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趁著戛納的餘威猶在,《小偷家族》算是十多年來第一部能夠讓國內人民在大熒幕上欣賞到的金棕櫚獲獎作品。


在目前為止,《小偷家族》成為2019年度第二部在豆瓣上評分人數超過10萬且評分高於8.5的影片,僅次於國產口碑大作《我不是藥神》。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此時的是枝裕和可謂是空前的火爆,最近的熱度也成功超越“北野武”、“巖井俊二”“宮崎駿”等一番在國內粉絲眾多的日本導演。


事實上早在前不久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這部電影在日本影展單元中便大放光彩,為了提前一睹這部獲得戛納“頭獎”作品的影迷們擠破頭也難搶到一張票,甚至有人戲稱“用一套上海內環房產換一張電影票”。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小偷家族》的成功見證了是枝裕和“記錄平凡的人物,完成不平凡的事業”的壯舉,對於時隔21年再次取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來說,是枝裕和算得上是名至實歸。


作為原本在國內受關注度並不高的日本導演,一直以來以拍攝家庭為主題是導致其受眾面較窄的原因,尤其是藝術電影尚未發展開來的國內電影市場,是枝裕和導演的名氣遠不及“北野武”“宮崎駿”等來的響亮。


然而其作品在國內依舊能夠受到部分人的喜愛,例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海街日記》等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皆高於8.5。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美國影評人阿瑟·諾萊迪評價是枝裕和導“在他那一代日本導演中,他是惟一繼承了第一流日本導演人文主義傳統的重量級人物。”


相比於大師輩出的昭和時代,進入平成時代的日本電影業隨著經濟危機的瓦解陷入萎靡,在這個大師已去的時代下,毫無疑問的是枝裕和是當前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導演之一。


在是枝裕和的藝術世界中,大多充滿著獨特溫和、舒緩的風格,以溫情脈脈地影像視角觀察社會人性,於細節中瀰漫著哲思與人類社會的思考和關懷。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無可避免的是,當作品中缺乏沉重或具備衝擊力的要素時,往往會顯得晦澀難懂。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正是如此而長此以往的陷入小眾的範疇當中,當我們正視是枝作品時,我們到底該以怎麼樣的視角去觀察這位導演在影片中的思考呢?


或者說,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時,我們應該想些什麼?


是枝裕和出生於1962年東京清瀨市,其父最早在旅順生活過,後在臺灣長大,父親在回國後經常也是枝裕和講述在臺灣的經歷,這也使得他對臺灣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到後來接觸到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童年往事》等作品,感受到影視作品中表現的父親描述的美好臺灣,是枝裕和愈發迷戀上侯孝賢。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是枝裕和舊照)


1987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文學科,畢業時轉而加入日本電視人聯合會,在此近十年間是枝裕和拍攝了多部紀律片,其中有記錄日本社會現狀的《但是……在這個扔棄福祉的時代》、《另一種教育》等作品,還有一部追隨自己偶像的作品《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直到1995年,是枝裕和拍攝了自己第一部影片《幻之光》,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由美子在前夫夫自殺後帶著兒子遠嫁,但前夫自殺帶給由美子的悲傷與失落從未消散,她始終無法理解前夫自殺的原因,在丈夫民雄的幫助下,由美子最終在精神崩潰的邊緣走出心結。


該片以強烈的紀實風格、客觀疏立的情感控制及濃郁的人文色彩,受到各界的關注與褒揚,並獲得第54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攝影和最佳新導演獎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該片中紀實風格正是來源於拍攝紀錄片的經歷,是枝裕和所說“我拍攝的不是觀照其他電影的電影。我審視的是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境遇,並一次為基礎拍攝影片。”對於影片的敘事,導演坦言《幻之光》的拍攝曾受到臺灣導演侯孝賢與希臘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等人的影響。


因此,我們在是枝裕和往後的作品中依舊能看到類似侯孝賢作品的舒緩敘事,也能感受到電影作品中濃烈的紀實風格.


但這依舊不能夠說明這是一個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導演,但當我們結合作品表面上的東西和作品內涵時,我們再去討論是枝裕和作品是否具有人文色彩這個問題。


在2001年與2004年,是枝裕和分別推出了以真實事件改編的兩部影片《距離》與《無人知曉》。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距離》是一部探索生命為主題的劇情片,以震驚世界的奧姆真理教東京沙林毒氣事件為背景,講述投毒事件犯罪者的家屬相聚一起,回憶起過往親人的經歷。影片沒有對邪教成員成員的個性進行扭曲,也沒有對事件進行具體的刻畫,只是通過片段式的回憶講述邪教成員們心理軌跡的變遷,引導著觀眾認識到人類心靈的脆弱與無助。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無人知曉》改編自“東京槽鴨棄嬰”事件,影片講述被母親遺棄的四個孩子在哥哥明的照顧下艱難度日。影片以客觀冷靜的鏡頭記錄下孩子們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一沒有對母親的行為進行批判,二沒有對事件的社會影響進行探討,觀眾在可以枝裕和的鏡頭下一覽無餘的看到兒童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


