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高考地理笔记: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经纬网及其应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其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特点

形状

半圆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间隔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

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图示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半球划分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 

①0°和180°经线为东西经度分界线②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分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分界线②23°26′纬线是热带、温带分界线,66°34′纬线是温带、寒带分界线

答题模板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 考点分析——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2)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北极点上北极星的仰角为90°,赤道上北极星的仰角为0°,该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数。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位置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4.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 考点分析——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1)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的在北,南半球的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西北方向;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东北方向。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1)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2)图中B、C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3)图中C、A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的两点方向的判断

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知两点的经纬度,则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判断方向。如图1中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转绘的图2来判断,甲在乙的东南方向。

经纬网、等值线、地形剖面图知识汇总

☞ 考点分析——定距离(最短距离)、定范围

1.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相隔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 km,如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相隔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 km×cos φ(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如上图中AC。

(3)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注意:也可以根据距离计算经纬度差,从而确定经纬度位置。

2.定最短距离(航线、航向)

在地球表面上,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地的球面大圆的劣弧(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长度。

(1)可以利用现成大圆,如经线圈、赤道、晨昏圈。处于不同经线但位于同一经线圈的两点间的最短航程须经过两极点中的一个(如下图B)。赤道上的两点,沿赤道向正东或正西走劣弧即可(如下图A)。晨昏圈上的两点,其最近航线就是沿晨昏线走劣弧(如下图C)。

(2)没有现成大圆,作大圆劣弧。①北半球两点的大圆劣弧如下图所示,应是向高纬(或者向极点)弯曲,所以若从E到F,则走向为东北—东—东南,若从F向E,则走向为西北—西—西南;②南半球的大圆劣弧也应向高纬弯曲,如下图中从G到H,则走向为东南—东—东北,从H到G,则走向为西南—西—西北。

3.定范围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如下图中,四个阴影区域中实际范围最大的是④。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地形部位

部位

地形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表现特点

A

山顶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

B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

C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

D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中用“”符号表示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两个山顶之间),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2. 地形剖面图: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考点分析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和坡度的判断

1.判断地形部位

(1)山顶(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3)山脊: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

(4)山谷: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

(5)陡崖:多条海拔不等的等高线的重合处。

(6)鞍部:两个山顶(峰)之间的低地。

(7)峡谷:海拔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

2.判断地形类型

(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2)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3)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4)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5)盆地:倒置地形,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6)大陆架:海水深度小于200米,且等深线稀疏(坡度较小)。

(7)大陆坡:海水深度大于200米,且等深线密集(坡度较大)。

3.判断地势高低

(1)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反之越低。

(2)根据示坡线判断地势高低,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4.判断坡度大小

(1)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2)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

1.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米,最小等高线H小=100米,等高距d=100米。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图中最大海拔高度(H最大)

H大≤H最大

(2)图中最小海拔高度(H最小)

H小-d

(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

2.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如图,H大=400米,H小=100米,d=100米,n=4,则:

3.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a、b、c,a

(1)如果c=a,则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