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我們原本平和的生活。千萬名醫務工作者前赴後繼,他們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是愛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他們或是黨員,或是團隊帶頭人,或是青年骨幹,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逆行者”。  

你可以不去“疫”線,他們不能;你可以不去醫院,他們不可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真的不懼危險,不怕死亡嗎?  

生而為人,就會有親人,就會有責任,太多羈絆,太多牽掛,就會畏懼死亡!但是他們依然奮勇前進,毫無怨言,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白衣使者的擔當。  

今天,讓我們走進抗擊“疫”線,靜靜地,靠近他們,瞭解他們,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

擔 當

  “我是黨員,時刻都應該不忘初心,這個時候衝鋒在前沒什麼好說的,我的團隊在疫情面前沒有一人退縮,沒有一人迴避,都爭著、搶著向前,她們胸前雖然還沒有黨徽,但每個人都無愧身上的白衣!”

  ----急診科護士長蔡愛妮

直擊“疫”線 | 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護士長蔡愛妮自從臘月二十八接到防控疫情通知的那一刻起就像長在了科室,緊隨醫院部署完成各項工作。  

剛剛扭傷的腳踝還高高腫著,可為了搶時間完成發熱門診防護工作的落地和一線護理人員的培訓,前兩天硬是沒有休息,在同事的幫助下或坐輪椅或拄柺杖參加會議、進行培訓、一項項落實各項工作。  大年三十,在院領導和同事的催促下她才返回文登老家探望,期間電話一刻沒停,科裡的事她放不下,同事的安全她掛念著,家人知道她擔心醫院的情況,當天上午愛人就開車把她送回了單位。  

分別之前,他說:“千萬照顧好自己,做好防護,好好吃飯”。她說:“千萬別告訴爸媽我要去幹什麼,你和女兒沒事別給我打電話了,忙起來接不著”。  

整個春節期間,蔡愛妮每天都瘸著腿,穿梭在急診與感染性疾病科之間,不分白天黑夜在一線像個陀螺似的轉個不停。  

她說自己有壓力——因為團隊成員在傳染病防控方面的臨床經驗少,只能邊學習邊應用,不斷更新知識、熟練操作,生怕有哪個環節想的不仔細做得不到位;但她說自己沒負擔,因為院領導每天都現場指導,護理部、各科室給予了大力支持,全院上下同心,此戰必勝!

奉 獻

  “我沒想太多,就是想為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做點自己的貢獻。”

  ----內分泌科副主任孫遜

直擊“疫”線 | 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孫遜是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內分泌科副主任,目前正在乳山市馮家鎮衛生院進行對口支醫幫扶,在瞭解到醫院正在全面部署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他第一時間聯繫院領導,申請利用休假時間回院值班。 

 “作為一名科室副主任,青年業務骨幹,醫院培養了我,我就應該關鍵時刻衝得上,我就有責任有擔當為防控疫情工作做點什麼”,就這樣,與鎮衛生院做了相應溝通後,他平時上班時間在鎮駐地參與當地的防控任務,在村口及路口進行體溫監測,及時發現發熱病人,休假時間則返回威海到發熱門診值班,投身到醫院的抗疫一線。  

春節期間,孫遜不停的奔波在市婦幼保健院和馮家鎮衛生所之間,沒有閒暇時間顧及家人,對此他心有虧欠,但家人卻選擇無言支持。 

孩子只有六個月,好不容易回趟家他只敢戴著口罩站在門邊看看,妻子承擔了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心裡有滿滿的感激,卻不知道怎麼表達。他說:“等疫情過去了,真想好好抱抱她們”。  

溫 暖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的身後有家人,有同事,有領導,有信任我們的患者,還有素昧平生卻一直默默關注我們的許多人。”

直擊“疫”線 | 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昨天陳文軍剛值完24小時的急診內科班,顧不上疲憊,他先去發熱門診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確認沒有才踏實的休息。這段日子以來,這種工作強度和工作節奏幾乎是他的常態,但他依舊是沉穩踏實的樣子和蓬勃朝氣的狀態。  

大年初二,陳文軍得知疫情嚴重急診缺人的消息,立刻向領導主動報名並且從濟南返程,來不及休息,剛一抵達威海就投入工作。大年初三值夜班,當晚看了15個發熱患者,看到病人們神色慌張惴惴不安的樣子,他意識到除了做好診治工作更要做好安撫工作,於是每個病人的就診過程都伴隨著詳細的交代和叮嚀,期間甚至顧不上喝口水,等到全部看完後才發現自己的嗓子早已經啞了。  投身一線,陳文軍說他不是孤身奮戰,自己的身後滿是愛的支撐。  

家人的支持體現在點滴行動間,他的愛人是兒童保健科的一名教師 ,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讓他和院裡溝通,爭取讀博期間提前上崗,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領導們的愛護落實在後勤保障中,值班人員顧不上吃飯,領導專門調配了保溫飯盒,增配了加熱好的能用吸管的小米粥和牛奶,飯一送到,務必讓一線醫護先把粥和奶喝了,再根據情況吃午餐,夜班醫生早晨下班後到餐廳用餐記賬就行,務必保證營養要跟上。  

