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散文,仿誰的較好,為什麼?

竹意571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這點非常重要。可以閱讀著名學者的散文汲取養分,但並不代表限於特定的人物作品。只有廣泛閱讀,當然也包括精讀和泛讀,假以時日和寫作實踐,才能使自己的水平有所精進。


夏瑩晞的世界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位作家就是餘秋雨。我是從高中開始看餘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這兩本書是我在高中的時候讀的,《千年一嘆》、《中國文脈》是我在大學讀的。可以這樣講,餘秋雨的文化散文著著實實影響了我的寫作筆法。

就我讀他的文章,有這麼幾點想跟大家分享。

“兩難”境地

我記得在一個訪談裡他說過這樣意思的話,大概意思是,他的散文中存在著一種“兩難”的境地,把問題留給讀者,通過自己的分析,逐步引導讀者深入,最後發現散文在說的問題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以《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為例。這篇文章講的是關於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保護的問題。由於文章篇幅太長,這裡只做概述。

敦煌莫高窟最初被發現時洞窟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泥彩,還有經卷。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割地賠款,民不聊生。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發掘保護這些文物,於是派了一個道士農民王圓籙看守將來能夠轟動世界的財富,可惜當時的清政府沒有意識到;就在此時,歐美的專家學者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用很便宜的價格買了大量的經卷和壁畫,成車成車地往回運。我們現在研究敦煌文化還要去問西方人購買交卷底片,那可是我們中國的參考文化啊!

可是,仔細思考,這便是兩難 : 當時的清朝內憂外患,有沒有能力去保護這些人類的文明?如果沒有,那麼交給西方人保存下來是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我也好恨。。。

那個曾經像我敦煌文明的王圓籙王道士

我們如果處於當下,未必會有更好的辦法。

“感同身受”

做到這點很難,因為歷史是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我加了引號。那麼這裡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作者博覽群書,對於當時的歷史事件多方查證史料,還原歷史的客觀性,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主管的看法,把自己置身當時歷史環境下,直抒胸臆。這一點給我的影響最大,因為不光是歷史,生活中做到感同身受都很難很難。

餘秋雨先生在行文過程中會轉換自己的人稱身份,絕大部分是第三人稱敘述,可當感同身受部分到來時侯,便很自然轉換為第一人稱,把自己置身環境之中,抒發情感強烈充沛,使文章感染力強。

敦煌莫高窟

供養人

飛天壁畫

遣詞造句

讀他的文章你根本不會想象這是一位老人寫的文字,因為文章精力充沛,富於思考。這一點是比較難的,只有通過長期的,大量的閱讀,聯繫寫作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尋找普遍性中屬於自己的典型性。


其實說到寫文章,一開始都是要讀別人的文章,通過大量的閱讀總結高手的寫作方法,行文結構,慢慢的,積累到一定量以後逐漸有了自己的寫作思路,長此以往,寫作便不是一件難事了,不要囿於別人,最終

要形成自己的風格

感謝閱讀,我是甄豆豆,一顆善於思考的豆,感興趣的朋友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甄豆豆


如果你想學寫散文,農夫首推你不妨先讀一下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作品,農夫保證你一定會得到某些啟發,然後再按照賈先生的路子走下去,是不會無所收穫的。

眾所周知,賈平凹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但實際上他也創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例如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走山東》,《商州三錄》,《說話》……等。而且其散文作品獲得的好評並不亞於小說。

賈平凹先生散文的主要特點是:

一,語言樸素,感情真摯。這一點從他的作品"商州三錄,及哭三毛,再哭三毛,祭父,我不是一個好兒子,寫給母親"……等許多篇幅中得到體現。例如他的故鄉商州本來是一個偏僻,貧困的山區,但賈平凹是非常熱愛他的家鄉的,在他的眼裡,故鄉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美麗的。通過作家飽滿真情的描述,使讀者也不由也產生出同樣的感覺。

二,以小見大,題材廣泛,實話實說,不無的放矢。

賈平凹的很多散文,如“醜石”,"笑口常開",“月跡"等,如果讓我們常人是覺得無話可說,寫不出一篇文章來的,但在賈平凹的眼中,它們都是有"靈性"的,通過想象,推理,而生髮出許多富有哲理的情節,再通過樸素而有趣的語言敘述出來,形成一篇很多文字的文章,令讀者不得不佩服作家觀察事物的細微,犀利,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以上,只是農夫閱讀賈平凹先生散文的點滴體會,僅供題主參考。


