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如何消除懷孕的恐懼和擔憂心理?


準媽媽想要消除懷孕的恐懼和擔憂心理,就要先找到讓自己感到恐懼和擔憂的真正原因。就好比我們平時看病,很多時候會聽到醫生說“對症下藥”,找到病因,方能對症下藥治療,對於準媽媽也是一樣。

對於準媽媽為什麼會產生恐懼和擔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應該就是:人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感覺恐懼和擔憂。準媽媽在懷孕後,需要懷胎十個月的時間,在這10個月裡,隨時有可能會發生一些事情,威脅到母體健康,或者流產,導致胎兒不能夠順利出生,自然會讓準媽媽內心感到非常恐懼和擔憂,那麼我們該怎樣降低這種恐懼和擔憂呢?方法有三:


1、瞭解孕產知識。我們人之所以對一些事情產生恐懼,大部分是來自對事情的不瞭解所導致的,再對比我們熟悉的日常,我們不會有恐懼,所以當我們對事物的越瞭解,越能減少恐懼;對於懷孕這件事情也是一樣的,我們要了解懷孕到什麼時間,做哪個產檢項目,補充哪些營養,該注意哪些事情,以及為什麼要做某些項目等等,有了這些孕產知識,我們即便還沒到做產檢的時間,也能大概知道胎兒發育好不好,大大降低孕媽擔心隨時出現胎兒缺氧、流產等問題。

2、正視懷孕帶來的身心轉變。女性在懷孕後,身體基本上都會出現個各種會影響孕媽外表美觀的問題,比如腹部顯懷、腹部長妊娠紋、腹部長妊娠中線、胸部變大和臉上長斑等等,以上這些問題,是每個女人多了一重新身份-寶媽需要付出的代價,但是這些問題在生完孩子後,也會逐漸消失的,所以在孕期的這段時間,我們需要正視它們,並且坦然面對它們。


3、轉移注意力。未知的事情無窮無盡,我們需要轉移注意力,比如到戶外散散心,如果懷孕後,身體沒有不舒服,也可以先不請假或辭工,再或者給自己找點事情來做,比如以上說到的瞭解孕產知識,學做小孩子吃的輔食,給快要出生的寶寶做點小衣服等等,完全都是可以的,但切記久坐久站。

當孕媽做到以上3點後,就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閒心去擔憂和恐懼了。

注意事項:孕媽孕期過度恐懼、擔心、緊張等情緒,都會影響到胎兒發育的,有時雖不至於胎兒發育畸形,但是是非常有可能出現血管收縮,導致胎兒身體上出現不同程度的胎記、胎兒發育遲緩等現象的。謐媽在孕早期經歷了一些事情,當時內心充滿恐懼、緊張和擔心,寶寶出生到現在,後腦勺以下的地方的一大攤紅色印記都沒消失,當然啦,謐媽和寶爸家族都沒有這種印記的遺傳,很大可能就是來自謐媽在孕期過度恐懼和擔心,所以姐妹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楊謐說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以下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懷孕期間,孕媽的身體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對於懷孕所帶來的各種身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於分娩疼痛的畏懼、育兒的陌生等等,都會引起孕媽的恐懼、擔憂心理,如果孕媽好好調節自己的心理變化,就能平穩的度過孕期,但是如果孕媽不能好好地調節自己情緒,不僅會加重孕媽本來就消極的情緒,還會對寶寶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影響分娩過程。

如何消除懷孕帶來的恐懼和擔憂心理?

1. 加強對於孕產知識的認識

孕媽對於懷孕的各種變化、各種不適應充滿恐懼的最大一個原因是對於孕產知識的不瞭解,缺乏對於懷孕、分娩所需要經歷的變化的認識。現在很多醫院都有開展產前健康教育的知識傳授,會指導孕媽在懷孕期間如何保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如何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何攝取均衡的營養,如何保持規律的生活方式以及儘量安定平和的情緒,也會告知孕媽在懷孕期間要加強對自身的監測,如孕媽自己數胎動,讓孕媽學會對“見紅”、“破水”等預示臨產的症狀的處理,同時也會為孕媽解答各種在懷孕期間遇到的問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當孕媽對於孕產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便能處於淡然,波瀾不驚。

2. 避免過分焦慮

孕媽在懷孕期間最擔心莫過於寶寶在肚子裡的情況,動作都是小心翼翼的,就怕一個不小心影響到寶寶。但是,我們注意寶寶的情況,並不是需要孕媽的草木皆兵,弄的自己萬分焦慮,如果寶寶在定期產檢下並沒有提示有所異常,孕媽大可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保持平和的情緒對於寶寶的生長髮育才是更有利的。


3. 家人給予支持和鼓勵

孕媽在懷孕期間的情緒波動較大,這時候家人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丈夫,應該給予孕媽足夠的信心以及安全感,多鼓勵、安慰孕媽,幫助孕媽消除恐懼,保持愉悅心情。

4.轉移注意力

孕媽的恐懼、擔憂有一部分原因是注意力太過集中於寶寶及自身的變化上,懷孕並不意味要孕媽一門心思的往這方面使勁,孕媽可以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閒餘時間,聽聽和緩的音樂,做做輕柔的運動,看看書,種種花,只要不是需要過大體力勞動的活動,孕媽都可以適當進行以轉移自己注意力,收穫歡快的心情。


淼哥故事會


準媽媽如何消除懷孕的恐懼和擔憂心理?

