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督窯官",北京城的收藏巨擘,民國奇人郭葆昌

我國曆史上,有公認的五次"收藏盛世",分別為北宋、晚明、康乾、晚清民國和當代。俗話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為何戰亂頻頻的晚清民國時期,卻也能名列其中呢?原因有三:

  1. 其時大量外國勢力進入中國,搜刮古董文物,助長了民間的收藏風氣。
  2. 清朝社稷崩塌,溥儀被趕出宮,大量清宮精品流入民間。
  3. 民國時期,許多有學識、有眼光、有情懷的世家子弟,在亂世中盡力保全國寶,成就一代收藏大家,留下許多動人故事。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沒有張伯駒、王世襄的官宦出身,沒有劉靖基、龐萊臣的家資鉅富,沒有葉恭綽、傅增湘的身居高位,沒有張大千、吳湖帆的千古才情,卻以平民之身,成就收藏大家風範,更留下身後爭議無數。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督窯官的郭葆昌。

袁世凱的

郭葆昌

一、 初露鋒芒

1867年,保定府定興縣城內三街,郭家弄璋之喜,為小兒子起名葆昌。定興縣歷史悠久,戰國時為招賢納士所築的,就在縣境之內。定興還走出過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如高漸離、祖逖、王實甫等等。但郭家人不會想到,未來的郭葆昌也將名列其中。

少年郭葆昌在老家讀了幾年私塾,據他自己說,所讀不過"三本小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半本《論語》,就被家人送到北京西城一家古玩鋪當學徒。在這裡,機敏好學的郭葆昌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古玩鑑賞天賦,短短几年時間,就在明清瓷器鑑賞方面頗有建樹,逐漸在京城古玩圈混出了名氣。

民國時期,許多達官顯貴、富家子弟嗜好收藏,善於交際逢迎的郭葆昌因此結交了許多權勢人物。但他沒有經營自己的古玩店,卻在海王村前門開了一家鑄新照相館。據說郭葆昌照相技術高超,袁世凱家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這兒的常客。

袁世凱的

袁克文,崑曲名家,“民國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國"天津青幫幫主"之稱

也正是由於袁克文的引薦,郭葆昌得以進入袁世凱府內當差。他為人機敏、善於逢迎、辦事妥帖,深得賞識。據說袁世凱短暫歸隱安陽時,在洹上村建了一座養壽園。園子建好後,袁世凱前來巡視,走到池塘邊時,隨口說了句"可惜池中無荷"。結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郭葆昌馬上派人從老家定興運了十大車荷花,連夜栽入池塘。袁世凱大喜,隨即提拔他為袁府總管。據說郭葆昌還秘密負責袁世凱的"外賬房",專管其不能為外人道的私人花銷,可見袁世凱對他的信任。

1912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提拔郭葆昌為總統府庶務司丞。郭葆昌此時向袁世凱提議,在景德鎮燒瓷供內府專用。袁世凱遂命郭葆昌為九江道,赴景德鎮督燒瓷器。就這樣,郭葆昌成為了中國最後一位"督陶官",同時開啟了其人生最具爭議的兩年時光。

二、隱秘"洪憲瓷"

1.動機

郭葆昌提議景德鎮燒瓷的舉動,除了曲意逢迎之意,更多的還是"假公濟私",以慰嗜古之情。袁世凱平生不好古玩,他常說:"古玩有什麼稀罕?將來我用的都是古玩。"(袁克齊《回憶父親二三事》)可見這事對於袁世凱來說,就是走個排場而已。但郭葆昌就不同了,對於一位瓷器收藏家而言,還有什麼比自己督燒一窯瓷器更讓人心動呢?

一開始,郭葆昌選擇了極其珍貴的北宋汝窯作為仿製對象,派人赴河南臨汝調查取樣。而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核心人物楊度則認為,選擇亡國之君宋徽宗的官窯太不吉利,最終改為仿製國力鼎盛的清三代官窯。由此可見,郭葆昌完全是從一個瓷器收藏家的角度,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國頂尖瓷器的汝窯,政治方面的暗指影射原本並不在他的考慮之內。

2.過程

1913年初,郭葆昌來到景德鎮,清廷的御窯廠早已煙消雲散。他重金聘請行家裡手,在湖廣會館設立畫瓷處,負責燒窯的則是制瓷名家鄢儒珍。每燒一器,郭葆昌必親自過目,不合格者當場砸毀。

