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寫字才能寫出書法的味道?

Wild-Fire


我說說硬筆吧。

由寫字到書法,從藝術層面去解構,是由粗俗——高雅;從生成步驟上,是由個性——共性——遵循共性基礎上的個性。雖然書法是否是藝術眾說紛紜,好壞書法各自的評判標準不一,但有一點可以取同,那就是書法作品視覺上的美感,這應是一種大眾化了的邏輯認同,是由多數人的意志來決定的。比如說,名人書法,甚至是文人書法,專業的書法理論研究者可以把他們吹上天,能從理論角度解讀出一萬個理由。但是,理論家們不能駁奪大眾不喜歡的權利。對書法作品的品評鑑賞,專家與群眾只有角度不同,沒有高低之分,更不存在真理與謬論。



寫字要寫出書法的味道,我認為首先是要把標準匡定好,最好的楷準就是雅俗共賞,那麼從受眾來講,也應該面向最廣大的群眾,審美的基點要放在“大眾化了的作邏輯認同”,同時,也應用有歷史的、立體的審美邏輯。王鏞的字好不好,王冬齡的亂書藝術性強不強,曾翔的吼書有沒有藝術內涵,這些是書法理論家們應該去探討爭論的問題,初學者來說,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書法的味道,就是傳統書法的精氣神,就是筆墨章法在作品中都會有繼承和體現。印刷體是好書法嗎?當然不是,可以被複制的都不是好藝術。乖張個性的“江湖書”是好書法嗎?悖離了法度的精神,更不可能是好書法。真正的好書法,是求同存異,既共性又個性,既似曾相識又耳目一新。書法的味道,不是蘭箋紙上寫毛筆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而是對傳統書法的繼承和融變。從點畫到結體,從行氣到章法,都有章可循,都能察覺藝術源流。因此,寫字要寫出書法的味道,必先承古人、學先人。


如何承學,最主要就是臨摹與讀帖。須要強調的是,臨摹的好作品肯定是“像書法”的,但只是仿學,是別人的東西。若論及藝術,必須有個性有新意。所以,臨摹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抱庸淺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賣柑者言》。


抱庸詩書


怎麼寫出書法的味道?

一、這個命題很大,其書味,作為書法表現形式多元化,就書體,則有五體,楷行篆隸草,也有叫四體,及真行草篆。對於每一書家,就有迥異的書法風貌。

對於書味,首先必有八法之準。即永字八法。八種筆畫。展示正書味道。

另外用筆及結體的合度。草書草法,篆書有篆的用筆方法。行書則有楷草之間的流便書寫方法。


二、書法味道,必有自然性,流露出人文境界,其書道即是追去的書法內涵,有文卷氣,情性表現寓墨,有盎然的生命力,這一切既有書法得技術性來體現。

其味道,在於形神兼備,尤其是神彩才能夠展示出書法的魅力。當然形體的變化萬千,才有的血肉筋骨筆墨形式。

比如顏真卿的書法,筋骨氣質,二王的韻味,最能體現書墨的味道,屬於文人書法的伊始。值此奠定了中國貼學書法的根基,可以這樣認為,遠離晉韻,必然失去書法的情性美與形質美。

書法味道,首先講究韻之姿態。行雲流水常作書墨筆畫及作品之比喻。


三、另外碑學的味道,稱作古樸典雅。雄強之勢,意境為冀北秋風駿馬之剛健美。與之相反的帖學,則有妍美流暢之柔韌之美。

縱觀古今書家,味道必有的書法個性風度,作草張旭,懷素,其書法具有放蕩不羈而馳聘筆場。

筆意,崇尚韻法意態,各有其妙為味。每一個時代時期都有大致的書風。從不同的書法藝術形式,展示了書法味道,

清代後期的碑學,延續而又發展了篆隸,南北朝書。從而也有一種特別的帖學與碑學結合的融合味道,最為代表何紹基趙之謙,其行書都有自己的融合。揚州八怪書體的各種姿態,分外體現了書墨的個性風格。


四、若要寫出書味,必然先有用筆及結體的苦功力,法度盡碑備,無論那種書體,或延續那家筆意,都必然有諳熟四體八法。尚有書法味道。加之自己的稟賦才情,則有運筆瑧熟,遊刃有餘,創自己的書墨格調。


狂喜淡墨a




美好人生9056


練幾年毛筆書法以後,我們寫得字就會有書法味道,當然不是那種敷衍了事的練習,而是嚴格按照書法的訓練教程進行的訓練。不經過相對系統的毛筆書法訓練,是不可能書寫出有毛筆書法味道的作品來的,只能是寫字,實事求是的說確實如此。


咬文嚼字一番。按照題主所言,可能是寫不出書法的味道的。因為題主說的是寫字寫出書法的味道。說明以追求寫字的心態卻要寫出毛筆書法的味道,顯然是不可能的就是書法家,也不行。不按照書法的標準去書寫,是寫不出書法味道的。


