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民還有必要把糧食儲存在家裡,等新糧下來在賣陳糧嗎?

農村裡的逍遙


糧食是生存的基本物資。俗話說得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的老家是山東半島農村,父母一直在農村生活,在我們當地,農民至今也有家中存糧的習慣。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糧食的產量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我們村每家每戶基本上都要留足一年的口糧,然後再把多餘的糧食賣掉。家裡儲存的口糧,吃不完的話,等第二年新糧下來之後,再把陳糧賣掉輪換一下。


有的人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會再捱餓了,也沒有必要在家中存糧了。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農民家裡儲存一定的糧食,還是很有必要的。老百姓也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現在,雖然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多,但是萬一遇到自然災害的年景,家裡沒有糧食,生活肯定就會受到影響。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現在各級都有儲備糧,沒有糧食吃的話,官方就會開倉放糧的。其實,這個理解是不對的。各級的儲備糧規模,都是按照不種糧人口的數量計算的,也就是說只夠保障不種地的人群。如果農民家裡都不存糧的話,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光依靠各級的儲備糧,那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藏糧於民,也是國家鼓勵的戰略。


總之,飯碗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不捱餓,才能睡得香。現在的儲備條件、儲備技術都比較好了,儲存一年的糧食,品質完全沒有問題,更不會變成陳化糧,所以,也不用擔心儲存的舊糧賣不上價錢。


【以上僅代表我的觀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或者啟發。您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建議,歡迎關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評論】


農裡農氣


過去農家都有儲存糧食的大甕,而且大甕簡直當做家底來看,哪家大甕多哪家糧食就多哪家生活就富裕。我小時候家裡新收上來的糧食基本上沒被當即糶出去,即便家裡糶糧食也是把陳年糧食糶出去,好倒騰出大甕來盛放新糧。新糧被曬到用牙一咬嘎嘣脆響就開始倒騰大甕,陳年糧食倒騰出來新糧倒騰進去,放上糧蟲淨,封好口開始存放。

新收上來玉米被掛在樹上、被碼放在房簷上、被裝進秫秸薄圈成的糧食囤裡;小麥被倒騰進大甕,存儲的糧食都等來年春天收糧的人開始在街上吆喝。鬆開秫秸薄的時候有很多老鼠鑽來鑽去,底層雖然鋪了磚,還會被老鼠挖的四處是洞;掀開大甕蓋子一看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小麥被麥牛吃的只剩下殼,分量少了很多,糶不了幾個錢。

近兩年我們本地最大的變化,家家戶戶不再為吃的發愁,糧食也就不像過去那樣一年三兩次倒騰,新收割的玉米有人直接交到玉米收購點兒,新收割的小麥在地頭兒就被二道販子收著走,糧食連家都不進。多數人是把玉米收進家之後裝袋子碼放好,等著年前漲價之後再去賣,小麥在家裡暴曬兩天就能漲點兒。雖然少了水份,但是價格高點兒。

我們本地農民現在基本上不再存儲糧食了,秫秸薄早就扔進了大坑,大甕成了擺設,在年輕人眼裡成了累贅,擺設著佔地方,扔了吧家裡老人一百個不同意。我家靠南牆擺著十來個大甕,黑釉粗大,靜靜的呆在那裡好幾年了,送人都沒人要。堂兄弟家的大甕偷著被扔了兩個,被叔伯知道後罵了兩句敗家子也就不了了之,我沒敢扔,怕捱罵。

敲個黑板: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但近兩年我國糧食敞口供應,百姓都沒有感覺出糧荒問題,特別是幾個大些的糧食儲備點兒都沒有多少存糧,讓一些老人多少感到有些擔心。農家都沒有存糧了,真要是有糧荒,可咋辦!