這期間為袁世凱燒造的瓷器,大都落"居仁堂制"或"居仁堂"款(居仁堂原址為中南海中的儀鸞殿,八國聯軍進京時被焚燬,於原址重建後定名海晏堂。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在海晏堂辦公,更名居仁堂),計劃用於開國大典上饋贈嘉賓和袁世凱自用。器型規格多仿乾隆粉彩、琺琅彩,又帶有明顯的民國風格。胎質潔白透薄,色彩淡雅豐滿,畫工講究,且有極強立體感,層次分明,不同以往。

袁世凱的

“居仁堂款”瓷瓶

同一時期,郭葆昌還為軍閥徐世昌、曹錕定燒了"靜遠堂"和"延慶樓制"款瓷器。徐世昌以文人自居,"靜遠堂"多仿雍正單色釉,雅趣十足。曹錕的"延慶樓制"則造型張揚,裝飾富麗堂皇,可見郭葆昌"看人下菜碟"的本事。

袁世凱的

曹錕的“延慶樓款”雙龍耳瓷瓶

當然,郭葆昌也不會放過這次私人定製的機會。他個人的定製瓷器落款多用“觶齋”(郭葆昌別號,因其收藏的價值連城的上古酒器青銅觶得名)、"觶齋主人"、"郭世五"(郭葆昌的字)等。這批瓷器以花卉人物為主,花卉多用"沒骨法",著色淡雅,人物則多為隱逸高士,表現出了濃厚的文人趣味,由此可見郭葆昌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追求。

袁世凱的

“觶齋”款粉彩九桃瓶

據說整個督窯燒造計劃,袁世凱撥款140萬大洋,計劃制瓷40000件,最後僅僅完成了6000餘件。

3.爭議

1915年,袁世凱的稱帝計劃已是緊鑼密鼓。他下令在景德鎮設陶務監督公署,命郭葆昌為陶務公署監督。郭葆昌本人對這段時期諱莫如深,堅決不承認燒造過"洪憲年款"瓷器,聲稱自己在1915年秋就已結束督燒任務,離開了景德鎮。作者以為其說法屬實,

因"洪憲"年號為1916年元旦時才最終確定。這段時期,郭葆昌應該僅督燒了落款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的瓷器,流傳甚少。

袁世凱的

袁世凱祭孔現場,為稱帝做準備

1916年,袁世凱一命嗚呼,皇帝夢只做了83天。可奇怪的是,袁死後,"洪憲年款"瓷器如雨後春筍,流轉與各大古玩市場,達官貴人皆以禮送"洪憲瓷"為時尚,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末學者、收藏家趙汝珍在其著作《古玩指南》中說:

清社既屋,民國成立,繼之而起者則有袁項城之洪憲瓷……底款則一律為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此即世所傳之"洪憲瓷"也。當時所餘材料,均為景德工人所得,乃以之仿製洪憲瓷……瓷業中人引見洪憲瓷見重於世,鹹以"洪憲年制"、"洪憲御製"、"洪憲元年"等偽款筆於器底,以資號召,實則真洪憲瓷固無"洪憲"字樣也。

可見,所謂的"洪憲款"瓷,開始是景德鎮匠人用郭葆昌所剩餘料仿作。面世後,眾人因獵奇心理,爭相購買,使得"瓷業中人"也加入了仿製大軍。據說郭葆昌本人不僅沒有出面闢謠,反而請了善仿清三代的制瓷高手詹元廣,於白塔寺搭建窯爐,批量燒製"洪憲款"瓷器,獲利頗豐,令人感嘆其精明如斯。

袁世凱的

市面上常見的“洪憲瓷”落款

不論其他,"洪憲款"瓷器乃是"洪憲瓷"偽作,已是學界公論。1985年,故宮博物院泰山北斗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中說:

聞名於世的"居仁堂制"款瓷器,理應是正宗的"洪憲瓷"。凡有"洪憲年制"或"洪憲御製"款的器物,都應看作贗品。

有趣的是,2005年德國納高的一場拍賣,"洪憲款"與"居仁堂"款同時現身。最終"洪憲款"拍得14.2萬,"居仁堂"款才得4萬餘元。可能是老外見慣了從圓明園搶去的明清官窯,從此只認年號,不識其他。

