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八景指哪8個景觀?


定州八景

八景的提法在我國比較廣泛,歷史上京師有“八景”,各縣也有八景,所以它有著廣泛的普遍性和濃厚的地方色彩。它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歷史遺蹟、風光景物、奇聞軼事、神話傳說。

定州八景是清代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根據定州實際所羅列,並載入定州舊志。

開元寺塔

建造於北宋(1001年—1055年),位於中山東路的寶塔街中心,高83.7米,為11層樓閣式建築。地面以上部分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組成八角形,座基周圍長127.65米。是我國建塔史上最高的一座磚塔。

1961年3越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眾春園庶

位於城內北隅。宋太宗時(976—997),由中山太守李昭亮建。當時瀦水為塘,廣達百餘畝,植有楊柳萬株,花草繁茂,亭榭古雅。每到初春盛夏,波光粼粼,垂柳嫋嫋,風光綺麗。後來經歷年久,日漸荒廢。韓琦任知定州,將遺蹟擴大興修。慶曆八年(1048年)築長堤,建門於西南角,取“偕眾同春”之意,故名為“眾春園”。

明萬曆年間,眾春園荒蕪,樓臺坍塌,園地為民所有。萬曆十四年(1586年),州牧唐祥興加以恢復,並將雪浪石、韓蘇二祠遷入眾春園,清代闢為行宮。

雪浪寒齋

因石而得名。宋哲宗元佑八年,蘇軾貶知定州。一日在中山後圃(今定州中學院內)偶得一石,黑質白脈,中涵水紋,展現出一副若隱若現的山水畫卷,猶如當時著名畫家蜀人孫位、孫知微所畫的石間奔流,百泉涓湧、浪花飛濺之態,遂名“雪浪石”。蘇東坡得此石如獲至寶,從曲陽恆山運來漢白玉,琢芙蓉盆,將石放入盆中,且於文廟後置齋,名“雪浪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復貶英州,歲久盆與石埋沒。明萬曆八年(1580年),真定令郭衢階至定州時發現石盆。萬曆十五年,知州唐祥興發現雪浪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列為定州八景之一,名“雪浪寒齋”。康熙四十一年,定州牧韓逢庥將盆石移入眾春園,名“後雪浪齋”。

中山後圃

舊址在定州中學院內。清嘉慶年間,知州袁俊築房數間,題匾額“中山後圃”,是官吏休閒作賦的場所。現已廢毀。

平山勝蹟

位於城東高頭村東北,系兩座相連的大型漢墓。百姓俗稱女郎山或雙峰山。相傳這裡曾產生五色靈芝,甚至留下仙人採芝遺蹟。清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把它列為定州八景之一,名曰“平山勝蹟”。至今勝蹟尚存,封土作夯土層,高20米,佔地6萬平方米。夏日峰顛綠樹成蔭,茂草鋪地,登臨攬勝,情趣萬千。

西溪玩月

舊址在大道觀東側,原為池塘,養魚栽荷。州人每於中秋節攜酒競相前往賞月,月夜波光漣漪,因景取名“西溪玩月”。現僅存大道觀殿宇一座。

唐水秋風

唐水即今唐河,距城約十里。過去這裡是肥沃的良田,盛產水稻,頗受唐水之益,秋收季節,金波宜人,堪稱一景。清嘉慶六年(1801年),唐河氾濫之後遂變為沙灘。現今大部分沙灘已變成果園。五月梨花落地時,遍地類雪似銀,別具一番情趣。

續閱古堂

位於定州中學院內。宋慶曆八年(1048年),宋代韓琦在郡圃環亭基礎上擴建。閱古堂堂壁左右繪製前代良臣與守邊將士事蹟,用以教化州民,激勵後人,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教育作用。1914年中學拓地時將閱古堂廢毀,改建校園。

摘自《定州風物誌》

說明,現今關於定州八景有多種說法,開元寺塔、白果數、雪浪齋、大道觀、文廟、南城門、貢院、東坡雙槐、八角井、中山漢墓、雙平山、清真寺、魁星閣、王灝莊園等等的定州風景名勝都錯落其中,說法紛紜,但上傳八景乃定州歷史記載的定州八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