海棠小醉


俗話說得好”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我們村的左鄰右舍,家裡都存著口糧。我們家也存著近2千斤小麥,三年的口糧不成問題。

有的人認為,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種糧食旱澇保收,而且現在農業年年糧食大豐收,沒必要存糧食。但是作為農民尤其是60歲以上的農民,經歷過忍飢挨餓的滋味,視糧食為生命,他們認為只有存下口糧,生活才有保障,等到收下新糧食,再把去年存的糧食買掉,我大伯就是這樣,年年如此。不至於備戰備荒,但是萬一遇上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不用花錢買糧食。居安思危,方能贏得天下。

農民儲存糧食是一種長遠打算,也是國家提倡的,試想,如果遇上緊急情況,沒有儲備糧,老百姓朝不飽夕的話,談何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民以食為天,總不能餓肚子吧。因此小到小家,大到國家儲備糧食是很有必要的。



落英鄉間


市場上糧食供應是充足且穩定的。過去很多年已經沒有“糧荒”的出現,所以農民已經不再需要儲備很多糧食。大概算一下今年需要多少糧食,留到“基本夠用”的水平,就可以了,剩下的全部賣掉。已經沒有必要留“過量”的糧食,新糧下來再把陳糧替換掉。



現在和以前還有一點不同。以前是“自給自足”,種什麼吃什麼。現在不一樣。例如東北農民主要生產玉米和大豆,而口糧主要是小麥和水稻。所以東北很多家庭是要把自己產的玉米和大豆除少量自用的(做飼料換豆腐之類)全部賣掉,再重新買糧食吃。東南的水稻產區,沒有小麥,要靠賣掉一些水稻再買麵粉。山東、河南、河北這樣的北方平原,主要作物是玉米和小麥,小麥留一部分,玉米賣掉再買大米。以上這些這種現象決定了農民其實即是糧食生產者又是糧食消費者,基本不存在留新糧賣陳糧的情況。


儲備糧食相當於佔用了現金,所以留過多的糧食對現金的週轉和利用極為不利。糧食儲存本身要有管理費用,還要有損失。在糧食價格穩定偏低的現階段存儲過多的糧食沒有任何道理。


種田博士後


對於現在的農民存糧食的問題,可以說家家戶戶還是有存糧的,或者是一些年輕人家裡沒有存糧,但對於那些老年人家裡至少三年吃不了的糧食。俗話說“積穀防饑,養兒防老”,這句俗語就說明了,多儲存一些糧食對自己的生活的確有一定的心理安慰。



畢竟現在農民的收入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的,也沒有固定的收入,而且現在糧食價格低迷,賣糧食也不值錢,所以好多農民都會存糧食,這樣能夠保障糧食不用花錢去買,畢竟賣出去的糧食再買回來價格就高了很多。這個規律的確讓農民處於尷尬的境地,農民賣出去的糧食不值錢,農民在通過商販加工以後買回來等糧食那就更值錢了,甚至價格翻了一兩倍之多。

本人每逢節假日經常回農村老家,看到老父母家裡存了好多小麥,有時候也對子女說,我們多存一些小麥給你們,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或者是戰亂荒年的時候,可以用小麥來解決生存問題。這就體現出這些農村老人是經過艱難困苦的日子過來的那時候,缺衣少吃,是被餓怕了的現象,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農村家家戶戶都不存糧的話,把糧食都賣給商販,賣給國家就會增加了國家的經濟開支,畢竟國家儲存糧食也是有限的。



至於現在農民儲存糧食,等到新的糧食下來以後再賣,這的確是有必要的,至少能夠保障了家一年的糧食的消費問題。儘管現在生活賦予了人們的收入增加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包括糧食可以隨時的到集市上去購買,但這些糧食也是經過農民千家萬戶儲存而得來的,如果沒有農民家家戶戶進行儲存一些糧食,可想而知所生產的糧食全部賣出是什麼後果了。