秦一農夫


寫作從模仿開始 和五位散文大師學景物描寫

莫言曾說過寫作文的幾點方法:“第一是閱讀,第二生活,加一條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條就是反覆地磨練,如果再加一條就是從模仿開始。”模仿,是中小學生提高作文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如老師計劃分享一批適合中小學生的美文,讓大家在閱讀、誦讀甚至背誦中,吸收到文學大師的精髓。

趵突泉的欣賞(節選)

by 老舍

泉大好了。泉池差不多見方,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的上來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裡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泡,大,扁一點,慢慢的,有姿態的,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像一朵攢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這比那大泉還更有味。

山中雜感(節選)

by 冰心

溶溶的水月,螭頭上只有她和我。樹影裡對面水邊,隱隱的聽見水聲和笑語。我們微微的談著,恐怕驚醒了這濃睡的世界。─—萬籟無聲,月光下只有深碧的池水,玲瓏雪白的衣裳。這也只是無限之生中的一剎那頃!然而無限之生中,哪裡容易得這樣的一剎那頃!

夕照裡,牛羊下山了,小蟻般緣走在青巖上。綠樹叢顛的嫩黃葉子,也襯在紅牆邊。─—這時節,萬有都籠蓋在寂寞裡,可曾想到北京城裡的新聞紙上,花花綠綠的都載的是什麼事?

只有早晨的深谷中,可以和自然對語。計劃定了,岩石點頭,草花歡笑。造物者呵!我們星馳的前途,路站上,請你再遙遙的安置下幾個早晨的深谷!

陡絕的巖上,樹根盤結裡,只有我俯視一切。─一無限的宇宙裡,人和物質的山,水,遠村,雲樹,又如何比得起?然而人的思想可以超越到太空裡去,它們卻永遠只在地面上。

春遊頤和園(節選)

by沈從文

後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魚百十成群,對小船來去既成習慣,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後湖在秋天裡在一個極短時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種顏色金黃的小蓮花,一朵朵從水面探頭出來約兩寸來高,花頭不過一寸大小,可是遠遠的就可讓我們發現。至近身時我們才會發現花朵上還常常歇有一種細腰窄翅黑晴蜓,飛飛又停停。彼此之間似相識又似陌生。又像是新認識的好朋友,默默地又親切地貼近時,還像有些靦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話中的描寫差不多,可是還要美麗一些,一時還沒有人寫出。這些小小金絲蓮,一年只開花三四天,小晴蜓從湖旁叢草間孵化,生命也極短暫。我們缺少安徒生的詩的童心,因此也難更深一層去想像體會它們生命中的悅樂處。

釣臺的春晝(節選)

by郁達夫

走過半山,桐君觀裡的晚禱鐘鼓,似乎還沒有息盡,耳朵裡彷彿聽見了幾絲木魚鉦鈸的殘聲。走上山頂,先在半途遇著了一道道觀外圍的女牆,這女牆的柵門,卻已經掩上了。在柵門外徘徊了一刻,覺得已經到了此門而不進去,終於是不能滿足我這一次暗夜冒險的好奇怪僻的。所以細想了幾次,還是決心進去,非進去不可,輕輕用手往裡面一推,柵門卻呀的一聲,早已退向了後方開開了,這門原來是虛掩在那裡的。進了柵門,踏著為淡月所映照的石砌平路,向東向南的前走了五六十步,居然走到了道觀的大門之外,這兩扇硃紅漆的大門,不消說是緊閉在那裡的。

……

空曠的天空裡,流漲著的只是些灰白的雲,雲層缺處,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點兩點的星,但看起來最饒風趣的,卻仍是欲藏還露,將見仍無的那半規月影。這時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風,雲腳的遷移,更來得迅速了,而低頭向江心一看,幾多散亂著的船裡的燈光,也忽明忽滅地變換了一變換位置。