百姓的助威藏在每一句感謝和鼓勵裡,門診上的患者離開前一定會說“謝謝大夫”,有人會講“加油”,還有人專門繞回來叮囑“你要保護好自己啊”,這些都讓他感覺特別溫暖,也相信從醫特別值得。  

關 切

  “想和大家說,綜合我在醫院值班的這段時間情況看,現在的發熱症狀還是以甲流為主,不要太擔心。”

  ----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新琳

直擊“疫”線 | 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新琳從臘月二十八日開始就堅守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抗疫一線:呼吸內科門診、呼吸內科值班、發熱門診值班、線上患者諮詢,每天忙的團團轉,但無論什麼時候找他,哪怕他剛剛連軸工作了24小時,仍是謙和的、溫潤的鄭醫生。難得休息一天,心裡放不下病人,回家簡單收拾一下就又回到了崗位。  

談起在一線的感受,他說:“一開始也有忐忑的時候,我記得大年初四那天接診了一位出租車司機,因為發燒來看病,自述和影像都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立刻留觀,那一天我都沒敢回家,晚上就在辦公室湊合,雖然知道醫院的各項防護和消毒措施都做的很到位,但醫生也是人,也會擔心傳染給家人,直到確認他不是我才敢回家”。說完,他憨憨的笑了。 

 “現在大家對疫情的瞭解普遍提高,社區和村裡的宣傳都很到位,盲目來醫院的人減少了,很多人會在線上諮詢,前幾天還收到很多關心我的消息,不過太忙了有的都沒顧上回”。 

 忙著接診看診的同時,鄭新琳呼籲大家不要忽視對疫情的正確認識和心理壓力疏導,欣慰的是,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下,一切正在越來越好,醫患之間彼此關切,互相鼓勵,很多話雖然簡單樸素,卻讓人見之柔軟,讀之甘貽。  

真 誠

  “我就是在做自己的工作,你別宣傳我,都是應該的,要不你宣傳我的同事們,她們比我放棄的多多了,更不容易。”

直擊“疫”線 | 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你等一下,這邊有患者在用藥,過一會兒再打吧”。第一次打給急診科郭春霞醫生的電話,就這樣被匆匆掛斷。  

五分鐘後,當電話再次接通,郭醫生的聲音傳來,說的都是樸實無華的語言。問起急診和發熱門診已經很累了,為什麼還主動要求春節期間加班頂崗,她說:“我還沒結婚,也沒什麼負擔,同事突發情況,我頂上來,這兩項工作都很重要,尤其現在需要人手,這不是應該的嘛”。  

真的沒負擔嗎?性格大大咧咧的郭醫生從未提起過,至今她都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在發熱門診值班,只透露在急診工作,沒有接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的機會,不存在危險,其實急診和發熱門診兩邊跑的她,根本就是在抗疫的危險區,不說,是不想讓別人擔心罷了。  

親人血脈相連,家人每天接不到她的電話,就不能安心,她只好抽空報平安,其實也就簡單的幾句話:“吃的很好,防護的嚴,不危險,不累,沒事,放心”。  

事實上呢?急診科從來不輕鬆,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的可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緊張,對專業操作有要求,對心理素質有要求,對親切服務更有要求,特殊時期裡,這裡也是一線,面對的危險係數並不低。  

發熱門診就更不用說,為了節省時間、節約防護資源,醫護們經常忙起來就顧不上吃飯,半天一天不喝水更是常事。結束工作後摘下口罩、護目鏡,浮腫的臉上壓痕一道又一道,嚴重的都磨破了皮;脫下防護服,手皮膚泡的發白,身上溼漉漉的都是汗,可誰都不說苦不喊累,偶爾還彼此打趣調節氛圍,第二天再繼續套上厚厚的防護服投入工作。  

選 擇

  “我是兒子,我也是醫生。母親需要我,國家和人民也需要我。難歸難,但我必須做出選擇。”

  ----急診科醫生王友華

直擊“疫”線 | 6個醫護故事親述,看哭了……

  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醫生——王友華。 

 “我母親於年底病重,因為我和妻子都在醫院工作,平時也沒時間一起回老家,在向科主任說明情況後,科裡安排我提前回老家看望父母。  

1月23日下午到家時突然接到科主任電話,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當時想到的是,作為一名急診科醫生,在疫情出現的關鍵時刻必須衝在第一線,在國家與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一個醫生的擔當與責任!  

可是母親這邊怎麼辦?好不容易盼著我回來了,連凳子都沒坐熱乎,更別說床前盡孝,這個時候說走,怎麼開口?但疫情刻不容緩,這一次,我必須得做出選擇。  

母親對我的決定沒有絲毫怨言,還反覆叮囑我:在這個關口,單位需要你回去,你早點回去吧,路上一定注意安全。別擔心我,媽沒事。  

與父母匆匆道別後,我連夜趕回威海,第二天就開始與大家一起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鬥中。”  

王友華說:“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戰勝疫情,這一次我選擇了堅守崗位,等疫情過後,我想再選一次,那時我要回家好好陪陪我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