句,誰能不給予最高的評價呢?



昨夜星辰昨夜風jk


作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早夭天才之一,王勃25歲就寫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自經問世,無不以神句視之。水平之高,說是詩詞史上超一流,也不為過。妙在何處呢?

就其句子本身而言,一個是對仗精工,意境渾然。是對聯文化中常用之句。句中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為名詞相對。“與”和“共”又是虛詞相對。而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對的“句中自對”,即“落霞”與“孤鶩”,“秋水”和“長天”的相對,則是不易為人所見,更為奇妙的相對形式。

其二,是作者於動靜悠遠之中,有點有面有線,連天然彩色的畫面也編織進去的能力。孤騖既是點又是線,落霞、秋水、長天既是面又是線。碧空高深,紅霞低映,孤鶩更低,加上下邊廣闊的秋水,王詩極富層次與立體空間之美。讓人遐想無邊。

其三,點鐵成金之美。王詩此句,並非百分百原創。早時,已有“夫麟風與麏雉(jūn)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之句,這被南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引用在《文心雕龍》中,之後,才出現了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馬射賦》)。庾信是杜甫最仰慕的文人之一,所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王勃這兩句火了後,這些都扒出來了,之前並沒有人注意,很像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不過平心而論,之前兩句確實平庸,單說一個意象組合,王勃便將前輩秒殺。一個是落花、芝蓋、楊柳、春旗,一個是落霞、孤鶩、秋水、長天。誰讀起來更有感覺,一目瞭然。

王勃很好地吸收了這個句式,並將其優勢放到最大。這是千年以來可以看到的。


詩詞桃花源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六歲善文辭,九歲讀《漢書》作評論指摘,還未成年就被授予官職,27歲寫《滕王閣序》,一氣呵成,流傳千古,後天妒英才,27歲,溺亡。王勃是一個天才,《滕王閣序》也是天才之作,雖是駢文,但很對仗工整,流暢,深度,讀來實在令人讚歎不已。整篇文章中,許多句子可以獨立成詩。其中最著名的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是如此。


詩歌注重意象與意境,要論說這兩句詩的水平,還要看它的意境。

落霞、孤鶩、秋水、長天


這四個意象的組合,營造出一種蒼茫壯闊的意境。很有畫面感。再看“齊飛”,整個畫面就有了動態感;而落霞秋水長天一色,又讓畫面有了色彩感,遠近高低,上下相應,有具有了立體感,從表達技巧方面來說,這兩句詩看似簡單,但是這種對仗、技巧的應用,急需要功底,更讓人驚訝的是整篇文章是王勃一氣呵成的,也就是說這樣美的詩句,這種高妙的表達,不是像其他詩人一樣“臨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而是信手拈來。

最後,用評價王維的話來評價這兩句詩,那就是“詩中有畫”,而且這畫非常真實。


城南一隅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初唐四傑王勃的作品,準確上來說,這不算詩詞而是駢文。《滕王閣序》是經典的駢文,也算是王勃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

傳說,當年王勃寫這篇駢文的時候是一氣呵成、文不加點。最開始,這次盛宴原本是都督閻公想借此機會,來像天下文人墨客推薦他的女婿的。哪知道殺出個王勃這個不識相的愣頭青。

聞說,王勃提筆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時候,閻公還說也不過如此。而當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閻公則大呼,此真才子也!

那麼,為什麼從史以來,王勃的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廣受文人墨客所盛讚呢?我們來分析分析一下。這兩句到底寫得是什麼?這裡寫得是黃昏時分,登閣遠眺所見到的眼前之景。

唐朝人多是浪漫的,王勃把大家都看到的尋常景寫得浪漫至極。而且詩意與朦朧並存、高遠與闊大同在。這是需要有廣闊胸襟才能夠寫得出來的。我本人也很喜歡王勃的這兩句。

《滕王閣序》裡還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比如什麼“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等等。


以上是初心文學筆者嘉偉的原創回答,歡迎大家交流評論、點贊轉發。

王嘉偉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不是詩詞,

而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入宋之後,在歐陽修等人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駢文自此漸衰。

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的平仄關係來看,“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也對仗的不夠規範,的確不適合用“詩詞”句來評價它。當然,作為駢文中的“名句”,它寫把一個暮色映照下的秋江景色描寫的生動、壯美、璀璨,令人千古詠歎,堪稱一絕!


大中華AAA


其實這句不是詩也不是詞。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序”在古時候是一種優美的文字。(現今也有序,對某事在前的述說),如王羲之的《蘭亭詩序》,等,都是利用古文賦體,排偶等修辭藝術,對景物,情志的描述,令人過目不忘。把落霞比擬為孤鶩,一起飛翔,秋水倒映藍天,水天一色。這上下兩句,排列對偶,水乳交融,不愧為古今名句,但在格式上不符合對仗,也非對聯之格式。細讀《滕王閣序》,不少此種警句,故滕王閣是因此文以出名非虛言。


石湖老土


夕陽西下,孤鶩遠飛。秋水幽遠與長天相連。是一副非常美好的畫面。至於什麼水平,我不知道。


小水滴2132691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