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ke」“靈魂砍價手”親述:為什麼要再降4分錢?

「經濟ke」“靈魂砍價手”親述:為什麼要再降4分錢?

本欄目由俠客島與《中國經濟週刊》聯合出品 這是經濟Ke的第80篇文章



“4.4元的話,4太多,中國人覺得難聽,再降4分錢,4.36,行不行?”


這兩天,一段“靈魂砍價”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裡的砍價金句落地於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的醫保價格談判現場,而錙銖必較、分毫必爭的雙方,則分別是國家醫保局組建的醫保專家團和藥企的談判代表

這場“圈粉無數”的談判是我國建立醫療保險制度3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對戰”:

150個談判藥品中,共有97個藥品談判成功,價格平均降幅達60.7%,其中包括22個抗癌藥,7個罕見病用藥,14個糖尿病、乙肝、丙肝、風溼性關節炎等慢性病用藥,4個兒童用藥。

浙江省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許偉是參與這次談判的醫保專家之一,在全網熱傳的視頻裡,“砍”出最後一刀的“靈魂砍價手”正是他。


「經濟ke」“靈魂砍價手”親述:為什麼要再降4分錢?

“靈魂砍價”一幕


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本次醫保談判採用了“雙盲”抽籤模式。企業和醫保專家通過抽籤來確定當日被分配的談判房間,直到邁入房間後,專家打開密封的信封,才能知曉當日當場要談判的價格和醫保底價。

“報價有兩次,如果兩次達不到我們的心理價位,那就自己出局”,視頻裡,參與談判的專家一開始就開誠佈公、明確了“遊戲規則”:

雙方採用比價磋商的方式,國家醫保局先確定醫保支付預期價,由企業報價兩次,兩次報價均超過預期價15%的藥品將會出局。

沒有錯,玩的就是心理上的博弈——一方面,企業不知道醫保局的支付預期價,對於報價要慎之又慎;另一邊呢,醫保專家既不能透露自己手中的“底牌”,又要儘可能去引導企業報出符合預期的價格。

“在我們預期的價格上浮動15%,是一個我們可以坐下來談的基礎,只有談到符合我們預期的價格,雙方才能正式簽約”,“砍價手”許偉處長表示,在談判之前,國家醫保局已經做了大量的功課,比如在全國範圍內抽取藥物經濟學和醫保管理方面的權威骨幹,建立藥物經濟學組與基金測算組,分組平行測算,制定藥品底價。

此外,在拿到要談判的所有藥品名錄後,醫保專家們也會結合這些藥品在臨床上的使用情況、需求性和其他國家的售價做預期準備。

總之,臨床上對藥品的需求、患者對藥價的期待、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企業的研發成本和接受程度,所有的考量,通通都凝聚成醫保專家口中的靈魂金句:“還是有差距”、“有一定差距”、“有很大差距”、“有相當大的差距”、“你要不要出去再申請一下?”

而對於企業來說,是否能給到合適的價格也是一件“壓力山大”的事情。據許偉透露,在談判過程中,

企業代表頻繁跟上級“煲電話粥”請示,儘管規定談判時間是半小時,但是在神仙砍價現場,超時才是常態

當然了,價格談不攏、敗興而歸的也時有出現,醫保局的公開信息顯示,此次共有53個藥品沒能談判成功,其中還包括4個續約藥品。

在許偉看來,“談崩了”的主要原因有二:先是預估的底價超出了企業的承受能力,在中國的定價無疑會對藥品的全球定價造成影響;再就是藥企沒有做足功課,對整個形勢、價格的預判和測算不到位。

“個別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不長,沒有認識到中國的市場潛力,前期市場調研準備不足,還總拿韓國、中國臺灣一些很小的市場來做對比,造成了談判失敗”,許偉說。


「經濟ke」“靈魂砍價手”親述:為什麼要再降4分錢?