準媽媽,如果在孕期感覺到恐懼和擔憂,可以多瞭解一下有關懷孕的相關知識。因為人的恐懼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你對即將接觸的人、物、事的無知。當你瞭解越深,你自然能夠減少恐懼心理。

孕期恐懼具體原因

一些準媽媽由於沒有做好迎接胎寶寶的心理準備,自身的心理狀態還不夠成熟,導致他們不敢去正視新生命,無法完全面對自己將要成為一個母親這一事實,對懷孕和生產後的各種可能性產生了恐懼心理。

尤其是平時心理承受力較差,膽子較小,對他人依賴性較強,或是意外懷孕的準媽媽,更容易受到這種恐懼感的侵襲。引起準媽媽恐懼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有的人覺得生孩子會很痛,而且擔憂生完後照顧和餵養寶寶會超級麻煩,就產生了排斥和恐懼心理;有的準媽媽是害怕發生難產和意外醫療事故;還有的準媽媽是擔心寶寶不健康或生出畸形兒;有些人甚至是因為害怕生完孩子後身材走樣變形而感到恐懼焦慮。

孕期恐懼應對措施

準媽媽應該儘量多和深入瞭解一些有關懷孕、分娩和餵養寶寶的知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恐懼的心理。比如說有的準媽媽總是擔心胎寶寶不健康或是畸形,但事實上只要沒有畸形家族病史,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不喝酒,不化濃妝,遠離輻射和帶菌的小動物等一切有害物質,基本上都能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

如果是在孕早期或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的情況下,接觸到了某些可能對胎兒不利的因素,可以到醫院向醫生進行相關諮詢,以便給自己吃一顆定心丸。

害怕懷孕會使皮膚變差,身材走形的準媽媽,只要在懷孕時堅持適當的鍛鍊和皮膚護理,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不讓體重增長過快,分娩後還是能夠比較容易的恢復原先的肌膚彈性的。

總體來說,準媽媽在懷孕期間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發掘出讓自己恐懼和困惑的因素,一一對症下藥予以解決。放鬆心情,從患得患失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恢復原來的自信和樂觀。當然如果過度恐慌和焦慮,就有必要找心理醫生進行一下心理輔導了。

您好,我是然然媽咪育兒,多平臺專業分享孕產、育兒知識,如果您滿意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轉發,也歡迎您關注,謝謝!

然然媽咪育兒


我的堂姐是一個孕期30周的準媽媽,她最近的口頭禪是:“永遠不要招惹一個孕婦。”

家裡人都能感覺到她的喜怒無常,她會經常在深夜無緣無故地哭泣,總夢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

一些新媽媽作為過來人,給予了她許多“寬慰”:

“沒必要擔心的,這都正常!”

“等你孩子一生,就自然沒事兒了!”

但她總覺得自己的情況並不像別人口中的那樣輕鬆。她意識到,自己正飽受產前焦慮的困擾。

從懷孕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人,包括準媽媽自己,都把關注點放在了那個新生命身上,大家都在關心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該怎麼順利的把寶寶生下來。

但今天,我們只想關心準媽媽本身,想與你談談在孕期非常普遍出現,但又很容易出問題的一件事:產前焦慮。

產前焦慮有多普遍?

孕育新生命帶來喜悅的同時,懷孕作為一項應激事件,也伴隨著重大的生活變動,和心理層面的波動

,毫無差錯地順利度過幾乎是不現實的。

比起產後抑鬱,產前(從懷孕到分娩)期女性抑鬱/焦慮情緒的比例和程度要高出很多。

英國對於9000名產婦的研究表明,她們在懷孕期的抑鬱程度會顯著升高,在孕期第32周左右,抑鬱分數達到頂峰。有近五分之一的孕婦曾受到抑鬱情緒困擾,焦慮症狀則更甚。

然而人們對於產前心理健康的認知程度卻遠遠低於產後抑鬱。這種雙重困境導致,很多準媽媽正切身地體會著嚴重的焦慮和抑鬱情緒,但卻不能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

產前焦慮/抑鬱有哪些症狀?

產前焦慮/抑鬱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 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

  • 情緒上易產生劇烈波動

  • 極度的易激惹

  • 睡眠紊亂(睡太多,或失眠)

  • 廣泛性焦慮:對於日常所有事物充滿恐懼感

  • 反覆擔心嬰兒會出問題

  • 無緣無故感到自責

  • 長時間地感到悲傷、憂慮

  • 無盡的疲憊感

  • 有自殺或死亡的想法、念頭

以上這些表現,會因個人情況而有程度上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懷孕期間,飲食習慣、睡眠節律、以及情緒上的變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產前焦慮/抑鬱與情緒上正常的緊張和低落之間,在程度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當這些改變已經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時,就應該考慮自己是否受到產前焦慮的困擾了。

產前焦慮對嬰兒有怎樣的影響?

