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說內黃有幾種種傳統的小吃非常有名,其實內黃傳統小吃有很多,但比較出名的要數內黃灌腸、楚旺扒糕、馬蹄燒餅。特別是內黃,以筲灌腸最為有名,有“不吃筲灌腸,不算到內黃”的說法。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叫“筲”(shao),而不用“燒”呢?內黃灌腸最早為內黃邱氏創制。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內黃南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原以殺豬賣肉為業。這位邱姓老人因常去縣衙送肉,不斷看到廚裡放著一些外來菜品,有香腸、粉腸等,都是豬肉、豬腸經過加工配製而成的。這位老人從這裡受到啟發,他特意去買了一截粉腸研究。在其侄子的幫助下,開始了自己的發明製作,終於製成灌腸上市。為方便到街上擺攤,就把煮好的灌腸放入提水用的筲(用木板製成的水桶,有保溫作用),便得了“筲灌腸”這個名字。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筲灌腸的主料為豬血,將豬血灌入粉腸,蒸熟後放入保溼桶的熱水內,撈出一截切片入網,澆上濃濃的蒜汁,咱內黃人三下五除二便是一碗,盡顯北方人豪爽民風。隨著社會的發展,盛筲灌腸的筲逐漸被保溼桶代替,筲成為歷史文物。現在內黃灌腸品種眾多,煎灌腸、水煮灌腸、麻辣灌腸、手抓灌腸......但筲灌腸仍是內黃人的最愛。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楚旺扒糕,楚旺扒糕以蕎麥麵製成,加水打糊下鍋,大火煮沸,文火慢煨,並用木棍攪拌半個小時,用勺子將麵糊盛出,用手團成團,放在竹簾子上晾涼。食用時,先用小刀將扒糕切成菱形小塊,加入特製的芥末料,即可食用。扒糕味美的關鍵就在這個芥末料上,這種料是內黃獨有的味道,與其它地區的芥末味不同,每吃一口都會覺得沖鼻,但卻不會流淚,正是這種沖鼻欲淚的“怪味”才使得楚旺扒糕歷久彌新流傳至今。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關於楚旺扒糕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是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途經楚旺,命南京一張姓大將在此留守。將府有一位廚子特別是做宮廷小吃扒糕,妙不可言。久而久之流傳於民間,楚旺扒糕漸漸流傳了下來。有民謠《楚旺扒糕》曰:“楚旺扒糕蕎麵糊,芥末蒜汁香油醋,一切就調手拿叉兒,酸辣香味得口福。”其中的箇中美好滋味,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馬蹄燒餅,形狀似馬蹄,出自內黃縣井店鎮,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馬蹄燒餅的製作方法非常考究,從製作到成熟出爐需要10餘道工序,其配料嚴格精細,所用面、油、酥、芝麻均有精確的比例.主要原料是麵粉、花生、油、鹽、花椒麵、葷香面、芝麻。採用“十遍八刀”的獨特工藝製成,香脆可口,香味四溢。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關於馬蹄燒餅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明熹宗天啟元年,進士劉都(井店人氏)出任舞陽縣令。內黃井店南街王禎在舞陽縣城做燒餅生意,一地方無賴拿燒餅從不付款,帳越歉越多,無奈之下王禎向其討要,結果發生爭執,無賴二話沒說就操刀砍向王的頭部,王氏握拳相迎,正巧擊中無賴的太陽穴,當場斃命。劉知縣得報後,將案件審理清楚,依法當從輕處理,可畢竟人命關天,深思熟慮後,決定將王氏流放於“東硝西衛,江北南海”之地——井店附近。 王氏回到井店老家繼續做燒餅生意,但燒餅質量一般,生意平平。後來他遇到一位遊仙,講了在舞陽縣鬧出命案,知縣宣判把他流放到“東硝西衛,北江南海”之地,遊仙一聽哈哈大笑,說:“井店素有財源之井,厚德之店的說法,它東接硝河,西望衛水,北有江村,南鄰海頭(村),可是有福之地,今後你賣燒餅東不可過硝河,西不可過衛河,北不可過江村,南不可過海頭,方能保你生意興隆!”之後,王家祖輩篤信不疑、世代堅守,不斷研究和提高燒餅口感,井店的馬蹄燒餅也越來越有名氣。喝一碗熱騰騰的羊湯,配上一個剛出爐的馬蹄燒餅,這種濃濃的家鄉味道,是每一個內黃人都無法忘記的。

有人說這種小吃,不吃不算到內黃!愛吃的欲罷不能,反之嗤之以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