糧食才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礎的戰略物資資源,任何時代都不能夠沒有糧食,任何一個國家也不能夠沒有糧食,否則的話“國將不國”,社會就不會再繼續發展,但是要保障糧食的充足必須儲存糧食,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糧食的儲存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對於現代農民儲存糧食還是有必要的,而且最好多儲存一些糧食,但是能夠保障自己的消費糧食的問題,而且還能夠為國家減輕儲存糧食的負擔,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於那些現在能夠到市場上任意的買到糧食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消極的問題,家中沒有糧食,國家糧食也不會太多,畢竟國家儲存糧食也是有限的,廣積糧才是生存之道,積穀防饑才是發展之道。


三農一姐


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糧食是人們耐以生存的根本。在每一個農民的家庭,都有一個糧倉,專門用來儲存糧食的。每年新糧收穫後,都要把陳糧拉出來,再曬晾一遍,以防變質。這種現象在農村很常見 ,即使新糧收穫,陳糧也捨不得賣。這源於他們對糧食的渴望,過去經歷過苦難日子的農民,對糧食格外重視,即使年年豐收,也捨不得把陳糧賣了,寧肯多花些功夫,多花費些時間。

而這種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年輕農民把生產的新糧儲存下來,要麼早前賣掉陳糧,要麼等新糧豐收後,再賣掉陳糧;而發展現在,大部分農民直接在地頭就將新糧食賣掉,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多。那麼,到底是農村把糧食儲存起來,還是把陳糧賣掉,這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視農民家庭的實際情而定。

如果農民家庭成員長年在外務工,或者從事小生意,或者從事養殖業,或者發展其他產業,像這種情況,他們大多數在家裡的時間很少,往往在所在地購買糧食,像這種情況,那真的沒有必要儲存糧食了,直接賣掉省時省力也省工夫,也空出更多時間來從事自己事業,對家中糧食也就不用再牽掛;而對於長期在家裡從事短期務工的農民,那視家庭人口多少而定,如果人口少,一年吃不多少糧,

如果當時價格好,可以將陳糧賣掉,儲存新糧,這樣比較好。

第二,農民賣糧時留意價格變化。

不管哪種情況,農民自己辛苦生產的糧食,當然想賣個高價。如果當時價格合適,自己也不想再曬一遍糧食,也怕麻煩,那就直接賣掉好了,也省去了麻煩;如果當時價格稍低,或者跌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範圍,那可以先儲存起來,等價格適合時再出手。

這樣求得糧食價值最大化,才是最好的選項。

第三,有沒有必要儲存看家庭經濟狀況。

我們看到,現在農民增收的渠道增多,同時糧食價格也比較穩定,上下浮動區間不大,如果家庭經濟狀況可以,且人口較少,對糧食需求量不大,在這樣的情況,農民就可以出售,畢竟儲存糧食很麻煩,還搬來搬去;如果家庭人口較多,經濟狀況一般,那出售糧食時就要考慮一下,做到周全的準備。

畢竟有糧在手,心中不慌。不管怎麼樣,還是根據自家實際情況來決定。

總之,我們看到現在農村青年農民,大多都是向著圖方便省事的方向而努力,這是因為這些年青的農民可以進城務工,他們通過務工收入所得再用於買糧食,之間省去了好多事情;而對於一些年長的農民來說,因為他們不能進城務工,也沒有其他增收渠道,同時增加收入途徑變少了,這樣的情況,還是把糧食儲存起來是比較安全的。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高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糧食是生存下去的必備東西了,沒有了糧食,那吃什麼?糧食包含的東西太多了,可不單單是大米哦。有句話說得好,手中有餘糧,心中不慌。確實也是這樣的。如果沒餘糧,再遇到天災,加上自己又沒錢,那日子肯定是很苦的了,那時候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所以儲存糧食在家裡,我覺得是很有用的。



雖說現在條件好了,不捱餓了,但是儲存糧食是不會錯的。我媽每一年都儲存糧食,一般是夠吃一年多的量,等到新糧食回來,曬乾了收好再把舊糧食拿出去賣了。我記得有一年,我媽種的米全部都是公稻,結果自然不用說了,沒收成。幸好我媽留了糧食,不然真沒飯吃了,那時候家裡又窮,哪裡有什麼錢買米呢。