不消說,是枝裕和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展現了事件的另一面。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兩則事件本身都十分殘酷,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都摒棄了事件本身,從別樣的視角來觀察,正如前面提到他所說的“我審視的是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境遇,並一次為基礎拍攝影片”)


2008年,是枝裕和拍攝了被稱為其“最私人化”的作品《步履不停》,這是一部紀念自己過世母親的影片,影片原名叫《橫山家之味》。相比於之前作品基於社會大事件或文學作品的嚴肅創作態度,這部作品從初稿到拍攝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影片延續了日本傳統家庭片風格,頗有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等人的藝術特徵。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而這部《步履不停》的創作題材並非是取自於外,而是源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影片描繪平凡的橫山一家因長子的忌日彙集在一起所度過的一天,導演細緻的刻畫了生活中的細節,以一種平靜、細膩的詩意表達方式。


雖不足傳遞什麼思想道理,卻將家庭的真實、溫暖展現在畫面中。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同時這部作品中又表示出是枝裕和的部分家庭觀。橫山家威嚴的父親還固守著傳統世俗的家庭地位,傳統家長制下的父權擁有絕對的優先權,卻成為了與家人產生隔閡的原因。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是枝裕和借用影片中主人公良多的話“每個人大概都有一首獨自一人時聽的歌吧。”來表達對母親的追思。


後來的作品《比海更深》與《步履不停》具有相似的風格,兩部電影的主人公都叫做良多,並且都由阿部寬主演,由樹木希林飾演良多的母親。兩部作品實際上都是導演用來紀念記憶中的生活所創作而成,包括電影中所選取的元素皆出自於導演自己,例如《比海更深》中的颱風,《步履不停》中父親依舊用老套的體育賽事來與良多進行簡單交流的細節等。


兩部電影主要表現生活中的瑣碎用導演的話來說:


“我就是想拍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卻很有趣的故事。因為我們的人生中不會每天都發生有非常意義的事,但即使平淡無奇的生活也能很有趣,難道不是嗎?”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直到後期創作的《奇蹟》與《海街日記》等都已具備成熟的是枝裕和風,即平淡清新的敘事語調,家庭意味濃重的情節,紀實感強烈的鏡頭。因此是枝裕和被譽為真正能夠代表日本人文色彩的導演,以這樣的姿態走向國際影壇。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而是枝裕和真正集大成之作,正是最近《小偷家族》是也。


《小偷家族》也是根據導演在新聞上看到的一則真實報道所改編, 是枝裕和在採訪中表示:“在看到這則新聞時,最吸引我的是一個細節,既這一家人所偷竊的物品中有釣魚竿,釣魚正是他們的業餘愛好。”


在導演看來,描繪一朵卑微中綻放的花朵才是創作《小偷家族》作品真正的目的。相比於同樣是真實事件改編的《無人知曉》,過度的現實主義描寫掩蓋了作品應有的寓意性,在影片中我們觀看到孩子們為主角的人物表現,但極力地淡化了導演的表現。


而《小偷家族》中為了表達小偷一家的卑微中含有的人性光芒,導演在現實主義的底色中加入了寓意性的特徵。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比如:妻子信代和小女孩百合洗澡時,發現胳膊上具有同樣的傷疤,這點暗示著兩人也許具有相同的過往經歷,即小女孩父母對其的虐待、信代前夫對其的家暴。


在影片最為矚目的一幕中:一家人在仰望著看不見的煙花,在畫面中猶如一群人自下而上的仰望,從水底望向水面,這樣的畫面既象徵著一家人卑微的地位,又將一家人溫馨的氛圍表現成綻放在底層的

“卑微之花”


《小偷家族》不僅具備現實主義上融入寓意性的特點,同時還包含了是枝裕和導演的家庭人文色彩,在這樣一個沒有血緣聯繫且卑微的小偷一家,結局其實早已經是註定了,但是枝裕和仍舊對親緣與血緣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因為被父親與繼母的區別對待從原本富庶的家庭中逃脫的妹妹亞紀,與沒有血緣關係的婆婆初枝一起生活。


被柴田一家“解救”的小百合,享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受到父母的虐待卻依舊有著關心他人的心。


當我們在看是枝裕和時,我們在想些什麼?


是枝裕和通過其作品,將觀眾帶入到一個旅行者無法到達的日本,聚焦在底層平凡的人物上,是枝裕和導演既能夠冷靜的訴說底層的苦難,又能將平淡瑣碎的日常進行趣味性的表達,實際上真正看是枝裕和導演作品時,最重要的即是感受其中日本文化的和式美,以及細節中的人文精神,除了在後期作品《第三度嫌疑人》、《小偷家族》等作品中包含一些隱晦寓意外,更多時候的是枝裕和是一個具有創作性的實錄者,他總能在無聲處觸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