要寫出字的書法味道,要通過一定時間甚至長期的對書法字帖的臨摹學習,掌握書法的基本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書寫。如果按照寫字的標準去寫,只能是寫字了。書法味道的作品,是書寫者按照書法作品的要求去寫的一點一畫,從偏旁部首到結構章法,取勢都是有法可依的。書法是有法度的,並不是盲目的書寫。

就是那些沒有真正練習果毛筆書法的大學問家的所謂書法,同樣也是包括豐富的書法元素的,因為他們長期從事文化工作,耳濡目染,是被文化薰陶出來。在說書法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形式,也離不開文化。所以說,書法除了自身的技法外,就是文化了。只有技法沒有文化,也是談不上書法的,更談不上書法藝術。






翰墨書道


概括起來,兩句話:

結字因時而異,運筆千古不易。

中鋒行筆,如錐畫沙。

註釋:書法字形結構可以隨時靈活變化,但是揮運筆力之功始終不渝。中鋒行筆,即筆鋒始終像耕耘土地的鏵犁一樣,向運筆方向吃勁使轉;如錐畫沙,即運筆像錐子在沙灘畫寫一樣,不可遊離皮表,絕無虛晃一槍。



郭鎮之


寫字的昇華是書法,而書法的昇華是藝術。

第一,我認為書法的味道是高層次的東西,是藝術。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藝術家李叔同的字,常人看來李叔同老師的字很幼稚,就好像是六七歲孩子寫的似的,其實不然,李叔同老師早年未出家時寫的字,很傳統很正規。這說明,

當年李叔同老師也習得古法,也吸取了很多古代書法家的精髓。那為什麼出家以後他老人家的字會變化那麼大呢?有人說是返璞歸真了,還有人說壓根就不會寫,說什麼的都有!以我個人觀點,我覺著晚年的書法更有味道,寫的很安靜,很淳樸,更像是書法,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很多人不懂書法的為所欲為,胡說八道。而很懂書法的就知道李叔同老師的初衷了!在我看來,李叔同老師的書法味道極其濃郁,藝術層面很好,這是常人無法達到的。下圖為李叔同老師的書法作品,我們欣賞一下。
第二,要想寫字寫出書法的味道,那就寫出自己的風格!沒有個人風格的書法是沒有味道的,是沒有靈魂的。和音樂是一個道理,我們愛聽歌的人都知道,在歌壇地位很高的一些前輩,他們的聲音辨識度非常高,不用見人,只聞其聲就能知道是誰的歌,比如劉德華,張學友,伍佰,阿杜,楊坤,張國榮,鄧麗君,張宇等等。這些老藝術家們的聲音辨識度很高,這就是自己的風格。書法也是一樣的,古代的歐顏柳趙和蘇黃米蔡,還有王羲之等人為啥書法的味道那麼濃?就是因為已經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風格。有些人臨摹一輩子也成不了書法家,而有些人很年輕就成了書法大師,那就是因為風格問題。
舉個例子,已故的愛新覺羅啟功先生的字,就很有味道,很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所以人家是大師。下面我們欣賞一下啟功先生的作品。書法味道極其濃郁,基本功也很紮實,這就是藝術!最後,書法除了能寫出自己的風格,還要有極其強大的基本功做後盾,如果只有風格沒有底蘊,那就是江湖體,如果只有底蘊沒有風格,那就是字匠,如果既有風格也有底蘊,那就是書法的味道!

強哥淺談。


強哥書畫


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寫漢字,寫字怎樣進化到書法呢?一、尋求變化(同字的變化、筆劃的變化……。避免雷同)

二、變化統一(我們臨習學習過的各種字體在一副作品運用變化統一,筆劃在一副作品中的變化統一、一副作品的章法變化統一……。)

三、形成自己的風格(做到以上兩點,從而有自己的特色、與眾不同的藝術感染力、……。)

以上概括的三點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需要恆心、毅力,日集月累的學習、練習(五年、十年甚至更長,加油)。


用戶1253083951148627


書法的內涵十分豐富,不是一般人可以品頭論足的。古有二王的行楷,唐宋有歐陽詢的九成宮,後有顏真卿、柳公權和米芾,近代有黃廷堅和彭聚星,更有現代書法大家毛澤東。說起書法並與之別有一番情感,練習過歐體三年而無獲,但自知書法之精髓在“骨"、“意”、“創",就是掌握書法字體的筆劃搭成骨架並有立體感,要理解讀懂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創新創造自己的體系結構。等等。


致瑞珮源


我的體會是,首先掌握書法的規律。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構思矛盾,書寫矛盾,彰顯矛盾。其次是具有詩意。詩歌是藝術中的藝術。藝術崇虛。書法要懂得留白,留下讀者想象的空間。才是有意味的形式即是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