三、 收藏人生

袁氏死後,郭葆昌為其操辦了一場曠世葬禮,而後歸隱。自此,醉心於收藏研究和古董交易。

1.著書立說。

郭葆昌將自己珍藏的300餘件瓷器,彙編成《齋瓷器圖譜》,其中不僅有許多罕見的宋元高古瓷,還有連故宮都沒有清代官窯器"移棲耳尊"。

後來,郭葆昌被聘為故宮博物院瓷器館館長,他在任上編纂了《唐俊公先生陶務紀念表》和《瓷器概說》。前者為清代官窯研究的開拓之作,後者則以中英文雙語刊行,成為第一本向西方介紹中國瓷器的專著。

而郭葆昌最大的貢獻,是校注出版了《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歷代名瓷圖譜》是明代收藏家項元汴所做的歷史上第一本瓷器圖譜,後輾轉流落到英國。郭葆昌為重刊此書,竟在自家花園內建了一個印刷廠,並花大價錢為此書定製紙張。郭氏的《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為對開精裝,封圖由金黃錦緞合縫雲花而成,每頁有乳白色暗紋水印,書中器物均為原色,印有中英文說明,在我國印刷史和古美術文獻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2011年,北京永樂佳士得春拍,《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拍得10多萬一冊。

袁世凱的

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

2.收購"三希寶貼"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有"三希堂",堂內藏有王羲之《快雪時睛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三件曠世墨寶。時至清末,溥儀被廢,三希堂中的"二希":《中秋帖》和《伯遠帖》被光緒的敬懿皇貴妃偷帶出宮,就近賣給了一家小古玩店"品古齋"。幾天後,恰被前來淘寶的郭葆昌所遇,遂重金買下。據說,郭葆昌的這次"撿漏",直接刺激了張伯駒,讓其下定決心,傾家蕩產的收購了《平復帖》。後來,《中秋帖》和《伯遠帖》被郭葆昌的兒子郭昭俊帶至香港,周總理得到消息後,特批35萬鉅款,將"二希"購回,現存故宮博物院。三希堂中的另一希,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現存於臺北故宮。

袁世凱的

《中秋帖》和《伯遠帖》

3.愛國情懷

歸隱後的郭葆昌,經常從事古董交易,因其名聲在外,許多洋人慕名而來。郭葆昌對付洋人很有一套,經常讓兒子扮成貨主,他則裝作中間人"居中撮合",每每幾句讚譽,就能讓洋人欣然解囊,滿意而去,所售則均為贗品,他也因此大發洋財。對此,郭葆昌說:"賺錢就要賺洋人錢,不能坑中國人。"

袁世凱的

郭葆昌正與洋人“談生意”

日軍侵華時期,郭葆昌的老友王蔭泰出任日偽政府官員,他多次苦勸無果,毅然與之絕交,即便在重病住院期間,也不許王前來看望。對於其畢生收藏,郭葆昌多次表示要在抗戰勝利後全部捐給國家,絕不賣給外國人。

抗戰勝利後,通過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及朱啟鈐、王世襄等人的居中撮合,郭葆昌之子郭昭俊最終遵從父親遺願,將絕大多數珍藏瓷器捐贈給故宮。這部分瓷器被命名為"郭瓷",極大充盈了故宮的瓷器類藏品,可惜後來多數被蔣運至臺灣。

四、 是非功過

縱觀郭葆昌的一生,是非功過,爭議極多。其中最讓人詬病的是身為袁世凱寵臣,多阿諛逢媚之事,更有燒製"洪憲瓷",為袁氏稱帝添彩,成其一生"汙點"。

袁世凱的

郭葆昌在其家中庭院留影

作者以為,郭葆昌一介平民之身,只念了幾年私塾,更從未接觸"西學",當無法擺脫時代之侷限。"洪憲瓷"的燒造,於我看來更像是借袁世凱的稱帝,滿足了郭葆昌個人的"督窯"夢想。若稱"洪憲瓷"對袁氏稱帝有多大幫助,當無此論。

反觀郭葆昌"致仕"後的種種,著書立說、保全國寶、痛斥漢奸、捐獻珍藏,不得不說其人的確才華橫溢、且頗有氣節,當可稱得上民國一代收藏大家。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就曾當面評價郭葆昌:

"像你這樣的收藏家不多。做收藏家,一要真喜好、二要會鑑賞、三要有實力,還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境界,你是樣樣具備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