石湖(節選)

by鄭振鐸

我們在湖邊走著,在不高的山上走著。四周的風物秀雋異常。滿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腳邊,卻又溫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撫拍著將睡未睡的嬰兒似的,它輕輕地撫拍著石岸。水裡的碎磁片清晰可見。小小的魚兒,還有頑健的小蝦兒,都在眼前游來蹦去。登上了山巔,可望見更遠的太湖。太湖裡點點風帆,歷歷可數。太陽光照在潾潾的湖水上面,閃耀著金光,就像無數的魚兒在一剎那之間,齊翻著身。綠色的田野裡,夾雜著黃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錦繡般地展開在腳下。




笑傳坊


學寫散文,我覺得我會學習梁實秋的散文手法。

前一段時間讀他的《雅舍菁華》,我認為這是我讀過的數個散文大家的作品中最棒的一本。

之前讀過楊朔的散文集、朱自清的散文集,現在還在讀徐志摩的散文集,覺得也都很不錯,無論藝術性、思想性、可讀性都給到我們很多的啟迪和激勵,但是,在讀過了梁實秋的《雅舍菁華》後方才驚覺,真正的散文高手,高手中的高手在這裡!

讀散文而愛不釋手,興趣盎然,時而莞爾、時而大笑、時而拍手叫絕、時而黯然神傷,這本散文集讓我都做到了。

讓我們欣賞幾段精彩片段吧:

《女人》篇中,他寫到:“女人善變,多少總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問題大者如離婚結婚,問題小者如換衣換鞋,都往往在心中經過一讀爾讀三讀,決議之後再複議,女人決定一件事之後,還能隨時做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做出那與決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無法追隨”。把女人的小性子而善變的特點描述的淋漓盡致。

《飲酒》篇中,他寫到:就我孤陋的見聞所及,無論是“青州從事”或“平原督郵”,大抵白酒一斤或黃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頭昏目眩粘牙倒齒。惟酒無量,以不及於亂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不為酒困,便是高手......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在這篇中,作者把飲酒者的心態醉態及飲酒的理想境界也詮釋的明明白白,針針見血但又止於笑罵,拿捏有度而不叫人厭煩。

《旅行》中對理想旅伴的描寫:不能太髒,如嵆叔夜“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悶癢不能沐”;也不能有潔癖,什麼東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魚不張嘴;也不能終日喋喋不休,整夜鼾聲不已;不能油頭滑腦,也不能蠢頭呆腦;要有說有笑,有動有靜,靜時能一聲不響的陪著你看行雲,聽夜雨,動時能在草地上打滾像一條活魚!這樣的伴侶哪裡去找?作者這是經歷過多少次的旅行,經歷過多少旅途中的旅伴才總結出這樣的完美伴侶?

這樣的精彩片段滿篇皆是!

這些對尋常生活事物的精煉闡述讓人拍案叫絕,幽默詼諧中蘊含了深刻的諷刺,作者專注於日常人生的體察和玩味,著眼於人性的透視和精神的愉悅,潛心營造幽默的藝術境界,這才是文學大師中的高手。

我給梁實秋先生的散文總結出幾個特點:有趣,好看,引人思考,回味無窮。

也許是因為梁實秋先生在全國解放之前去了臺灣的緣故,乃至我們的課本里尋不到他的蹤影,大陸少年也就沒有機緣領略他的文學風采,這真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憾事,而我年逾五十才有幸拜讀,也是愧疚之至。

他的散文把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事物竟寫得如此生動如此淋漓盡致,賦予了這些事物以新的內涵,讓我對生活、對生命、對世間萬物又加深了理解。

一本文學作品如果能提高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它就是成功的!

我會將梁實秋的散文隨時放在身邊,隨時學習,作為我一輩子的寫作指南。




閱讀者芳菲


學習餘秋雨的散文寫作方法比較好,他是一個受眾面很廣的散文作家。常熟虧120之前報學習餘秋雨的散文寫作對散文以及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並且餘秋雨的散文極具特色。

第一,其在寫作散文之前,就已經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學者。能夠用學術學術著作中清晰地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是白先勇先生如此讚揚他:“詩化地思索天下”。他筆下蘊藏的“詩化”靈魂,是“給一系列精神悖論提供優美的儀式”。

第二,其寫作散文前已經有過較深厚的人生體驗。他出生在鄉村,經歷過十年浩劫,又在災難之後被推舉為高校首長,感受過辭職的蒼茫心境,走遍了中國和世界。他所選的寫作題目,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在講歷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理隔閡。這與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龍散文”、“小資散文”、“文藝散文”、“憤青散文”有極大的區別。