新生兒的健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產前孕婦的狀態只是其中一個。

研究證實,孕期抑鬱情緒與嬰兒體重較低、早產、以及嬰兒的情緒行為問題都有顯著的相關。過度的精神緊張也可能影響胎兒的腦發育,導致生理性缺陷。

懷孕可能是女性最容易擔驚受怕的一個階段,孕婦們不斷地擔心孩子早產、難產、流產、擔心胎兒是否健康、擔心營養是不是沒跟上。

準媽媽們因為焦慮和恐慌,會做出許多原本不必要的事情,而這也許會把這種恐慌變為現實。因此,產前焦慮像是一種自證語言,由於擔心孩子出問題,導致了孩子真的出了問題。

為什麼會有產前焦慮?

1. 生理原因

懷孕期間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導致情緒波動的原因之一。 激素變化會使人更容易受到焦慮情緒的干擾。

一方面,焦慮情緒是一種保護機制,讓準媽媽們產生一些顧忌,比如主動遠離菸酒,防止嬰兒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另一方面,正是由於焦慮情緒是激素分泌的正常反應,準媽媽們無需因為一點情緒的波動就責怪自己“不是個合格的媽媽”。

2. 對於新身份的恐懼

成為媽媽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身份改變之一。這個新身份充滿未知

,導致一些準媽媽對於自己即將到來的角色沒有足夠的預期,因此產生幻想和恐懼。

另外,比較惡劣的一種情況是:懷孕是意外的,媽媽對於孩子的到來完全沒有預料,也不期待,甚至充滿抗拒。那麼孕婦就具有較高的風險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3. 生活現狀的改變

懷孕生子作為一個女性生活中的重大應激事件,往往伴隨著自我角色、親密關係、事業和家庭生活的全方位改變。

胎兒一天天長大,也是女性自我一天天縮小的抗爭過程。孕婦們面對逐漸喪失的自我,很容易對嬰兒產生又愛又恨的糾結情緒。

這個小生命帶來的不僅是喜悅,更是不安和擔憂。作為一個準媽媽,需要面對的是已經或即將到來的:

  • 身材走樣

  • 社交生活的銳減

  • 個人空間被擠壓、放棄興趣愛好

  • 事業受阻、停滯

  • 夫妻關係面臨危機

……

怎樣應對產前焦慮?

對於準媽媽們自身,除了儘量保證健康的睡眠和運動之外,還需:

1. 正確看待它

產前的情緒波動是一種完全正常的應激反應。我們不應該把它隨意貼上疾病的標籤,但也不應該因此就減少對於產婦情緒的關注。

將產前抑鬱/焦慮情緒正常化,正確地認識到它是孕期必經的一部分,不談之色變,能夠幫助準媽媽們更好地看待自己的情緒,也能預防焦慮嚴重下去。

但是當孕婦真的產生大量焦慮,或有長時間的悲傷、疲憊時,也要正視自己的狀態,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

社會上已經有太多的信息去規定孕婦的想法和行為,要求媽媽們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不能緊張。但我們想對這些驚慌失措的準媽媽們說:

你不必一直開心,也不必苛責自己,你是可以不安,可以迷惑的,重要的是給自己一些時間來適應。

2. 尋求社會支持

雖然有很大比例的準媽媽群體正飽受產前抑鬱/焦慮的困擾,但是情況的普遍並不能消除她們自身的無助感,她們依然是孤獨的。

這時,社會支持就顯得尤為必要,不要自己先預設“老人會瞎操心、而伴侶無暇顧及”,

及時和家人、朋友溝通自己的感受,才能獲得幫助。如果情況嚴重,則需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

作為伴侶和家人:

1. 過度關懷不等於社會支持

經常令準媽媽們感到委屈的是,人們會說:難道還不夠關心你嗎?全家人的目光都凝聚在你身上了,你怎麼還出問題了呢?

的確,我堂姐每天看到的都是“孕婦注意事項”、“孕婦能不能吃XXX”。但這些關心更讓她覺得她已經不是自己了,而是個孩子的培養皿,大家圍著她轉是因為“肚子裡懷著孩子”。

社會支持不僅僅是通過塞補品來給胎兒提供最好的營養,更是對於孕婦本身的關注,包括她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問題。

而很多家庭的觀念都是:只要孩子好,大人無所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孕婦在分娩之後,會發生產後抑鬱。因為孩子跟母體分離,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失去了價值,就被新生兒從關注的焦點中擠了出去。

2. 做好產前教育(prenatal education)

國外有很多產前教育的自助手冊或關注媽媽群體的機構,國內在這方面仍在發展過程中,對孕婦群體的健康關注還停留在生理層面的產檢,對於產前心理健康狀況只有潦草幾句叮囑。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準媽媽們和家人利用一些線上的機構或資源,來掃清自己對於產前焦慮的認知盲點,鼓勵準媽媽們度過產前的焦慮期,並在必要的時候尋求專業幫助。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臺,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臺體驗哦,私信 回覆“心理諮詢”即刻獲取更專業的心理援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