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散文,仿谁的较好,为什么?

竹意571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点非常重要。可以阅读著名学者的散文汲取养分,但并不代表限于特定的人物作品。只有广泛阅读,当然也包括精读和泛读,假以时日和写作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水平有所精进。


夏莹晞的世界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就是余秋雨。我是从高中开始看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这两本书是我在高中的时候读的,《千年一叹》、《中国文脉》是我在大学读的。可以这样讲,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着着实实影响了我的写作笔法。

就我读他的文章,有这么几点想跟大家分享。

“两难”境地

我记得在一个访谈里他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大概意思是,他的散文中存在着一种“两难”的境地,把问题留给读者,通过自己的分析,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最后发现散文在说的问题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以《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为例。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保护的问题。由于文章篇幅太长,这里只做概述。

敦煌莫高窟最初被发现时洞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泥彩,还有经卷。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割地赔款,民不聊生。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去发掘保护这些文物,于是派了一个道士农民王圆箓看守将来能够轰动世界的财富,可惜当时的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就在此时,欧美的专家学者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了大量的经卷和壁画,成车成车地往回运。我们现在研究敦煌文化还要去问西方人购买交卷底片,那可是我们中国的参考文化啊!

可是,仔细思考,这便是两难 : 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有没有能力去保护这些人类的文明?如果没有,那么交给西方人保存下来是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我也好恨。。。

那个曾经像我敦煌文明的王圆箓王道士

我们如果处于当下,未必会有更好的办法。

“感同身受”

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历史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我加了引号。那么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作者博览群书,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多方查证史料,还原历史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主管的看法,把自己置身当时历史环境下,直抒胸臆。这一点给我的影响最大,因为不光是历史,生活中做到感同身受都很难很难。

余秋雨先生在行文过程中会转换自己的人称身份,绝大部分是第三人称叙述,可当感同身受部分到来时侯,便很自然转换为第一人称,把自己置身环境之中,抒发情感强烈充沛,使文章感染力强。

敦煌莫高窟

供养人

飞天壁画

遣词造句

读他的文章你根本不会想象这是一位老人写的文字,因为文章精力充沛,富于思考。这一点是比较难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阅读,联系写作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寻找普遍性中属于自己的典型性。


其实说到写文章,一开始都是要读别人的文章,通过大量的阅读总结高手的写作方法,行文结构,慢慢的,积累到一定量以后逐渐有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长此以往,写作便不是一件难事了,不要囿于别人,最终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感谢阅读,我是甄豆豆,一颗善于思考的豆,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甄豆豆


如果你想学写散文,农夫首推你不妨先读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作品,农夫保证你一定会得到某些启发,然后再按照贾先生的路子走下去,是不会无所收获的。

众所周知,贾平凹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但实际上他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例如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等。而且其散文作品获得的好评並不亚于小说。

贾平凹先生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这一点从他的作品"商州三录,及哭三毛,再哭三毛,祭父,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写给母亲"……等许多篇幅中得到体现。例如他的故乡商州本来是一个偏僻,贫困的山区,但贾平凹是非常热爱他的家乡的,在他的眼里,故乡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通过作家饱满真情的描述,使读者也不由也产生出同样的感觉。

二,以小见大,题材广泛,实话实说,不无的放矢。

贾平凹的很多散文,如“丑石”,"笑口常开",“月迹"等,如果让我们常人是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出一篇文章来的,但在贾平凹的眼中,它们都是有"灵性"的,通过想象,推理,而生发出许多富有哲理的情节,再通过朴素而有趣的语言叙述出来,形成一篇很多文字的文章,令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观察事物的细微,犀利,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以上,只是农夫阅读贾平凹先生散文的点滴体会,仅供题主参考。


秦一农夫


写作从模仿开始 和五位散文大师学景物描写

莫言曾说过写作文的几点方法:“第一是阅读,第二生活,加一条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条就是反复地磨练,如果再加一条就是从模仿开始。”模仿,是中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如老师计划分享一批适合中小学生的美文,让大家在阅读、诵读甚至背诵中,吸收到文学大师的精髓。

趵突泉的欣赏(节选)

by 老舍

泉大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山中杂感(节选)

by 冰心

溶溶的水月,螭头上只有她和我。树影里对面水边,隐隐的听见水声和笑语。我们微微的谈着,恐怕惊醒了这浓睡的世界。─—万籁无声,月光下只有深碧的池水,玲珑雪白的衣裳。这也只是无限之生中的一刹那顷!然而无限之生中,哪里容易得这样的一刹那顷!

