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業務最新調研報告

調研顯示,銀行理財信貸傾向早投放早收益,投放方向突出政信項目及製造業(對公)以及非按揭品種(零售)。LPR改革穩步推進,各銀行亦積極採取息差管理策略強化應對,息差壓力可控。信用風險格局穩定,預計2020年不良生成率和信用成本與2019年整體相當。我們認為,銀行1季度經營格局穩定,為全年穩健發展奠定基礎。對於2020年的銀行股投資而言,最核心的影響變量在於資產質量,風險端的變化是最大的預期差,當前時點可選擇穩步配置。


作者丨肖斐斐、冉宇航、彭博

來源丨麥高bank

原標題丨穩定經營,穩步配置——銀行業調研報告


▎信貸情況:需求呈轉暖跡象,銀行早投放意願積極


1. 投放情況:“早投放早收益”疊加LPR利率下行預期,銀行投放意願積極。調研情況看:①月初情況:得益於去年末的積極項目儲備,加之LPR利率下行預期下的“收益率鎖定”策略,預計各家行一月上半月的投放規模大多強於去年同期。②1月展望:考慮到春節錯位因素的影響,一月份總的信貸投放量預計將低於去年同期水平,1月-2月信貸數據結合比較或更為合理。③一季度展望:

考慮到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原因,今年投放規模同比持平或略有少增,但結構方面或有明顯改善(2019年一季度信貸中票據及貿易融資等佔比較高)。


2. 投放結構:零售突出非按揭品種,對公由政信項目及製造業主導。


零售端 :①預計按揭貸款保持穩定:寬口徑涉房貸款的監管要求仍然存在,部分過往涉房貸款規模較大的銀行,今年按揭投放規模較去年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②個人經營貸款鎖定監管達標:20%的絕對增速以及“不低於”的相對增速,分別是大行和中小行今年的底線目標,但考慮到基數不斷擴大,大行普遍反映2020年實現更高增速可能性偏低;③消費類貸款強基礎:自營貸款主要強化風險管理和貸款監測,部分銀行亦在進一步探索聯合貸款和助貸模式。


對公端:

①政府信用領域樂觀:增量方面,新開工基建項目轉暖,近期用款需求呈現改善跡象;置換方面,調研銀行普遍反映,部分政府融資平臺加速退出存量非標融資,在此過程中銀行積極合作採取貸款形式進行市場化對接(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省份,調研銀行參與省級平臺項目居多);②製造業需求有所分化:傳統制造業延續去年下半年來的穩定(2019年上半年為相對低點),而新興製造業在政策引導下信貸需求向上。部分大行調研顯示,上述兩個領域的信貸投放佔對公貸款比重達50%以上。


負債管理:預計降成本將成為全年主基調


2019年,5月靠檔計息活期產品加強監管,10月結構性存款強化監管,12月靠檔計息定期產品強化監管,都反映了監管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的用意。調研情況看,2020年各家銀行負債管理的重點仍是成本管控,包括:


品種選擇: 存款方面,加大對高息存款品種的額度控制,特別是部分前期智能存款開展較多的銀行,預計在二季度能基本實現全部壓降。大類負債方面,個別銀行亦有適度增加同業負債的計劃。


期限選擇: 除加大活期存款的引存吸存力度外,部分銀行目前採取了適度壓降中長期存款的策略。


貸款定價與息差:實際貸款利率有望下行


調研情況看,通過LPR加點定價模式引導實際貸款利率下行,是2020年利率政策重點:


LPR利率全年或將平穩下行: 受調研銀行目前看法較為一致,即MLF和LPR利率全年“小步多頻”、平穩下行10-20BPs左右;


MPA考核引導控制貸款“加點”: 調研情況看,央行MPA定價項目中增加了新發放貸款利率的LPR“加點”考核,根據各家銀行歷史水平和同業比較情況來設計“加點”的增加上限要求;


在上述LPR下行幅度和節奏預期下,若按揭2020年不進行重定價,預計銀行對2020年息差負面影響在5BPs以內。另外,實際息差下降幅度亦取決於負債端成本管控效果,部分高成本存款壓降空間較大的銀行,成本節約對息差支撐將更大。


信用風險:對公風險步入處置尾聲,零售風險總體可控


1. 對公業務存量風險處置步入尾聲。 去年以來,各家銀行均進一步加大整治措施,包括轉出、核銷、與AMC合作等。調研銀行普遍反映,目前資產質量沒有進一步下行趨勢,賬面指標呈現持續向好跡象。此外,就區域結構特點而言,目前東北、華北、西南區域省份壓力相對較大;


2. 零售信貸風險可控,2020年後半程存在觸底改善預期。 調研情況看,2019年下半年整體消費類貸款質量有所驅穩,各家銀行在客戶准入、逾欠催收方面均加大力度。從外部宏觀環境和監管環境(前期共債問題化解)的邊際變化而言,預計2020年後半程存在觸底改善的預期。


理財業務:銀行理財子公司“擴張期”,監管新政“磨合期”


調研銀行反映,近期理財業務佈局和調整的重點,主要圍繞監管政策新要求展開:


1. 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或帶來短期壓力。 調研顯示,全行業淨值型產品中大約65%-70%為現金類產品。調研情況看,過渡期內銀行對於現金管理產品的調整重點在於:①控品種:主要是私募債、中低等級信用債等品種存在壓縮可能;②降久期:調研銀行現管類產品投資的平均期限基本在1年左右,新規過渡期安排下,相關銀行傾向於選擇時間推移、久期自然縮短的方法實現達標。總體來看,現管新規短期對於當前銀行理財業務的淨值化轉型帶來了一定壓力,加之與公募基金的稅收差異短期較難以抹平(調研銀行普遍預期),這也將倒逼銀行理財向固收+、權益等方向進行轉型發展。


2. 非標處置時限或傾向於“一行一策”方案。 本週,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個別困難的機構會適當給予靈活安排”。此次調研銀行反映,近期正在測算後續年限未到期且難以找到長期限產品對接的非標規模,並在初步設計相關的處置方案,後續將報送監管部門。我們判斷,下階段非標處置或按照“一行一策”的方向展開,靈活安排的同時亦將伴隨“貼身監管”,確保非標資產的平穩、合理處置。就處置方式而言,增加長期限產品對接、尋求集團子公司承接、非標回表是銀行偏好的先後順序。


此外,調研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推進或接洽與外資資管公司的合作。差異化戰略下,合資理財公司定位或將面向高淨值客戶和機構客戶,重點發展全球資產配置相關業務


結論:穩定經營,穩步轉型,穩健增長


調研顯示,銀行理財信貸傾向早投放早收益,投放方向突出政信項目及製造業(對公),以及非按揭品種(零售)。LPR改革穩步推進,各銀行亦積極採取息差管理策略強化應對,息差壓力可控。信用風險格局穩定,預計2020年不良生成率和信用成本與2019年整體相當。我們認為,銀行1季度經營格局穩定,為全年穩健發展奠定基礎。對於2020年的銀行股投資而言,最核心的影響變量在於資產質量,風險端的變化是最大的預期差,當前時點可選擇穩步配置。


風險因素:宏觀經濟超預期下滑;銀行資產質量改善趨勢不及預期。


銀行理財業務最新調研報告


*版權說明: 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創作與付出,“農信”均已備註文章作者及來源。本網轉載目的在於更好地服務讀者、傳遞行業信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及其它問題需同本網聯繫的,請發送消息至 “農信”公眾號後臺,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