不過也有的人說現在賣米的人那麼多,不怕的,只要手裡有錢,還怕買不到嗎?所以他們是不儲存糧食的。但我覺得不怕萬一,就怕一萬,誰知道什麼時候遇到自己身上呢?萬一真的出現糧食短缺了,糧食價格上漲,你又能買多少米呢。



現在儲存米也比以前好多了,不怕米黴變了,我家留的米第二年吃的時候也還挺好吃的呢。我覺得過日子也不要只看現在,做點長遠的準備也不會對自己有什麼不利。糧食在手中,才能吃得香、睡得好。


壯鄉小美


年年防建,夜夜防賊。農民傳統俗語,能沒有道理嗎?回答是肯定得、有!

做為農民每年都要防著自然災害,水災、火災、蝗蟲、冰雹等。

發生了莊稼就會減收或顆粒無收,沒有了收成一個是吃存糧,要是沒有存糧就用錢買,但前題你得有錢啊!有了災荒年受罪的人大多是一些無錢的農民。有錢有存糧的都不會發愁、也餓不著。

有了上述我看存一些糧食還是必要的,誰知道啥時候有災,什麼時候有害呢?現在天乾物燥北方少雨多風,一根菸、一點火就會讓你無糧可食。上了歲數的農民大多要存一些糧食,糧食存一年也壞不了,等到來年還不少賣錢。只要防鼠防蟲做好了沒啥損失。

哪位說現在哪有災呀,這麼多年也沒見缺吃少穿,這話說的也是事實,你就是有點水呀震呀國家就會及時趕到放糧、發藥、消毒安排住所等,你愁啥呢?

不管怎樣農民存一些糧食還是好的,不過現在年輕人都是向錢看有錢就能解決一切的思想,沒人願意存糧、吃菜拿錢去買、吃飯饅頭賣現成的、大米小米都是拿錢就來,有錢不出門,外賣小吃送進門,你存糧幹嘛呢,又佔地又招蟲,吃時還得曬乾再去加工成面(磨面)多費勁呀,吃著面了直接賣就行了,這就是現實生活。災害對他們來說不會發生的,也不用考慮那麼多,有空玩玩手機打打遊戲就行了。何必自尋煩惱儘想些沒用的。

回答有點傳統,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


鴻運良好


從古到今,一直流傳著“積穀防饑,養兒防老”這句話!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過去,一旦發生天災,莊稼無收的情況下,國家就會下發救濟糧!也許很多人認為,我們國家現在人民富足不用存糧!個人認為,這是錯誤的觀點!雖然我們現在隨時都能買到糧食,但是前提是“買”!

我只知道,我們現在每家每戶每年生產的只夠自己吃,也許只有種糧大戶才能為國家囤積多餘糧食,雖然我們私人沒有餘糧,國家一定是為我們囤積了的!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有危機感,合理屯糧於國於家都是好處多多!以防不測,存糧是有必要的!





鄉村平姐


“家有餘糧,災年不慌”,我國農民餓怕了,都習慣把糧食存貯在家裡,等新糧下來再賣陳糧。那麼,現在有必要存貯糧食嗎?

我覺得可以先存著,如果糧價合適了可以進行售賣,留夠半年吃的就可以了。一是隨著農田建設,育種和農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現在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提高,一般不會出現全國性的大面積絕收情況。二是現在國家有糧食貯備,而且可以快速調運。如果某個地區缺糧了可以迅速補齊。三是如果國家也缺糧了,還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滿足需求。四是現在食品豐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糧食。

農戶儲存糧食,如果貯存方式不當,容易生蟲和發生黴變,降低糧食品質。中間還需要晾曬,費時費力,不如留夠吃的後把剩餘的埋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