夕照里,牛羊下山了,小蚁般缘走在青岩上。绿树丛颠的嫩黄叶子,也衬在红墙边。─—这时节,万有都笼盖在寂寞里,可曾想到北京城里的新闻纸上,花花绿绿的都载的是什么事?

只有早晨的深谷中,可以和自然对语。计划定了,岩石点头,草花欢笑。造物者呵!我们星驰的前途,路站上,请你再遥遥的安置下几个早晨的深谷!

陡绝的岩上,树根盘结里,只有我俯视一切。─一无限的宇宙里,人和物质的山,水,远村,云树,又如何比得起?然而人的思想可以超越到太空里去,它们却永远只在地面上。

春游颐和园(节选)

by沈从文

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后湖在秋天里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莲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头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晴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像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像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要美丽一些,一时还没有人写出。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只开花三四天,小晴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像体会它们生命中的悦乐处。

钓台的春昼(节选)

by郁达夫

走过半山,桐君观里的晚祷钟鼓,似乎还没有息尽,耳朵里仿佛听见了几丝木鱼钲钹的残声。走上山顶,先在半途遇着了一道道观外围的女墙,这女墙的栅门,却已经掩上了。在栅门外徘徊了一刻,觉得已经到了此门而不进去,终于是不能满足我这一次暗夜冒险的好奇怪僻的。所以细想了几次,还是决心进去,非进去不可,轻轻用手往里面一推,栅门却呀的一声,早已退向了后方开开了,这门原来是虚掩在那里的。进了栅门,踏着为淡月所映照的石砌平路,向东向南的前走了五六十步,居然走到了道观的大门之外,这两扇朱红漆的大门,不消说是紧闭在那里的。

……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石湖(节选)

by郑振铎

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水里的碎磁片清晰可见。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都在眼前游来蹦去。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太湖里点点风帆,历历可数。太阳光照在潾潾的湖水上面,闪耀着金光,就像无数的鱼儿在一刹那之间,齐翻着身。绿色的田野里,夹杂着黄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锦绣般地展开在脚下。




笑传坊


学写散文,我觉得我会学习梁实秋的散文手法。

前一段时间读他的《雅舍菁华》,我认为这是我读过的数个散文大家的作品中最棒的一本。

之前读过杨朔的散文集、朱自清的散文集,现在还在读徐志摩的散文集,觉得也都很不错,无论艺术性、思想性、可读性都给到我们很多的启迪和激励,但是,在读过了梁实秋的《雅舍菁华》后方才惊觉,真正的散文高手,高手中的高手在这里!

读散文而爱不释手,兴趣盎然,时而莞尔、时而大笑、时而拍手叫绝、时而黯然神伤,这本散文集让我都做到了。

让我们欣赏几段精彩片段吧:

《女人》篇中,他写到:“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读尔读三读,决议之后再复议,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把女人的小性子而善变的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

《饮酒》篇中,他写到:就我孤陋的见闻所及,无论是“青州从事”或“平原督邮”,大抵白酒一斤或黄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头昏目眩粘牙倒齿。惟酒无量,以不及於乱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不为酒困,便是高手......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在这篇中,作者把饮酒者的心态醉态及饮酒的理想境界也诠释的明明白白,针针见血但又止于笑骂,拿捏有度而不叫人厌烦。

《旅行》中对理想旅伴的描写:不能太脏,如嵆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作者这是经历过多少次的旅行,经历过多少旅途中的旅伴才总结出这样的完美伴侣?

这样的精彩片段满篇皆是!