第三,其在小說、戲劇方面的創作,皈依的是歐洲二十世紀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徵主義”美學。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說:“為生命哲學披上通俗情節的外衣;為重構歷史設計貌似歷史的遊戲”。此外,《空島》的表層是歷史紀實和懸疑推理,而內層卻是“意義的彼岸”。這種“通俗象徵主義”表現了高超的創作智慧,成功地把艱深的哲理化解在通俗的故事之中。






明誠書摘


文學創作從仿寫做起,想法很好,魯迅一開始也是在模仿。但模仿之路不能長走,要及時總結提升,形成自已的特色,走出自已的路子。

創作初期,你要模仿當然是模仿你喜歡的作家作品。魯迅的文風及語言一般人模仿不了。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寫自已的真情實感,而且大多又有明晰的線索,生動的故事,清新的語言,適合背誦後仿寫。

楊朔的散文,線索清晰,故事性強,語言平實而富含深意。關鍵是他的散文有模式,非常適合模寫。比如《荔枝蜜》先寫不喜歡蜜蜂再寫參觀蜂場吃蜂蜜,然後喜歡蜜蜂,進而歌頌像蜜蜂一樣勤勞的農民,最後自已夢中變成蜜蜂。再如《香山紅葉》:到香山看紅葉,去得早沒看到紅葉,大家失望,而我卻看到一片最紅的紅葉一一老向導。再如《茶花賦》:十分喜愛茶花,回國順便看茶花,來得晚,沒有了茶花,大家失望,而我看到了最美的茶花一一一群仰臉看茶花的學生。他還有很多散文,可以找出來讀一讀,大多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景、物、人巧妙地融為一體。

仿寫是沒有靈魂的寫作,所以,仿寫不可多,更不可一直仿寫下去,仿寫幾篇後要儘快總結提煉,走出適合自已的創作之路。其實,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口”的過程,文章精華所在就是作者的真情實感,是作者不同於旁人視角對世界的觀察感悟,這在《岳陽樓記》中表現的非常典型。多讀多背多寫多練是寫作的一大法寶。





馬火蟻


1、荷塘月色——朱自清所作散文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2、一日的春光——冰心

《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該文寫於1936年,在寫作此文之前大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冰心或是生病,或是雜事纏身。這樣的思緒,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來,祖國春天的到來。

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卻遲遲不來,許多次春天剛一露面,就被寒風冷雨驅散;到處尋找春光,卻發現春天早已遠去。

這種情況難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後,終於等來了春光的爛漫、驕奢、光豔與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飽嘗了“一日春光”帶來的快樂、活潑、力量和生命。

3、春——朱自清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7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併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4、故都的秋——郁達夫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5、綠——朱自清

《綠》是中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於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物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頌揚了祖國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寫得清新細膩,漂亮縝密,精緻玲瓏,詩意盎然。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讚美和追求。


傲哥正能量


我覺得模仿朱自清的散文較好。

首先朱自清就是寫散文的高手。他的散文清新,樸實,優美,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一股清新的風氣。

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荷塘月色、背影、匆匆。其中背影更是入選作為初高中的語文課文。相信第一次讀過“背影”的人,無不被文中的父子之情深深感動過。讀完令人印象深刻,引起了我們的情感共鳴,似乎我們眼前就出現了一個樸實無華、堅實可靠的背影。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用詞簡練,樸實無華。像“背影”中,全文使用白描,用詞精煉,感情真摯,寫作手法高超,卻真切動人,平凡中見神奇,感動了無數讀者。體現了他高超的寫作技巧。

有人說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所以我覺得想學習散文創作,朱自清是個不錯的模仿對象。但也不能全盤模仿,應該也有自己的寫作特點,不過這也需要長時間的寫作積累和閱讀。願你堅持,祝你順利。


半塘


寫散文,主要是寫自己生活中的所遇、所思、所感,有敘事散文、記人散文、說理散文、寫景散文等,散文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一般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

要寫好散文,當然要多讀、多看名家的散文或別人的好文章,博採眾長,但不必具體仿效誰,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自己有自己的特點。

要寫好散文,不僅要多向別人學習,更要自己多加練筆。寫的多了,自然思路會更多,表達會更順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