“中國有多少人口?現在是我們一個國家在和你談判,再給你一次機會”,視頻火起來後,許偉口中的這句話贏來了無數網友的點贊。

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是醫保專家手中最大的籌碼。許偉表示,在談判中,他不止一次勸說對方,中國的市場巨大,如果進入醫保市場,藥品銷量會出現巨大提升,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下降,一定要給出最低價格。

“以前是一個省一個省的分別去談價格,一個省的體量畢竟要小一些,很多藥企更多采取贈藥的方式來給予優惠,而不是直接降價。但這次的談判中,我們是代表了整個中國的市場,掌握了談判的話語權。”

許偉還透露,此次談判引入了國際通行的保密做法,企業如果提出要求,

官方將承諾不對社會公開成交價格,讓企業更加放心地給出全球最低價

面對潛力無窮的中國市場,無論醫保局的“靈魂砍價”多麼讓藥企“肉痛”,他們還是“極度清醒”,想方設法要進入醫保局的砍價名單。

2019年,中金公司根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提供的PDB藥物綜合數據庫數據,統計了美羅華、赫賽汀、安維汀和諾和力四個明星單品的銷售情況。數據顯示,雖然四種藥物進醫保後降價幅度分別為29%、65%、62%和43%,但因為銷量的增長,四個品種2018年實際銷售金額同比增幅分別為13%、48%、74%和120%。

“隨著醫療改革進入深水區,無論是創新藥的審批週期,還是醫保準入週期,都已經大幅縮短,此次進入醫保名錄的藥品,明年1月1日患者就可以買到,也意味著藥企可以更快地實現回報。”

許偉告訴經濟Ke,國家在設計整個談判流程的時候,將很多因素都納入了考慮,比如企業對回報率的擔憂、老百姓如何能更快更便宜用到藥,這樣才能讓企業在談判中給出最大優惠。

用他的話描述,在確定進入醫保名錄後,一些企業可以說是“激動地熱淚盈眶”(當然不排除其中有被砍價“砍哭”了的),足見中國市場對於這些藥企的重要性。

“以價換量”是醫保價格談判的總方針,核心目的就是推動藥價大幅下降。近年來圍繞藥價,國家各部門推進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實施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推進藥品集中招標採購、用量大的藥品納入重點監控,以及創新藥物的醫保價格談判。而價格談判的目的也絕對不復雜——讓老百姓用好藥,用得起藥。

據初步估算,本次新增藥品價格平均降幅為60.7%,如果按照50%的實際報銷比例計算,患者個人自付比例將降至原來的20%以下,個別藥品的自付比例將降至原來的5%;續約的27個藥品降幅為26.4%,患者個人自付比例將同步下降。

以免疫治療藥物修美樂為例(適應症包括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該藥品從2012年開始,連續7年位居全球銷售額榜單首位,江湖人稱“藥王”。

以兩週一支的用量計算,每一支修美樂價格在7600元以上,患者每年需花費近20萬左右。經過此次談判,其成功以低價進入醫保藥品准入名單,最後價格為1290元。

因為價格高,修美樂此前在中國患者中的使用率不到1%;進入醫保後,患者可能花上不到原價5%的錢,就能用上修美樂。


「經濟ke」“靈魂砍價手”親述:為什麼要再降4分錢?


國家醫保局自2018年5月掛牌以來,一共與藥企進行了三次重大談判。每次談判都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

第一次談判是發生在2018年9月的新一輪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最終17種藥品談判成功,2018年10月正式被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平均降幅達56.7%。

第二次談判是在2018年12月,內容為國家組織的藥品集中帶量招標採購談判。最終,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有25個集中採購擬中選,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52%。

而本次進行的第三次談判,也即2019年國家醫保準入藥品談判,最終有97個藥品被納入目錄乙類藥品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談判成功的藥品多為近年來新上市且具有較高臨床價值的藥品,涉及癌症、罕見病、肝炎、糖尿病、耐多藥結核、風溼免疫、心腦血管、消化等10餘個臨床治療領域。

其中,倍受關注的PD-1類腫瘤免疫治療藥、能治療丙肝的口服藥等首次進入目錄;肺癌、直腸癌、乳腺癌等有了更多靶向和化療藥選擇;


波生坦、麥格司他等藥品的談判成功,使肺動脈高壓、C型尼曼匹克病等罕見病患者擺脫目錄內無藥可治的困境;糖尿病、乙肝、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等患者有了更多優質新藥可供選擇

許偉表示,此次醫保談判體現了我國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深化改革的成果,尤其是在新藥的談判上,隨著新藥的審評審批速度加快,此次談判成功的藥品絕大多數都是近年來上市的新藥。

更多的新藥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能更好地滿足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藥品需求。

至於此次沒能進入目錄的藥品,國家醫保的大門也仍然對他們敞開: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國家醫保局將綜合考慮臨床需求、醫保承受能力以及企業降價意願,進行再度談判的工作

也就是說,未來會有更多的藥品,以更低的價格,更快的速度到達患者的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