这些对寻常生活事物的精炼阐述让人拍案叫绝,幽默诙谐中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作者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和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幽默的艺术境界,这才是文学大师中的高手。

我给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总结出几个特点:有趣,好看,引人思考,回味无穷。

也许是因为梁实秋先生在全国解放之前去了台湾的缘故,乃至我们的课本里寻不到他的踪影,大陆少年也就没有机缘领略他的文学风采,这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憾事,而我年逾五十才有幸拜读,也是愧疚之至。

他的散文把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物竟写得如此生动如此淋漓尽致,赋予了这些事物以新的内涵,让我对生活、对生命、对世间万物又加深了理解。

一本文学作品如果能提高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它就是成功的!

我会将梁实秋的散文随时放在身边,随时学习,作为我一辈子的写作指南。




阅读者芳菲


学习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方法比较好,他是一个受众面很广的散文作家。常熟亏120之前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写作对散文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并且余秋雨的散文极具特色。

第一,其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者。能够用学术学术著作中清晰地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是白先勇先生如此赞扬他:“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第二,其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较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高校首长,感受过辞职的苍茫心境,走遍了中国和世界。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在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第三,其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此外,《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通俗的故事之中。






明诚书摘


文学创作从仿写做起,想法很好,鲁迅一开始也是在模仿。但模仿之路不能长走,要及时总结提升,形成自已的特色,走出自已的路子。

创作初期,你要模仿当然是模仿你喜欢的作家作品。鲁迅的文风及语言一般人模仿不了。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写自已的真情实感,而且大多又有明晰的线索,生动的故事,清新的语言,适合背诵后仿写。

杨朔的散文,线索清晰,故事性强,语言平实而富含深意。关键是他的散文有模式,非常适合模写。比如《荔枝蜜》先写不喜欢蜜蜂再写参观蜂场吃蜂蜜,然后喜欢蜜蜂,进而歌颂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农民,最后自已梦中变成蜜蜂。再如《香山红叶》:到香山看红叶,去得早没看到红叶,大家失望,而我却看到一片最红的红叶一一老向导。再如《茶花赋》:十分喜爱茶花,回国顺便看茶花,来得晚,没有了茶花,大家失望,而我看到了最美的茶花一一一群仰脸看茶花的学生。他还有很多散文,可以找出来读一读,大多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景、物、人巧妙地融为一体。

仿写是没有灵魂的写作,所以,仿写不可多,更不可一直仿写下去,仿写几篇后要尽快总结提炼,走出适合自已的创作之路。其实,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口”的过程,文章精华所在就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作者不同于旁人视角对世界的观察感悟,这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非常典型。多读多背多写多练是写作的一大法宝。





马火蚁


1、荷塘月色——朱自清所作散文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2、一日的春光——冰心

《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该文写于1936年,在写作此文之前大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冰心或是生病,或是杂事缠身。这样的思绪,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来,祖国春天的到来。

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光,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

这种情况难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3、春——朱自清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4、故都的秋——郁达夫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5、绿——朱自清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傲哥正能量


我觉得模仿朱自清的散文较好。

首先朱自清就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股清新的风气。

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荷塘月色、背影、匆匆。其中背影更是入选作为初高中的语文课文。相信第一次读过“背影”的人,无不被文中的父子之情深深感动过。读完令人印象深刻,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似乎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一个朴实无华、坚实可靠的背影。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用词简练,朴实无华。像“背影”中,全文使用白描,用词精炼,感情真挚,写作手法高超,却真切动人,平凡中见神奇,感动了无数读者。体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

有人说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所以我觉得想学习散文创作,朱自清是个不错的模仿对象。但也不能全盘模仿,应该也有自己的写作特点,不过这也需要长时间的写作积累和阅读。愿你坚持,祝你顺利。


半塘


写散文,主要是写自己生活中的所遇、所思、所感,有叙事散文、记人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等,散文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一般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要写好散文,当然要多读、多看名家的散文或别人的好文章,博采众长,但不必具体仿效谁,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自己有自己的特点。

要写好散文,不仅要多向别人学习,更要自己多加练笔。写的多了,自然思路会更多,表达会更顺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